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布依族風俗
2015-09-28 17:20:30
作者:秦劍波
奇特的布依族風俗
秦劍波/文
山是貴州的脊梁,山濤洶涌、氣宇軒昂、倚天長劍:
水是貴州的魂魄,水瀉千里、瀑流成趣、長歌不絕;
洞是貴州的心靈,洞天幽深、神秘莫測、含而不露。
黔南荔波的大小七孔融山、水、洞、湖、瀑為一體,森林密布,怪石嶙峋,清流跳躍,銀瀑飛濺,渾然天成慟人心旌。輕柔恬靜的涵碧潭、古風凸顯的七孔古橋、空成華章的響水河、盤根錯節的龜背山、林溪潺潺的水上森林、鬼斧神工的天鐘洞、密林鑲嵌的鴛鴦湖、幽藍深邃的臥龍潭;風神洞、恐怖峽、地峨宮,洞中有瀑瀑中有湖,湖上有天窗,陽光照射下形如日月星斗奇特燦爛,驚險而神秘。。。。。。。
看不完的風景、唱不完的山歌、品不盡的清酒,扯不盡的情愫。
奇特的山水孕育了奇特的民族。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就像這貴州的山水充滿著神秘,充滿著燦爛。
去布依山寨最有趣的是趕上布依族人過端午節。
布依人稱端午節為“哈尼哈”,荔波布依人自古就有端午登高的習俗。清晨旭日初照,露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穿紅戴綠,英氣勃勃的青少年帶上“背崽粽”,成群結隊爬上風景如畫的玉屏山在坡頂玩耍嬉戲,賞景吃粽子,唱歌跳舞興盡而返時,用稻草或茅草扎成草馬,騎在“馬”上吶喊著,英勇無比從坡頂沖滑到坡底,俗稱“梭草坡”。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古代時布依人不堪官府壓榨,端午節那天密集玉屏山共謀起義。粽子是帶上山的充饑食物。秘密不慎泄露,揭竿義事未舉,官兵圍剿,情急之中布依人機智地從梭草坡逃脫。為了紀念起義以后每逢端午節,布依人都要爬玉屏山、梭草坡。
同行的布依族姑娘毛小麗說,這個習俗世代相沿,玉屏山就有了一個新稱謂,登高坡。但這個習俗傳至今日也有了一些改變,吃剩下的粽子不再帶回家,而是留在山上敬山神,這樣可以保佑家人平安。
“你每年也來這里敬山神嗎?”
“來,但我還是最愛采艾葉和染絲線。”
我想,小麗最喜歡采艾葉和染絲線,可能并不完全與姑娘愛美的天性有關吧。美,是每個人的追求。美中更寄與了人們的理想、信念和對某一個特殊事物緬懷的純真情愫。
布依族過端午也像漢民族一樣把菖蒲和艾葉掛在大門的兩側,而最初是懸掛在木樓上。這些都是長在河邊的植物。這樣做也是為了紀念屈原,既然未能在河里找到屈原的遺體,便采了河邊的菖蒲艾葉回家,寓寄了布依人睹物思人的質樸感情。
端午節布依人在大門的兩側懸掛菖蒲艾葉,據說還演變為有辟邪的意思。他們還在房子周圍撒雄黃粉,飲雄黃酒。布依人認為一年之中以端午節這天的藥性最強,這一天治病效果也最好。因此端午節這天草攤特別多。到醫院看病的人也多。各家各戶還熬草藥做“百草湯”,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特殊味道的清香。婦女用藥煮過的五顏六色的絲線為孩子纏手,還以絲線系藥袋掛在孩子胸前,稱為“長命縷”。毛小麗佩戴的手鐲就纏著五彩的絲線,細長的手指上也纏著紅絲線,很是好看。走在古老的街道上,看天真活潑的孩子們纏絲線,掛“長命縷”,還真勾起我對兒時的回憶和對那無邪童趣的留戀。
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賽龍舟時船首獵獵飄動的旗幟,那激越高亢的鼓聲搖蕩心旌。那強悍的小伙子身上似乎迸發出原始的野性,吶喊著“哼嗨、哼嗨”奮力前沖。兩岸的人歡呼雀躍,為各自的船隊加油、呼號,場面極為熱烈壯觀。當然,端午節觀龍舟,登高坡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他們互贈甜粽,女的嬌羞,男的憨實而奔放,那情景真是令人動情。我曾賦詩兩首以紀,詩曰:
紅線懸艾香滿堂
干魚佐酒飲雄黃
五彩菱囊向童叟
濤響水拍號悠長
一葉蘆葦響飛笛
紅袖浣衣傍濕隰
俏與后生品香粽
暈泛羞顏伴漣漪
荔波縣人大副主任姚錦超如數家珍地說,布依族人包粽子可謂名目繁多,琳瑯滿目。有用棕芭葉包的,也有用其它植物葉包的,各種葉子包出的粽子香型各不相同。形狀有三角粽、枕頭粽、背崽粽、鳥獸粽等。品種有肉粽、菜粽、涼粽、飯豆粽、灰粽等。灰粽又有蕨菜灰粽和糯米草灰粽。各種粽用料有所不同,味道也就各有側重,或甜、或咸、或清淡,或醇厚。我吃過他們的羊耳艾粽,細膩可口,味道鮮美甘甜。因為在糯米中摻入野菜羊耳草,含有多種維生素,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呢。鳥獸粽有鳥粽、犬粽等。各種粽子形制不同用途也不同。三角粽一般比較小,是丟到河里喂魚蝦的。背崽粽這種一大一小捆在一起的粽子,則用來給孩子背上山坡敬山神。枕頭粽則專門扎來敬給學堂里的先生,所以這種粽子的兩頭還要用粽絲扎上花,煞是好看。
摸八字是布依族婚禮中最有趣的事了。
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婚配是非常講究八字的,雖然在議婚和訂婚時男女兩家都看過對方的八字,但在接親時男家還得取走新娘的生辰八字。新郎娶了妻,又得了八字這樁婚姻才算完美和牢固。大喜的日子里,喜歡熱鬧的布依人便在要八字上做文章,使婚禮的氣氛更加熱烈火暴。
他們在門口擺上八仙桌,桌上擺八大碗土酒。這盛滿酒的八個大碗中,只有一個下面藏著新娘的八字。接親押禮的先生摸八字,摸哪個碗就得喝哪個碗里的酒。運氣不濟摸到第八碗才摸到,就得喝八碗酒。這是接親者的一道難關,所以男方在組建接親隊伍時,特別重視押禮先生的人選。這個人不僅口齒伶俐,還得要有隨機應變的本事和酒量。押禮先生在八大碗酒面前左瞧瞧右看看,上下不斷打量,那費猜疑的神情,以及他猜錯了被人家按著頭不得不大碗喝酒的狼狽相,引得大家開懷大笑,使婚禮更加熱鬧和歡樂。幾次到貴州雖然沒有趕上布依人的真正婚禮,但參與到旅游項目中,也使我留戀忘返。
布依族娶親嫁女時,或新屋落成時,從房梁垂掛到地面的土花布琳瑯滿目,美艷絕倫。這使我感到十分驚奇,姚錦超對我說,花布越多主人越有面子,人緣好人氣旺。布依人家幾乎家家都有織機,男女老少身上穿的衣裳、床上的鋪蓋、頭上的帕子、腳下的鞋、上學的書包、姑娘的花袋無一不是土花布制成。走親串友的饋贈也多是土花布,土花布幾乎是布依人的名片。
布依族婦女用藍、青、黑、白四色搭配織出柳條、格格、壁芭、辣花、梅花、魚刺、桂花、花椒、蘭花等多種布紋,一百五十多個花式。一般多以深色調為主,淺藍相映。紋飾古樸大方,裝飾性很強。紗線粗細均勻,布料厚實保暖穿在身上既好看又耐磨,既經臟又透氣而且不沾泥,很受布依人喜歡。自種、自紡、自漿、自染、自織、自用是土花布的六大特點,現在他們生產的土花襯衫、領帶、馬甲裙、旗袍很受中外人士喜歡。毛小麗就穿著馬甲裙,人顯得朝氣勃勃,青春颯爽。談笑間,那對新人已把喜酒端到我的面前,當我飲下喜酒,他們就把那裝著被染得粉紅色雞蛋的小網兜掛在我的脖子上,沉甸甸地垂在胸前,那是他們濃得化不開的情啊!
到布依族人的村寨去做客,一定要看他們中流傳著的《矮人舞》,這種舞蹈滑稽,詼諧幽默,令人捧腹大笑。
《矮人舞》多由十幾個青年男女表演,男青年頭罩一個大竹筐籠至胸部,將頭和臉遮住。竹籮就成了帽子,胸部扎兩根竹竿穿于衣袖中,是為“手”,腹部畫上眉毛、鼻子、眼睛,是為“臉”,肚臍眼充做嘴。若此,一群頭大臉寬,身短的小矮人就滑稽地出現在舞臺上。女青年只需帶上一個娃娃面具,她們高挑的身材,婀娜的舞姿更襯得小矮人粗身材的可笑。我看他們的表演是在清幽深邃的鴛鴦湖畔。舞蹈的內容是慶豐收,籮筐上面畫彩繪的南瓜和辣椒等物。女的手里拿著金燦燦的的長絲穗。他們為豐收而舞,為勤勞而歌。夕陽透過樹隙把斑駁的光灑在他們的身上,更透出神秘的色彩。
小矮人在高大的女朋友面前充滿自信。他們隨著富有地方特色的樂曲活潑起舞,時而扭胯轉彎,時而扭動假手,做出各種做農事的動作。特別逗人笑的是矮人們的肚子一鼓一脹,“臉”部的表情忽而哈哈大笑,表現出對豐收的喜悅;忽而佯裝生氣,對女伴的不夠親熱和大膽表示不滿意。當女伴又揮舞起長穗在他面前逗來逗去,左蹦右跳時,他的“臉”就一下輕松起來,快樂地同她起舞。表情夸張詼諧,憨態可掬,表現了布依人的幽默、樂觀和自信。更表現出布依人對勞動的推崇和對生活的追求。《矮人舞》雅俗共賞,別具風采。在羊城博覽會和貴州省首屆民間藝術節上表演時,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外國朋友稱它是東方的卓別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