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素有青山似錦、秀麗如屏的杉鄉錦屏。在我的家鄉,有一個美麗的苗族村寨瑤光坐落在美麗三板溪庫區的半山腰上。這個苗族村寨一年之中要過很多的節日,但除春節外,楓樹粑節數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
每年“大雪”后的第一個辰日是瑤光苗寨一年一度的“楓樹節”,也叫過小年。節日來到之前,從瑤光河口上至寨頭,三條林蔭主道約三千八百八十多步青石板街梯,打掃得干干凈凈,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清清潔潔,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殺豬、宰羊、打糍粑,節日氣氛濃厚。
據老人世代相傳,在瑤遠的遠古,苗族的祖先是猿猴變的,有的坐在樹上,有的坐在洞里,吃的野果、野獸,穿的是樹葉、獸皮。兒女長大,就離開了娘,自己到處找吃,待到寒冬季節,楓樹落葉的時候,以下大雪為信號,才聚集一次,因此節日的紀念也就少不了這些內容。節日期間,早晚飯前要燒香祭祀祖先,主客方才飲酒吃飯、抽煙。瑤光的“楓樹節”原先也是吃牯藏,三年一次,以踩蘆笙、跳花燈、唱歌、殺豬、殺牛、請客吃酒,大吃大喝,熱鬧非常為主要內容,只因浪費太大,貧民負擔不起,才改成過小年也叫苗年。現在的“楓樹節”不吃牯藏,仍繼承著斗水牛、踩蘆笙、跳花燈、賽歌的傳統習慣,還增加了扭秧歌、演節目、球賽等新的內容。按風俗,苗年過得是否熱鬧,預兆著來年能否林茂糧豐。客走旺家門,節日里,無論親不親,進屋是貴客,是苗家的優良傳統及習慣。純樸、熱情、好客是苗家兒女的高尚品德。誰家的客人最多,預兆著他家最興旺發達。
然而,就在去年的冬月的某日,我有幸做客瑤光,參加瑤光舉辦的隆重的楓樹粑節。
那是一個隆冬大霧的日子,盡管天公不開笑顏,但苗寨瑤光卻樂開了。當天,前來參加楓樹粑節的賓客很多,每一撥賓客的到來都受到了瑤光苗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熱情歡迎。熱情的瑤光人身著節日盛裝,分兩排站列,夾道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男的穿古樸的黑色家織布粗布衣,女的身著銀裝,銀花閃閃,深深地吸引著賓客們用手中的相機撲捉一個個精彩的瞬間。
迎賓一般持續到中午的十二點,賓客們就在節日組委會的安排下進行午餐,飽餐瑤光苗族群眾為賓客準備好的美食和香甜的米酒。
午餐后,打糍粑活動開始。熱情的瑤光苗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誠邀賓客們一起來到村委辦公樓前的院壩里,手牽著手,圍成一個大圈,進而吹響蘆笙和嗩吶,跳起歡樂的蘆笙舞。而院壩中間,兩三個粑槽,七八個壯漢,手持粑棒,用勁捶打蒸熟的糯米飯。瞬間,整個院壩蘆笙響聲、粑棒與粑槽抨擊的聲音和賓客的愉悅聲混合在一起,讓整個村子變得好不熱鬧。
一曲的蘆笙結束,三個大粑槽的糯米飯均以被打成糍粑,三五個婦女負責把槽中的糍粑捏成手掌大小的個兒,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簸箕中,用雕刻有花、鳥、魚等圖案的印章裹上品紅,向簸箕中的糍粑皮面印上去,然后分發給各位賓朋品嘗。
據寨中老人們介紹,過這個節日,打糍粑是為了增進感情,像糍粑一樣粘揉,情深義長。
之后,瑤光群眾邀賓客一起整隊前往祭祀古楓樹。
祭祀的隊伍是很講究的。走在最前面的是長號嗩吶,接著是祭祀用品豬頭、魚肉、雞肉、糍粑等,法師緊隨其后,接著是各位賓客和本村的村民。
祭祀隊伍在嗩吶和法師鑼鼓器樂聲中行進大約半個時辰,其間,踏著古老的青石板,穿越幾根田埂,到達古楓樹下。
到達古楓樹下,祭祀隊伍站成兩個長隊站列在法師的兩旁。抬祭祀用品的把祭祀用品按法師的要求擺放好,之后站到祭祀隊伍中,祭祀開始了。
祭祀楓樹儀式上,法師用苗語振振有辭地念叨:“那務稀務,砂腮郎豆。砂腮郎豆,達豆保佑。達豆保佑,樣樣都務。”據寨老介紹,法師所念之詞的意思是日吉時良,大地開張。瑤光祭樹,大吉大昌。
祭祀結束,寨老們又唱了一首勉勵村中孩子們護林的歌“達達幼,猛愛豆,鬧那滔樓丙司務,馬舍馬戲樣,馬舍馬啊褲。”教育孩子們愛樹又愛杉,從小參加植樹,等到長大了,才有錢辦喜事,才有錢來花。
參加此次節日活動,我發現當代祭祀活動在程序上較以前從簡得多了。
以往,瑤光寨“楓樹節”與周邊村寨的節日不同。節日期間,主人要在堂屋中心神龕上豎立兩株楓樹杈,每株分三叉枝杈,每岔插上楓樹球狀的四個彩色小糍粑,三岔為十二個,表示一年十二個月,兩株共二十四個,表示一年 二十四節氣。樹腳各墊一個寬厚的大糍粑,用于觀察其底部的霉變花色:青者代表東方,甲乙寅卵屬木,木旺于春,預兆著來年林果豐收;紅者代表南方,丙丁巳午屬火,火旺于夏,預兆著來年旱情較重;白者代表西方,庚辛申酉屬金,金旺于秋,預示著來年棉花高產;黑者代表北方,壬癸亥子屬水,水旺于冬,預示著來年雨水偏多;黃者代表中央,戊己坤艮屬土,土旺四季,預兆著來年五谷豐登,水稻高產。神臺左右兩邊各放一尾田魚,一壇米酒,懸掛著寬大的芭蕉葉,代表祖先的衣服綢緞。主人起的很早,時至三更,就起來蒸糯米、打糍粑、備好禮品待天亮時奉敬祖先。昔日與今日相比,而今的祭祀程序的確簡化多了。
親身體驗了楓樹粑節蘆笙迎賓、喜打糍粑、歡跳蘆笙、樂吃糍粑、盛裝游行、祭祀神木楓樹之后,我仿佛看到了苗族祖先的遷移歷程,更了解了苗族人對楓樹崇拜的緣由,讓我對楓樹粑節的那種神秘感得到破解,增進了我對家鄉民間民族文化的了解,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