林中瑣憶:排演節目(三)
柳邦坤
林中的兩年,與文藝宣傳結緣。學校成立了興趣小組,每個同學都要報名參加,有文藝隊、體育隊、木工組、木耳菌組等,我報名參加了文藝隊。當時有同學給文藝隊和體育隊編了兩句俏皮嗑兒:“騷啦吧嘰干文藝,虎啦吧嘰干體育。”
文藝隊要排節目,除了前面提到的排練過京劇《杜鵑山》外,我們每學期都會與上一屆或下一屆參加文藝隊的同學一起排練、演出1場綜合性節目。節目形式有獨唱、二重唱、表演唱、合唱、舞蹈、獨奏、快板書、山東快書、三句半、天津快板、山東柳琴等。排練演出的歌曲有《脫下軍裝不下崗》《師長有床綠軍被》《我為革命下廚房》《咱是生產隊的半邊天》等。排練的節目多是與運動和形勢緊密結合的內容,如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其中每次排練,必有山東柳琴,吳紹春老師給編詞,國甫、國躍、海杰,我們四人扮成老漢,穿上對襟衣服,腰里扎根繩子,頭上圍條白毛巾,手里端著長煙袋,演唱《四個老漢批判XXX》,XXX根據需要而更換,也可以說是“四個老漢”系列。
畢業前的一個學期排練聲樂套曲《長征組歌》,讓人難以忘懷。這是一個經典曲目,依我們當時的實力排練它還是充滿挑戰的,雖然我們排練的是選曲,有兩段高難的唱段沒排,但主要曲目都包括進來了,我們排演了《告別》《遵義會議放光輝》《四渡赤水出奇兵》《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報喜》和《大會師》7個部分。適逢長征勝利40周年,吳守垣老師、楊小慧老師、吳紹春老師領我們排練,他們既是導演,又是教唱者。解家祥老師、楊小慧老師擔任朗誦,吳守垣老師擔任指揮,吳紹春老師帶領由合章、志堅、利勝等同學組成的樂隊擔任伴奏。楊老師還擔任獨唱,也在樂隊打揚琴。導演吳守垣老師給其中的一場加了一段快板兒,由我來說,而打快板的是醫恩同學。擔任獨唱、領唱的有黃杰、會嶺,下一級的美霞等同學。
老師從附近的駐軍部隊借了軍裝、軍帽給我們做演出服,我們在八里橋、三站等駐軍部隊演出了幾場,還臨時組織一個小分隊,去一個最偏遠的執勤點演出。記得到2營演出時,受到戰士們的熱誠迎接,感受到軍營的獨特氛圍。帶兵的韓營長是典型的行伍之人,熱情、豪爽、干練,對部隊訓練有素,我們走進禮堂,韓營長讓戰士們起立、鼓掌歡迎我們,那齊整的陣勢,把我們嚇了一跳。那熱烈的掌聲,或高或低,或快或慢,富有節奏,我們哪里受到過如此高規格禮遇,真是受寵若驚。又到縣內的各林場巡回演出,頗受歡迎和好評。當時我們還演唱了一首歌頌長征的新歌兒,歌名忘記了,歌詞是:“長征萬里長,/萬代放光芒。/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開創了歷史新篇章,/新篇章……”我們還排演過話劇,劇名是《抗寒的種子》,表現江南一帶的一所農業院校培育良種的故事,該劇批判所謂資產階級教育路線回潮,對開門辦學是予以歌頌的,劇中也表現兩條路線的斗爭。內容好像是大學生和代表舊勢力的老教授斗爭,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在農場里試驗良種的事,最后試驗出了耐寒的良種。“寒”一語雙關,是指天氣,也是黑線、黑幫的象征。近年了解到,話劇里的老教授是有影射對象的。《抗寒的種子》的話劇劇本,發表在當時非常少見的文學雜志《朝霞》上,老師看到這個劇本,就下決心排練出來。那時我和同學對話劇表演,可謂一竅不通。
我扮演主人公歐陽鐵,主人公是按照當時“三突出”創作原則塑造的一位“反潮流”的大學生。吳守垣老師任導演,他雖是物理和化學教師,也是一個文藝青年。一次排練,我緊鎖眉頭說臺詞,記得同臺演出的秀芹同學說我:那么嚴肅!酷愛攝影的吳守垣老師還拍了劇照,多年以后在一位同學家見到過,把我拍的又高又大,大家把我圍在中間,我正在慷慨陳詞。遺憾的是,又過了幾年,再跟同學說起這張照片,想要來或翻拍留存,但同學經歷搬家,這張照片已經丟失,不由得扼腕長嘆。再后來問詢吳老師和其他參演話劇的同學,都沒有人保存這張照片。一個少年時代參加話劇實踐歷史瞬間的憑據找尋不到了,留下一點兒小遺憾。
臨到畢業,同學們相互留言,我們也請老師給留言,記得唐校長給我的留言是:宣傳毛澤東思想是革命青年的義務,你在文藝宣傳上很有能力和天賦,希望你畢業后在這方面能有發展和作為,為三大革命做出應有的貢獻。沒想到參加文藝宣傳隊演出,讓校長注意到,我對這個評價很感激,也有些哭笑不得,都是特殊時代造成,其實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但校長對我文藝方面的期許,也讓我躍躍欲試,夢想能成為一名專業演員。不過得到校長的肯定和鼓勵也無法改變命運,無法走上專業表演道路,因當時也沒有機會報考專業院團或到戲劇、電影學院深造。真有機遇的話,成為歌舞演員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資質平平;因喜歡朗誦,參加過話劇表演實踐,以及熱愛文學,或許能成為一名專業話劇演員或編劇?當然,也有很大差距。
高中文藝宣傳隊合影
在林中時,還看了一次話劇,記不得是1975年秋天還是1976年的春天,當時天已有些涼意。演出是在三站林場,那里有駐軍部隊。沈陽軍區政治部宣傳隊(1977年7月撤銷宣傳隊,成立沈陽軍區政治部前進歌舞團、話劇團、雜技團,后又合并為前進文工團)下連隊慰問演出,當然也演給老百姓。學校組織集體去觀看,班主任楊小慧老師帶我們班,蔡建錚老師帶下屆班級。師生坐兩掛馬車,趕了三四十里路去觀看話劇。
話劇的名字還記憶猶新,叫《蘋果樹下》,是表現遼沈戰役期間,戰士們路過蘋果園,又餓又渴,但就是沒有一個人摘下來吃,表現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戰士秋毫無犯、模范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故事,詮釋當時我們熟知的一段毛澤東主席的話: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可打遼沈戰役的時候,我們的戰士一個也不吃。
應該是獨幕話劇,記得這是一部男人戲,好像沒有女性形象。戲里是否有表現軍人與百姓的魚水深情、老百姓送蘋果給戰士們的情節,記不清了。由于是用打開車廂板、銜接到一起的解放牌軍用卡車做舞臺,舞臺高,雖然由部隊指戰員和當地老百姓組成的觀眾人數多,但不存在遮擋視線問題。
看完話劇,我們依舊是坐馬車,再趕幾十里山路返回,到學校已是午夜了。這是第一次觀看較高水準的話劇演出,不是在劇場里,是在露天觀看,因此留下深刻印象。
那時沒有音樂課,但愛好文藝的班主任楊小慧老師,教了我們不少歌兒,如《八角樓的燈光》《牧歌》(現代舞劇《草原兒女》插曲)等,還教了我們軍營生活套曲,有《打靶歌》《投彈歌》《擦槍歌》《刺殺歌》《夜行軍歌》《敵人怕啥咱就練啥》6首。一次在宿舍,男生嫌隔壁的女生吵,高一年級的楊晶、姚艷華等同學竟然可以用《軍營套曲》來應戰,你這邊提出抗議,她們就唱《投彈歌》,再進一步抗議,不讓人家演唱,她們就唱《敵人怕啥咱就練啥》,最后男生甘拜下風。有一個學期,我請事假回家幾天,返校后振利同學熱心地告訴我:“你不在學校的幾天,楊老師教了一首新歌兒。”他很耐心地教我,歌曲的旋律簡單,沒有多長時間就學會了,歌曲是當時正上映的電影《金光大道》里的插曲之一《咱們的天咱們的地》。
當時耳熟能詳的歌曲還有《英雄贊歌》《太陽出來照四方》《天安門前留個影》《紅星照我去戰斗》《滿懷深情望北京》《愿親人早日養好傷》《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回延安》《支援礦山運木材》《遠方的書信乘風來》《漁家姑娘在海邊》《伐木工人之歌》《海上南泥灣》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