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老街已漸漸遠去,留在人們心目中的老街已成記憶,在回味太和老街七百年滄桑的同時,我們的印象已定格在那喧鬧的石條街上,感嘆那遠去的風景,感嘆那留在記憶中的美好。
溫暖的秋風,輕輕吹開虛掩的老式窗戶,一縷陽光灑在室內,照在屋內一堆舊雜志上。我輕輕掂起三本雜志。一本是2006年第11期《中國國家地理》,一本是2004年第8期《大眾攝影》,一本是2004年第11期《旅游天地》。我把這三本雜志平攤在辦公桌上,也許是巧合,這三本雜志的封面都是太和老街的大街口。說是大街口,其實并不大,只不過是東西南北四條石條街的十字路口。我喜歡這條老街,喜歡老街上的一切,這里如今遠離塵囂,沒有了當年商賈云集的喧鬧;這里有著純樸的人文氛圍,沒有了昔日熙熙攘攘的嘈雜。這里猶如一幅民生素描,簡單而又真實。
漫步太和老街,塵封的日子讓你留戀。輕輕踏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望著那雨霧中的老街風景,心中溢滿懷念;望著那風雨過后的殘陽斜照,留下了幾多惆悵;望著那被喚醒的老街,一聲嘆息或許成為遙遠的回憶。讓人們想起太和老街700年的輝煌和700年的滄桑。那被歲月磨光的青石板,那被記憶侵蝕的紅磚墻,那被風霜剝蝕的土坯房,這些都記載著明清時期的交響。這脫漆的紅木門,這搖曳的木格窗,這長滿蒿草的瓦房,她鐫刻著700年的樂章。
走過這條老街,忘不掉她典雅而恬靜,樸實且厚重。她記錄下小縣城的蹉跎和坎坷。漫步在殘缺的青石板上,讓人產生太多的依戀,感悟那悠久的絕唱。那古青古色的徽派建筑,集南北風格而大成,使人回味。兒時在老街上推鐵環撞擊青石板的清脆悅耳聲音雖然遠去,仿佛一下子把歷史拉在面前。明朝甲午年間,太和知縣趙夔秋把土質結構的太和古城建成了磚木結構二層樓房,街上鋪上青石板。在后來的700年間,石條街得到不斷擴建。清朝乾隆年間,建筑達到一定的規模。太和老街,那恰到好處的狹窄,街寬兩米,由5條青石板并列鋪開。老街,那恰到好處的簡短,街長500米,東西南北四條大街長約兩公里。街兩側建筑具有明清風格,各具特色,一樓為商鋪,二樓為居室。老街的歷史,曾留下朱元璋后人的身影;老街的記憶,曾留下兩廣總督徐廣縉的足跡。中共皖北特委的舊址猶在,那里雖然沒有了魏野疇的聲音,但他的精神尚在;雖然沒有了楊虎城將軍的音容,但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部舊址尚存。這是留在太和老街上的兩段紅色記憶,讓人們沿著她的故事去追思。
我們在無聲中追憶著太和老街曾經的熱烈,青石板漸漸少了,被水泥路代替了;石條街漸漸變短了,被高樓大廈代替了。若干年之后,那僅剩下的一部分,將成為人們對老街泛黃的記憶。但人們不會忘記:北大街小車子、旱船的喧囂,南大街抬歌的高亢,東大街舞獅的勇猛,西大街竹馬燈、肘歌的奔放。幾個朝代,幾度輝煌,那是太和老街的喧鬧,那是古城太和的驕傲。石條街的光滑,留下了馬踏車碾的喧囂,留下了兵火戎戈的過往。人們不會忘記:那拉著山西老布的駱駝在老街上行走,那馱著江浙絲綢的馬匹在老街上停留,那推著東北木耳的小車子在老街上歇息,那馱著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的毛驢在老街上喘息。如今在老街上聽不到馬匹的“嗒嗒”聲,聽不到木樓梯上清脆的腳步聲。老街上至今還飄著羊肉板面的味道,那座在風雨飄搖的板面館還屹立西大街的北側,羊肉的膻味破壞了老街傍晚的悠閑和靜謐。東大街的麻糊、油條的吆喝聲還在,那吆喝聲喚醒了老街的黎明。我聽慣了那熟悉的叫賣聲,我看到那留下的半邊老街,總是淚眼朦朧。如果當年趙夔秋知縣還在,看到他建筑的太和老街已滿目瘡痍、凋敝不堪,這位縣太爺會傷心不已,感慨萬千。
那石條街的盡頭漸漸沒了,卻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讓你讀不完,讀不懂。走過那條老街,那是一種殘存的美,一種厚重的愛,也許你讀不懂她的過往。這條老街承載著古城漫長的風霜歲月,承載著先輩曾經的期望和精神。在無聲的追憶中,我們懂得了那曾經的美好和古城散發的悠遠的味道,那是一幅鐫刻在人們心目中的真實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