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銅臺溝,李木匠是個奇人。他有一手好的木匠手藝,有一身的好武功,還能踩一手好高蹺。他踩高蹺,像燕子李三在飛檐走壁,像浪里白條張順下河摸魚,行云流水,追星逐月,每每要玩幾個絕活兒,在每年正月的燈會里出盡了風頭。
李木匠本名叫李密,總之和古代的一個名人或達人重名。
辦燈會,踩高蹺,在銅臺溝村,是有傳統的。當年,康熙大帝去烏蘭布統征討噶爾丹,路過銅臺溝,他騎在高頭駿馬上,舉鞭說,這銅臺溝,有蓮花泉,有銅臺喇嘛廟,是個人壽年豐的好地方!
果然,在以后的歲月里,銅臺溝風調雨順,見苗三分收。村民都歡喜地說,咱銅臺溝是受皇封的向陽寶地,辦燈會,踩高蹺,也好把步步高升的好彩頭踩在腳下!
于是,就辦燈會,就踩高蹺。
后來,村民把這種活動用了一個直白的形容詞,叫“辦熱鬧”,觀看的人叫“看熱鬧”。
解放了,合作社了,人民公社了,這“熱鬧”像慣性的車輪,一直沒有停下來。后來,怕破“四舊”,這“熱鬧”便偃旗息鼓了一陣子。
是熱鬧,就是個念想,農民依靠這“熱鬧”驅散臘月日子的蒼白呢。于是,割倒高粱顯出狼,活該李木匠登場露臉啦!
那是一次華麗的復活。莊稼一入倉,李密就找了幾個機靈的幫手,開始制作高蹺腿子。制作高蹺腿子的木頭很有講究,要榆木的,還要山榆木的,那樣的樹木有豎勁,密度大,瓷實,安全,用刨子和銼刀打制出來木紋美觀,好看,再刷上清油或五彩漆,那簡直就是藝術品,在正月里綁在男男女女的大腿上,虎虎生風,把小孩子和大姑娘、小媳婦的眼珠子都給黏住了。
全村總共制作了一百二十副高蹺腿子。一百二十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走出家門,立時讓銅臺溝覺得小了,人滿為患了。而一旦走到鄉里政府去,他們高蹺的氣勢、壯觀和威風,一下子,讓其他村子的秧歌呀龍燈呀旱船呀,統統“一覽眾山小”。而且,在整個蓮花泉鄉,除了銅臺溝敢于踩高蹺,其他九個村,皆不再組織踩高蹺的項目了。這就有了“鳳凰進林,百鳥啞音”的況味。幾乎所有鄉街上的人都在斂聲靜氣看他們表演。這時候,就見李木匠在眾人圍觀的空地上,裝扮成調皮的孫悟空,手握金箍棒,或一個劈叉貼在地面再旱地拔蔥竄起來;或咣當栽倒在地面,大頭朝下像倒掛金鐘,人在地面竄動著,高蹺腿子也在天空舞動著;或換上一副半尺長的高蹺腿子,干脆頭不著地,在空中翻一個跟頭再一個跟頭。他的絕技,贏得了一陣陣的喝彩聲。
翌年,他們如法炮制,再次贏得滿堂彩。
第三年,鄉里書記說,這樣活動好,老百姓都出來看熱鬧,賭博的少了,打架斗毆的少了,應該鼓勵!
書記的話就是圣旨,力度大,鄉文化站立即照辦。在元宵節那天,“蓮花泉鄉農村文藝表演(秧歌、高蹺)有獎賽”的橫幅懸掛出來,全鄉各路高人紛紛亮相。結果,李木匠奪魁,被書記譽為“高蹺王”,并獲得兩千元獎金。
在活動現場,李木匠一激動,就慷慨激昂地表態道,我一定要精益求精,每年都給大家表演高蹺藝術。而且,我把話撩這,每年做一副新高蹺腿子,每年的高蹺腿子比上一年的高出一寸來!
一年一年,他真的是這樣做的。
如今,快三十年過去了,李木匠的高蹺腿子從當初的不到五尺長,增加到了差不多九尺了,像一顆偉岸的樹。每年,他依然鶴立雞群地領著大家走,活蹦亂跳,歡實得很,讓人們眼暈地仰視。
去年元宵節,有個村子的后生綁了一副九尺半的高蹺腿子,跳出來要和他打擂。李密老當益壯,哂笑著說,我早料到會有人扎刺!他便換上了一副提前備好的十尺半的高蹺,并做了個劈叉著地的花樣。那個后生不敵,遁去了。李密一高興,鉆天猴一樣蹦了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蹦得都高。但是,他不是平穩地落地,而是呱唧摔在了地上。
他站不起來了,眼角掛著兩顆清淚。
觀眾還以為他是故意甩包袱呢,一邊喊高蹺王,一邊拍巴掌。
老伴看出了端倪,急忙上前說,你不要嚇唬我們呀,你不是說自己是踩高蹺的常青樹,要一直踩到進墳墓嗎?
李密直嘎巴嘴,說不出話來。
從此,李密趴在了床上。
但鄉親們仍舊佩服他,人前人后,恭敬地稱他高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