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新詩風起云涌
馬超、雪瀟主編的《百年新詩百篇導讀》一書出版發行
溫家寶總理的《仰望星空》一詩也在其中
[本博雪瀟報道]
有感于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師生對現當代新詩作品的閱讀混亂尤其是目前網絡詩歌造成的詩歌判斷的標準茫然,也有感于一般的現當代詩歌選本要么有選無導,要么選而不當等缺點,本書精選了1919年至2009的中國現代新詩100首,由天水師范學院文史學院多位教師進行了既有理論深度同時通俗易懂簡潔明快的導讀。為了更多地展示作者的詩歌貢獻,本書在每篇導讀之后又以“擴展閱讀”的方式增選了一首作者詩作(但不再進行導讀)。于是,一百年風起云涌的新詩,200首各呈異彩的杰作,盡在本書一覽之中。
本書是文史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點學科近年來學科建設的成果之一。由于匯集了文史學院多位教師對于詩歌藝術的理解,表現了他們對于詩歌作品尤其是現當代新詩的鑒賞能力,所以也是文史學院發揚團隊精神謀求學術協作的一次成功實踐。
本書以高校師生、詩歌愛好者、中學生、詩歌研究者為讀者對象,可用作高等學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輔助教材,也可用作中學素質教育參考教材,還可為廣大詩歌愛好者與詩歌青年提供學習的參考。
附2:《百年新詩百篇導讀》目錄
目錄
深呼吸,更深些——《百年新詩百篇導讀》導言………………馬超
上部(1919——1977)(40首)
胡適《樂觀》(1919年)
[擴展閱讀]
郭沫若《太陽禮贊》(1921年)
[擴展閱讀]
朱自清《湖上》(1921年)
[擴展閱讀]
冰心《圣詩》選三(1921年)
[擴展閱讀]
聞一多《太陽吟》(1922年)
[擴展閱讀]
李金發《里昂車中》(1925年)
[擴展閱讀]
馮至《蛇》(1926年)
[擴展閱讀]
穆木天《蒼白的鐘聲》(1926年)
[擴展閱讀]
朱湘《昭君出塞》(1927年)
[擴展閱讀]
胡風《夕陽之歌》(約1927年)
[擴展閱讀]
徐志摩《再別康橋》(1928年)
[擴展閱讀]
何其芳《歡樂》(1932年)
[擴展閱讀]
卞之琳《斷章》(1935年)
[擴展閱讀]
廢名《十二月十九夜》(1936年)
[擴展閱讀]
艾青《我愛這土地》(1938年)
[擴展閱讀]
田間《假使我們不去打仗》(1938年)
[擴展閱讀]
魏巍《蟈蟈,你喊起他們吧》(1941年)
[擴展閱讀]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1942)
[擴展閱讀]
杜運燮《山》(1942年)
[擴展閱讀]
鄭敏《金黃的稻束》(1943年)
[擴展閱讀]
阿垅《無題》(1944年)
[擴展閱讀]
聞捷《蘋果樹下》(1952——1954年)
[擴展閱讀]
未央《槍給我吧》(1953年)
[擴展閱讀]
賀敬之《回延安》(1956年)
[擴展閱讀]
公劉《上海夜歌1》(1956年)
[擴展閱讀]
流沙河《草木篇》(1957年)
[擴展閱讀]
蔡其矯《霧中漢水》(1957年)
[擴展閱讀]
張志民《倔老婆子》(1959年)
[擴展閱讀]
郭小川《望星空》(1959年)
[擴展閱讀]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
沙白《水鄉行》(1961年)
[擴展閱讀]
洛夫《煙之外》(1965年)
[擴展閱讀]
食指《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
[擴展閱讀]
黃翔《野獸》(1968年)
[擴展閱讀]
曾卓《懸崖邊的樹》(1970年)
[擴展閱讀]曾卓《有贈》
綠原《重讀圣經——“牛棚”詩抄第n篇》(1970年)
[擴展閱讀]
余光中《鄉愁》(1972年)
[擴展閱讀]
牛漢《華南虎》(1973年)
[擴展閱讀]
多多《致太陽》(1973年)
[擴展閱讀]
穆旦《冬》(1976年)
[擴展閱讀]
非馬《醉漢》(1977年)
[擴展閱讀]
下部(1978——2009)(60首)
北島《回答》(1978年)
[擴展閱讀]
舒婷《雙桅船》(1979年)
[擴展閱讀]
顧城《弧線》(1980年)
[擴展閱讀]
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1980年)
[擴展閱讀]
江河《星星變奏曲》(1980年)
[擴展閱讀]
昌耀《慈航》(1981年)
[擴展閱讀]
王寅《想起一部捷克電影想不起片名》(1981年)
[擴展閱讀]
楊牧《哈薩克素描》(1982年)
[擴展閱讀]
周濤《野馬群》(1982年)
[擴展閱讀]
芒克《陽光中的向日葵》(1983年)
[擴展閱讀]
李亞偉《中文系》(1983年)
[擴展閱讀]
于堅《尚義街六號》(1984年)
[擴展閱讀]
海子《亞洲銅》(1984年)
[擴展閱讀]
翟永明《母親》(《女人》組詩之一)(1984年)
[擴展閱讀]
張棗《鏡中》(1984年)
[擴展閱讀]
楊煉《飛天——敦煌組詩之三》(1985年)
[擴展閱讀]
陳東東《雨中的馬》(1985年)
[擴展閱讀]
韓東《有關大雁塔》》(1986年)
[擴展閱讀]
楊黎《冷風景——獻給阿蘭·羅布——格里葉》(1986年)
[擴展閱讀]
車前子《日常生活——一個瘸腿的男人想踢一場足球》(1986年)
[擴展閱讀]
阿吾《相聲專場》(1987年)
[擴展閱讀]
歐陽江河《玻璃工廠》(1987年)
[擴展閱讀]
西川《在哈爾蓋仰望星空》(1987年)
[擴展閱讀]
王家新《蝎子》(1988年)
[擴展閱讀]
伊沙《車過黃河》(1988年)
[擴展閱讀]
柯平《詩人毛澤東》(1988年)
[擴展閱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1989年)
[擴展閱讀]
黑大春《當我在晚秋時節歸來》(1993年)
[擴展閱讀]
柏樺《在清朝》(1996年)
[擴展閱讀]
李漢榮《高壓電線桿上的燕子》(1996年)
[擴展閱讀]
胡續冬《在北大》(1999年)
[擴展閱讀]
烏青《對白云的贊美》(1999年)
[擴展閱讀]
尹麗川《橘子》(2000年)
[擴展閱讀]
老鄉《被篝火照亮的人》(2000年)
[擴展閱讀]
青蛇《在高處的靜》(2001年)
[擴展閱讀]
周公度《曲的》(2001年)
[擴展閱讀]
魔頭貝貝《相見歡》(2002年)
[擴展閱讀]
雷平陽《瀾滄江在云南蘭坪縣境內的三十七條支流》(2002年)
[擴展閱讀]
巖鷹《兩只烏鴉》(2002年)
[擴展閱讀]
朵漁《去河南》(2002年)
[擴展閱讀]
趙麗華《黎明》(2003年)
[擴展閱讀]
王小妮《月光白得很》(2003年)
[擴展閱讀]
歐亞《這是9點11分的北京》(2003年)
[擴展閱讀]
鄭小瓊《釘》(2005年)
[擴展閱讀]
安琪《內蒙古》(2005年)
[擴展閱讀]
張紹民《從前的燈光》(2005年)
[擴展閱讀]
小引《移動》(2005年)
[擴展閱讀]
蘇淺《尼亞加拉瀑布》(2005年)
[擴展閱讀]
殷常青《渴》(2006)
[擴展閱讀]
春樹《翻滾著云彩的瑞典的天》(2006)
[擴展閱讀]
耿翔《古典的秦腔》(2006年)
[擴展閱讀]
溫家寶《仰望星空》(2007年)
[擴展閱讀]
胡弦《水龍頭》(2007年)
[擴展閱讀]
沈浩波《向命要詩》(2007年)
[擴展閱讀]
劉川《火車》(2007年)
[擴展閱讀]
陳傻子《魯迅》(2007年)
[擴展閱讀]
謝宜興《靜安寺》(2007年)
[擴展閱讀]
柳沄《說出》(2007年)
[擴展閱讀]
黃禮孩《禮物》(2008年)
[擴展閱讀]
大解《再走西風口》(2009年)
[擴展閱讀]
附1
娜夜《母親》
附2:中國現代詩歌百年大事記
附3:部分參考書目
我們共同的心愿——代編后……………………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