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墾學校88級自費財會班2015年邵武聚會紀實
林仕榮
題記:我一再試圖擺脫記憶的困擾,因為這些困擾多年來一直是一種未竟的情結。它有關于人生的去向和過程。對我個人而言,福建農墾學校是一開始就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糾正的人生起點。緣以這樣的情結,我有著比同學們更多的個人情感。因而撰文,以作紀念。
2015年4月17日·報到日
2015年4月17日,漳州地區一行9人從漳州三車同發,向邵武方向開始了各自的尋夢之旅。方向是北方以北。全程手機導航。這是必須的,因為自1988年6月進入學校,1991年7月離開至今,已經有24年未曾抵達這個故鄉了。
車在一公里一公里地接近1988年或者1991年。幾次迷迷糊糊地從后座爬起,總以為已到了終點。而更深的內心里,卻總有一種害怕企及的難以表明的心跡,一路隱隱地作痛。
下午6點左右,進入邵武市城區。從永輝超市和國美電器開始,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陌生。印象中的邵武“鐵城”,不是這樣的。天杰說,變了,福興說,不記得了。想來,陌生感是共有的。依據導航,我們順利地到達目的地——華美達廣場酒店。
我第一個進入大廳,左手邊有一群人,定眼一看竟是同學們。我上前,第一眼認出林志斌,之后我用不到一秒的時間一一喊出同學的名字,除去林麗華林麗星是在多年前就一直叫錯的,就只一個王輝,我用了近一分鐘時間竟是認不出來。時間,讓他改變了太多的模樣,近視眼鏡竟然不用戴了。但他認出我來了,喊出我的名字。
握手,時隔多年后的手,多少都有些陌生,從各自的手掌心里,重溫同學之間的情誼,需要心意和力量。
很快我們都到各自的由邵武同學預定的房間落腳。才發現,這酒店很是豪華,特別是我入住的1410房間比其他的房間,貌似稍大了些。我用行李架當茶桌,很快泡起了茶,也可能因為有茶和這房間更靠近電梯間,很多同學相繼進來。我們從相貌是否改變,談到當年離開時的情景,談到哪些同學到了,哪些同學失聯了。回憶落滿了整個房間。房間內的色調略黃,清雅,寬敞明亮,窗外的遠山蒼翠,天空是有些陰霾,陽光不是很強烈,可我們內心的激情,已經蠢蠢欲動。
晚餐是在市區內的“新麗新”酒店用餐。不到10分鐘,酒就成了重頭戲。在邵武的同學代表陳蓉致辭之后,酒成了這些年來情感的出口。我一直羞于酒量,不敢敬酒,這讓我有了新的糾結。席間,只一個情字成了喝酒的理由。24年未曾會面,是理當一醉。于是王輝同學需要攙扶,于是梅香挽起衣袖,更多的人是自己把酒倒進生活的胃里,讓愁腸更為飽滿,讓情意更加高漲。
之后,按計劃是自由行動,有建議去走“情人街”,有建議去K歌。我是去K歌了。陳森和陳仁民的熱情,讓我連歌廳的名字都記不起來了。黃福興是最早落坐的,我進門之前,他就在了,低著光頭,雙手撐著大腿,這是他酒后的招牌姿勢。我第一個開唱,是保留曲目《河山萬里情》。看得出酒已經不能再多喝了。女同學林麗華竟然能唱《青藏高原》!
因為福興一直低著頭,我和陳森、陳仁民也就在最后才離開。要出租車竟然不易,不是沒車,是沒車敢停下。到了第四部,我沖上前去擋在出租車的前頭,大叫:“停下!拉客!”車是停了,司機一臉的緊張。陳森急忙上前用當地話解釋,司機的臉才緩和下來。把福興攙進車內,我坐在后座,陳森再次向司機解釋。我說:“知道這是誰嗎?福興,不高興的興。”
進了華美達酒店,福興清醒多了,勉強能夠自己走路了。到了1410房間,還是泡茶,來了陳仁聰等人。近二點之后,陸續散了去。
入睡,對我卻是件難事。早上還在漳州家里,晚間卻是在遠離漳州520公里的邵武,早間還在遙想這次聚會的情景,現在竟然到了入睡的時間。人生真的恍如隔世,再多的時間也只如一瞬。于是,掏出手機,想寫些“說說”。竟然沒有網絡!一問服務臺,要到樓下大廳才有信號。不得已,下得樓來,一看時間,竟在凌晨三點了。寫下《邵武,我來了》
黃昏,傍晚都是虛假的代詞
我來了,聽從心靈的召喚
聽從富屯溪黑色的誘惑
沒有誰能抵擋多年前預留的約定
是的,我來了
帶著一身幸福的疲倦
請允許我,在叫出你的名字前
把記憶整理成一個行囊
也請你
原諒我這么輕易地把你想起
像想起親人那樣
從容不迫和心安理得
我來了,我真的來了
請你
用你肉體里
所有可以釋放的情義
喊一次
我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18日·返校日
按邵武同學的安排,考慮到還有同學正在趕來,返校時間定在午餐后。那么,4月18日的上午,就有時間安排就近走走。目的地——邵武市瀑布林,或泡溫泉或爬山,隨意。
一下樓,竟然看見了漳州的春發同學。他原定是去上海出差的。沒問原因,握手就是。一路8部小轎車形成一個車隊。早有細心的同學在車子后蓋廂處粘上了標志,以便車輛跟隨和同學認車。
瀑布林不遠。在停車場與澡堂之間是一近五畝水面的池塘,流水不斷,中有一巨石,寫有“福”字。左手邊建有木質小屋,屋頂在灌木林梢的遮掩之中,讓我想起日本式的建筑。停車后先談起是“泡”還是“爬”的問題,有些糾結。最后是永建和仁聰決定要泡。不想,我們才出發百來米,正往景區的入口路上,他倆歸隊了,原因是要到中午才能“泡”,我還以為是里面不能“裸泡”。說笑間,已有人處理了門票一元的問題。
隨著腳步的逐漸抬高,瀑布林的景色也就漸入佳境。這是一條峽谷,長滿我不知名的高低不一的灌木和藤條。高一些的樹,叫得出名字的也就只有竹柏,低一點見過的就是芒箕了。峽谷中間,就是瀑布了,有水,高低不一,由于春旱,水少,沒能見到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更多的是婉約式的似水柔情,偶有遇到如潭般的淺灘,水面如鏡,可惜無魚。在潺潺弱弱的流水間,有些疑似故意擺置的枯腐樹樁樹干橫臥,似蒼遠,如平常。再穿過攔在路中間的藤蔓,便會有讓人進入原始森林的感覺。當然,在行進的過程當中,我們似乎更在意前面行,后面跟的同學,更在意他們的腳步是否踏實,提物是否需要換手,是否有意在某處留個影。如此這般,行進是緩慢的,說話的機會也是很多的。在一些轉角處,木棧道上,停留的時間是最多最長的,各種組合的留影必是不能少的了。
行到一處,突感寬闊,有木桌木椅,被木樁圍住,形成一小憩區。邊上有一半懸式搭建物,抬頭細看,竟是嚴羽詩社。同學們便叫囂起來:“林仕榮,來一個!”現場作詩我是有經驗的,但沒筆沒紙的,作不了。在推拖之際,王輝改了下《靜夜思》,很流行的那種。我在此間,想起一個人來,鄭錚同學,不知如有他在,他會不會再唱《八月桂花香》呢?繼爾想到,他會否這在山木野間,執意要有油條的油漬抹抹秀發,才能踮起腳尖,擺上姿勢再唱《人在旅途》?
遐想間,志斌的手機響了,說是洪蘭到了。才發現隊伍中少了洪蘭等幾個。原來她是晚上有事,要急著回三明,就一大早和陳蓉等人先去了母校。時近中午了,一行人叫齊了,下了山。
用餐的地點,也是邵武的同學,預定好的農家菜館,就在山腳下。還沒落座,又有車子進來了。原來是武夷山方向、福州方向的同學也到了。開飯。因為中午開車也就都不喝酒,很快都吃飽了。菜太多了,有些同學吃飽了出來抽煙,服務員還在陸續地上菜。邵武同學的熱情,實際就是想讓你在三天之內發福的。在微信群里最積極的黃從峰最終沒能到場,據說是被哪個女同學“甩”了,落了單,一路哭著,自己一個人開車來的。再后來據說,那女生把水餃打了包,帶給從峰當是道歉。其實,很多人也想有這樣的福份的。
餐后,再次在華美達廣場酒店集合。人齊后,有人提議因洪蘭要先走,就先拍照留念。于是想象中的場景依次出現,仁聰有心多拍個人照的動作,用于制作紀念冊。我和福興天杰利用時間差,去處理高速路上的超速罰款,回酒店時已落單了。
一路導航。行至熙春公園的后山時,對于母校的記憶開始啟動了。原路已修成標準國道,只是那山形還在,后山的斜坡還是斜坡。在車上,我說:“有一次,我走到這里,在路邊吐得不行。”各自的記憶從這個下坡點開始,隨著車子的速度,越來越靠近1988年和1991年的時段。
早到的同學已經集合了。我下了車,眼前的景物面目全非。原來男女生宿舍間的通道,成了國道,像早就給國道預留好的一樣,不留一點痕跡。那段區分生活區與教學區的小斜坡還在,只是沒了臺階。我開始有點錯亂,分不清哪是哪了。智輝是當地同學,來過幾次,他在前面引路。這是圖書館,這是我們的教學樓,這是我們的教室。
在幾近漆黑的教室里,前后的黑板還在,課桌椅不在了,老師不在了,我出的黑板報不在了,同學們不在了,空蕩蕩的教室,卻顯得小了很多。我在教室門口照了相,衣著的鮮亮與這陳舊破敗的景象,讓我一陣心酸,在天杰福興和智輝去看福興當年的房間時,我有機會獨處一會,偷偷地把強忍的淚水流了出來,快速地用袖子抹去,用我自己才能聽見的聲音叫喊著,我回來了。
很快又要集合了。我不敢看其他同學的眼睛,我生怕我肯定發紅的眼眶讓他們笑話,怕因為我的情緒影響了大家。而事實是,大家都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想必內心里都不想,讓再多一點點的懷舊,就把淚水擠了出來。
志斌上了我們的車。離開的路上,我們三個從漳州來的同學都幾近無語,各懷心事。我是看著窗外,那些再次熟悉起來的景物。志斌說著一些學校的事,我不敢回頭正面應諾,因為我已經滿臉淚水。
別問我為什么流淚。別問我為什么對這里有著這樣濃烈的情結。這里不僅僅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一人在外的故鄉,不僅僅是這里有同學老師,不僅僅是我的詩歌寫作從這里開始,這里不僅僅是一所學校。這里,有著我自己和往事的墳墓。
事實上,在我抵達這里的凌晨,我已經寫下《福建農墾學校》這篇祭詩:
關于你之后的去處
我從未追尋
如今的你
是一夜之間被盜的青春
我曾經走過的路,中斷了
像我從漳州帶回來的靈魂
已經沒有了完整的肉體
原諒我把你
當作故鄉
當作1988年的故鄉
當作1988年就開始注定流浪的故鄉
情景盡收眼底
我們急不可待地尋找最初的自己
卻忘了為你掩上一捧黃土
這一點也請你原諒
今天我只是故意路過
埋葬我自己和你的那一捧土
還在人世間浮游
細數從前
沿途的片段各自回收
今天我的到來,是想對你說
你不在了,我還在
而且
我遠在他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4月19日·告別日
我在17日夜就已經寫下《叫出你的名字》。在詩中我這樣寫道:……路越修越好/卻難以從時間的桎梏中/解脫一次,放縱一次/事實上我很想,很想放肆地/在你的肩膀痛哭一次……
昨夜,2014年4月18日的夜,在酒店三樓的聚餐中,臨時搭配的“夫妻”相繼出來敬酒,有女同學一夜間就“嫁”了三次。酒,徹底成為情感的載體,一次次地麻醉著各種沉淀多年的心事。這種沉淀,最后是在邵武市的“盛世歡唱”,得到了宣泄。我最近處在東山的澳角,與海為伴,所以我唱了粵語版的《大海》。之后,我被同學們濃烈的情感淹沒了。懷舊的歌曲總是讓人更加傷感,當DJ《地球人都知道我愛你》響起,當志斌脫掉了T恤,露出那令人嘴饞的肌肉時,我們從不同的年齡一起都回到了1988年,至少是回到了1991年。間歇,是獨唱不了的K歌。謝毓敏點唱《選擇》時,志斌隨唱,繼爾單膝跪下作求婚狀,以及志斌和梅香兩人深情的對唱,都說明,詩意的預言早于事實的發生。當秀香再次點擊DJ時,我建議點《渴死的魚》。鼓點再次將聚會推向高潮。
我們,1988級福建農墾學校的自費生們,真的是一群渴死的魚!
靜下來的夜,只剩心律不齊和無力的喘息。夜是難眠的。甚至我們(至少是我),是沒有理由入睡的,盡管我知道,明天要開6個小時以上的車。這深夜,詩意還在繼續。
晨約8點半,有人開始喊集合了。目標是:和平古鎮。這之前,我和天杰等人一行三部車,先行前往陳森的茶場。
這是在邵武水北方向的深山之中,至少它是遠離市區的一個獨立茶園。道是單行道,天是陰雨天,在前往的路上,已經開始落雨了。在我們抵達時,我取出了“紅軍帽”當斗笠。同學們很是好奇,有說有笑。參觀了生產車間之后,便去茶廠的辦公室。喝茶,小聊一下,就出發了。在下樓時,陳森提到一個倉庫,里面是白茶的晾曬車間。我把手機伸進窗口,幾乎是和相機卡嚓聲同時,響起一聲春雷。不知是誰在身后說了一句,沒想到今年的第一聲春雷是在這里聽到的。回頭望去,茶山很陡,很綠。
出發。目標“和平古鎮”。又是一路手機導航。到達時,已近午飯時間。早到的同學已經開始在集合了。我們幾個往古鎮的一個街角探了探身,就出來了。還是先用餐吧。
和平鎮。橋頭大酒店。二個包廂。謝毓敏和黃智輝是和平當地人,自然成了“地主”。菜也是一個多字。豆腐成了口福菜。陳蓉的啞語“愛我和平,吃我豆腐”肯定會成經典。飯后,春發等人要分道去黃峭祠堂,就先出發了。又是一次離別,千言萬語,換成了眼中欲滴還留的熱淚。
我們進入古鎮的深處。這是我第二次到達這里。那年應當是1989年吧,我和黃智輝也只能這樣回憶了。我問謝毓敏,她搖搖頭,說,不記得了。但我相信,她是記得年月日的。其實就算她也真的不記得,只要她說是哪年哪月哪日,我都會認可,并會強制自己,永遠記下的。
古鎮自有古鎮的模樣,只是這里是用鵝卵石鋪就一條條小巷的。那年,第一次進入這種小巷,小巷的樣子深深地陷進了我的腦子,已經不知有多少次在夢中,在清醒的狀態下回憶起那條小巷了。那發著綠,閃著光的悠長悠久長的小巷,總是我揮之不去的夢境。如今,我再次踏在這條小巷,就像智輝說的,夢尋到了。
尋夢,從閩之南,到閩之北,從海那邊的澳角,到山這邊的古鎮,這條路,我竟然走二十多年,也就是我人生的四份之一!當謝毓敏應邀在和平的“北門譙樓”讓我留下身影的那一刻,一首詩已經在我心中形成:《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一片海》
言語已經比鵝卵石
遲鈍
手勢指向
隱身的角落
你一站
海就來了
是的
你站立的地方
就是一片海
沒有海風的咸濕
鹽的苦
沒有糾纏不休的波浪
顛簸的船
海
就在你身邊
在我的眼眶里
那盛大的藍
包容了天和地
包容了
所有的過往
和你背后
那些石頭的
傷痕
別了,邵武。別了,同學們。別了,和平古鎮。無論是尋夢還是尋根,那些遺失的記憶能撿回多少是多少,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有了新的記憶在延伸,在積累。說好了的,三年后,我們漳州或者莆田見。為了這份記憶的美好,讓我們都活著,更好地活著!!
2015-4-22 04:33澳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林仕榮,男,197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1988年入學福建農墾學校自費財會班。1998年下崗從事自由職業,已從事15種不同行業的工作。自1992年初起因工作需要走過祖國的半壁江山,北至漠河,南至北海。1991年上半年在校期間開始寫詩,詩從語文老師錢夢祥。現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0596》詩刊副主編,漳州市詩歌協會副秘書長。出版個人詩集《路過唐朝》、《溯詩》、《玻璃或者杯子》三部,個人詩歌評論集《無法抵擋的原跡與疼痛》一部。第四部個人詩集《除了活著,我別無去處》已在整理中。現在福建東山澳角從事民間教育和文案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