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簾夜靜客舟停,溪上人家戶已扃。記得昔年沽酒處,星星漁火散煙汀?!边@是詩人呂符惠對青簾旖旎美景的高度贊譽。因這首詩,我無限憧憬青簾,總想去走一遭,欣賞這如詩如畫的青簾。
青簾河位于廬江縣白湖、龍橋兩鎮境內。昔日多酒家,因酒家以青布制酒幔,遠遠看去,像一道青簾掛在天際,故名青簾。入晚,一葉葉漁舟靠岸,一艘艘航船停泊,點亮漁火,如天上的星星閃爍,水中有火,岸上有燈,燈火相映成趣。波動燈搖,燈搖水晃,繪出一幅浮動的煙汀漁火圖?!扒嗪煗O火”成了廬江古八景之一,無數文人騷客競相歌詠,佳作連篇。我不是詩人,只能借助詩人的思維馳騁想象,盡情地徜徉在那如夢如幻的美景中,沉醉不醒。
有緣就一定能相逢。我和青簾有緣,自然有機緣相遇,相親,相知。炎炎夏日,我帶著炙熱的激情去青簾,腳一踏進青簾的河堤,一股久違的情感就如河里的波浪層層涌來。
寬闊的河面有西南風的推波助瀾,顯得異?;钴S,那層層疊疊的浪花追逐著,歡笑著,一如我此刻的笑容。清風旁若無人地吹,掠去我的汗珠,親吻著我的肌膚,一種熨貼舒爽無比!河中的綠洲樹木茂盛,大肆揮霍著綠,鳥兒隱藏期間,演唱著喜悅的大合奏。間或,有幾只白鷺從蘆葦叢中撲棱棱地飛起,煽動著翅膀悠閑地盤旋,倏地落到蒲草間不見了。岸邊芳草葳蕤,漫不經心地綠,仿佛要流淌進河里凈化水源,讓人們重見藍盈盈的天,清粼粼的水。一只渡船載三四個人,馬達突突突地響,轉了180度掉轉頭,徑直向對岸駛去。河面撒下了他們的笑聲,與浪花融為一體,一起向魚兒傳遞凡塵俗事。對岸的馬鞭山逶迤而去,不時回眸青簾河。
街道早已改變了模樣,一條約10米寬的水泥路替代了原先的青石板路面。路邊的石榴咧著嘴歡迎我們這些遠道之客。兩旁是櫛比鱗次的二層樓,大多經商,商品玲瑯滿目,雖不規整,但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種田需要的農具、化肥等。南邊的房屋臨河,人們枕水而居,醉里夢里的槳聲、櫓聲和汽笛聲,織成千年不衰的詩韻。北邊的房屋依著一望無際的楊柳圩,綠浪隨風翻滾,是天然的氧吧,人們盡情地呼吸,心曠神怡。我站在一條幽邃的小巷口,衣袂飄拂,宛若被綠色的風包裹著,舔舐著,清新的氣息沁入肺腑。清風無價何須買,悠哉,快哉!幾位老人見來了陌生人,主動迎上來與我們攀談。古街比較狹窄,粉墻黛瓦馬頭墻,染坊、客棧、茶坊、酒肆、肉鋪、米行、布坊、澡堂、雜貨鋪……一應俱全。棒槌敲醒了晨曦,碼頭上熱鬧非凡,人頭攢動,商人挑著貨物,腳步隨著扁擔晃悠的節拍走下跳板,進入了熙來熙往的人流,在一片討價還價中達成了交易。小販的吆喝聲,牛馬嘶鳴聲,鐵匠鋪的打鐵聲,玩猴子把戲的鑼鼓聲演奏著一曲生動的曲調。暮靄籠罩街道,燈火次第亮了起來,仿佛是天上的街市,人在街市走,如在畫中行。街燈與漁火演繹著青簾夜色的溫柔和祥和。這里與其說是《清明上河圖》的一個縮影,還不如說是張擇端以青簾為藍本繪就的《清明上河圖》。對青簾的歷史,這幾個老人口若懸河,如數家珍,一邊指點一些古渡口的地點,一邊咀嚼著古老而樸實的水鄉文明。昔日繁華,雖銷聲匿跡,但深深烙在青簾人的心里,代代口口相傳,綿延不絕。
青簾河已經拓寬了幾十米,成了西河的一部分, 黃陂湖的水經過這里從鳳凰頸入江。幾十萬噸輪船可以自由航行,鐘山鐵礦、龍橋鐵礦等的礦石源源不斷地運出,青簾河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的六月六龍舟賽,幾十條龍舟競渡,爆竹聲聲,煙花朵朵,彩旗獵獵,鑼聲、鼓聲震天響,加油助威聲響徹云霄,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蜂擁而至,兩岸邊的堤壩,房頂上烏壓壓的一片,青簾河和青簾街是一片歡樂的海洋。龍舟賽是群眾性自發組織,家家湊份子,或按村莊或按姓氏買龍舟成立龍舟隊,自費訓練,自費比賽。六月六是吉祥的日子,這天參加龍舟賽的村民無論多遠都要及時趕回來,被選中的村民有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他們為集體而戰,為榮譽而戰。龍舟如離弦之箭飛馳,比的是速度,比的是耐心,比的是力量,比的是通力合作的水平。在參賽隊員的身上體現了一種團結合作的精神,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粗切^勇劃槳隊員的畫面,我也躍躍欲試,想一展身手。錯過了今年的龍舟賽,明年我一定來觀看盛況,彌補一生的缺憾。
青簾,一個詩意的名字,它似一卷泛黃的書,靜靜地講述曾經的歲月和深深淺淺的往事。這時,一個戴著草帽的農民手拿竹篙撐舟離岸,將夏天劃向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