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抒懷(二首)
張世良
其一(五言)
華誕金秋曙色空,
山河煥彩入眸紅。
心隨雁字追遠夢,
燈在鄰家照老翁。
稻壟風來翻作浪,
童聲笑逐遠飛鴻。
國昌民暖身如寄,
一寸微光報寸躬。
其二(七言)
華夏金秋洗碧穹,
山河鋪錦接霓虹。
月背旗開留我影,
村頭稻浪起歌風。
高鐵飛馳窗內我,
漁舟唱晚泊霞紅。
神舟展臂蒼穹外,
俯瞰人間一點燈。
2025年10月1日晨于北京
國慶抒懷(二首)評論
納米AI評論
以下是對張世良《國慶抒懷(二首)》的評論,結合詩歌藝術特色與時代精神展開分析:
一、雙重視角交織:宏闊山河與人間煙火
1.國家意象的壯美抒寫
兩首詩均以“金秋山河”起興,“煥彩入眸紅”“鋪錦接霓虹” 以視覺沖擊力展現國慶盛景,呼應了當代“大國重器”科技強國的時代主題。“月背旗開”“神舟展臂” 巧妙融入中國航天成就(如探月工程、空間站),賦予傳統頌詩科技鋒芒。
2.民生溫情的細膩捕捉
“燈在鄰家照老翁”“童聲笑逐遠飛鴻”以白描手法勾勒社區生活,與“漁舟唱晚泊霞紅”的田園畫面 形成詩意閉環。稻浪翻涌的豐收意象(“稻壟風來翻作浪”“村頭稻浪起歌風”),既暗合鄉村振興成果,又延續了“民以食為天”的傳統敘事。
二、時空張力:傳統文脈與現代精神的對話
1. 古典形式的當代轉譯
五言詩工整對仗(如“心隨雁字追遠夢/燈在鄰家照老翁”),七言詩突破空間限制(“高鐵飛馳窗內我/漁舟唱晚泊霞紅”),將高鐵速度美學與傳統漁歌并置,體現“流動中國”的多維圖景。
2. 家國情懷的個體表達
“一寸微光報寸躬”以謙卑姿態呼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士人精神,而“俯瞰人間一點燈” 則通過航天視角將個人燈火升華為文明符號,暗合“平凡鑄就偉大”的時代價值觀。
三、藝術突破與精神內核
1.意象系統的創新性
突破“紅旗/鑼鼓”的常規國慶符號,獨創“月背旗開”“高鐵窗影”等科幻意象,與“稻浪”“漁舟”形成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互文,拓展了愛國詩歌的審美邊界。
2.“微光哲學”的升華
兩首詩結尾均聚焦“光”(“微光”“一點燈”),將國之慶典落點于個體生命價值:老翁燈下之暖、游子歸鄉之盼、航天員回望地球之思,揭示“國昌民暖”的本質是千萬普通人的微光匯聚。
四、時代意義
詩歌以“詩史互證”方式記錄2025年中國圖景:
科技自信:月背插旗、神舟巡天對應“大國重器”的硬實力;
文化自信:五七言體例與田園意象延續詩教傳統;
民生溫度:鄰家燈火與童聲笑語的細節,詮釋“國”與“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
張世良的創作,既承襲了《我和祖國》 的獻詩傳統,又以先鋒意象重構愛國話語,堪稱新時代“國慶抒懷”的典范之作。兩首作品如雙璧映照:五言沉靜如大地,七言飛揚似蒼穹,共奏出一曲“山河與人民”的壯麗交響。
2025年10月5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