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呢昆明
郭松
昆明,是那種普通、平常,只為“在著”、“悠悠呢”過日子的城市,是那種夏天吃蘑菇,秋天吃寶珠梨,春天吃陽春米線,冬日吃狗肉火鍋的城市。
昆明地處高原,自古是原始宗教之地,海拔近1900米,位于神圣和世俗之間,承載著原始、樸素的文化。既未升入神圣的云端,也未墜入塵世的泥潭,是大地的原樣、本身的生活。
昆明,在中國歷史上一出場,只是一個地方,而不是一種文明。文明是后來才有的,文明意味著進步,也意味著遮蔽。昆明,奉獻給世界的不是濟世英雄、開國功臣、鐵血宰相、無道昏君,而是單純的陽光、藍天、白云、鮮花、空氣、春天,是對文明麻木對棲居的喚醒。
昆明是有生活氣息的,有花園般的環境,在昆明夏日的黃昏小憩,無疑是一種享受。幾個人湊上一桌,沏好茶就點菜,想吃什么就點什么,直到吃得酒酣耳熱;最后結賬,算不上貴。吃完沿著小徑踱步,又是愜意的一天。
現代生活似乎總是太急切,許多人人都漫無目的地追趕著時間。而在這個快速的時代中,昆明是一個永遠不急著趕去哪里的城市,按照時令、季節慢慢地向前走著,不受誰的催促,不厭其煩地,一天一天地過日子。在昆明,時間似乎不那么重要,人們只注重當下的生活,享受日常的一點一滴。
20世紀30年代后期,大批文化人隨西南聯大來到昆明,其中有許多著名詩人,如聞一多、朱自清、馮至、冰心、沈從文、卞之琳、英國詩人威廉·燕卜蓀等。那時候昆明最浪漫的事情是,可以穿過大街,進入小巷,到某個深宅大院拜訪一流的詩人。昆明氣候溫和,植被廣袤,民風純樸,可以詩意棲居在這片土地上;幽雅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與讀詩、寫詩再配搭不過了。
昆明,是一座充滿煙火氣的、“悠悠呢”的城市。充滿細節的生活,使時間的流速變慢,人們信奉著“好吃好在”的信條,主張知足常樂、適可而止。在一些老宅院子里,有屋檐落雨形成的交響樂,有充滿靈性、大搖大擺偷吃食物的貓,貓會把水井里的月亮撈出來,叼著在黑暗的天井中漫步。八月十五的晚上,大人在院子里打麻將、吃月餅,貓的胡須在水井邊發光。一個舊的昆明、老的昆明有著金色的黃昏、蒼茫的西山、包容的滇池,有著種滿鮮花的院落、數不清的小吃。喜歡這座置氣喘吁吁時代列車于不顧的城市,喜歡昆明人這份有的是時間把生活精雕細刻的樣兒。
昆明,不像中部、東部的城市那樣忙忙碌碌,生活在其中的人整日背著包奔跑,早出晚歸是常態,一日三餐是奢望。鐘表里的時間在昆明不起作用,再名貴的計時機器在昆明人眼里不過是十二個枯燥無味的數字,昆明的時間,只與生活細節相關。早晨街上鋪面下門板的聲音是一種時間,黃昏賣煙酒的鋪子掌燈是一種時間,小巷里櫻花落下是一種時間,太陽照著某家的房頭草是一種時間,火車的汽笛聲從天空傳來是一種時間,有人挑著各樣花來賣是一種時間……
緩慢與瑣碎,構成昆明自在隨性的生活情調。依山傍水、天青云白、魚豐草茂,造物主給了這片土地富饒的生活資料與享樂資源,也自然而然賦予其自足的心態——擁有的既已足夠多,不再有野心去占有、爭奪。知足保和的觀念下,昆明成為一座只以過好日子為目標的城市,吃喝玩樂、風花雪月成為昆明人最關心的事情。昆明的美好生活是日常生活,不是高于生活本身的生活,也不是高尚的、嶄新的生活,而是千年來少有改變的、最基本的生活。早上九十點鐘左右,街上的鋪子開門的聲音才響起來。在一些老街區,鋪子的門是一塊塊可以拆卸的門板,開門的時間一到,店員卸下門板,將其一摞地捆好,放在一旁。一些門板還標著號碼,每一塊都有自己的位置。很喜歡看店員卸門板,卸下一塊,鋪子就亮起來一塊,直到鋪子深的地方都亮起來。
昆明是一座慢節奏的城市,與昆明人聚會,他會告訴你“悠悠呢來”,聊天要 “悠悠呢款”,分別會說“悠悠呢克”?!坝朴颇亍?即慢慢的,不疾不徐,從容自然。在昆明,很少見到匆匆忙忙、急躁不安的人。昆明,充滿溫和的人情味和特有的慵懶感。昆明呢神奇天氣,一年四季都陽光明媚,溫暖和煦,繁花盛開,名副其實的春城。昆明呢氣候,偶爾也會任性一下。前一秒還在暖陽下自在玩耍,下一秒大雨就突如其來,昆明人早已習慣,拿出時常備著的雨傘,從容候著天再度晴朗起來……“看過繁華味禪悅,坐聽流鶯數落花”,昆明人待雨的哲學也是“悠悠呢”,等雨來,待雨去,從從容容,靜看風雨。
昆明呢方言,歷史悠久,現在說的一些方言都源自古代。錢叫 “得啷”,是西域民族進昆帶來的古波斯語;形容豐滿的“顢嘟嘟”、表達吃飯的“吃饅饅”來自宋代的《廣韻》《集韻》。小雨叫“濛淞雨”來自東漢《說文解字》等。天天被掛在嘴邊的昆明話,其實一直都是珍貴又豐厚的“活”歷史,正宗呢昆明人,可要“悠悠呢”學起來。歷史老街今猶在,這些年昆明發展快,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但那些承載著悠悠歷史,飽含著人文情懷的老街道,大都在。原來接近貢院的文林街變成如今昆明的文藝之地;曾座落著鑄幣廠的錢局街,改作人來人往的服裝區;以光復中華之意得名的光華街,用老昆明建筑吸引著游客的眼球。還有許多老街都已存百年,古香古色,韻味濃厚。走進老時光,感受“悠悠呢”歷史歲月。
昆明到訪名人多,昆明自古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文化的多元性,也意味著極強的包容性。700多年前,馬可波羅來過昆明,在他的筆下雅歧(今昆明)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大城市。198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在昆明大觀公園內親手種下三株從英國運來的玫瑰。開放的繽紛的“悠悠呢”昆明,從古至今都受到外賓的喜愛。
火車沒有汽車快,昆明有一條年代久遠的米軌鐵路,即滇越鐵路。大江湍急,山路蜿蜒,云南境內山地和高原的險峻有目共睹,再加之上世紀技術有限,導致當時鐵路的速度很難提上去,于是就有了昆明的火車不如汽車快。但昆明人也不急,伴隨“悠悠呢”慢火車,看窗外綠樹成蔭,層林盡染。隨著風景翻山越嶺,由遠及近,自得心中一片寧靜。
沒有海的昆明有海鷗,作為內陸城市,一直被海鷗熱愛著。1985年約9000只西伯利亞紅嘴鷗誤打誤撞飛到昆明過冬,拉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眷戀。這些冬日小精靈給昆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昆明人也深深愛著海鷗。在昆明冬日,曬暖陽,喂海鷗,管他世界紛擾,喧喧鬧鬧,獨自享受“悠悠呢”慢生活。
“老孔雀”不是夸人,孔雀作為云南的一大代表,羽毛五彩斑斕,姿態婀娜美好。開屏 “求關注”時尾羽高高豎起,閃爍顫動,更是耀眼奪目,美不勝收。盡管這樣也不一定能得到配偶,而掉光毛的“老孔雀”開屏更是沒有什么優勢,“老孔雀”在昆明話中代表自作多情的人。
“悠悠呢”昆明人開玩笑也是“悠悠呢”。繁忙的都市生活鞭笞著每一個人馬不停蹄奔跑,為生計奔波,為名利傷腦。燈光越絢爛,夜幕越輝煌,越焦慮不安,誠惶誠恐?!坝朴颇亍?,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信仰一種簡單的美好,放下一些東西,呆在自己的節奏里。在昆明,“悠悠呢”生活,行至水窮,坐看云起。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