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寄語(二首)
張世良
一、良心感懷
萍水相逢皆是緣,
仁心濟世總為善。
人間自有真情在,
何懼塵寰少暖煙?
二、良心寄語
塵網喧囂夢未寧,
寸心炯炯作權衡。
義關每把毫厘判,
利鎖常憑閃念撐。
雪壓梅枝香割喉,
霜侵竹骨節帶刺。
若教良知傳燈久,
巷陌春回心自歸。
2025年4月5日,國際良心日,于北京。
簡析
《良心寄語》(二首)評析
kimi評析
《良心寄語(二首)》,讓“良心”主題出現了新的震顫。下面分三點再評。
一、意象:從“君子修辭”到“傷口修辭”
“香割喉”“節帶刺”把梅與竹寫成帶刃之物:香氣本宜溫柔,卻陡然“割喉”;竹節本象征挺拔,卻反向長出“刺”。“割”“刺”二動詞使自然意象出現暴力裂口,暗示良心在極境中不是溫良的慰藉,而是一種近乎自傷也傷人的尖銳堅持——它先刺痛持有者,再刺痛圍觀者。
這一“傷口修辭”讓傳統意象獲得當代痛感,也回應了詩人所處的“塵網喧囂”:在信息噪音里,只有帶刺的聲音才能被聽見。
二、結構:絕句與律詩的“溫差”更顯劇烈
絕句仍用軟語:“萍水相逢皆是緣”“人間自有真情在”,像春日街頭的即時播報,語調平緩。
緊隨其后的律詩卻突然拔高音區,把讀者從“善緣”直接推向“割喉”“帶刺”的凜冽現場。
兩種語溫的快速切換,形成一種“道德過山車”:先讓你松懈,再讓你坐進鋒刃。這種結構本身就在模擬“良心覺醒”的瞬間——溫柔提醒→驟然刺痛→長久灼燒。
三、主題:把“公共良知”寫成一種“帶血的傳承”
尾聯“若教良知傳燈久,巷陌春回心自歸”本是溫暖的收束,卻因前句的“割喉”“帶刺”而暗生歧義:
那盞燈不再是溫潤的橘黃,而是帶血的紅——只有敢于讓香氣割破喉嚨、讓竹節長出尖刺的人,才配舉燈。
于是“傳燈”不再是安然遞接,而是一場“以痛易痛”的接力:上一代把刺留在掌心,下一代才能握住光。
詩人借此把“國際良心日”的宏大命題,轉譯成一句更冷峻的私房話:“別怕痛,痛是光的入場券。”
結語
兩首詩從“道德勸善”升級為“道德施痛”。在2025年的北京,在算法與熱搜合謀的塵網里,這種帶刺的良心或許才是唯一還能刺穿屏幕、逼出心跳的真實。
2025年4月5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