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冷靜之后的理論思考
——我的文藝評論、文藝文化學術論文和隨筆25篇由來
作者:劉國學
讀罷本篇,回首標題,再縷文脈,那就是:歲月的變遷、命運的更迭、往昔的觸動,讓我的胸腔噴發出不吐不快的文學沖動和激情。之后,便衍化出文藝評論、文藝文化學術論文和隨筆25篇,開啟了我個人的品讀品味品評時代。我也在欣賞、研讀他人大作、且轉變為運用抽象概念論證和推理的同時,見識了理論語言透徹、分明的鏗鏘力量。
20世紀英國天才哲學家、分析哲學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說過:“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引自〔英〕維特根斯坦著《游戲規則.語言就是生活方式》第233頁(唐少杰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也如文藝心理學家所言,一個人的早期心理體驗非常容易促使他走上文學語言和理論語言的雙重之路。我的生活經歷和心路里程決定了我,時而由想象的文學語言轉化為想象的理論語言,并且運用了,成為我思想的載體,就進入了我所鐘情的生活境界。
受父母和學校教育的熏陶,上小學一年級便品學兼優,萌生從文之志。人,在平靜時,最擔心的是,變故突從天降。1964年冬季,山區,一個下雪的日子,我念小學四年級前半學期的某一天深夜,病重半月的母親讓好心的鄰居抬上擔架,乘小火車去山下醫院搶救卻死在途中。剛滿12虛歲的我,和家人們難以承受這巨大的悲痛,哭聲震天,頓覺眼前一片黑暗。她45歲英年早逝,扔下父親和我們姐兄妹六人,從此,家人們悲苦永駐心頭。世界上,恐怕沒有比童年死去母親更慘烈了,就好像曾經有過的溫暖永生永世不再回還,走到哪里,內心都是孤單、凄苦、寒冷。沉靜之時,只要想起母親,就想起解放前念過小學四年的她,對我們姐兄妹的教育,總愛講起古代先哲和英雄立志的故事,要比那些直言大道理的說教不知好多少倍。這,也煉就了我堅強向上的人生。當我悲悼母親流淚的時候,猛然心一橫,暗自道:這世上,沒有什么比親人的死更可怕的!活著,只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五年級時,是山區在讀的小學校唯一出席伊春市的“三好”學生。課余努力完成的作文,被老師當作范文抄寫在班里的黑板報上。中學時的1970年5月,抒寫對毛澤東主席發表莊嚴的“5.20”聲明讀后感,激情勃發,正義填膺,被下屆語文老師選出推薦到所在班作文課賞析。知青歲月的1973年未到20周歲,伊春人民廣播電臺發表播出時間為5分鐘的署名體會文章,這是有生以來首次在公開媒體亮相。不滿21周歲的1974年不到半年,在《伊春日報》發表通訊、消息等文章12篇,那是母親病故后缺少照管、白天上山參加知青勞動、全靠夜晚奮筆疾書累成神經衰弱完成的,并作為突出業績,被黨組織、廣大職工和知青看重,推薦到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深造。1974年下半年至1977年上半年的高等學校學習生活,手中的筆仍然沒有停歇,有10余篇各類文章在《齊齊哈爾日報》《黑龍江日報》刊登,還獲得齊齊哈爾日報社優秀通訊員獎勵。齊師院畢業前的1977年1月26日,《齊齊哈爾日報》文學副刊版頭條,發表了敘事散文《春暖家鄉》,是初踏文學創作之路的開篇之作。1978年至今,相繼在作家網、黑龍江文藝網、《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北方文學》《學術交流》《黑龍江通訊》(省委期刊)《黑龍江作家》《黑龍江日報》、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電視臺、黑龍江《生活報》《黑龍江林業報》《伊春日報》、伊春《林城晚報》伊春人民廣播電臺、伊春電視臺、《伊春社會科學》《小興安嶺》等,迎來了寫作成果的豐收季節,有近二百篇新聞、文學、公文、理論類文章發表。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個人專著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收錄了14篇散文和56首自由詩、散文詩和格律詩。刊登在《北方文學》的散文《父親那把鐮刀》,榮獲’97《中國作家》筆會一等獎、省文聯“迎接新世紀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散文《父親那把鐮刀》、詩報告——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第三師參加開發建設伊春林區70周年而作的《贊歌一曲獻英雄》,被伊春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列入“品讀經典”節目播出。見諸報刊的十多篇散文因其具有獨特的懷鄉情結受到關注和好評,傳略入選扉頁印有五位國家領導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題辭的《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又兼愛繪畫美術、板報書寫設計、聲樂和器樂。男高音獨唱《再見,大別山》,曾獲省委黨校2002年六個主體培訓班“迎慶十六大 唱響主旋律”學員聯歡會優秀演唱獎。知青時,還學會掌握了手工做豆腐的技能。
所有這些過往,都在悄然地培育和牽動著我對新知的好奇和熱切向往的興趣,于是,我進入了一向以嚴謹和縝密思維為特征的理論天地了:
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發表的學術論文《試論早期心理體驗對散文創作的重要影響》、文藝評論《唱給改革大潮的心底頌歌》——華景偉文集《大潮頌》讀后,分別獲黑龍江省第十一屆、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省委、省政府設獎)三等獎,發表在《伊春日報》頭版的影評《一曲激動人心的美的贊歌》——簡評大型旅游藝術風光片《林都伊春》,獲伊春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市委、市政府設獎)一等獎。2008年,依據學術成果、學識水平、思想表現、工作業績等進行考核與評定,伊春市委、伊春市政府命名表彰劉國學為“伊春市優秀專門人才”稱號。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2008年第4期《社會科學界》學者風采專欄,以《伊春市社科聯主席劉國學榮膺市級優秀專門人才稱號》為題,報道了劉國學的事跡:“多年來,他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堅持寫作,愛好廣泛,博覽群書,并以此為人生的最大快樂和崇高追求。”
時光,漫長又恰似閃電,多少往事令人回首。怎能忘,總以慈心給我以教化、久別難在相見的母親,小學中學修行引導、參加知青實踐以至三次走進高等學府的專業知識學習,逝去歲月帶不走的一切美好難忘的回憶,好像都在激勵和促使我,要主動接納和吸收、目無斜視地索取人類創造的取之不盡的知識財富,在駕馭新聞語言、公文語言、文學語言的同時,與理論語言親近。于是我的文筆生涯就有了歷經幾十年的欣賞他人大作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以下,就是我的文藝評論、文藝文化學術論文和隨筆25個篇目:
文藝評論
〔散文評論〕
1、《文學寶刀終未老,只道劍筆生童真》——漫談邊長順獻給成年人的回憶和孩子們的禮物:敘事散文《童年的蟈蟈王國》
見2024年4月29日最受全球關注的中文作家網(手機、電腦可百度)
2、《唱給改革大潮的心底頌歌》——華景偉文集《大潮頌》讀后
見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4期《學術交流》
3、《雄辯的佐證》——再讀華景偉文集《大潮頌》
見2008年12月13日《伊春日報》第2版頭條
4、《壯哉紅松 美哉其文》——馬新民抒情散文《紅松斷想》賞析
見2009年11月28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5、《貴在抒寫真情》——讀谷世泰的散文《彎彎的山路》
見1981年4月23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詩歌評論〕
6、《濃郁的生活氣息、熾烈的青春火焰》——喜讀馬雁凌的《日記六則》
見1979年3月24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7、《幽雅的江邊寫生畫》——鄭建橋的《江邊寫生》讀后
見1979年11月20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8、《創造清新的生活美》——給組詩《黑水浪花》的作者譚德生
見1981年8月1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9、《探索者的追求》——評鄭建橋詩集《戴手鐲的太陽》
見1989年8月22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
〔影視評論〕
10、《正氣浩然沖霄漢》——《覺醒年代》先驅者的話語風格和激勵價值
分別見2021年6月17日黑龍江文藝網(手機、電腦可百度)、2021年6月10日《伊春日報》第3版(文體休閑版)
11、《赤子忠心 家國情懷》——談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呈現的正能量和感召力
見2022年第1期《伊春社會科學》
12、《一曲激動人心的美的贊歌》——簡評大型旅游藝術風光片《林都伊春》
見2001年2月21日《伊春日報》第1版轉第4版
13、《談<鄉情>的“情”》——彩色故事影片《鄉情》觀后
見1981年《伊春日報》第3版(復印件具體日期不清)
〔繪畫評論〕
14、《驟然升起的畫壇女新星》——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已更名為齊齊哈爾大學)中文系同屆女生楊淑華染色寫意花鳥國畫藝術之路探尋
見2024年5月1日全球最受關注的中文作家網(文內紀實、評論二者兼有,手機、電腦可百度)
15、《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由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已更名為齊齊哈爾大學)中文系同班女生臧玉霞染色寫意八仙人物畫想到的
見2024年6月17日全球最受關注的中文作家網(手機、電腦可百度)
學術論文
〔散文創作研究〕
16、《試論早期心理體驗對散文創作的重要影響》
見2002年第6期社科類國際交流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
〔地域文化研究〕
17、《更高更強的挑戰》——我視角中的小興安嶺文化
見2001年第1期《伊春社會科學》
〔旅游文化研究〕
18、《從<紅樓夢>大觀園題匾,看旅游景點起名的忌和取
見2001年第2期《伊春社會科學》
隨筆
19、《從李逵的渾名說起》
見1979年10月23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頭條
20、《時代呼喚表現“馬永順精神”的作品》
見2000年4月13日《伊春日報》第3版(向陽林文學副刊版)
21、《知我者謂我心憂》——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一
見2004年《伊春社會科學》第1、2期合刊
22、《向書中求索語言》——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二
見2005年第1期《伊春社會科學》
23、《再談文風又如何》——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三
見2005年第2期《伊春社會科學》
24、《多重角色與主體意識》——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而作之四
見2006年《伊春社會科學》第1、2期合刊
25、《對日常思維的突破與給我們的啟示》
分別見2008年12月6日《伊春日報》第3版、2008年《伊春社會科學》第2、3期合刊》
(根據網絡信息和報刊復印資料整理)
2025年3日25日作者首次對外正式發布
【作者簡介】劉國學:作家、詩人、學者、文藝評論家。
男,漢民族,生于遼寧省鐵嶺縣鄉村。上世紀的1960年春,殘雪化,頑冰消,天漸暖,父母投身林區建設,隨同前往黑龍江省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翠嶺經營所居住。在那里讀小學、中學、參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學府求學之路。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又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授予文學學士學位。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
歷任伊春市委宣傳部副科級巡視員、黨教科副科長、科長、市文聯副主席、市社科聯主席兼《伊春社會科學》主編。高級政工師、中級記者職稱。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委員、政協伊春市第八屆、九屆委員。
是伊春市委、伊春市政府命名表彰的“優秀專門人才”,傳略入選扉頁印有五位國家領導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題辭的《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