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紅紗巾
——哭悼李小雨老師
姜紅偉
2015年2月13日下午,正當大家喜氣洋洋準備過年的時候,一個令我悲傷的噩耗從北京猛然向我砸來:李小雨老師去世了!當我在詩人王竟成的新浪博客上看見這個消息時,我驚呆了,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畢竟,李小雨老師的年齡剛六十出頭啊!我急忙百度這個消息,以確定真偽,結果在中國作家網上,我看見了一則我實在不愿意看到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令我悲傷至極的訃告……
李小雨老師走了!這位在我學詩三十五年的歷程中曾經給予我多次幫助的恩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1986年4月,高中剛剛畢業成為待業青年的我,在中國最偏遠的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白手起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面向中學生詩歌愛好者的詩報《中學生校園詩報》。創刊號出版后,我將報紙寄給了女詩人、當時在《詩刊》擔任詩歌編輯的李小雨老師,并附了一封信,請她為詩報題詞并擔任報紙的顧問。
在中國當代詩壇上,李小雨老師是一位很有才華、人品極好的詩人。她在詩壇上最有影響的一首詩是1979年9月在海南島陵水縣寫的《夜》:
鳥在棕櫚葉下閃著眼睛,
夢中,不安地抖動肩膀,
于是,一個青椰子掉進海里,
靜悄悄地,濺起
一片綠色的月光
十片綠色的月光
一百片綠色的月光,
在這樣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蕩漾、蕩漾
隱隱地,輕雷在天邊滾過,
講述著熱帶的地方,
綠的故鄉
這首十分優美的抒情詩和其他三首詩以組詩《海南情思》(四首)總題發表在1980年2月22 日《人民日報》后,引起了巨大反響。1980年8月號《詩刊》發表了章明的批評詩歌的的文章《令人氣悶的“朦朧”》,重點對李小雨的《夜》加以批評,從而產生了一個影響了詩歌進程的詩學概念——朦朧詩。因此,可以這樣說,李小雨老師的《夜》是一首影響深遠的詩歌佳作。對于這樣一位優秀的詩人,我對她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因此,斗膽給她寫信,渴望得到她的支持。李小雨老師非常熱情地給我回信,欣然答應了我的要求,并親筆為詩報題詞:希望中學生成為詩壇的后備軍——題贈《中學生校園詩報》。當時,李小雨老師的題詞給了我很大鼓勵,收到她的回信后,我好幾天都沉浸在喜悅之中,并將她的題詞拿給幾位詩友“炫耀”,心里美極了。1986年7月,我作為《詩刊》青年詩歌刊授學院的學員,受到了邀請,去杭州參加刊授學院改稿會。8月中旬,在江南游歷了一個多月后回家途經北京時,我專門到虎坊路甲15號當時的《詩刊》編輯部去拜訪李小雨老師,想當面感謝她對我的關心和幫助。可惜,去的那天,她有事出門了,從而使我和她失之交臂,錯過了面見她聆聽教誨的一次良機。
2012年4月21日,在籌備八十年代詩歌紀念館的時候,我給已經從《詩刊》常務副主編崗位上退休,時任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的李小雨老師發了短信,請她為紀念館題詞。李老師依舊像26年前那樣熱情、那樣親切,回信表示了對我創辦紀念館的大力支持。7月28日,我收到了她從北京寄來的題詞和捐贈給詩歌紀念館的著作。題詞是用碳素筆寫在A4 紙上的:沸騰的年代,青春的記憶。題贈八十年代詩歌紀念館。李小雨。2012年7月3日。對于這份墨寶,我十分珍愛,專門做了鏡框懸掛在了詩歌紀念館的醒目處。尤其更令我高興的是,李小雨老師將她的五本詩集捐贈給了八十年代詩歌紀念館,并一一親筆簽名。這五本著作分別是1979年11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雁翎歌》、1985年11月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紅紗巾》、1987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東方之光》、1992年4月沈陽出版社出版的《玫瑰谷》、1993年10月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小雨自選集》。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詩集就是《紅紗巾》。這本詩集收入了李老師的詩作56首,其中包括引起巨大爭議、并引發了“朦朧詩”概念命名的《夜》以及《紅紗巾》、《小雨》等優秀詩作。該書出版后,在詩壇獲得了如潮好評,并榮獲了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第三屆(1985——1986)全國優秀新詩集獎
2012年10月10日,經過半年的籌備之后,我創辦的八十年代詩歌紀念館開業了。李小雨老師聞訊后從北京給我發來了賀電,向我祝賀:八十年代是沸騰的年代,希望的年代。祝八十年代詩歌紀念館永遠年輕,充滿太陽的朝氣。捧著李小雨老師發來的賀電,那一刻,我感動的眼睛濕潤了。
如今,置身于珍藏著李小雨老師詩集、題詞、賀電的八十年代詩歌紀念館,想起她給我的一次次令我終生感恩的幫助,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和眼淚一起流淌的還有我哭著寫自內心深處的一首獻給李小雨老師的詩作《白發人送黑發人——哭李小雨老師》:
世界上最令人痛心的
莫過于
白發人
送
黑發人
小雨老師
你不該走的這么早啊
不該走的這么早
你走的這么早
讓你那位已經八十八歲高齡的老父親
——大詩人李瑛先生
該如何面對
失去女兒的痛苦
你走的這么早
讓我們該如何安慰他老人家啊
2015年2月14日星期六上午10點42分寫于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