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2020年第4期精彩呈現(xiàn) | 新刊
長篇小說
《郵輪碎片》
劉心武
一次地中海的郵輪之行,八個家庭的紅塵翻覆,一群有經歷、有個性的北京人,在劉心武的碎片中嬉笑怒罵,追逐夢想,構筑出一個時代的熱點與痛點、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這一群時代的弄潮兒,有著生活中萃取出來的精彩人生,口語中隱隱閃過《紅樓夢》的影子。這群郵輪中簡筆勾勒的北京人,濃縮著這個風起云涌的時代隱秘的內心跳動。
作者簡介
劉心武,男,1942年生于成都。曾任《人民文學》雜志主編。短篇小說《班主任》開啟了“傷痕文學”的文學風尚;長篇小說《鐘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著有長篇小說《四牌樓》《飄窗》。著有《劉心武文存》40卷。其《紅樓夢》《金瓶梅》系列講座深受讀者歡迎。
中短篇小說
《風中的母親》
邵麗
母親從沒離開過農村,做飯、家務她一竅不通。直到長大后,我對母親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同情。
作者簡介
邵麗,當代女作家,作品發(fā)表于《人民文學》《當代》《十月》《收獲》等刊物,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刊物選載,部分作品譯介到國外。曾獲《人民文學》年度中篇小說獎、《小說選刊》雙年獎,第十五、十六屆百花獎中篇小說獎,第十屆“十月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等多項獎項。中篇小說《明惠的圣誕》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夜色也曾溫柔》
李新勇
這個工地所在的城市,是吳向葵與潘慧的故鄉(xiāng)。他們的兒子出國留學后,吳向葵趕到潘慧所在的工地,在最后一夜的暖意后接受了婚姻的寒涼。吳向葵為了那一夜的孩子打算砌一幢房,成為孩子永遠的根,潘慧卻帶著孩子永遠地漂在了他鄉(xiāng)。
作者簡介
李新勇,生于四川大涼山,現(xiàn)居江蘇啟東。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發(fā)表小說散文400余萬字,出版長篇小說《風樂桃花》等16部,部分作品被多家選刊轉載。
《彼岸人》
秋塵
一個自17歲嫁到美國卻一直未能了解美國的女人,因為原生家庭的印記,在人到中年時努力與最不愿相見的母親和解。在不得不與母親朝夕相處了一段時間后,她努力理解和認識母親,在試圖為母親安排日后生活的計較中,出乎意料地與一個不同的母親和一個不同的自己相遇,并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與母親之間共同擁有著的一種特殊關系。
作者簡介
秋塵,本名陳俊,生于江蘇南京,文學博士。自2003年發(fā)表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說《時差》《九味歸一》《酒和雪茄》《青青子衿》,中短篇小說《零度忍耐》《春風來又走》《老波特的新車》等?,F(xiàn)居美國舊金山。
《羊啊羊》
崔玉松
羊是二叔的家當,是親人,是希望,更是二叔的命。他獲得了村里寶貴的養(yǎng)殖大戶名額,可他的羊,卻意外地一天天少了下去……
作者簡介
崔玉松,女,漢族,云南省曲靖市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近年來有作品在《大家》《散文選刊》《滇池》《邊疆文學》等文學雜志發(fā)表。
往事
《1978年日記所見》
梁鴻鷹
1978年一名高中生的日記,記錄了40當年前縣城中學生活的點點滴滴,讓現(xiàn)在的人看到基礎教育在40年前的樣子,切身感受當時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日常生活,同樣看到剛剛恢復高考時大幕開啟的曦光,映照出步入新時期的國家和時代的變化。
作者簡介
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文學碩士。曾在中宣部文藝局、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工作。2014年任《文藝報》總編輯。出版有評論集《守望文學的天空》《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向道與叩問》《寫作的理由》。有散文、小說及譯作若干。
故宮談藝錄
《對照記》
祝勇
王羲之和乾隆,文人帝王隔空相對,各有各的寂寞無奈。
作者簡介
祝勇,1968年生于遼寧沈陽,作家,學者,現(xiàn)供職于故宮博物院。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舊宮殿》《血朝廷》、歷史散文集《紙?zhí)焯谩贰斗撮喿x:革命時期的身體史》等。
詩來見我
《追悔傳略》
李修文
《詩來見我》之追悔篇,寫詩句里的悔意與遺憾:失去唐婉重回沈園的陸游,悵臥新春白門寥落的李商隱,江山易主的亡國皇帝……這些被無盡悔意淹沒的人生,這些在殘夜悲春里涌出的詩句,不僅在重新體悟的追悔中看到生機和情意,更可透過詩意悔恨看到作家早年的行旅漂泊,才知為何行文如此切身刻骨。結尾一句:花竹每思初種日,江山重來獨見時。意境全出。
作者簡介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滴淚痣》《捆綁上天堂》及多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山河袈裟》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
講談
《貝多芬之燦爛陽光》
馮八飛
《第九交響曲》是人類音樂史上當之無愧的蓋世明珠,這部給人類帶來永恒歡樂的樂曲,竟是貝多芬用痛苦換來的人生絕唱。貝多芬的晚年悲慘加苦難,他的疾病與家庭的不幸,反而釀出了影響人類的音樂風暴。歡樂與愛,從此成為人類的燦爛陽光。
作者簡介
馮八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導;柏林洪堡大學博士后,博導;德國語言研究院中國首席代表;德國艾哈德基金會國際科學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曾出版《永遠的白玫瑰》《大師的小樣兒》《誰殺了岳飛》《愛因斯坦:我的宇宙》等作品。

來源:當代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EwODYzNA==&mid=2651002912&idx=1&sn=ed1dd5420ee94bed0a69a48ba62847c5&chksm=8b526fd5bc25e6c32a057fa57461619755d1cd70a7f8a205819a12e1dd38553d7ac3f51cf521&mpshare=1&scene=1&srcid=0709vJL4LHcvvFcuc92UkBJO&sharer_sharetime=1594258684912&sharer_shareid=614c27d356f5211ee6b595b7918f01b5&exportkey=A6qZ56VNjSCL2TzpQxuLqTw%3D&pass_ticket=l4%2BGj0T66MQBvJowQpwzGkz8atWQoySRrv0kPTfokITQ6BeiogLFBcG%2FQ3uHNEVi&wx_header=0#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