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擁軍詞七首
作者:高擁軍
誠相系(鷓鴣天2首)
1、 落葉吟秋遍地黃
霧雨生寒凜風狂,落葉吟秋遍地黃。
祥云片片紅勝火,天涯無處不華章。
星月稀,結霧霜。
日月穿梭聽歲忙。
人生苦短志不移,揮毫潑墨盡芬芳。
2、梅蘭竹菊有靈氣
高山風寒葉無語,墨寶星稀暗香移。
蒼山幽幽翠不逾,小溪晚秋留詩意。
沐風寒,浴雪雨。
梅蘭竹菊有靈氣。
相逢不必曾相識,相牽更需誠相系。
凌云志(鷓鴣天2首)
1、夢隨白云追祥光
一夜寒流敲門窗,殘枝枯葉滿天揚。
天寒心暖相思語,更有寒梅傲冰霜。
凌云志,信輝煌。
云蒸霞蔚沐朝陽。
蒼松寒影風中立,夢隨白云追祥光。
2、神云喚軒轅
風霜雨寒清涼山,晶雪皚皚質不凡。
人間悲苦風傲骨,唯為神云喚軒轅。
登高眺,云海間。
舉目盡攬蒼山遠。
日月星晨夜與晝,滄海桑田九州天。
掛云山動地感天(清平樂)
題記:
掛云山風景區位于井陘縣東北部,距石家莊市20公里,素有“小泰山”之稱。東望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西顧為莽莽蒼巖的太行群峰。
掛云山西峰稱青泉觀,又稱“觀日峰”,是登高觀日出的絕佳之地。
山頂建有三皇五帝廟,連心橋,祭烈臺,烈士紀念亭。
1940年9月5日傍晚,石家莊等地日軍集中兵力,要圍追堵截妄圖消滅我軍主力部隊于滹沱河畔。
為掩護主力部隊安全轉移拖住敵人,三中隊隊長李鴻山,和區大隊婦女部部長呂秀蘭根據地形,進行戰斗部署。
由呂秀蘭帶三中隊的一個機槍組和區小隊及民兵守衛臥狼垴這個制高點。主峰西面是上掛云山的主要通道,由李鴻山中隊長帶領兩個排和三峪、上莊兩村民兵把守。兒童團和群眾撤離山頂,隱藏在臥狼垴北壁半山腰的白云洞內。
他們成功地將敵人吸引到掛云山,打退了三四千敵人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斗中李鴻山壯烈犧牲。呂秀蘭在完成牽制敵人、掩護群眾的任務后,又率5名同志阻擊敵人,掩護其他同志突圍。在打退敵人的一次進攻后,6位勇士彈藥用盡,他們把搶砸壞,面對著從四面涌上來的敵人,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
動地感天,井陘掛云山。
逶迤蜿蜒盡綿亙,霞光絢麗斑爛。
壯士英名長存,縱身懸崖凜然。
浩氣驚天泣鬼,神州處處軒轅。
畿輔邯鄲(詞二首)
題記:
邯鄲,河北省省轄市,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國務院批準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和市區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
邯鄲位于晉冀魯豫四省要沖和中原經濟區腹心,有3100年的建城史。邯鄲是華北地區和晉冀魯豫四省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和各等級公路縱橫交錯,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交通便捷。邯鄲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域唯一具備鐵路、公路、航空的城市。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西漢時期,邯鄲為趙國(藩國)王都,與洛陽、臨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邯鄲南部的鄴城(今臨漳縣境內)先后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古都;五代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初為后唐國都,后為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的陪都。出自邯鄲或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達1584條,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
1、畿輔邯鄲(清平樂)
“
邯鄲學步”,更“梅開二度”。
“青出于藍勝于藍”,還有“飛揚跋扈”。
西依太行山脈,接壤晉南豫魯。
文化底蘊深厚,“成語典故之都。”
2、畿輔邯鄲(滿江紅)
“南轅北轍”,“偏聽暗兼聽則明”。
“黃粱夢”、“利令智昏”“盛氣凌人”。
“杞人憂天”非多慮,“煉石補天”勢必行。
“驚弓之鳥”“鷸蚌相爭”,天地靈。
六朝都,媧皇宮;畿輔地,南北通。
巍巍太行山,抗戰名城。
東望一馬平川地,西枕千山萬壑雄,
《竹書紀年》仰韶文化,更威名。
作者簡介
高擁軍(雍鈞),1959年2月出生,(筆名:高產、高仁、高軍),中共黨員,男,石家莊市人,大專文化,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麗的回憶》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龜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書籍。
曾在報刊社擔任過攝影記者、責任編輯、期刊副主編、國企宣教處處長等職。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發表各類作品300多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