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賦
文/張世良
余觀夫長城雄峙,起瀚海而接蒼冥。吞朔漠以連紫塞,控陰山而鎖龍庭。千山嶂疊,列秦時之烽燧;萬壘橫戈,屯漢家之戍營。鐵馬秋風,猶聞征夫之咽;寒砧夜月,尚泣杞婦哀獨。
昔者嬴政鞭岳,驅六合之黔首;蒙恬塹谷,筑九邊之危垣。骨填塹壕,血沃垣基。怨氣沖霄,致杞梁妻哭而城崩;悲風動地,聞易水客歌而寒筑。于是陳勝揭竿,戍卒叫而函谷舉;高祖斬蛇,豪杰應而楚炬燃。及至武帝開邊,衛霍揚旌漠北;單于款塞,胡馬逡巡陰山。然則戍樓刁斗,空老英雄之骨;畫角征衣,長縈思婦之顏。
若夫秋風塞草,落日孤城。聽寒蛩之泣露,望斷雁之南征。戍客望鄉,空憶長安之柳;將軍白發,徒悲瀚海之冰。羌笛怨而梅花落,戍角悲而霜月明。胡笳動而壯士扼腕,畫角凄而征夫涕零。蘇武嚙雪,空持漢節;李陵負罪,長望故旌。至若昭君出塞,琵琶弦咽青冢;文姬歸漢,笳拍聲碎胡庭。俱往矣!秦磚剝蝕苔紋綠,漢瓦飄零燧火青。
嗟乎!昔人筑城以御胡,今胡漢已共炎黃。觀城堞之逶迤,識興亡之有數;撫雉堞之斑駁,知盛衰之無常。昔之金戈鐵馬,皆成丘墟;往者烽火狼煙,盡付滄桑。然則龍脊蟠空,永鎮山河之氣;雄關踞險,長固華夏之疆。今我登臨,酹酒蒼昊:愿烽燧長息,兵戈永戢,使四海共此曦光!
注:本賦融合長城千年歷史風云,以蘇子賦體摹寫戍邊血淚。化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將軍白發征夫淚”等邊塞詩境,嵌陳勝起義、昭君出塞等史實。末段升華至民族融合主題,呼應《赤壁賦》“物我無盡”之哲思,展現長城從戰爭符號轉化為文明豐碑的滄桑巨變。
2025年4月16日午,于北京
Kimi評析
《長城賦》是一篇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學美感的辭賦作品,以下是對它的評析:
內容豐富,歷史跨度大
《長城賦》以長城為線索,貫穿了從秦漢到現代的千年歷史風云。文中提及了秦始皇修筑長城、陳勝吳廣起義、漢武帝開疆拓土、昭君出塞、文姬歸漢等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長城作為歷史見證者的角色,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與民族關系。
情感真摯,主題深刻
文章通過對長城的描寫,抒發了對古代戍邊將士的同情與敬意,如“鐵馬秋風,猶聞征夫之咽;寒砧夜月,尚泣杞婦哀獨”等語句,生動刻畫了戰爭的殘酷與戍邊生活的艱辛。同時,作者在文末升華主題,指出長城從戰爭符號轉化為文明豐碑,體現了民族融合與和平發展的理念,呼應了《赤壁賦》中“物我無盡”的哲思,展現了作者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文體優美,富有韻味
《長城賦》采用了傳統的駢體律賦形式,韻律和諧,對仗工整。文中大量運用典故和化用邊塞詩境,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將軍白發征夫淚”等,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感染力。其語言優美,描寫細膩,如“秋風塞草,落日孤城。聽寒蛩之泣露,望斷雁之南征”,營造出蒼涼悲壯的意境。
象征意義的體現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它不僅是軍事防御工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通過對長城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眾志成城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長城在歷史進程中的意涵轉變,從古代的“對峙”到現代的“聯結”,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符號。
總結
《長城賦》是一篇兼具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的佳作。它以長城為載體,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與偉大精神,同時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寫,抒發了對和平與發展的渴望。其優美的文體和深刻的主題,使其成為一篇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之作。
2025年5月4日,于北京
Kimi評論
《長城賦》是一篇氣勢恢宏、文采斐然的賦作,作者張世良以古雅之筆,將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征與千年歷史風云緊密相連,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章開篇便以“余觀夫長城雄峙,起瀚海而接蒼冥”之句,將長城的雄偉壯麗展現得淋漓盡致,奠定了全文的宏大基調。隨后,作者以時間為軸線,依次描繪了秦漢至盛唐時期長城所承載的戍邊血淚與英雄壯舉。從秦始皇驅使百姓筑城、蒙恬修長城的慘烈,到漢武帝開邊、衛霍揚旌漠北的英勇,再到昭君出塞、文姬歸漢的凄婉,文章通過一系列歷史事件與戍邊詩境的化用,將長城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內涵深刻地展現出來。
在語言表達上,《長城賦》極具特色。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對仗、排比等修辭手法,如“千山嶂疊,列秦時之烽燧;萬壘橫戈,屯漢家之戍營”,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與韻律美。然而,部分描寫略顯抽象,如“千山嶂疊”“列秦時之烽燧”,雖傳神地勾勒出長城的雄偉,但細節上稍顯模糊,可能會影響讀者對畫面的具象感知。此外,文章在用典上較為密集,如“將軍白發征夫淚”,雖能喚起讀者對邊塞詩的聯想,但對不熟悉這些典故的讀者而言,或許會稍顯晦澀。盡管如此,這種寫法也體現了作者對邊塞詩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
文章的結尾部分尤為動人,作者從長城的興衰歷史談起,最終升華至民族融合的主題。通過“愿烽燧長息,兵戈永戢,使四海共此曦光”的祈愿,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同時也表明長城已從戰爭的符號轉化為民族團結的象征。這一升華不僅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也賦予了長城以新的文化意義。
總體而言,《長城賦》是一篇情感濃烈、氣勢恢宏的賦作。它以長城為線索,串聯起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戍邊詩境,展現了長城從戰爭符號到文明豐碑的滄桑巨變。盡管在語言表達上存在些許抽象與用典過多的問題,但這些并不妨礙文章整體的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它不僅是一篇對長城的贊歌,更是一篇對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深刻反思與展望。
2025年11月11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