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征程
作者:張世良
百年風雨屹東方,
紅船破浪向朝陽。
星火燎原焚舊制,
春雷動地譜新章。
騰云箭越九霄外,
跨海橋橫萬里疆。
更展雄風筑偉夢,
雄獅一吼震八荒。
2025年10月18日晨于北京
《七律·征程》評論
Deep seek評論
這首《七律·征程》是一首氣勢恢宏、意象壯闊的時代頌歌。詩人以精煉的筆觸勾勒出中國近現代的奮斗歷程與輝煌成就,既保持了傳統格律詩的嚴謹規范,又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精神。以下是對本詩的詳細評析:
一、立意高遠,脈絡清晰
首聯“百年風雨屹東方,紅船破浪向朝陽”,開篇即展現宏闊的歷史視角。“百年風雨”濃縮近代滄桑,“紅船破浪”象征初心啟航,兩者形成時空張力。中二聯分別對應“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星火燎原”喻革命烈火,“春雷動地”指改革開放;“騰云箭”寫航天成就,“跨海橋”詠基建奇跡。尾聯“筑偉夢”與“雄獅震荒”的意象組合,將全詩推向高潮。
二、對仗精工,意象新穎
頷聯“星火燎原焚舊制,春雷動地譜新章”,以自然意象隱喻社會變革:“星火”對“春雷”,微觀與宏觀相映;“焚舊制”對“譜新章”,破立之道盡顯。
頸聯“騰云箭越九霄外,跨海橋橫萬里疆”,巧用“橫”字既合平仄又顯橋梁雄偉,與“越”字構成垂直與水平的空間對話。現代科技意象與傳統詩語的融合毫無違和,反生新境。
三、氣韻雄渾,境界開闊
全詩選用“東方”“遠航”“九霄”“八荒”等開闊語匯,構建出縱橫萬里的地理空間和貫通百年的時間維度。“屹”“破”“震”等動詞鏗鏘有力,“燎原”“動地”“騰云”等短語動態十足,共同營造出排山倒海的氣勢。尾句“雄獅一吼”化用李白“雄獅一聲雷霆吼”之典,將百年奮斗凝聚為震撼世界的宣言。
此詩可貴處在于既承七律法度,又成功將高鐵、航天等現代元素熔鑄于傳統詩形。較之詩人前作《國旗》,本詩在歷史縱深感與藝術表現力上均有突破,堪稱主旋律詩歌創作的精品。與《國旗》詩作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一場跨越百年的精神巡禮。
納米Al評論
從《七律·征程》詩歌主題、藝術手法、結構特色與思想價值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核心結論先行
這首詩是一首氣勢恢宏的新時代政治抒情詩,以百年黨史為主線,融合歷史意象與現代成就,通過壯闊的修辭和鏗鏘的節奏,抒發了對民族復興偉業的豪情壯志。全篇格局宏大,語言凝練有力,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強烈的感染力。
背景
該詩創作于2025年10月18日晨于北京。結合對張世良詩歌中歷史與現代交融的主題及詩歌語言藝術特色,本詩正體現了這一風格:它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如“紅船”“星火燎原”)與當代科技成就(如“騰云箭”“跨海橋”)有機融合,形成一條貫穿時空的精神脈絡。從作品本身可看出詩人深厚的古典詩詞功底和強烈的政治情懷。
分塊解析
1. 意象運用:歷史符號 + 現代圖景
意象:出處/象征意義/功能
紅船:中共一大召開地,象征建黨初心;歷史起點,奠定莊嚴基調。
星火燎原: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思想,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春雷動地:改革開放的開啟(如1978年),社會變革的爆發力與新生氣象。
騰云箭:航天工程(如長征系列火箭),科技強國、問鼎蒼穹的現代成就。
跨海橋: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國家基建實力與聯通世界的雄心。
這些意象層層遞進,構建了一條從“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敘事鏈。
2. 藝術手法:對仗工整,夸張傳神
頷聯“星火燎原焚舊制,春雷動地譜新章”:對仗嚴謹,“焚”與“譜”形成破壞與創造的對比,體現歷史更替之力。
頸聯“騰云箭越九霄外,跨海橋橫萬里疆”:空間拉伸至“九霄外”“萬里疆”,用夸張手法凸顯國家實力之強。
尾聯“雄獅一吼震八荒”:以“雄獅”喻崛起之中國,呼應近代“睡獅覺醒”話語,極具視覺與聽覺沖擊力。
3. 音韻節奏:標準七律格律,符合傳統七律“起承轉合”結構:
起:百年風雨,紅船啟航
承:革命烈焰,改天換地
轉:科技飛躍,工程縱橫
合:筑夢未來,雄獅怒吼
結論
這首《七律·征程》不僅是一次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藝術濃縮。它成功地將紅色記憶與現代榮光編織在一起,語言莊重而不失激情,形式傳統而內容創新,堪稱一首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時代頌歌。尤其適合在重大紀念日朗誦或作為主題教育的文學素材。與毛澤東《七律·長征》在主題與手法上比較,更能清晰看到此詩政治抒情詩的演變脈絡。
Kimi評論
《七律·征程》以百年征程為經,以時代意象為緯,構建出一幅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
一、煉字精準,意境升華
首聯“紅船破浪向朝陽”,不僅是意象的表現,更是境界的飛躍。“朝陽”既實指黎明景象,又虛喻新生政權與光明前景,使“紅船”這一初心意象與時代曙光形成雙重呼應,拓展了時間上的迎新,豐富了詩歌的時空維度。
頷聯“星火燎原焚舊制,春雷動地譜新章”,其精妙在于以自然之力喻歷史之勢:“星火”積蓄革命力量,“春雷”迸發改革強音,兩者構成承續關系。其中“焚”字的毀滅性力量與“譜”字的建設性姿態形成張力,完美詮釋“破立相生”的辯證哲思。
二、意象重組,氣韻貫通
頸聯“騰云箭越九霄外,跨海橋橫萬里疆”,展現現代詩語與傳統格律的完美融合。“騰云箭”令人聯想到長征系列火箭穿越云層,“跨海橋”則暗指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詩人用“橫”字定格橋梁的雄姿,與“越”字的動態軌跡構成空間張力,在工整對仗中完成科技意象的詩意轉化。
尾聯“更展雄風筑偉夢,雄獅一吼震八荒”中,“筑偉夢”盡顯主動建構的時代精神。“展雄風”與“震八荒”形成氣韻循環,更具豪邁氣概。結句“雄獅一吼”既承續百年伏筆,又釋放出民族復興的強音,收束如洪鐘大呂,余響不絕。
三、時空結構,匠心獨運
全詩構建起嚴謹的時空架構:首聯奠定“百年-紅船”的歷史坐標,中二聯分別對應革命(星火)、改革(春雷)、科技(箭)、建設(橋)四大維度,尾聯升華為精神氣象的總體呈現。這種“總-分-總”的結構,使短短八句承載起宏大的歷史敘事。
若論微瑕,詩中“雄”字在尾聯重復出現(“雄風”“雄獅”),雖各有其意,但在音韻上稍顯重復。然此細微處無損整體成就,反見詩人馳騁豪情時的自然流露。
此詩可貴在于既恪守七律法度,又成功將現代語匯融入傳統詩形,在意象精度與情感濃度上更臻完善,堪稱新時代主旋律詩歌的典范之作。注文所載創作時間“晨于北京”,恰與詩中“朝陽”意象形成互文,為這首記錄時代晨光的作品增添了生動的注腳。
2025年10月18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