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青銅峽水利大壩工程(七首)
作者:李映泉
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明珠數青銅。
一五宏圖震山河,全民躍進感天神。
艱苦歲月挽狂瀾,百年福灌澤后人。
秦漢唐渠歷歷在,滾滾巨濤掩舊塵。
老夫今日喜登臨,思慰前賢掉淚痕。
2023年9月1日
注:該水利樞紐工程興建于1958年8月,由原秦漢渠、唐徠渠和新建的東高干渠組成,灌溉面積36.67萬公頃。工程的建成,結束了寧夏灌區兩千多年無壩引水的歷史。
中衛市觀感
高鐵一站通于此,下車即感舒適連。
街市齊整綠蔭厚,飲食廉惠民意閑。
夫妻興游柳湖畔,琴聲笛韻惹留戀。
領袖廣場塑像亮,更引老夫思聯翩!
2023年9月3日
注:中衛,寧夏瀕臨黃河邊一縣級城市,靠近我區,交通便利,風景秀麗,布局美觀,適宜游客旅游、避暑和觀賞。
銀川行
銀川行,
行于暑熱癸卯本命年,
熱難消,炎瘋頑,
折磨人,起暈旋。
我之鼻,每夜干,
艱呼吸,塞不通,
引嗓干,痰吐多,
肺熱燥,唾難盡。
我之睛,癢難挨,
熱火起,淚不息。
又一耳,天生聾,
致七竅,幾不全。
麻不覺,似傻蛋,
晝不安,夜難眠。
總而言,炎癥甚,
直逼老夫神志之失常,
莫若今夏瘋欲之亂行。
強拉硬贅貧妻伴行走寧夏。
乘高鐵,觀黃河,
浪銀川,道路闊,飛車繁。
望賀蘭,瞧巖畫,
看王陵,懷西夏。
鎮北堡,影視城,
張賢亮,大貢獻。
過吳忠,下青銅,
稻米田,望無邊,
水利壩,勝唐渠,
行灌溉,幾十年。
中衛地,處處鮮,
林蔭盛,湖柳旋,
落住此,稍心甘。
天下黃河富寧夏,
一路美景賽江南。
雖是匆匆招人過,
仍有炎熱魔癥緊跟隨,
掃人興,惹人煩,
折騰老夫晝夜休臥不得安!
單等那秋分秋夜秋風寒,
老夫心神七竅始得安,
始得安!
2023年9月10日
無錫憑吊阿炳墓
惠山腳下葬英才,映水湖邊游客來。
奔謁故居嘆上鎖,綠蔭墓地獨徘徊。
惜承父道憐貧士,悲憫心頭百事哀。
一曲春風散寒氣,藝人廣場激情開。
2023年10月8日
南京拜謁雨花臺革命烈士群像
進入英雄的息地
莊嚴肅穆
神情敬仰
烈士群雕
遠遠照來
徐徐移近
一幅幅畫面
身軀凜凜目光炯炯
頂天立地
一個個人物
鐵骨錚錚拳頭緊握
昂首怒前
看
這就是南京雨花臺革命烈士群像
他(她)們雕成于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前夕
他(她)們代表著
在日寇的鐵蹄和國民黨及國內外一切反動派面前犧牲了的革命人民
他們橫目冷對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甚至殺頭
毫不膽寒
而面對革命
充滿了無限希望和勝利信心
看
青山巍巍緬懷英烈
青松蒼翠憑吊忠魂
參天材木高而壯
英雄豐碑硬而堅
思千萬同胞
為了新中國
拋頭顱灑熱血,
鮮血染紅雨花臺
染紅萬里江山
毛主席共產黨
領導中國人民終于站立起來
歷代領導人
又帶領億萬人民富起來強起來
先烈們安息吧
你們的光榮犧牲
換來新中國的成立
億萬人民永不忘你們的革命精神和遺志
全體中國人民再也不受東西方列強的欺凌和宰割
巳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
腰板更硬更強
他(她)們必將活得揚眉吐氣斗志昂揚
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富
國家越來越強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定能實現
2023年10月9日
茅山訪道
驅駕茅山頂,高峰云霧旋。
九霄臨一覽,美景展臺前。
心慕陶弘宰,葛翁成羽仙。
敬香誠叩拜,層綠繞松還。
吾喜學玄道,晚來逢好緣。
2023年10月10日
注:江蘇句容茅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因西漢咸陽茅氏三兄弟來此修行而得名。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來此修行并著《神仙傳》等書。南朝齊梁間名士陶弘景來此修煉,著書立說,名氣也很大。梁武帝聽說,上山恭請做官不去,無奈常派人或去信問詢國事,民間遂傳“山中宰相”之美名。筆者也喜玄道之學,此日機緣到來,終于攜妻上茅山道院親臨一觀,遂出此詩句。
茅山喜遇潘道長
多年學道玄,無以見高賢。
今日心神至,攜妻茅嶺巔。
九霄拜陶葛,外室觀書篇。
忽現奇門冊,隴中鄉黨編。
吾心起驚喜,急欲結其緣。
崇禧宮相遇,仙風道骨然。
恰如逢知己,聊語甚歡連。
示我習研事,修行第一先。
臨別獲贈予,友誼勝金錢。
握手感恩歸,續緣看他年!
2023年10月10日
注:潘道長,姓潘名一德,甘肅平涼華亭人,1987-1992年,在中國道教協會專修班、培訓班學習,結業后留協會工作,1992年調至茅山道院研究室主任至今。
文學簡歷:作者 李映泉,筆名未濟,籍貫甘肅會寧,大學文化。白銀市作協會員,八十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九十年代起在甘肅日報、白銀日報、作家網、散文網等發表古體詩、散文數十萬字。有散文曾獲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未濟文集》一部待出版。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