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山深處走出的文學巨匠
作者:佘思良
在當代中國文學的浩瀚星空中,葉辛無疑是一顆格外璀璨奪目的星辰。他成長于貴州的大山深處,帶著那片土地特有的質樸與純真,懷揣著對文學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一步步走來。他以一支筆作為自己的利劍,在文學的廣闊江湖中勇敢地闖蕩,憑借著卓越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最終開辟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獨特天地。他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影響力深遠,使他成為了令人敬佩的文學巨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葉辛出生于1949年10月,與新中國一同誕生,成長于上海這年少的他,胸懷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夢想宛若五彩斑斕的泡影,在悠悠歲月的輕風中悠然搖曳中輕盈飄蕩。他讀過描寫天空的書,他便渴望成為翱翔天際的飛行員,去觸摸那片廣袤無垠的藍天;讀過描繪大海的書,又立志成為乘風破浪的海員,在波濤洶涌中書寫自己的勇敢;讀過講述戰爭的書,便想象著自己能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指揮若定,立下赫赫戰功 。而當他翻開高爾基的《童年》,那扇通往文學殿堂的大門悄然開啟,一顆成為作家的種子在心底種下,開始生根發芽。從此,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書中的養分,那些精彩的景物描寫、蘊含哲理的格言警句,都被他工工整整地抄錄下來,還不忘寫下自己的書籍如明燈,照亮了他的求知之路,讓他的視野日益廣闊,心中那份對浩瀚外界的渴望亦愈發熾烈。也愈發強烈。終于,在十九歲那年,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奔赴貴州山寨插隊落戶,去追尋心中那片有山有水的遠方。
初到貴州,眼前的一切都讓葉辛感到無比新奇。壯麗的山川河谷,仿佛是大自然用最雄渾的筆觸每一處峰巒挺拔峻峭,每一條溪流潺潺奔騰,皆洋溢著原始的野性魅力滿了野性的魅力;山鄉獨特的風土人情,像一首首古老而神秘的歌謠,在歲月的長河中悠悠傳唱;那些世代居住在偏僻村寨的人們,無論是善良淳樸的村民,還是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同胞,都有著各自鮮活的故事和獨特的性格,深在湘黔鐵路建設的悠悠歲月里,他置身于苗族聚居的清水江畔與重安江側兩岸、重安江畔,與少數民族同胞們朝夕相處。他們苦難的過去、如今的生活,還有那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都被葉辛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這里的異域風光,就像一場絢爛的夢境,讓他沉醉其中。白天,繁重的勞動考驗著他的體力與意志,挑糞、耙田、鏟敷田埂、鉆進煤洞拖煤、在土磚窯當小工、采這些繁重的農活,對于來自城市的青年葉辛而言,無疑是一項項艱巨的考驗都是巨大的挑戰,但葉辛咬牙堅持了下來。而在勞動的間隙,在那些趕場天、下雨天、夜晚,他心中的寫作夢開始熊熊燃燒。別人去趕場,他躲在屋里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知青們打牌消磨時間,他找個安靜角落構思他以床鋪權充書桌,端坐于簡陋小凳之上,在自制小油燈搖曳昏黃的光芒下,筆耕不輟。那微弱的燈火,雖時常將蚊帳熏得墨黑一片,卻猶如指引明燈,照亮了他通往文學殿堂的漫漫長路。學之路的方向。
然而,文學創作的道路歷來充滿坎坷。葉辛耗時數年心血創作的40萬字長篇小說《春耕》,滿懷希望地寄往出版社,卻收到了冷冰冰的退稿信。另外兩本描寫鐵路工地的書籍也遭遇了同樣的結局。那一刻,失望與沮喪如潮水般涌來,將他徹底淹沒,他難過得流下了眼淚,食不甘味。
然而,他內心深處那股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使他未曾向任何人透露這些挫敗,只是默默地將苦澀深埋心底,銘記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至理名言。即便在接到退稿信的那一天,他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筆,心中只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我必須寫下去!非寫下去不可!”
終于,1978年夏天,在偏遠的貓跳河畔,葉辛完成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深秋,回上海籌辦婚事的他,聽說《收獲》雜志即將復刊,便將小說稿寄了過去。1979年元月,在上海辦完婚事回到貓跳河峽谷的他,收到了一封改變命運的信。信是《收獲》雜志寄來的,右下角印著“收獲”兩個手寫體紅字,用印有“收獲”兩字的便箋書寫,告知他稿件已被錄用。僅僅不到一分鐘,他就讀完了這封信,可這封信帶來的喜悅和激勵卻如同一束強光,照亮了他漫長的創作之路,并且持續而深遠。緊接著,他趁熱打鐵,開始創作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并順利在《收獲》刊發。中國青年出版社很快以單行本形式推出《蹉跎歲月》的靈感火花,源自一位陌生人簡短卻意味深長的幾句敘述,這僅僅是故事的雛形。兩語講述的一件小事。書中的人物,都是他依據這個故事雛形,結合自己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知青形象,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來的。柯碧舟的原型是和他一同插隊的男知青,杜見春的原型創作過程中,他揮灑自如地運用想象力,將兩位性格大相徑庭的人物融入插隊生活的山寨背景之中,精心編織他們之間可能交織的種種情節,進而奠定了小說的敘事脈絡。而構建起小說的主線。這部作品以知青柯碧舟和杜見春的感情發展為主線,生動地描繪了“上山下鄉”年代,不同類型、不同家庭成分的知青們的生活遭勇敢爽朗有主見的干部子女杜見春,懷著建設祖國的決心來到偏遠山區插隊落戶,卻因父親的問題,從被視為“紅五類”的軍人、革干、工人、貧農、下中農之一,瞬間變成被劃入“黑五類”的地富反壞右之一,被剝奪上大學的名額,還遭到專政隊的野蠻毆打;到專政隊的野蠻毆打;有思想、有理想、有智慧但家庭出身不好的柯碧舟,一開始頹廢郁悶甚至輕生,后來重新找到目標和方向,用智慧為生產隊探尋美麗善良的山寨姑娘邵玉蓉,淳樸勇敢,堅持正義,敢于揭露丑惡,同情保護弱者,堅守理想和愛情,卻不幸死在專政組頭頭“白麻子”的棍棒下。“白麻子”的棍棒下。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讀者深刻感受到那個特殊年代的青年在歷史浪潮裹挾下的困惑、思考與掙扎。葉辛之所以鐘情于知青題材,主要是因為他下鄉時間長達十年有余,對知青們的思想演變過程等細節了如指掌,感受格外深刻。他說:“上山下鄉影響了知青一生的命運,他們在農村的十年歲月是怎么過來的?對他們以后的人生又有怎樣的改變?我想通過我的小說告訴今天城市里的讀者。當時我經常用‘歲月蹉跎志猶存’自勉,所《蹉跎歲月》作為中國知青文學的代表作,自1982年出版以來,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這部小說不僅被改編成電視劇,還多次再版,深受黑龍江、海南等地知青的喜愛,他們認為小說描繪的就是自己身邊的故事,從中讀出了屬于自己的青春記憶和獨特韻味。1995年,根據葉辛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孽債》在上海電視臺以滬語播出,創下了42.62%的超高收視率,并被多家省級電視臺轉播,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神劇。被多家省級電視臺轉播。“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沒有我的家?”劇中那段經典的歌詞旋律,如同一把把柔軟的刀子,刺痛了無數觀眾的心,讓多少人熱淚盈眶。《孽債》講述了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大批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奔赴云南邊疆,他們在那里揮灑青春的汗水與淚水,也留下了愛情的結晶。返城大潮將他們帶回家鄉后,各自有了穩定工作,重新組建家庭。而被留在邊疆的孩子卻結伴乘火車來到上海這個關于親情與命運交織的故事,之所以能深深觸動人心,是因為它真實而深刻地刻畫了一代知識青年的坎坷歷程。了一代知識青年的命運。出版社編輯、影視劇制片人、投資人紛紛勸葉辛趁熱打鐵,創作《孽債》的續集,但他覺得小說里的五個孩子剛剛經歷了大起大落的生活,突然表現他們長大后的生活,反差太大,所以遲遲沒有動筆。直到十幾年后的2008年,他才推出《孽債Ⅱ》 ,續寫那些孩子們的成長與人生。
從再現農村發展變化和農民命運轉折的《基石》《拔河》《新瀾》,到關注知青題材的《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蹉跎歲月》《孽債》,再到關切知識分子命運的《家教》《家庭奏鳴曲》《家庭的陰影》,葉辛始終緊緊抓住時代的脈搏,不知疲倦地寫作。他用文字描繪出時代發展浪潮中,筆下主人公們遼闊而復雜的精神世界,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社會畫卷。他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聯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筆會副主席,創作的短篇小說《塌方》獲國際青年優秀作品一等獎,《家教》獲《十月》文學獎,《孽債》獲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蹉跎歲月》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長篇小說三部曲《巨瀾》入選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部葉辛的眾多榮譽,如獲得國際青年優秀作品一等獎、作品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以及建黨100周年百年百部紅旗譜紅色經典,不僅高度認可了他的文學成就,更是對他文學道路上不懈奮斗的有力見證。學道路上不懈奮斗的見證。
葉辛就像一位從大山中走出的文學巨匠,他的文字帶著大山的厚重與深沉,帶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帶著對時代的洞察與思考,用一部部作品,為那個特殊的時代留下了珍貴的記憶,為當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懷揣文學夢想的人,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都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因為只要心中有夢,筆耕不輟,就有可能在文學的世界里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25.7.14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