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漁溝白馬山
2015-10-30 11:49:11
作者:黃玲君
靈璧漁溝白馬山
黃玲君/文
白馬山村是我外祖父的家。聽母親說當年羅成在這里拴過馬,故得名。其實,只是幾座海拔百多米上下的低山丘陵。山上山下都是紅土,除了些稀疏的雜草、帶刺的酸棗棵子以外,到處都是裸露的形狀各異的石頭,當地人有“一步一石”之謂。真正使白馬山不同尋常并聲名在外的原因,是因為這里出產一些被當地人稱作“巧石”的石頭。也就是靈璧石。
早上,和母親、姨娘一起從靈璧乘車,七點多鐘就到了漁溝,漁溝是靈璧石的集散地,公路兩邊,觸目所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吃完早飯,坐上舅舅等在路邊的小四輪拖拉機,向西南約九華里就到了白馬山村。同以往一樣,我進了村子就暈頭轉向。原因是這兒的房子都是面東而修,背倚家后山,直教人把東看成了南。村人對我很是熱情,見面就招呼:是來買巧石的吧,到我家看看?我本想到處轉轉,就很高興地答應,誰知還是被幾個老人的慧眼給認出了本來面目。幾年沒回來了居然還有些親戚記得我,讓我頓生歸家的感覺。村里如今也修了“二環”、“三環”路,清一色的小石子路把村里的房子依山坡分成三層,車子走在上面十分舒服。這是村里為方便外面來這兒買巧石的車子而整修的。路邊的石墻前面,也是擺滿了巨大的石頭,形狀奇特。村里一些人們在石頭上面或倚或坐,聚眾聊天,等候買主,形成白馬村一道獨特的風景。
后山腳下是大塊的麥田。在麥田和后山的結合部分,外祖父的墳旁邊,有十幾個人正在挖巧石。自從靈璧象形石近年來在國內外特別是在香港市場倍受青睞,這一帶的山上都有挖石頭的人。和這幾個挖石頭的鄉親攀談了幾句,知道這一塊地已經被反復地挖了三、四遍了,三米以內的土層已翻開,小些的石頭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大都是些二、三米長或更大的龐然大物,這類石頭叫架子石,一般都用來裝飾大宅院和企業單位的花園假山。比起太湖石的婀娜多姿,架子石則更具一種圓蘊雄穩的剛陽之美。眼前正在挖的也是塊大家伙,石頭很重,正用滑輪向上吊。主人說,要等漁溝的一位專門收石頭的老板來鑒定后再決定值不值得用車子往回拖。
白馬村大約二百來戶人家,“搗騰”石頭的約有七八十戶。雖然,靈璧石遐爾聞名,且這些石頭就埋在山民們的腳下,似乎只需一句芝麻開門的咒語就會應聲而出,然而,事情卻不是太簡單。最初,村里所有的人都上山去碰過運氣,聽說這里面是有些講究的。而挖石頭是個苦活,石頭都很嬌氣,不能硬挖,只能一點點地拭著來,碰爛了就不值錢了,挖到挖不到全憑運氣。有的人挖石頭發了財,有的人一塊像樣的石頭也沒挖到,還有人早幾年靠上山撿石頭發了財。
在村子的院落里,常擺滿了各色石頭和工具。每塊石頭都要進行“包裝”。一般情況是先用鋼絲刷刷一遍,再用砂紙打磨,上蠟,配座。每到雙休日,一家三口都架車去九十里外的靈璧縣城賣石頭。一般好些的石頭是要放家里用一塊紅布蓋著等客上門的,就像待嫁的新娘。經過這些年經濟大潮的洗禮,村里人對石頭的認識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也能向你介紹一些選石標準,如一塊上乘的石頭必須符合瘦、透、漏、皺、玲瓏、頑拙、丑陋、神秀等條件。表舅家有一塊藏石,形狀像極一只蟾蜍,是一塊黃中帶綠的蛐蟮石,舅舅說怎么樣也值萬兒八仟塊錢。聽說村里有塊龜紋山形石有人來買,出了二萬七,主人沒有賣。我去看了那塊石頭,具洞窩和石孔,有些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聽主人說這石頭是以前在山上白撿的,有些破損,不然還要值錢。據說龜紋石只產在白馬山,石紋凹凸有致,質地細潤,體黑如漆,扣之有聲,是靈璧石中的精品。石頭是很有靈氣的東西,千奇百怪,橫看成嶺側成峰,需要發現的眼睛和相當的素養。別人丟棄的廢石,換一個角度,配一個座子也許就是個寶,所謂好馬也要金鞍配。他們說了許多這樣的例子。山民們大都已將好些的石頭賣了出去,而賺大錢的往往是那些外地的石頭販子。且每一塊石頭都是它自己的孤本和絕版,數億年的天地造化之功,沒有重復。這也是石頭收藏的價值所在吧。在表舅家看了一本中國石譜,上面有幾幅很好的出自白馬村的石頭,如今都價值不菲了。現今白馬以及漁溝周圍的的石頭已快挖盡了,據說流出去的靈璧石有上億枚。
靠山吃山。外祖父生前就是個石匠,聽說手藝很不錯的。除了巧石,山上還出產那種一層層整齊壘迭起伏蜿蜒的大青石。眼下新翻蓋的宅院和瓦房的墻依舊是用青石砌起來的,十分的醒目和整潔。第二天清晨,我拉著村里的小女孩云靈(她媽是云南人)陪我去爬不遠的抗山。如今,原本就不高的山已變得越來越矮了,采石人正把這些山像削洋蔥一樣一層層剝去。也許,用不了多少時間,那些青石也罷巧石也好統統都會從我們敞開的手中流失,夕照里,一片狼藉的紅土上面只留下骨頭一樣的石頭碎片。山,也就成了家園昨天的幻夢和遙遠的懷念。
作者:黃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