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華

《步步驚心》,《大漠謠》,《云中歌》的作者,言情小說家桐華的最新作品《長相思3》日前由博集天卷文化公司策劃出版,同時,《長相思》系列也在進行劇本的創作。作家網記者顧越日前通過郵件就寫作,開辦影視工作室,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對桐華進行了采訪。
寫作其實快樂又寂寞
作家網記者:從您的求學經歷和生活經歷來看,您對文學創作完全不是科班出身,身在異國多年,寫的中國古典背景的小說很出名,您覺得之前非文學專業的求學經歷和海外生活給您在作品上帶來怎樣不同于其他內地作家的風格嗎?
桐華:我很惶恐,因為我真的覺得自己很普通,講著我們都曾經歷過或者心里夢想的故事,應該感謝的是讀者的厚愛,只是因為他們,我才變得不普通了。我個人的創作目的,最初其實只是為了我個人,先是我有寫作表達的欲望,所以我才動筆寫作,但當寫完后,有讀者與我分享,則讓我感到很幸福。寫出一個好故事,取決于很多因素,想象力,邏輯力,文字表述能力,個人經歷……等等,是所有東西雜糅到一起的產物。
作家網記者:寫作的時候會不會聽取讀者和朋友的意見? 會考慮他們的建議而對情節作出修改嗎?
桐華:我的觀點一直是寫自己想寫的故事,而不要去寫讀者想看的故事。寫自己想寫的故事是為自己而寫,是發自內心的需求,是自己有強烈的表達欲望,而寫讀者想看的,卻是為了別人,并不是自己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何況世間讀者千千萬,每個讀者喜歡的東西不一樣,該為哪個讀者去寫呢?寫作是寂寞又快樂的事,千萬不要為了迎合市場迷失了自己的寂寞和快樂。
作家網記者:之前采訪時您說有時候故事會突然跳到你的腦海中,之后就可以動筆寫,那靈感一般來源于哪里?
桐華:寫古代故事的時候,把心靈放出去,想象力很重要,寫現代故事的時候,則需要把心靈收回來,盡可能讓自己靠近生活。最好的靈感獲得方式就是自己的生活,對世界保持好奇心,把自己的姿態放低,像孩子一樣不給周圍的事物貼標簽,而是去觀察,了解,嘗試。隨著年齡長大,人很容易被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禁錮,所以我常常鼓勵自己多嘗試從未嘗試過的東西。
作家網記者:到目前為止,哪部作品是您喜愛的?哪部是您在創作中遇到瓶頸最多的?如何渡過這些瓶頸調整心態?
桐華:這個問題是最難回答的,對我來說,每一部作品都是不可替代的、特別的,并沒有孰優孰劣。
電視劇VS小說原著:每次的改編都是一次冒險
作家網記者:您的很多作品都被拍成電視劇 ,比如《步步驚心》《大漠謠》《云中歌》,您怎么看待影視改編,特別是經常會遇到的,為了適應影視傳播的規律和受眾的喜好,有時候會大量改編原作品情節,以及刪減或者增加人物這個作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桐華:小說和電視劇是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有各種各樣的制約,肯定會有變動,究竟變動會在哪些方面,我也不無法控制,只能等最后的呈現了。每一次小說改編電視劇都是一次冒險,目前我只能說,我當然會擔心電視劇的改編會不成功,但,我期望能成功。
作家網記者:你覺得如何讓看過電視劇的受眾再去看書呢?書里的內容除了更為細致和深入,它電視劇相比還具有哪些優勢呢?
桐華:電視劇和小說的呈現方式完全不同,一個有更豐富的想象空間,更唯美,一個落實在了演員的外型,服裝的造型,外景的展現,更具象,有了音樂和畫面的美麗,但也缺少了小說的想象空間。我更愿意形容它們是一個根上長出的兩朵月季花。月季花可以一根上開出顏色截然不同,大小也截然不同的花,很有可能一種顏色恰是自己最愛,一種顏色恰是自己最討厭的。而觀眾和讀者有自己選擇的自由,不能強求。
作家網記者:您的下一步寫作計劃是什么 ? 還有什么類型的故事是您最想嘗試的 ?
桐華:我一般不會給自己制定具體的寫作計劃,因為覺得這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既然是喜歡的,發自內心就會想去做,沒必要去規范約束,我覺得一切順其自然就好,寫自己最想表達的,別為了突破而去挑戰自己內心沒有深刻感觸的。至于主題,更多時候取決于故事本身的氣質,就像《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其實有很多現實的影響,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成立影視工作室:這種嘗試順其自然
作家網記者:您成立了一個影視工作室,作為曾經的專職作家,這次算是跨界,對此您是如何考慮的?是否是因為這樣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將自己的作品拍成電視劇,對作品從生產的源頭開始把關?
桐華:現在依舊不做電視劇的編劇。我愿意做電影的編劇,這和個人喜好有關吧。但我不排斥做電視劇的策劃和編審。這樣的變化應該是順其自然,影視劇和小說歸根結底都是在講故事。策劃影視劇和寫小說相比,要有很多現實的考慮,沒有雪的時候,可以用特技,或者換成雪景,但這些都會在效果上打折扣。不過在受束縛的情況下把故事呈現得更好看,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工作室目前已經推出了一部電視劇,《金玉良緣》,霍建華和唐嫣主演的愛情喜劇,這部劇是我策劃的。今后還會有電視劇和電影的項目,現在不方便透露。
《長相思3》:反思過去,才能更好的活在當下
作家網記者:《長相思3:思無涯》出版,長相思系列也迎來了最終大結局,經過幾個月的期待,讀者們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這個“完美終結”,你認為現在的結局讀者們會滿意么?這個結局在你心目中算是圓滿么?
桐華:不知道!根據以往的經驗,眾口永遠難調,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個結局,對我而言,故事似乎永遠都處于“暫時告一段落”的感覺,因為故事只能結束在某個點上,而在我心中,他們都是鮮活的,他們的生活在那個世界依舊在繼續,只不過我不會再寫出來而已。
作家網記者:你曾說通過《長相思》的故事,想回答自己一個問題:像顓頊、小夭這樣自小被父母“遺棄”,生活在對周圍人不信任中的人能否獲得幸福。最終這個問題得到回答了么?
桐華:得到了一部分答案吧!童年的傷害苦難,是無法由自己決定的,那是成人和社會造成的,但,是被傷害和苦難打倒,還是打倒傷害和苦難,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曾經看過一個西方的紀錄片,大致是說童年時的暴力受害者,成年后往往要么變成一個暴力者,要么變成一個剿滅暴力的執法者,被打倒和打倒。
作家網記者:給最終篇命名為“思無涯”,代表了什么樣的情感?在“活在當下”的社會大潮下,追思過去的主題會不會脫離當下人們的主流思潮?
桐華:就是字面理解的意思,“相思無涯”,類似于“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思過去的主題當然不會脫離主流思潮了,否則《致青春》《中國合伙人》怎么會火爆?這兩部作品可都是在追思過去的時間和情感。忘記了過去,會不能好好對待現在。只有常常反思過去,才能更正確地活在當下。
生活中:喜歡在“與世隔絕“中寫作
作家網記者: 生活中您是個怎樣性格的人呢,都喜歡做些什么?
桐華:我喜歡在絕對安靜的環境里寫作,寫作時,我不喜歡上網,不喜歡接電話,不喜歡見人。我曾經因為想專心寫故事對影視公司的合同一直遲遲不看。不寫作的時候我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主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