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文化守夜人
——專訪青年詩人滕遠淵
作者:符嘉寶
湘西的月光,穿過千年楓木樹的枝椏,灑在江溪村的水碾子上,也照亮了滕遠淵的詩行。這位 1990 年生于麻陽縣江溪村的苗族詩人,乳名 “滕細伢子”,卻以筆為犁,在商品經濟席卷一切的當下,深耕著鄉土文化的沃土。當我們通過線上訪談與他對話時,屏幕那頭傳來的聲音,帶著湘西山水的清潤,也藏著堅守者的執拗。

“小時候,奶奶在院子角落給我講‘熊娘咖婆’的故事,右手卷成話筒貼在我耳邊,說那怪物白天烏黑、夜晚雪白,專挑頑皮的孩子吃。” 提及《月下江溪村》中最動人的章節,滕遠淵的語氣溫柔起來。這個湘西獨有的民間傳說,在他的詩中不僅是童年記憶的復刻,更成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組詩中,堰壩、獨木橋、觀音潭等實景與瞻星亭、醉詩樓閣等虛景交織,苗族視角下的故鄉,既有 “紫藍色蝴蝶引導白銀魚奔向灘頭” 的靈動,也有 “水碾子碾壓歲月” 的沉郁,與沈從文的湘西敘事、黃永玉的鄉土藝術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這份對鄉土的執念,在他漂泊異鄉時愈發強烈。“在外打工的日子,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唯有故鄉的月光能慰藉孤獨。” 滕遠淵坦言,商品大潮下,人們追逐流量與功利,鄉土文化逐漸被邊緣化,這讓他決心編纂《草根詩集》。征稿過程異常艱難,他要逐一甄別作者身份與作品題材,確保每一首詩都帶著泥土的芬芳。“草根文化之路不好走,但這些來自打工者、農民的文字,藏著最堅韌的生命力量。” 他主編的《詩人樂園》《民間優秀詩選》等十余部著作,如同為鄉土文化搭建的庇護所,在快餐文學盛行的時代,守護著傳統文學的尊嚴。
滕遠淵的詩歌,兼具傳統韻味與當代張力。《桃園春色》中 “迎風瓣兒落,飄于樹下人”,突破《詩經》“桃之夭夭” 的靜態意象,以動態筆觸構建人與自然的對話,被學界譽為 “桃花意象的當代革新”。而《月下江溪村》更是將傳統詩詞的意境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烏剌梨木與白剌梨木像黑白無常形影相隨”,既勾勒出湘西獨特的自然景觀,又暗合苗族文化中生死相依的生命觀;“老翁掌燈教孫寫詩” 的場景,則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具象化,燈光與月光交織,成為傳統文脈綿延不絕的象征。詩評家認為,他的作品 “以樸素文字承載厚重文化,在虛實之間搭建起鄉土記憶的殿堂,讓瀕臨消逝的民間傳說與民俗景觀,在詩行中獲得永恒生命力”。
堅守之路從來布滿荊棘。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傳統詩詞創作面臨著傳播困境,年輕讀者更青睞短視頻與碎片化閱讀。“有時會感到孤獨,甚至懷疑自己的堅持是否有意義。” 滕遠淵坦言,為了傳播鄉土文化,他嘗試通過網絡平臺分享詩作,但收效甚微。但道家思想給予他力量,“老子說‘道法自然’,鄉土文化的傳承本就需要耐心,就像江溪村的水碾子,日復一日,終能磨出醇香的谷物。” 他始終相信,真正的文化力量不會被時代洪流淹沒,那些藏在詩中的堰壩、碾子與傳說,終將喚醒人們對根的眷戀。

如今,滕遠淵仍在堅持傳統書法創作,研讀李白詩集與《道德經》,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草根文學、鄉土文化分享給更多人,讓它們成為鼓舞人心的力量。” 月光下的江溪村,水碾子依舊轉動;而月光下的文化守夜人,正以筆為舟,載著湘西的傳說與傳統,在商品大潮中篤定前行。正如他詩中所言,那些扎根故鄉的文化根系,“經千百萬年風雨,依舊雷打不動”,等候著人們歸來,也見證著堅守的價值。(作者符嘉寶系資深記者,湖南省作協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