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巢湖大道南線大部分貫通,昔日風光無限的齊頭嘴即將再度輝煌,成為引人注目的旅游觀光中心。深冬的下午,我們一行迫不及待地來到齊頭嘴。
齊頭嘴, 這個巢湖南岸最大的湖嘴像一支船舵伸向湖中,有乘風破浪,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磅礴氣勢。它與北岸的蘆溪嘴又似一雙母親的乳房哺育著巢湖流域的兒女。站在村邊眺望巢湖,水天一色,漁舟點點,細浪層疊,翠黛浮空。“ 萬頃湖光吞岸白,四周山色抱空寒”,如詩如畫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定眼細看,西北部七八里開外的姥山是一艘流動的大船,載著厚重的歷史,從遠古而來,旁邊的鞋山讓人回憶起巢湖沉水之事。移舟更向鞋峰去,似有仙娥學弄笙。無奈沒有舟楫,只能把思緒隨鷗鷺飛臨遐想仙樂的美妙。巍峨的文峰塔直插云霄,如椽巨筆似乎在天空中書寫著巢湖的人文地理、民間傳說和風俗人情,描繪著旖旎的美景。北部一望無際的波浪,浪的盡頭是巢湖市。西邊不遠是是廟嘴,其實原來就是突出巢湖的一塊大礁石,建后泊港和一浪圩后,與岸邊勾連變得開闊一些,岸邊亂石叢生,如諸葛亮擺的八卦陣。西南的的雙山一大一小,據說是二郎神擔山填海門扁擔斷了,兩塊石頭落地變成的。湖邊蘆葦雖丟盔棄甲,沒有了精神氣,但葦穗頻頻點頭,迎接著游客,為深冬的巢湖帶來一抹亮色。
齊嘴村依山傍水,鐘靈毓秀。從明朝洪武年間來此定居的是夏吳二姓,他們是表兄弟,夏先來,歲數大,居南,吳后到,住北,符合南大北小的準則。兩姓以一條巷劃界而居,秋毫無犯,從不越雷池一步。在清朝齊頭嘴發展成一個集鎮,街道商鋪鱗次櫛比,茶樓酒肆隨處可見,朝天港和后泊港里帆檣林立。我們在東西向的中心巷水泥路上漫步,聆聽村民講述村史,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此巷雖沒有桐城六尺巷那樣的有名,但寬容謙讓、和睦相處的村風更令人敬佩,是村民關系和鄰里關系的楷模和典范。在小巷北段有一口四四方方,幾十畝面積的大塘,宛如一個巨大的官印,水中央的暗墩子似印把,在講究風水的年代,官印塘無疑是一個吉祥如意的寶地,寄托著村民對未來的期待和向往。村中九條明溝暗渠通向官印塘,雨季龍頭水量大,噴薄而出,飛花濺玉,如九龍攢珠。如今的齊嘴村規劃整齊,徽派建筑古樸典雅,家家小樓庭院,戶戶豐衣足食,大多數人放棄亦農亦漁的生產模式,走出村莊去外邊發財致富。官印塘的南邊是鄉村大戲臺,既演出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小倒七,也表演現代元素的流行音樂,極大豐富了村民的文化娛樂,人們樂在其中。
最具神奇色彩的是西邊的齊山,也叫袁家山,它是冶父山的龍頭,平地突兀,聳立湖濱,與姥山遙相呼應,宛如一對孿生兄弟。齊山葫蘆形狀,曾經在陷巢州中被薛公當作葫蘆瓢舀水救人中立下汗馬功勞。山雖不高,但有仙則名。臨湖的比較陡峭,巖壁上被浪咬噬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洞穴,最大的一個只剩下一個彩虹門,里邊被浪掏空。有的說是二郎神在齊山做飯的天鍋,天鍋旁邊有兩個洞,小的是風箱眼,大的是鍋洞。也有的說是當年冶父山銅鍋飛向巢湖在此撞出的一個大坑。天鍋還是回音壁,我高聲喊叫,峰回谷應。在當地漁民的指點下,在一個西北角陡坡上找到了仙人洞。仙人洞是藍采和成仙之前卜居地,洞口不大,僅容一人躬身而入,傳說直通焦糊的湖心。洞內幽暗深邃,陰森森的,我走進幾米,心里直打鼓,惶惶然折返,畢竟凡人沒那本事去探尋神仙世界。山上樹木裸露著身子,迎接寒冬的挑戰。我撿到幾塊古磚殘瓦,大約想象到到舊時廟宇的恢弘。山離村落二三里,景勝西湖六七分。齊山是極佳的觀景臺,湖光山色一覽無余。
山川呈秀美,巢水映藍天。置身齊嘴,猶如進入桃花源里人家,我也想成為齊嘴的一分子,在冬雪里持一長竿,釣一湖風景,自在逍遙不羨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