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月亮圓了!”身邊的小游客像是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激動得歡呼雀躍著。
我心中不由一顫,看著他天真無邪的小臉蛋,低聲說:“今天是八月半。”
小游客看著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接著又發(fā)揚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繼續(xù)發(fā)問:“月光里的圍屋和白天的圍屋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
小游客的母親見狀,沖我一笑,打起了圓場:“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呢!快回去別墅吃月餅去!”說著趕緊拉著小游客的小手加快步伐向前走去。
我也會心一笑仰望著圍屋。說實話,對于這座龐然大物雖然有著絲絲的情意,著墨了不少。但是總覺得其他夜晚都是平凡無常,當然,同樣也包括了今晚。因為今晚我要值班,而且是第一次值班。我一定要抱著一顆平常心,來守望這一輪圓月。月光和圍屋里的燈光像是心有靈犀默契地交織在一起,圍屋的半圓形外表開始若影若現(xiàn)起來。
這不正是客家人的寫照嗎?這里的主人在這兩百多個月圓之際,就和我眼下的情形一樣,仰望著圓月回味著往事。從顛沛流離,到開山種茶,再到回鄉(xiāng)祭祖。這一切無不感天動地,催人淚下。原來,他們的祖先有著一段悲壯的往事。這從他們所操的言語就可以明證。他們來到這里由于種種原因,只得前往沒人愿意居住的深山老林。這個決擇,不但出乎當?shù)厝艘饬希乙彩亲约簭膩頉]有想到的。他們歷經千難萬苦,好不容易得以站穩(wěn)腳跟。就在這時,他們沒有懈怠,而是繼續(xù)一往無前下去,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客家話從圍屋傳播到了“皇宮起”,客家風情從處于深閨演繹到了大雅之堂。這就是他們客家情結的縮影。
不知不覺當中已經拾階而下,漫步在溪畔。隨即俯身一瞰,只覺漆黑一團,憑借著白天的記憶,才知道這是水平如鏡的湖面。這就是哺育我的生命之源,就是當年令過渡者悲喜交加的交通要道,就是讓徐霞客嘆為觀止的險灘。不覺一陣陣清風拂面而來,我的思緒也隨風飄蕩起來。不一會停在了三百七十九年前的月圓時分。
那是徐霞客探訪親友第二次順道游歷。他正下榻在溪畔的小山城。那天晚上不知道月亮圓了沒有?只知道他并不寂寞,邀約了文友吟風弄月著。這一次和兩年前的情形不同,五十多位的文友取代了孤身著一人,燈火通明替代了月下的寒燈,鴛歌燕舞換來了一言不發(fā)。古往今來,在骨肉無法團聚的時候,有的人遙望著故鄉(xiāng)方向,有的人孤苦地獨酌著,有的人親近著僮仆,而他卻在文壇聚會著。這還只是前奏。為了盡興,第二天一早他組織著文友們浩浩蕩蕩地一路踏歌前行。在歡歌笑語中念念不忘著名山事業(yè),靈感一來就文思泉涌地創(chuàng)作著。
回到現(xiàn)實,再想想我自己。這是我進入社會后的第一次獨自在外望著圓月,往年要么搞些同學聚會,要么纏綿在父母身邊,而眼下卻獨步圓月下。往事不斷在腦海浮現(xiàn)著,心頭也不知不覺地涌起一陣傷感。回想過去,幾乎在每個月發(fā)起一樁大事,這在外人看來真的算是春風得意。可是,每到孤燈夜下卻有著無限的傷感。感嘆有如圍屋人的背井離鄉(xiāng),有如徐霞客的抑郁不得志。同樣是在一輪圓月下,圍屋人圍爐夜話著,徐霞客呼朋喚友著,而我正在漫步著情路。
雖說所處的時空不同,其實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是一樣,透過那歡樂的表情,當月亮漸漸地變圓的時候,捫心地自問,有著無限思緒,這些情思全都難以說盡。在撫摸著傷痕的同時,想想受傷的因果,想想避免再次受傷的努力。只有通過這些,才會改變命運。
不是嗎?圍屋人從深山老林的一片片草寮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圍屋。徐霞客從主仆相伴到笑傲著文壇。然而,他們仍把這些當做開始。圍屋的半圓形建筑風格,徐霞客重游情思的空白記載不是最好的詮釋嗎?而望著“古難全”,展望著明朝全。身陷在囫圇當中,不應該不斷地反思著迎難而上嗎?有道是:“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月亮尚且如此,人生難道不是這樣嗎?而客家文化不也是這樣嗎?
感嘆之余,心里想著月亮變圓月亮就變圓;在還沒變圓的月亮,心里想著月亮變圓,就彌補了缺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