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了南北西東,也到過了許多名城,靜靜地想一想,我還是最愛我的瀏陽。真的,左一思,右一想,還是瀏陽好。好多次想離開瀏陽終究還是被這塊紅土地粘住了,緣份使我和瀏陽息息相關,命運使我和瀏陽密不可分。我逃不脫這根牽扯我內心深處的繩子,那是因為我內心深處的瀏陽情結結得太牢固,我感覺到愛我的父母和我愛的朋友們都在這個小小的城市,我已經適應了瀏陽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穿瀏陽夏布做的衣裳、吃瀏陽土菜、吃瀏陽蒸菜、吃豆腐辣椒,盡管鴨排辣得掉眼淚我依然照吃不誤,就是外出學習,出差還不忘帶上剁辣椒、豆腐干,我的口味已經被瀏陽風味吊足了,說一口悠揚婉轉的正宗瀏陽話,和瀏陽各界人士打交道,我成了地地道道的瀏陽人。也適應了瀏陽的氣候、溫度和水土,有節奏、有規律地日復一日時生活著。
曾經是那樣強烈地想飛的人,現在竟然不想飛了,有時想,就是飛,飛得再高,飛得再遠,終究是要回到這塊熱土,何必多此一舉。特別是從小在城里和鄉下穿梭,親眼見證了瀏陽城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日新月異的更新,尤其是撤縣建市十年來瀏陽在騰飛。常常有著一種作為本土人的驕傲和自豪。作為瀏陽的一位普通公民,不得不發自內心對政府歷屆決策者的大手筆和大氣概表示佩服和所有為瀏陽經濟建設者作出貢獻的人說聲感謝,不管他的貢獻程度大小,不管他是否是瀏陽人。
瀏陽的山并沒有張家界的峻峭,也沒有桂林的象鼻山那樣有形狀,但是無論是大圍山還是石柱峰都吸引我一去再去,它是那樣真實而自然地聳立在我們面前,就是天馬山、西湖山雖然小但卻親切自然也成了瀏陽人爬山的好去處。
瀏陽的水沒有長江那樣大氣磅礴,也沒有漓江水那樣畫面開闊,但我卻喜歡它的清純溫柔,它晝夜不息,細水長流,我天天接受了它,讓它貫徹我全身,使我精神百倍。我天天親吻了它,它滋潤了我,讓我唱出激揚的《瀏陽河》和《又唱瀏陽河》的歌。瀏陽的水帶絲津甜味,難怪《第二次握手》的作家張揚老師要到瀏陽定居喝瀏陽泉水。
為什么一個曾以紅色根據地聞名于世的老區,一個經濟落后的貧困縣能夠在十年內揚帆起航,龍騰三湘?靠的就是“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瀏陽精神!一方山水養一種精神,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杰,瀏陽的人前赴后繼,創造出了一種讓人仰視的瀏陽現象。古代的歐陽玄名滿天下,近代的譚嗣同、唐才常、焦達峰英名長存,新中國成立之后有胡耀邦、王震、宋任窮、王首道、彭珮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從瀏陽走出去的英才并沒有忘記家鄉。
瀏陽文有文人,武有武將,李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歐陽予倩和梅蘭芳齊名。近年來又出了“詩人市長”譚仲池。瀏陽享有“物華天寶,人杰地貞”之美譽,瀏陽又是全國聞名的革命老區,毛澤東同志選在文市點燃了秋收起義的火炬,湖湘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的決定,使瀏陽這塊紅土地上生長著拙誠,剛正,強悍,勤勞務實的瀏陽人,青山綠水孕育著瀏陽本地特質的秉性和百折不撓的品格。
瀏陽人其實是和瀏陽特產相輔相成的,瀏陽的鞭炮霹靂一聲震天響,象征著瀏陽人的視死如歸的性格,說話做事一步到位,而且痛快淋滴,張揚著瀏陽人的個性,瀏陽人甘于奉獻燃燒出生命最美最亮的光彩。被譽為“全球一”的瀏陽菊花石也是棱角分明的,黑底板上兀地擴散出白白的花瓣,黑白清楚,愛憎分明。
瀏陽人又是愛美,愛俏的,有浪漫情調,愛唱愛跳,會享受生活的。省委書記楊正午在黃柏大橋說“要把百里花木走廊建設成為長沙乃至湖南的一大產業,一個品牌,一道景觀”。這合了瀏陽人愛美的天性,柏加村人家家戶戶生活在花叢之中。說到瀏陽風景,大圍山杜鵑花本屬長沙市花卻在大圍山上形成萬畝高山杜鵑林花的海洋,傾情競放,引來游客賞花、寫生、科研。 美麗的赤馬湖已定為長沙市水上運動訓練基地,也迎來城運會的水上項目。
江南第一文廟——瀏陽孔廟、大夫第、譚嗣同祠,歐陽予倩故居又充實了山城的底氣和穩重??吹讲懦V場、花炮廣場、將軍廣場,早上舞劍弄拳的人生龍活虎般看到了城市的年輕和活力,那些個婆婆媽媽神氣活現地敲打著腰鼓,我都有點躍躍欲試了。小城白天車水馬龍,人氣十足,夜晚火樹銀花,歡聲笑語。街上衣服式樣是琳瑯滿目,裝扮出一個個俊男倩女。 走在仿古步行街,可以悠哉游哉。
朋友曾經笑我常常“想什么,成什么”,我一個民女,能成什么大氣候,都是政府和百姓之間心有靈犀,想到一塊去了。想起十歲那年蕉溪嶺雪崩塌方,我們一家三口只好爬嶺抄小路到瀏陽外婆家過年。那時我想,要在蕉溪嶺挖個洞就好,實現了!一條隧道拉短了瀏陽和省城以及外界的距離,到長沙一個小時就可以抵達,東西南北,條條大路通瀏陽。街上的四百臺嶄新的“富康”和“捷達”的士形成一條新的風景線。
游回蘇州之后,我想要是能做足河的文化就好,實現了!瀏陽河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河的兩岸相互凝望,交相輝映。四星級賓館、神農山莊依山臨水而立。在美麗的瀏陽河南岸將興建一個投資4.9億元集旅游休閑,居住為一體的占地2000畝的唐家洲小區。難怪今年闊別瀏陽54年的老舅站在鶴源橋上會有回來定居的念頭。回來吧,浪跡天涯的游子。
我雖然是吃國家糧長大的,在少年時期看到農民非常辛苦,因為戶口,參加工作受到了限制,我躺在竹鋪上仰望星空,心想要是消滅城鄉差別就好,實現了!現在鄉下人可以自主到城里生活工作,天南海北任你闖,農民的生活大有提高,農民過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曾經山城是如何窮,我略有所憶,住在梅花巷的外婆家收兒媳,桌上的八寶飯讓孩子們稀罕得不得了,去豪興街霞姨家送我一條一毛二分的小手巾歡喜得不得了,看見三舅公在街上吃良薯的鏡頭都記憶猶新。那時侯街上的水果少得可憐。如今,當年我撈豬菜的北嶺花炮廠下的那口大塘已興建了公寓,城市規劃正好規劃到東沙村的外婆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外婆一家原本住在城內,為躲日本鬼子轟炸,遷到鄉下,一直淪為鄉下人,買賣東西都要步行5華里。而今劃為集里辦事處的城里人,如今市場上物產豐富任君挑選,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
瀏陽人是好客又熱情的,又愛熱鬧的,自1991年首屆瀏陽花炮節開幕以來,今年又將迎來第六屆國際花炮節暨撤縣建市10周年。中外朋友、各界名流歡聚瀏陽,盛會空前,共享人世間的繁華。瀏陽也獲得許多殊榮,榮獲“中國煙花之鄉”、“中國紅繼木之鄉”、“中國武術之鄉”、“中國詩詞之鄉”|稱號,每年花炮節期間,農行的來賓和遠方的朋友的到來,我都義不容辭地當上了向導和講解員。
置縣于公元209年的瀏陽,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千年古縣”授牌瀏陽,瀏陽又有了一張新的城市文化名片。2014年,福布斯評選大陸最佳縣級城市,瀏陽排名28。 我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它,這個城市的名字叫瀏陽,這個名字在世界各地的使用頻率愈來愈高,名聲愈來愈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