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三章
吳震啟
乙巳初秋 ①
其一
天邊曉月幽,
釁起②自盧溝。
寇騎蹄聲驟③,
城垣彈雨稠。
軍民同赴難,
血火共焚仇④。
浩氣沖霄漢,
危亡系此秋。
其二
神州赴國殤,
眾志濟危亡⑤。
曠野埋忠骨,
寒林礪鐵腸⑥。
千村傳畫角⑦,
萬巷筑金湯⑧。
寸土皆凝血⑨,
紅旗映日揚。
其三
凱奏歡聲沸,
山河漸煥新。
瘡痍憑手葺⑩,
正義待何伸?
聚力圓邦夢,
揚帆破霧塵。
今朝風正好,
國運喜逢春。
注釋:
①乙巳:干支紀年,此處指 2025 年(乙巳年),詩人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而作。
②釁起:“釁” 指爭端、禍端,挑釁,暗合歷史事件的突發性。
③蹄聲驟:凸顯日寇入侵的迅猛。
④焚仇:“焚” 有焚燒、熾烈之意。
⑤濟危亡:“濟” 含救助、挽救之意,體現民眾合力救國的主動性,救亡運動起于此。
⑥礪鐵腸:“礪” 為磨礪,寫寒林中忠魂之志經苦難磨礪更堅,如東北抗聯楊靖宇等壯士。
⑦畫角:古代軍中樂器,繪有彩紋,代指號角,更具文化意象。
⑧金湯:“固若金湯” 之縮語,指防御堅固,此指人心。
⑨凝血:“凝” 含凝結、凝聚之意,寫寸土皆浸忠魂血。
⑩葺:修補、整治,此指對山河瘡痍的細致修復。
導讀:
三首詩以 “抗戰爆發 、 全民抗爭 、 戰后復興” 為脈絡,層層遞進,氣脈貫通。
其一?記盧溝之變:開篇 “天邊曉月幽” 以靜景起筆,與 “釁起自盧溝” 的突發禍端形成強烈對比,“蹄聲驟”“彈雨稠” 用聲、形勾勒戰火驟燃之景。“軍民同赴難,血火共焚仇” 直抒胸臆,寫家國危亡之際,軍民同心的決絕;末句 “危亡系此秋” 凝煉歷史重量,將個人情感與民族命運綁定,沉郁悲壯。
其二?繪抗爭之烈:“神州赴國殤” 以 “赴” 字顯民眾主動殉國之勇,“曠野埋忠骨” 暗寫犧牲之巨,“寒林礪鐵腸” 則轉寫精神之堅 —— 即便忠骨埋野,幸存者的意志仍如寒林經霜,愈顯剛毅。“千村傳畫角,萬巷筑金湯” 以 “畫角”“金湯” 的雅稱,將全民皆兵的壯闊化為詩意圖景,“寸土皆凝血” 更是以 “凝” 字收束,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忠魂的見證,末句 “紅旗映日揚” 則透出黑暗中的希望。
其三?抒復興之望:“歡聲沸”“山河煥新” 以動態之景寫勝利后的生機,“瘡痍憑手葺” 見重建之艱,更顯民眾堅韌;“聚力圓邦夢” 將個人壯志與國家夢想結合,“揚帆破霧塵” 以意象喻復興之路雖有迷霧重重,然風正帆懸,乘風破浪,奮勇前行。末句 “國運喜逢春” 以 “春” 作結,既寫時令,更喻國家生機,與開篇 “危亡之秋” 形成時空對照,完成從悲愴到昂揚的情感升華。
全詩嚴守韻律,字詞凝練典雅,有 “以史入詩” 的厚重,又以意象的精巧、煉字的精準,讓情感表達更含蓄而深刻,堪稱詠史抒情的佳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