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月飲
王海云
月明星稀,夜靜風清。
中秋之夜,案頭置一杯酒,杯中盛半盞月,對月舉杯,酒液滑過舌尖,酒香靜靜地飄飛在夜色里……
誠然,塵世喧囂,人生紛擾,若能做到望月思靜,見月舉杯,心境平和,萬事皆淡然處之,那么人生定是處處皆禪意了。
古人亦愛對月而飲,其空靈境界著實令人神往。翻閱古籍經卷,看到古代的諸多文人墨客、隱士賢達,在夜色中悠然舉杯,對月而飲,便覺得人生理應如此超脫自在。不必困于俗務,不必汲汲營營,月下把酒,享片刻之寧靜,其中的澄澈和空靈,實在難以對外人道也。
唐代向來詩意盎然,雅士輩出。若說對月而飲的極致之境,當屬詩仙李白。某日夜里,一輪明月如銀盤一樣懸于天空,李白一個人呆在屋里,案上空空,只余一盞孤燈,難免覺出幾分冷清。于是,他提壺執杯,緩步走到院中,月光早已鋪滿庭階,院中的牡丹開得正盛。他立于花間,正要一飲而盡,抬眼望見天空的明月,忽然生出奇思:這般良夜,何不邀月共飲?于是,他舉杯朝向明月,又瞧了瞧地上自己的影子,竟覺此刻有“三人”相伴 ——明月為友,影子為侶,原本孤獨冷清的月夜,瞬間變得情趣盎然。酒入愁腸,詩意便涌了上來,于是便有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千古絕唱。這般孤獨里透著的豪放,清冷中藏著的灑脫,大概唯有李白才能品出其中真味。
唐人詩集中,還記著一則關于“對月飲”的逸事,讀來滿是意趣。有一僧人名喚慧遠,不喜塵世紛擾,便在深山之中修了一間小屋,屋前擺一方石臺。每到秋夜,明月高懸山巔,清輝漫過松林之時,慧遠便會在石臺上擺一壺薄酒、幾碟素食,邀幾位友人前來小飲。他們約定,飲酒時誰先看見月影里的玉兔,誰便要飲盡杯中之酒。某夜,眾人圍坐石臺,正靜賞月色之時,忽然飄來一朵浮云,遮住了半輪明月,片刻后云散而去,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座中一人驚喜地看到了月影中的玉兔,于是眾人皆認罰而暢飲一杯。之后,眾人將此次聚會稱為“對月飲”。讀罷此故事,頓感意趣無窮,心生羨慕。
北宋詩人林逋居士,素有北宋第一“宅男”之稱,是世間少有的清逸脫俗之人。據諸多記載,他隱居于西湖孤山,不仕不娶,只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每到梅花綻放時,便終日與梅相伴。若有客至,家童便放鶴為信,他見鶴飛便知有客要來。每至月夜,林逋便在梅樹下擺上酒具,獨自對月而飲。月光透過梅枝縫隙,灑下斑駁光影,落在他的衣上、杯里。梅花的暗香伴著夜風浮動,絲絲縷縷鉆進鼻腔。他就那樣獨自坐著,時而舉杯與梅對酌,時而舉杯對月相望,沉醉其中,不知魏晉。也正是在這樣的情境里,他寫出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千古佳句。此時,萬籟俱寂,唯有明月高懸,梅花輕顫,他那顆寧靜的心,不染半點塵埃,著實令人贊嘆。
今夜,夜涼如水,窗外繁星點點,明月依舊高懸于天際,思緒便不由自主地飄向遠方。桌上的茶香裊裊升起,與月光交織在一起。忽然想起那些如古人般清心寡欲的人,他們或許也在某個寧靜的時光里,對著明月舉杯,任月光落滿衣襟,任酒香纏繞指尖,將片刻的美好,釀成了一段段如月光般純凈的記憶,藏在歲月深處。
禪宗大師曾言,對月而飲之時,切勿說任何貪嗔癡妄之語,因為這是月神最為厭惡的。寧可默默無言,也不要妄言擾之,以免惹得月神不悅,辜負了這良辰美景。
《心經》有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我們舉杯對月而飲之時,即便一句話也不說,月亮也是能會意的。它像一位心有靈犀的摯友,懂我們的歡喜,更懂我們的悵然。
2024年9月9日
【作者簡介】 王海云,筆名王小莽,山西晉城人。中國煤礦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作品見于《詩刊》《星星》《詩探索》《飛天》等刊物,入選多種選本。參加首屆中國網絡詩人高級研修班。曾獲2014年中詩網首屆十大年度詩人、中國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潛力詩人”、2020年第三屆山西新銳詩人、2019年度(第八屆)“中國好詩榜”詩人、“詩和遠方”專題詩賽金獎等獎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