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越多越覺得無知
郭松
日常生活中常見這樣一個現象,許多人無論談論什么都自信滿滿,仿佛無所不知,可多聊幾句之后,會發覺一些人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
讀書少的人,往往很自信,守在自己的認知里,高估自己的認知。而讀書多的人,會知道知識的浩瀚,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讀書少的人,會覺得已經“看透”,而讀書多的人,會覺得好多還“不懂。”
讀書少的人,缺乏足夠的知識估量認知,誤以為自己懂的很多。只接受自己認同的觀點,以為世界就是自己認知的樣子,很少被未知的知識沖擊,難以發覺自己的無知。而讀書多的人,常發覺自己認知的局限。
只讀了一兩本書時,會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某個領域的知識。而讀了十本、一百本書后,會發覺這個領域還有好多未知。讀書的奇妙之處在于:不會讓你“無所不知”,而是讓你意識到“原來還有這么多不知道的”。真正的智慧是永遠覺得自己是初學者,像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真正的智者,不是那些自以為無所不知的人,而是那些覺得知之甚少,一無所知、不斷學習的人。真正讀書多的人,會被某本書改變認知,他們知道,今天的認知可能明天就會被推翻。很多人害怕“越讀書越無知”的感覺,認為這是挫敗。實際上,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是進步的開始。
讀書越多越覺得無知,看上去像一個悖論。按理說,讀書越多,知識就多,不會覺得無知。這里說的是,越覺得自己無知。這種無知,是自己的感覺。在他人眼里,你是知識淵博的,你是思維敏捷,你是有真知灼見的……但在自己心里,讀書越多,就像一個圓越大,圓周接觸的外界就越廣,就越覺得自己無知。這種無知,不是真正的無知,而是自己覺得自己無知。
因為越學習,越深入,越感覺自己的渺小,越感覺自己的無知,讀書會讓人知道的更多。英國戲劇作家蕭伯納曾經說過:“好書讀的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一個人好書讀的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知道的越少。這就好比,地上畫圈,畫的圈很小,小到一個點時,這個圈的邊界接近無窮小,接觸到的事物就無窮小,就會覺得無所不知。但畫了一米的圈之后,這個邊界接觸到的事物開始變大,認識開始增多,就會發覺很多事物不了解,就會覺得自己無知。這個圈越來越大之后,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就發覺自己的渺小,更加覺得自己的無知。
生活中往往一些高學歷的人,其“無知”不如一些讀書少的人,這種“無知”其實與文化素養有關。有知識的人,與有素質、有修養的人,是不一樣的。知識越高并不等于文化素養越高。文化素養指人在文化方面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素質指人先天具備的生理特點和后天形成的身心特質。《辭海》定義包含三方面:人的生理特點、事物本有性質、完成活動所需基本條件。在心理學和生理學中,素質是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包括神經系統和感官特性,其形成受遺傳與環境影響。現代語境下,素質涵蓋德智體美各方面發展。
修養原指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從廣義上看,修養是指人們政治、道德、學術、技藝等方面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以及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能力或品質;從狹義看,修養通常指思想品德修養,以人的政治態度、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為基本內容。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知識有保鮮期,知識會過期,知識得不定期更新。一個人雖然擁有許多知識,卻并不代表變成一個有文化、有素養的的人,在人簡單而又淺薄的一生中,盡管接受的知識從先秦到明清,從羅馬到希臘,但那些知識是死的,是不受用的,目光和見識會受限于知識之中,卻不能抵達知識以外更廣闊的天地,缺少驗證和感受這些知識真實性的環境。
知識會豐富人的頭腦,好處在于讓一個人懂的更多,不至于無根無據的胡說八道,可以憑借自己的智商理解和掌握知識,成為某行業或領域的佼佼者,但有時從口中蹦出來的言論令人震驚,是因為站在已有知識上遠眺,以為站得高、看得遠,就理解了知識以外的世界,掌握了這個世界的規則。現在人越來越覺得讀書是有用的,不只是在學習的學生要讀書,就連成年人也要多讀書,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見識。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不只改變一個人的思維觀念,還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能有的人會發現,當讀的書越多,看過的東西越多,越發覺自己知道的太少,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領域從未接觸過,還有很多東西根本不了解,還有很多專業知識一竅不通。只有認真讀書的人,才會有這種感覺,接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和淺薄,就越想知道的更多。
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不只是了解這本書本來就有的知識,還會從這本書里發現其他一些書籍和知識,或者是一些名人故事;會覺得這些書沒看過,這些名人也沒聽過,會發覺自己知道的真的很少,就更想去翻閱這些書籍,去查閱有關的名人故事。翻開的書越多,才會發現更廣闊的天地,才越發覺自己無知。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就會覺得知道的很多;讀書而思考得越多,就會覺得知道的很少。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會邊讀書邊思考,有求知的欲望,發覺自己還有很多書沒有讀時,就越渴望讀更多的書。
一個人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擁有的知識只是冰山一角,發覺未知的世界越多,就越覺得自己了解的東西越淺。等學的東西越來越多,會越來越不自信,會越來越謙卑,而那些狂妄自大的人,是因學的東西太少,了解的知識太少。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勇氣和自豪,因為知識越貧乏,相信的就越絕對。知識越匱乏的人,眼里的世界就越小,就像井底之蛙一樣,只能看到一片很小的天地,只有當跳出自己的圈子,看過更廣闊的世界,才能改變自己曾經相信的。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身體和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或者二者兼得,我們不止要讀書,還要讓自己多見世面。世界就像一本書,如果只待在一個地方,就好比只翻了一頁。我們要走出自己的圈子,看更廣闊的世界,開闊自己的眼界和見識。有時會發覺見過的世面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的見識很少,越發覺原來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精彩美麗,有那么多稀奇古怪,池會發覺自己接觸過的人,聽到的故事,看過的風景真的太少。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會以謙卑和虔誠對待這個世界,即使知道很多,也想了解更多。不會把自己知道的拿來炫耀,會有更寬廣的胸懷,也會有更大的格局。
一個人經歷的越多就越成熟,內心也越平靜,因為看到的事很多,接觸過的人很多,懂得道理也很多。對待人和事都會用一種平和的心態,遇到困難和坎坷也會更加從容,內心也會越來越強大。一個經歷越多的人,會覺得自己原來的生活太過局限,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太苦太難,當經歷過大起大落、大風大浪之后,就會覺得原來曾經以為的苦難都是小事。人生經歷越豐富的人,越能扛起一些事,越能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思維和眼界也越來越寬廣,不再局限于一些小事和煩惱。會活得更加明白和透徹,對人對事都有更加客觀和清晰的認識,不再像以前那樣執著,也不會在乎別人的眼光,更不會事事都計較,事事都攀比,也不會抱怨生活,而是更努力地生活,增加自己人生的厚度。
人這一輩子,重要的是兩個長進,一個是知識,另一個是見識。一個人不止要多讀書,更要多見世面,有廣闊的知識和開闊的眼界,才會有更大的格局!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