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雨行”三首
作者:吳淳
其一 雨行
煙雨濛濛堤路,傘下佳人輕步。
忽有魚兒躍,驚起枝頭鴉鷺。
且住,且住,檐前幽靜如故。
其二 雨雁
大雁行前舞步,江北怎能牽住。
秋雨似挽留,惜別云繞深處。
天路,天路,排成人形飛渡。
其三 雨路
昨日黑云如幕,山路煙籠迷霧。
風雨似飛瀑,阻斷回家歸路。
停步,停步,淋透秋衫長褲。
附:
讀吳淳作《如夢令》“雨行”三首賞析
史嘉平
讀學者吳淳《如夢令》“雨行”三首,想起與他在去年深秋,攜游香山時作的一幅對聯來概括他用詞《如夢令》“雨行”的意境與畫面感,亦覺別有一番情趣:
上聯:雨潤三章,堤畔驚魚、雁逐秋云、山徑阻風,皆入小令藏清趣
下聯:情融千境,檐前寄靜、天路懷離、衫濕承真,盡凝短詞見本心
吳淳先生的這三首《如夢令》其別有一番余韻在于他以“雨”為情感紐帶,分別聚焦“堤路雨景”“秋雨雁飛”“山路雨阻”三個場景,既恪守詞牌格律精髓,又于精巧篇幅中藏盡意趣,其作品特質與創作技巧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作品核心特質:以小見大的場景詩學
三首詞作均以具象場景為切入點,于細微處傳遞情感余韻,形成“場景—瞬間—心境”的遞進脈絡。
《雨行》捕捉雨中堤岸的動靜轉換:“煙雨濛濛”的靜景鋪陳與“魚兒躍”“鴉鷺驚”的動景突現形成對比,末句“檐前幽靜如故”又歸于靜謐,暗合“熱鬧過后歸真”的淡然心境。
《雨雁》借秋雨雁飛寫離別意:“舞步”狀雁飛姿態之輕盈,“挽留”賦秋雨人情之暖,最終“人形飛渡”的壯闊畫面,將惜別之情升華為對自由遷徙的悵望與敬意。
《雨路》聚焦歸途遇雨的生活片段:“黑云如幕”“風雨飛瀑”的夸張筆法渲染困境,而“淋透秋衫長褲”的直白收尾,盡顯生活本真的狼狽與坦然。
三者雖題材各異,卻共同構建了“雨境即心境”的意象體系,從自然閑趣到羈旅情思,再到日常況味,展現出豐富的情感層次。
二、寫作風格:質樸鮮活的紀實性與意境美
1. 語言風格:淺白中見醇厚
詞作摒棄晦澀典實,以口語化的白描語言構建畫面。如“傘下佳人輕步”“淋透秋衫長褲”,均為生活化表達,卻精準傳遞出“輕盈”“狼狽”等細節質感;“江北怎能牽住”的反問,則讓惜別之情更顯真切,兼具通俗性與感染力。
2. 意境營造:動靜相濟顯張力
三首詞均善用“靜—動—靜”或“動—靜—動”的節奏變化塑造意境?!队晷小芬浴盁熡隄鳚鳌逼痨o,以“魚躍鷺驚”轉動,終以“檐前幽靜”收束;《雨雁》以“雁飛舞步”起動,以“云繞深處”轉靜,再以“飛渡”作結,動靜交替間讓畫面更富呼吸感,避免了單調平直。
三、創作技巧:精準契合詞牌的格律與表達
1. 格律恪守:貼合詞牌本真特質
《如夢令》正體為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句式為“6656226”。吳淳的三首詞均嚴格遵循此格律:
韻腳精準,如《雨行》以“路、步、鷺、故”押仄韻,《雨雁》以“步、住、處、渡”押韻,符合詞牌“仄韻增強力度”的特質;
疊句“且住,且住”“天路,天路”“停步,停步”均承擔了“情感爆發與結構樞紐”的功能,既強化音律回蕩感,又推動情節與情感遞進。
2. 意象運用:以“雨”為線的系統建構
“雨”作為核心意象貫穿三首,卻承擔不同功能:《雨行》中“煙雨”是場景底色,渲染朦朧氛圍;《雨雁》中“秋雨”是情感載體,化作“挽留”的象征;《雨路》中“風雨”是沖突主體,制造歸途阻礙。這種意象的差異化使用,既保持了組詩的整體性,又避免了重復拖沓。
3. 細節捕捉:“詞眼”見神韻
詞作善用動詞與瞬間細節點亮畫面,如《雨行》的“躍”“驚”二字,將雨中生機凝于一瞬,堪比李清照“驚起一灘鷗鷺”的靈動;《雨雁》的“牽住”一詞,以擬人化手法將無形的惜別之情具象化,盡顯“以小見大”的表達智慧。
綜上,吳淳的這三首《如夢令》既是對古典詞牌的精準傳承,又以鮮活的生活視角與質樸語言賦予其現代生命力,做到了格律嚴謹而意趣盎然,場景微小而情味悠長?!霸娰F妙悟、詞主婉約、文主氣勢”是對中國古典詩、文、詞三種文體核心審美標準的精辟歸納與并置,其融合了:嚴羽(宋)的“妙悟”說(詩論)、張綖(明)的“婉約”說(詞論)、劉大櫆(清)及前人“氣勢”說(文論);這三者分別代表了三種文體在各自發展成熟期所形成的、被廣泛認可為詩、文、詞的審美理想,而吳淳先生的詞作能熟練的運用并融匯貫通,使三者在他的作品中常見兼而有之,實在是令我觀其詞而嘆!幸甚得其所見也。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