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藍尋根之旅系列散文
心如蓮花情似云(下)
海藍藍/文
十三
古樸村堡上蘇莊,民風民俗“拜燈山”
當石嶺秋云的車從夾在綠色莊稼地的水泥路穿過鐵藝牌坊時,我看到上面燙金的三個字:上蘇莊。道路向北,在轉向東慢上坡。直道兩側的房屋,北高南低?!癟”字形路的盡頭就是古堡城墻前的一排古建筑,正對著進村口的道路。古建筑房屋前是條南北通道,有趣的是右拐全部用河卵石鋪成的路。左拐竟然和進村的路一樣,是后埔的水泥路。車子停在右側一座小廟旁。對面有座”三元宮“,我知道這是屬于道教。亦雄說:“這就是上蘇莊?!?br />
正面的古建房屋正好充當村子的屏風。亦雄介紹說:這個村子大約有460多年,是蔚縣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堡。我仔細觀察,發現堡外建筑根基踮起很高的石頭,這是我見過的山區建筑特點。墻體都是青磚灰瓦,屋頂成“人”字形,用青磚雕刻的龍頭、鳥頭形狀,高高的立在屋頂兩側,襯著天空厚厚的灰云,感覺它們翹首企盼風雨的來臨。
廊檐是木椽與房梁層層疊壓,特別是露在外側的山墻,造型別致,最富觀賞性。此時,我顯得自己語言蒼白,無法準確描繪出建筑的本來面目。木質的門窗都是美術中講究的對稱結構。旁邊空著一段距離有座像是戲臺,四根立柱分隔成三塊,中間的兩扇類似門板,兩各用一塊黑色木板遮擋。對面的“三元宮”地基要比南邊高出很多,轎車停在下邊,車頂部與進殿臺階還差一大截。門窗似乎是重新修繕的,原木色,造型略微簡單成長方形,不像小廟這邊的六邊形??磥砉沤üに嚨拇_繁瑣,也更具藝術美感。殿外四根立柱,原木色欄桿與屋檐下補上去的雕花裝飾在色彩上有些不協調。看得出這是當地維護修繕的一種行為。
有點遺憾的是,過于追求修補完善,追求完美就會失去原汁原味的古樸典雅。其實,殘缺未必不是一種遺憾的美,如同“斷臂維納斯”。
沿著石路向右,有座敞開的“五道廟”。里面貼墻凹凸出的臺子,或許是安放東岳大帝的屬神“五道將軍”的。他是掌管世人生死與榮祿,是陰間大神,地位比閻羅王前的判官都高。他頗具同情心,能幫助成全弱者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個具有正義感的冥神。
旁邊有棵柳樹,周圍空間寬闊,露出身黃土夯的古城墻。下邊用石頭壘起一米多高的保護層。腳下石頭鋪成的路面,一直伸進古堡。幸虧來時換了一雙坡跟鞋,否則,我的高跟鞋無法在這樣的路面行走。
緩坡上去,竟然看到了電視劇里出現的那座獨具特色的古堡門。兩側垛臺非常有趣:東邊形似一支毛筆,底部圓滑厚實,越往上越細小而尖,就像毛筆尖一樣;西側門垛恰似一方硯臺,如果用此解釋建筑古堡之初的目的,或許就是上蘇莊先人對高雅文化的崇尚,對子孫后代的企盼吧!
磚砌拱門的上端與鄭家莊不同,沒有留孔洞,看得出,這座古堡建筑在半山坡,背靠南山,可古堡大門是坐南朝北開著。門上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亦雄解釋說:據當地百姓介紹,建古堡時請了風水先生,從五行上看,這里像條臥底欲飛的天龍。咱們跟著石嶺秋云走,這可是他負責的地方,帶你看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門洞里的風“嗖嗖”的,難怪幾位老人會坐在這兒乘涼。我從堡里向外拍了一張照片,正好看出戲臺堵在門口,說明它也有堡門屏風作用。我沒走馬觀花,匆匆而過,細心觀察,注意到堡內東面一段矮墻,拉近鏡頭將它拍下,又仔細端詳,竟然發現青磚打磨對接出的是一枚枚古幣銅錢式樣。這座古堡城門意蘊非同一般:從外看。似筆墨尚文;堡內觀,提醒子孫經商理財。如果再深入品味,這是告誡后代:勤儉持家方可富裕;讀書學習才能走出世外,增長見識。我不知自己這樣的理解是否就是古堡建筑者的本意,但我愿意這樣去解讀古堡門的涵義。
古堡門洞正對的是座小觀音殿。我突然疑惑了:這里的百姓究竟信奉什么?道教、佛教、鬼神,這么一座小村莊,怎么會中外信仰同時存在?小院外坐著幾位乘涼老人,不知他們心中究竟想什么?
右側靠近古堡的城墻,幾處房屋早已坍塌成泥,但依然沉睡在原有土地上,也許人們就是要時時不忘歷史曾有過的繁榮與輝煌。我想起早晨,亦雄帶我參觀的蔚州署影視基地展中《亮劍》《敵后武工隊》《狼毒花》里以上蘇莊為場景的照片。
和立三先生走進一個小胡同,大院套小院,東側高處有戶人家,只剩三面墻壁。坐北朝南的一排房屋還很完好,有位婦女從臺階下來,我上前詢問她:您好,請問這處老宅院有多少年了?她說:三百多年。她沒阻攔,也沒跟隨,徑直做自己的事去了。
我登上殘破臺階,在院里參觀,發現正房有四間屋子,里面掛著布簾,看不到陳設,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人。東側的房屋已經破敗,但在與正房交接處的一小塊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走過去細細觀察,發現這不是一道門,下部有青磚砌成,上邊是青磚砌的小拱門形狀,像擺放供品或佛龕的地方。無法考證其真實用途,只拍張照片,以后慢慢琢磨。
東邊破舊的房子,外邊的青磚有的塌落,遺留在女兒墻下。里面的土坯裸露出來,可以清晰的觀察建筑的內部構造。古建墻體分為兩層:里層立著壘砌著一塊塊土坯 。窗戶整體帶卯榫架構插在墻體里。這就是為何年代久遠依舊沒有倒塌的原因。外層再用石灰青磚壘起,整齊美觀。頂部梁柱與木椽銜接合卯,雖成危房,可只兩根立柱就支撐起整個房屋的架子。
穿梭于古堡中,整個人都沉浸在厚重的人文史冊里,讓我沒了自己的思想,沒了自己行為,由著內在情感的指引,用自己的視覺去觀看。大腦如同一個記憶存儲庫,通過眼睛攝取所有能看到的物體。
上蘇莊的街道雖全都是河卵石,可主街道還是很平整,沒感覺出不好走。聽立三先生說:這座古堡原處位置地勢低平,一遇山洪危險重重,后來選地勢高,半山坡,背靠南山建筑古堡,并用石頭鋪路,石頭做根基,也是出于此因,就連村名也取與原來“底村”相對的“上走”之意,萬物復蘇,正是希望新莊堡能為全村百姓造福。
亦雄走過來告訴我說:等會兒石嶺秋云給你講講‘拜燈山’吧,這可是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拜登山”?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以為這里距南山近,每年登山時要去祭拜一下。
石嶺秋云笑著解釋:”拜燈山“可不是登山的”登“,而是油燈的“燈”。聽說從高處俯視上蘇莊,它的形狀像鏞鑼。交錯的街道就是框架,四合院就是鏞鑼掛在框架上,所以這兒也叫“鏞鑼堡”。
說著,石嶺秋云帶著我們到村南一個平整方正的廣場。我看到那里的地面全用青磚鋪成。他說:這兒可是村里最開闊的地方。你看,廣場南邊那個就是燈山樓。我看廣場緊靠古堡黃土夯成的原始南墻,有座青磚砌的立體長方形小建筑,朝廣場這邊是敞開式的,有出檐,頂部一出水,前高后低。我走近一看,里面墻壁對稱著鑿有幾個孔洞,上邊搭著幾根木柱,還有兩根木棍傾斜的支在南墻,上邊有很多密密的刻槽,像梯子,我無法想象它的用途。
望著對上蘇莊來說偌大的廣場,現在空蕩蕩的,除了燈樓,廣場中央還有一個水泥矮墩,我能猜到這是插旗桿的。石嶺秋云沒再具體講拜燈山怎么活動,只是笑著說:百姓平常過日子,正月十五熱鬧三天。你到時來看看就知道祭拜活動帶有什么色彩。
春節,那是家家戶戶喜慶團圓,豐收富裕、紅紅火火最開心的日子。百姓就是圖著一個和和美美,兒孫滿堂的愿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民間最原始的生活內容,何況這項活動還是國家級別,必定更帶有地方特色!
在廣場合影時,亦雄開玩笑說:看看三義廟開著沒有,我們幾個人結拜去。桃園三結義,我們上蘇莊四結拜。三義廟?我好奇地問。他說:正對小巷的北邊, 也就是那座最高處的建筑。
石嶺秋云說:三義廟拜的是劉關張,相傳劉備是抑火水星,與堡墻南端祭火神的燈山樓遙相呼應,聽說是取水火平衡之意建造的。
其實這是在一個“義”字。亦雄接過話說,人們祈求像“桃園結義”那樣同生死、共患難的俠風義骨。石嶺秋云說就是。上蘇莊姓氏很雜,能在這兒安家,什么信仰都能接受容納,就是樸實民風最好的印證。
從古堡出來,我坐在門洞讓立三先生幫忙拍張照片留念。滄桑的筆硯夯土門垛,堅固的青磚拱門,幾位滿臉雕刻著歲月痕跡早已與古堡融為一體的老人,成為這張照片的歷史背景,留在我的記憶。
五道廟前,幾個村民圍在三輪車旁,一位婦女正忙著買什么東西。亦雄喊我:快過來吃涼粉。我端著碗,讓他拍下我站在上蘇莊村口吃涼粉的情景。誰知一條白色狗狗過來,兩眼望著我,看它企盼的眼神,想起我的鑫鑫(我家狗狗),我從碗里夾了一根粉,用手遞給它,狗狗竟然吃了。我說:看來我不光有人緣,還有狗緣呢!這里樸實的民風可見一斑。
面對向西的村口,再回頭看古堡里延伸出的石頭街,我終于明白上蘇莊的住宅建在高處的原因。這里東高西低,北高南低,落差很大,就像一個大漏斗,有雨也會順勢流出,排洪泄澇十分方便??磥碜孑呥w址就是考慮自然條件與生存環境,避開不利因素,尋找有利條件。
石嶺秋云說:你看這條古堡街巷里的山石路吧,人們叫它“響堂街”?!绊懱谩笔沁@兒的百姓對音樂廳堂演奏的方言俗稱。立三先生也湊過來介紹了一句:也就是說,雨天落下的流水在堡內街道上有聲有色的流淌,宛如是在演奏一曲動人心弦的樂章,所以叫“響堂街”。
我舉起相機,拍下道路兩邊的景物:南邊一截古城墻靜靜地默立;北邊較高的幾處建筑俯瞰著它一聲不語。我想著上蘇莊“鏞鑼”堡的設計,滿地鋪就的石頭的以及百姓對“響堂街”的形容。這些濃郁的文化色彩,
令人欽佩。這里百姓所擁有的質樸、勤勞、善良和包容,使他們能世世代代背倚南山,在古堡里演繹著幸??鞓返纳睢N矣芍缘馗兄x他們,為后世保存了那么多珍貴的歷史遺跡。
我心中珍藏一個小秘密:春節時,一定再來上蘇莊看看,我要真正融入到民族的狂歡節里,品味民俗節日帶給人的內心沖擊。大家別忘了,這里可是我們民族帶給世人無盡遐思的國寶級非遺“拜燈山”民俗狂歡節的圣地!
十四
生命之根源
從上蘇莊去暖泉還需經過縣城。擔心石嶺秋云的車子晚上出問題,亦雄說又給找輛好車,在城邊等著。我們從城外一處新建小區下車,石嶺秋云將車子送回去,亦雄帶著我和立三先生步行走了一小段路,我又看到乘長途大巴來時的那條“雪絨花大道”。
橫穿過這條寬闊的公路??吹杰囃T诼酚覀裙战?。司機是位比我年幼的男子,穿件白色吊帶背心。微胖,眉眼中透著一股帥氣和樸實。亦雄介紹說:這是農夫山泉,和你一個學校畢業。我笑了,師弟怎么和礦泉水一個名字?他一臉嚴肅:這正說明我很純正?。≌f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露出一對小酒窩。我說:你比我小多了,是我師弟!他馬上用標準的普通話說:師姐好。我在煤礦工作。我也介紹了自己的情況。他扭頭跟亦雄說了幾句本地話,語速很快,我竟聽不懂他們的方言。
正聊著,石嶺秋云也到了,大家上車,師弟開著車向暖泉方向進發。暖泉距縣城十多公里,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美譽,來蔚縣不到這里看看,那可遺憾了??晌覅s對它并不了解。聽立三先生介紹:古鎮因有一
年四季水溫如一的泉水得名。它的歷史很久遠,古建、民俗文化很著名最出名的是打樹花。早有耳聞,可沒親眼目睹,無法想象它的情景,但肯定是夜晚觀賞。過去都是春節進行民俗表演,現在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季每個周末都有表演。
車穿過“暖泉古鎮”牌樓,亦雄吃驚地說:怎么看不到外來車?不會沒表演吧?看他疑惑的樣子,我笑他本地人竟也不大知情。師弟開玩笑說:別看近,我們也很少來看。石嶺秋云說:我就想拍點照片,可就拍不好,今天沒帶大相機,不知能不能拍呢。立三先生也說:反正來了,咱先看古堡去。
透過車窗,眺望遠方,一片藍色在陽光下十分耀眼。身邊坐的亦雄告訴我說:那是壺流河水庫。他旁邊的立三先生也說:壺流河可是蔚縣的母親河,養育著四十萬百姓。我想:壺流河究竟是什么樣的河流,真想去河邊,看看這條孕育了古樸民風,滋養著歷史人文的蔚縣母親河,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方土地出現那么多獨具特色的歷史遺痕?
師弟將車停在車場。我們步行到集市上,說吃了飯再去參觀。來到蔚縣,各種風味小吃很多。我們在小吃一條街每人吃張煎餅,幾塊豆腐干,趁天還亮著,去看看暖泉三鎮。
從觀音寺門口經過,標志牌寫著:中小堡。亦雄興奮地告訴我:這可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也很高興,對他說:既是出生地,或許老房子還在!找找看,興許能找到呢!我們幾個來了精神。
亦雄帶我們穿過小巷走進堡門,正好洞門旁幾位老人乘涼。亦雄上前詢問,說來太巧,竟有一位老哥知道亦雄父母住過的院子。他們前邊走,我拍照記錄尋找線路。
這次出門我最省心,因為有幾位朋友做向導,我不用考慮任何事情。他們帶我去哪兒,我就跟著往哪兒,用我的眼睛搜尋值得拍攝的地方,用我的心去體會每一處歷史古跡保存的緣由。
來之前我就對暖泉略做了解,“三堡六巷十八莊”是小鎮歷史上最輝煌時期。西古堡、中小堡和北官堡三個城堡,互成犄角。西南是西古堡,東有中小堡,兩堡東北則是北官堡。如果戰事一旦爆發,三堡互相支援、配合作戰,從構成三堡的骨架看,它們正建在雁北通往壺流河盆地以及華北平原的古道上,可見這里從軍事防御及民居雙重考慮,地理優勢非同一般。
中小堡拱門較小,門洞也窄,可從里面看門洞成雙層拱形:外低內高,墻上有兩孔洞,古堡門正對著觀音寺側的一處小廟,墻上大大的“佛”字十分醒目。廟堂用木柵欄圍成半截。主路是新修的水泥面,兩邊是青磚灰瓦的高墻古宅院。通向高宅門口的路依舊是石頭路。古堡內也有新修的仿古建筑,可能是住戶條件好,將舊宅院改建成新門樓。我很喜歡到歷史人文厚重的地方參觀旅游,可每次都會有種莫名糾結??吹侥切┕沤ㄆ茢〉臉幼樱闹蓄D生一縷滄桑,可看到那些依舊住在舊宅古堡里的百姓生活困苦落后,心里又多了幾分酸楚,像在鄭家莊看到殘垣斷壁、上蘇莊古堡門洞坐著老人的那種心情。不過,真要將古舊建筑修補一新,原本可以激發的內心情感就再也找不到了。
踏著新修的石板路,尋找半個世紀前的古宅舊屋,跟在身后,我們終于看到那位老人指引的巷口。新磚修建的大門敞開著,看樣子還有人住。我喊亦雄在門口留張紀念,又拍了小巷,為的是能讓大家一眼就知道這座老宅所處位置。
我們走進院落,與門口截然不同,眼前一幅破敗景象:房屋沒改模樣。這是個兩進院子。院子的北屋已變成一堆泥土,靜靜地沉睡在那兒,破舊的南房早已無人居住。窗下放著些舊木,一堵隔開二進院的墻與門依然頑強地挺立著,讓人一瞧就能看出兩進院的區別。北隔墻也已不復存在,看上去,又像兩進院落相連。不過,墻體的根基還在,能分清的確是兩個院子。亦雄站在那里,久久地,一動不動,望著那座通
向內院的小門樓,不知他的內心究竟想些什么。我把這幅情景收入鏡頭,保存下瞬間的細節,留作他日后的回憶。石嶺秋云從門洞進去,我站在一側,看他拍攝里內院的建筑。
里面也是四合院,西屋像是有三間房,中間的堂屋門開了,一位矮胖、厚道的中年婦女出來。亦雄上前說明來意,向她打聽原住戶情況。
誰知這位婦女說,她就是房東的二兒媳。我說:如此有意義,難得一見,拍張合影吧。亦雄詢問對方年齡,招呼我去合影:你們兩個同齡,也拍一張吧。城鄉的差別還是很大!我攙住女主人的胳膊,看了對方一眼,其實她并不顯老,面容光滑有光澤,一點皺紋都沒有。我覺得她生活在安靜閑逸的小鎮,樸實無華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幸福人生。
師弟說:俺和師姐合個影。我說:咱姐倆兒拉著手拍張吧,多難得啊!
臨走時,我發現那座隔開兩進院落的門洞很特別。它居然類似于一個小涼亭,四面都可以進出。石嶺秋云說:這座門庭可有講究,過去人家,走哪邊的門是有說法的,平時家里人進進出出也許會走側門,只有特別高貴的客人,才走正門。他把手里的香煙放在嘴角叼著,舉著相機拍攝。
他不愧是中國攝影協會會員,能發現獨特的景物魅力。我也覺得,這座門庭是院中最醒目的古建筑。頂上半圓的灰瓦兩層倒扣成波浪式,上面積滿厚厚的泥土。小草從灰瓦縫隙鉆出,直直的立在上面像頂草帽一樣。四根立柱支撐著幾根橫梁,看上去也還算穩當。這樣難得一見的小門庭,我也拍了兩張照片留念。從門庭穿過,又讓師弟給我和石嶺秋云拍張合影。
我從師弟手里接過相機看看,拍的不錯。我又去觀察那座青磚矮墻,發現這堵已經剝落的只剩一段的墻壁很有味道。全部是青磚砌成,青磚的造型不同,整堵墻看上去很有層次感。我非常好奇,古時沒有現代工具,卻能將青磚打磨成圓柱體、長條,方形,三角、帶凹槽等不同形狀,還有雕刻著花鳥蟲獸裝飾的造型。從墻面掉落的痕跡看,有點像我在上蘇莊古堡里面拍的那段古銅錢幣的小影壁相似。不管怎樣,這些建筑都是幾百年歲月留下的遺跡,我要讓它們留下永恒的記憶。
從舊宅院出來,巷子里的院門口掛著很多牌子。村政府工作的老宅會是什么樣子?幾個大小孩似的人帶著一份好奇走進了院子。
這座院子又和剛才的不同。這是一處連環院。進門就是影壁墻。院里很干凈,中間有座小花壇,花開的很嬌艷。院內大些,四合院的各個房間看上去老舊,可干凈整潔。不細找,真不知道從哪兒才能進里間院子。門就隱藏在北屋西墻內。我原本也想跟著進去看看,可師弟跑出來說:里面有條大狗,也沒拴著,還是別進去了,咬咱一口可就麻煩了。我們趕緊退出來。
穿過街道,我感覺這里的古堡民宅遠比鄭家莊、上蘇莊的要好,可能這里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樞紐,加上又是官方建筑的古堡發展起來的民宅。這里人流密集,商業活動頻繁,百姓宜農宜商,以此為生,家底富足,生活水平肯定要比鄉下只從事農耕為業略高一些。
亦雄和石嶺秋云前邊帶路,我和師弟、緊緊跟隨。從東往西南出來,村外的空間讓人心里豁然開朗,視野格外開闊。那堵黃色夯土墻也在余暉照耀下,別具風采。我登上高坡,讓立三先生幫忙,拍下以斷壁古墻為背景的照片。
遠眺那條被稱為蘿川的母親河,在殘陽夕照下,水光瀲滟。一絲絲激揚的思緒從心底飛翔,此次尋根之旅,一下不知該作何感想。人們總不忘尋找自己生存的根基,可這條延續生命繁衍至今的根究竟在哪里?
我們都來自同一塊廣袤的土地。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不就是很多移民繁衍的根脈?炎黃逐鹿中原相互融合成中華一體,我們不正是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的子孫后代?泥河灣不正是東方人類祖先的活動區域?
歷史進展,時代變遷,多少次人類生存空間的遷徙才有了地域差別,或許,我們祖輩與先人就是從這里奔赴更遙遠的地方鎮守邊關?我想起懷來鎮邊古城,想起六百多人前的山西籍軍人守城建鎮。黃土地上,誰的祖輩不是從河流兩岸生存下來,一代代傳承著古老的文明?
我想起剛才亦雄說的話:沒想到帶你來尋根,卻找到了我的出生地。是啊,我替在此生存生活過的公公婆婆;替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哥哥姐姐,替與這塊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丈夫兒子尋找他們的根脈,原本是一個人的心愿,一個家庭的心愿,可現在我發現,自己找到的遠比我想要的多的多。尋根之旅的意義,遠遠超出我的預料!
十五
行走西古堡 觀賞地藏寺
沿著村外的小路往西南方向走,遠遠看到一堵矗立飛檐小樓的城墻,外層包有半截殘破的夯土墻。外臺階可以登上甕城,可一扇小門緊鎖,我們只好進城。亦雄說:這是西古堡東部的甕城,里面有地藏寺,我們從城門進去看看。
石嶺秋云和師弟早已在甕城外等著,看我和立三先生走過來,揮揮手說:你們兩個進去看吧,我們就不進去了,在這兒等你們。
門洞里的石頭路面有幾道很深的凹槽,我想起山西平遙古城的甕城里也有相似的痕跡。也許這也是古老的車轍印。城樓墻有塊木牌,借著夕陽余暉,我看到上面寫著地藏寺(俗稱閻王殿)。我真不明白了:在蔚州這么大的地域范圍,每個古堡里都有寺廟、戲臺。供奉佛祖、觀音菩薩、三義劉關張、關公、五道神,西古堡還有專門修建供奉閻王的大殿。
甕城里的殿堂如同迷宮,如果不是引路,恐怕我都不知該走哪個門。外院有座戲臺,立三先生扭過頭問我:你發現這個戲臺和咱們今天其他古堡看到戲臺有什么不一樣嗎?我笑著說:這個戲臺高大,依墻而建,廊檐建筑精美,有雕梁畫棟的彩繪。他自豪地一指:你沒看見兩邊都各有一座小耳房嗎?對啊!我在每座古堡里看到的戲臺都不一樣,這兩個小耳房是干什么用的呢?他說:化妝用的唄。據說蔚縣有多少古堡,就有多少戲臺。與張家口其他地域的人相比,他們更喜歡娛樂活動。也許是緊鄰山西的緣故,晉劇在張家口的歷史及影響遠比河北梆子更受歡迎。記得小時,外公的村里就有一個戲班。他們唱晉劇老戲,也唱京劇樣板戲。老姨的發小飾演小常寶,竟想過借我的小棉帽。嶄新的帽子,八歲的我怎么可能答應借給她扔到地上呢?我非常清楚那段戲的內容。
從戲臺旁的小門進去,是個方正的小套院。我瞥了一眼,四周都有供奉神靈的壁洞,只是沒時間一一細看,跟著立三先生進了第三套院。右側靠墻的小屋里不是供奉著何方神圣,就是賣本地旅游產品。
地藏寺是個天井式回廊建筑。人在其中,絕對會有坐井觀天之感。右側墻體有個狹小的門洞,陡立的臺階只能容一個人獨行。從二層往下看,“回”字構造一目了然。西北樓的角落,頂部與兩側建筑相連建有一座亭臺,一只青銅鐘吊掛其中。鐘下的平臺面磨得很平整。亭子頂部有艷麗的彩繪圖案。
繞過亭臺,我看見石刻龜趴在地上,斷裂的一處不知遺落哪里,看上去早已無法拼成整體。鐘亭既是回廊整體的一部分,又是通向另一院落二樓的出口,一米多高的胸墻,拍攝時也不影響對面旁側的建筑。環視四周,房屋建筑高低起伏,凹凸有致,錯落成一種建筑學上的藝術美。不怪乎人們會把建筑稱為凝固的音樂,不用耳聽,只需細心觀察色彩、造型,就可品讀古人的審美。如果說音樂是通過聲音的變化給人帶來心靈上的享受,那么,建筑純粹是視覺感帶給人的沖擊,更直接的影響到游客的心理。
我到過很多城市,最喜歡從古老的建筑中,體會中華民族獨有的建筑風格,尤其是木質構造。世界上其他民族建筑無法企及的“卯榫結構”,竟會讓一座古樓在自然狀態下,挺立千百年。要知道,古代鐵質多用來制造兵器,使用受限,也使得建造城堡、古樓、古塔時,不能使用一粒鐵釘,不過,那時候還沒有鐵釘呢。
當我回望垂掛的那只古鐘,繞過幾間供奉彩繪塑像的廟堂,邊走邊想:遙遠的古代,用鐘明示敵情,還是伴隨繚繞的檀香,祭拜神靈?
對面城墻上的四角亭可是剛才城外看到的身影?夕陽從墻體的十字孔投射出去,猶如一絲絲輕薄的紗巾覆在青磚灰瓦的建筑,城墻角高高的豎桿,幾面被陽光曬的發白旗幟堅強的展開,恍惚間不知身處何年?
外城墻上,居高臨下,整個甕城盡在眼底。東望綿延太行,一條粉色飄帶纏繞于山腳,那是壺流河水在晚霞中蕩漾。
這座被黃色夯土高高圍起的古寺,小巧的可以僅占古堡的一隅。雖說是座閻王廟,可一點都不覺得它陰森恐怖,雖已黃昏初上,但游人依舊穿梭其中,或許他們和我一樣,行走古堡中,搜尋遺忘在時光里的痕跡,等待一個閃光的奇跡 。
地藏寺門樓, 正對著古堡的主道,亦雄、石嶺秋云和師弟站在下面正向我們招手,我才恍如回歸現實時空,拍下幾張古堡披著晚霞的全貌,欣然走出造成短暫思維錯覺的寺廟。
走在平整的石板路面,觀賞修繕一新的古建,游客、居民穿梭其間,平靜而安閑。這座集“古民居、古寺院、古城堡、古戲樓”四大文化奇觀為一體的古堡,不愧為古蔚州800莊堡中最為獨特,保存最完好的一例。雖說蔚州每座古堡里都有不下一座的寺廟,可這里的地藏寺竟同時匯集了地藏殿、觀音殿、菩薩殿、老君廟、大士殿、古大閻王殿、寮房等建筑風格。這些都足以說明當地百姓的信仰是自由的,而且極富包容性,并不是體現一般意義上的生死涵義的建筑理念??梢钥闯觯@塊土地上的百姓,更具備原始的本性。
立三先生陪我邊走邊拍。街道盡頭是座磚筑小城臺,醒目的掛著一只木鼓,這種建筑結構完整,布局富于變化的小城堡是典型村寨圍堡。
遠遠看到亦雄他們三人和一位男子正在堡門旁聊天,看到我過來,亦雄說:給你介紹認識一下。這位也和你一個學校畢業,在縣政府工作的鄭君。我說:我們師姐弟今天有緣,相聚不如巧遇。
攀談了一會兒才清楚,我們的確有一年同在學校。想想印象中那個胖乎乎的小男孩兒,轉眼也變成中年漢子??礃幼铀€喜歡自己的專業,晚飯后出來鍛煉,健壯的體格,方正的臉龐,和善而親切。我說,難得一遇,和師弟合影留念。一旁的小師弟說:我也和師姐師兄來張合影,這叫啥?古堡奇遇!
從北邊甕城穿過,就是西古堡正門,我這才看到旁邊有座售票廳。堡門墻體坑坑洼洼,下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邊一行寫著: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中間略大一點寫著:西古堡,下邊三行小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二00六年六月八日公布,河北省人民政府立。
十六
散落在周邊的驚奇
從西古堡正門出來向東北方向走,沿途拍下幾張有韻味的照片:舊宅屋頂角上的造型,屋檐上的貼瓦,院墻上的瓦當,破舊古屋正門帶有花紋的木門。經過一座中西交匯風格的小樓房,雖說青磚給它涂抹了些許歲月的滄桑,可整體觀賞,依舊能感覺它獨有的魅力。門窗設計有西洋的教堂韻味,又有中式的窗棱交會,二龍戲珠的雕花裝飾,花瓣與圓形圖案在門臉上更為鮮明。仔細觀看,中間突出的矩形磚框里,用灰磚雕刻的幾個字:綜合商店。
街道人來人往,也不知是游人還是居民。路左,一座小牌樓正收入在相機的鏡頭里,閃現出一個剛剛熟悉的身影,那是師弟鄭君。拍下這張巧合的照片,我看清夕陽下,牌樓上寫著:古鎮·西楊莊。朦朧的夜色里,我更感覺這里“連堡成鎮,堡中套堡”奇巧設計。經過一處正在修建的仿古建筑,亦雄指著說:這就是你認識的古建傳承人苑多余承攬的工程,不知何因,現在停工了。藍色的圍墻里,只能看到修建好的屋頂,幾只似鳥似獸的雕刻物件翹首望月。
右側龍脊似的圍墻高低變化,又像海上的波濤起起伏伏,墻上如同蘋果形狀的小窗透出一絲內部的綠色。間或有一座小門樓從平緩的墻面凸出,告訴你,它只是屬于現代。許多仿古商店依然開門營業,有的大紅燈籠門店前高懸,這是我走過的最熱鬧的古鎮街市。廣場上已經有許多婦女聽著節奏強烈的音樂跳起鏗鏘有力的舞步。余暉下,那座王敏書院的魁星樓無奈地忍受著現代生活的困擾,再也沒了古時書院特有的寂靜與安寧。沒辦法,它也必須適應古為今用,能向游人遠遠地展示自己高出墻體的三層四角亭的建筑魅力,垂落的長圓形貴族燈籠在微明的夕陽里增添著一絲古老的氣息。
亦雄遞給我一杯飲料,玩笑似地說:只給你買了一杯,暖泉特產“豆面糊糊”。我感謝他如此關照女士,要他給我拍一張喝糊糊的照片,為的是紀念這份情誼。
走在暖泉街上,你感覺不出是在鄉下,雖沒叫賣聲,可哪家店里都是燈火輝煌。夜色中的暖泉尤其煥發了青春神采。剛來時吃過晚餐的地方還是座無虛席,人來人往。一家專賣店門前,鐵架子上晾曬著豆腐干。一輛寫著:“河北省紅色老區旅游”的大巴車停在身旁,下來很多游客,不用說,他們都和我一樣,也是前往暖泉北官堡來看這里獨有的節目。
游客陸續朝一個方向涌來。這就是樹花廣場。周圍店鋪里擺放銷售的全部都是剪紙藝術品。我還發現一幅師弟思宇贈送的剪紙作品,一看價錢的確不菲。那一張張精美的蔚州剪紙,色澤光鮮,造型美觀,逼真生動,難怪被譽為一門獨特工藝成為世界非遺門類。我自豪這塊土地養育的人民竟是如此心靈手巧,不僅有那么多歷史文物遺存,還有這么精美絕倫的現代作品。
十七
震撼心扉的打樹花
說樹花廣場人山人海一點都不夸張。一座帶噴水的假山在彩燈輝映下似真似幻。旁邊立著一塊巨石,寫著:火樹金花。我剛拍張照片,亦雄走過來說:給你買點葵花籽一會兒進去邊吃邊看。我瞧了一眼這個憨厚誠摯的朋友,由衷地感謝他的熱情和周到。石嶺秋云和師弟還沒過來,說有個朋友從張家口回來,一會兒也要來暖泉,先等他一會兒。我說要找個衛生間,亦雄說:那我送你和立三先進去,里面有衛生間,一會兒再電話聯系。正好有一對認識亦雄的夫婦,和我們一起進了表演場。
夜色降臨的暖泉古鎮最熱鬧的除了集市就是以“打樹花”而聞名的北官堡,而“打樹花”則成為蔚縣暖泉的象征,被稱為“天下奇絕”。
舞臺上巨大的電子屏播放著蔚縣民俗民風宣傳片,屏幕上方投射下來的六道白色光柱與舞臺兩側樹木造型的綠色彩光,以及兩邊高居臺座的石獅子在紅光映襯之下格外威武,舞臺前有蓮葉邊水池,既增加了美感,又考慮到安全。緊挨著中間嘉賓觀賞臺的池壁設計成假山矮墻式樣,池邊有兩排高低錯落有致的噴水柱,讓人聯想水火交融的獨特視覺畫面。中間嘉賓席是凹下去的一塊空間,最后一排墻壁上和兩邊都設有一米多高的黃色安全圍欄。座椅全部為紅色布墊靠椅,我在沒開演時,坐下體驗一會兒,感覺這個位置可以讓攝影者近距離拍到更清晰的“人火共舞”的照片,要知道,這樣動感的照片是極富震撼力的!
半圓形觀看臺,兩邊都有很寬的通道。每排座位設計及其合理,無論觀賞者坐在什么位置,都能全方位的看到臺上的任何表演。舞臺兩側的擴音器聲震如雷,高處的觀賞臺兩側立著粗壯的鐵桿舞臺表演的聲音會從這幾個高音喇叭傳出來,如果年紀稍大,或者心臟不好,還是離音響遠些為好。
我們選擇在嘉賓席上邊一排中間就坐。這里觀看拍攝都非常好。舞臺的燈光發生了變化,六道光柱熄滅了,大電子屏上出現了紫色的火花,金色的大字“火樹金花”從里面一點點擴大。
一只大鼓被推上舞臺,隨著一陣緊似一陣的擂鼓聲,電子屏幕向兩側成弧形移動,隱蔽在后面的一座高大“煉鐵爐”在彌漫的煙霧中若隱若現的矗立其間。這是“打樹花”首先要舉行的儀式,擺上水果、糕點,伴著威風震天的鼓點,從舞臺右側彌漫出股股煙霧,讓人恍如遙遠的古戰場,莊嚴的祭爐儀式開始了。三個樹花藝人,只見他們個個手持柳木瓢,反穿羊皮襖,頭戴大草帽,站在仿制的“北官堡”城門前,虔誠的膜拜。這是他們用普通而簡單的方式祈禱風調雨順,祈求藝人平安。簡單古樸的儀式,卻讓我內心感到無比激動與震撼。那一根根噴涌而上的水珠,也如同我的心情一樣亢奮到最佳狀態。
舞臺右側,有座熔鐵爐,幾位師傅不斷往爐里倒碎廢鐵。為打樹花表演贏得時間,劇團演員們扛著扁鼓在紅紅火苗竄動的背景中,隨著高昂激越的音樂舞動起來,歌聲陣陣鼓樂齊鳴,烘托出現場如火熱情人們通過節目的表演了解蔚縣喜歡吃的黃糕,了解蔚縣的古堡,更了解了氣氛濃烈的“打樹花”的歷史演變。
大屏幕熄滅,一座仿古城墻展現在觀眾面前。主持人用高昂的聲音講述著: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著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墻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整個表演過程加入了民俗生活的秧歌、旱船、跑驢等節目。蔚縣秧歌在表演中更多詼諧幽默成分,丑角的夸張表現,往往會引起人們的笑聲,更有意思的是年輕姑娘小媳婦表現蔚縣人最愛吃的黃糕制作步驟中搋糕的動作,既符合現實生活,又富感染性的夸張表情,讓人在笑聲中體會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技巧。
我可以想象出冒著熱氣的黃糕面,倒在光滑的瓷盆里,雙手沾著冷水甩甩,將面搋到一起,再翻過來如此反反復復幾次,讓整個面團表面光滑無比,再倒上一點麻油涂在面團外邊,熱騰騰的黃糕面將麻油蒸騰的都冒出一個個小圓珠。這時候,長輩們會先用鐵鏟將面團切下一小塊放在自己碗里,說:這是黃糕頭,不能給你們女孩子吃,怕生孩子養小猴的。
一段民俗秧歌表演過后,伴著鑼鼓點的聲音,打樹花表演正式開始。兩位藝人抬著融化的鐵水緩步走上舞臺,將高達1600℃滾燙的鐵水倒進表演者面前的容器,只見他彎腰低頭,用浸泡了三四天的柳木勺舀起一點兒鐵水,有點像我們喝茶時,將飄浮水上茶末吹掉一樣,潑在地上。鼓聲突然擂動,那位表演藝人已將勺子中的鐵水用力潑到墻上,霎時火花飛濺,發出“噼噼啪啪”聲響。整個舞臺似乎被鐵花雨點籠罩,我的心給緊緊地揪住,那從空中飛落下來的無數火紅的鐵花恰似無數棵火樹金花呈現在夜空中。讓人如夢如幻,恍惚間令我想起初中學工時,車床蹦出的鐵銷掉在胳膊上燙出一個小包。陪同觀看的扭過頭看出我的擔心,他說:這些藝人身著的皮襖,頭戴著草帽,不會被燙著。再說表演者都是很有技巧的,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
又是一陣陣急切地鼓點聲,舞臺上的燈光交叉輝映,又一位表演者揮臂將滾燙的鐵水甩向城樓墻壁,猛烈地撞擊飛濺出一道道碎花吐蕊,比正月的煙花更加壯麗。夜空的星星也感覺黯然。彩色燈光和著音樂的節拍與藝人的表演變換,人影在火光中如同剪影一般??粗嚾烁蓛衾鞯囊ㄆ痂F水,就像從家里的水缸里舀起一瓢涼水一樣,那嫻熟的動作,潑向高高的墻體的力度,感覺是個頑皮的孩子低著頭一個勁兒的甩動臂膀,飛濺的鐵水就像一場來勢急切而猛烈的瓢潑大雨。
主持人高聲大喊:下面請傳承人王德上場——
隨著同伴抬上通紅的鐵水,王師傅緩緩彎下腰,慢慢舀起一瓢鐵水,奮力向城門甩潑。紅火滾燙的鐵花,被猛烈地甩到墻上,霎時間,迸裂,劈啪作響,一勺鐵水全都變成了無數星星點點的亮光,在人們的吶喊聲中,在主持人高亢的激勵下,王師傅彎腰起來,彎腰起來的速度越來越快,一勺勺的鐵水從他手中的柳木勺里被甩了出去,碰撞在那座仿制的北官堡城樓墻壁,再反彈出去,如雄孔雀展開的尾羽,又似獅子座流星雨飛過。急速如萬馬奔騰,又似金珠瑪瑙珠凌空飛落,千姿百態,橫空而來。只見王師傅在人們驚奇的呼喊聲中不斷變換手法,忽急忽緩,一瓢瓢潑灑,仿佛傣族的潑水節,帶給人不僅僅是視覺上震撼,更是心靈上的盛宴,即使正月元宵節的焰火,也無法創造出入場這般人間仙景的絢爛。難怪馮驥才曾贊不絕口地說:中國人過燈節的風俗成百上千,唯有河北蔚縣暖泉的“打樹花”舉世罕見。
要知道,這項民俗曾是蔚縣很多地方過年都有的一種習俗,可就是暖泉,三百多年從未間斷。如果是前幾年,想看打樹花只能等到每年正月十五在北官堡的城樓上。隨著暖泉樹花表演名聲越來越大,到蔚縣看表演的人越來越多,固定民俗節日和地點早已不符合現實需要。為更好地宣傳本地歷史文化,傳承民俗民風,蔚縣在暖泉北官堡修建了這座能同時容納五六百人的樹花廣場?,F在這項技藝已成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樹花表演同剪紙一樣,已經成為當地的一項重要產業。
十八
心如蓮花情似云
我們在哪座廟宇里看到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這些都表明佛是出自塵世而處潔凈不染之境。人能做到出濁塵而不污,不是件易事,需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需修持和守戒,開發佛性,消除魔性,聽起來似乎玄,宗教意味濃,其實,這是較高一種思想境界。
從蔚縣回來,每天都在電腦前寫我的此次尋根之旅的收獲。我不知道為什么短短的三天時間竟會讓我有如此多的感受。我想到最初對蔚縣的認識,到如今對它的了解。無法用簡單一篇小文表達我對這個與之息息相關的地域人文的認識提升。
蔚縣文化遺產豐厚,名勝古跡頗多。據文物普查資料表明,蔚縣地上地下已登記的各類文物遺存點有1600余處,其中古建筑保存最多,集中了遼、元、明、清、民國年間各時代建筑600余處,被省文物局譽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館”。
蔚縣古建筑以廟、宮、觀、寺、院、庵、祠、塔為主。據《蔚州志》記載,到清末年間,僅蔚縣城古寺廟就有近百座。在眾多古寺廟宇中,有個共同特點,內存大量彩繪和壁畫。其內容囊括當時社會各行各業的生活狀態,被譽為是一部記錄社會民生的百科全書。東、西壁壁畫中的三教人物,不論是捧笏朝拜,還是人物行進的方向,都是面向北方朝拜佛祖,體現唯佛為尊的思想。壁畫把儒、釋、道三教融匯一起,體現三教合一宗旨。蔚縣寺廟建筑許多都有確切建造紀年,對鑒定同期建筑和建筑內的壁畫提供了標尺,而且寺廟壁畫畫工技藝之精美、內容題材之豐富、畫幅人物之眾多、保存狀況之完好,實屬全國罕見。
這么一個曾在世人眼里被作為貧窮,小氣,聰明,智慧,保守,節儉等一系列名詞代言的地域群體,因何會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成為唯一,存下大量歷史遺跡,能不令人驚嘆嗎?
現代旅行,人們常會感慨各省市區沒太多差異,到一座城市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全國很多省會都市的建筑百城一面,可如果你到蔚州走走看看,就會驚訝發現,那么多古堡,絕對百看不厭,每座古堡都有自己的風格,每座古堡都獨具建筑特色。
蔚縣朋友送我的書中有本《尋找蔚縣古堡》,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寫了蔚縣人與溫州人的對比,我對作者言論不敢茍同。且不說溫州與蔚州誰優誰劣,也不要橫向比較誰有錢誰發達。
這似乎不是放在同一話題談論的內容。蔚縣與溫州,一個深居內陸,一個地處沿海,完全是兩個不同地域文化的代表。他們都有自己本土獨特的方言,獨有的歷史文化傳承,都形成了其他地域無法超越的人文群落,且形成的人性大不相同。
蔚縣歷史上是個經常被襲擾的地方。他們建古堡,守家園,生存對他們來說非常艱難,能守住土地就是能活下去的資本。千百年來,他們就這樣的堅持著,守護著。中國古人信仰的上帝,乃是他們的祖宗,蔚州人守德、敬祖、孝親。何況,蔚州人包容各種信仰,敬重神靈圣靈,所以才更加本分的恪守中華民族的根。
不是嗎?我們知道,有多少假開放之名貪污受賄,坑蒙拐騙做生意,肥了自己,坑了國家和百姓?又有多少崇洋媚外失去民族尊嚴,難道真的是外國月亮比中國圓?曾一度的外國節日比本民族節日都火爆,為什么?不就是商家為個人利益,大肆鼓吹宣傳嗎?許多鐵的事實證明了什么:民俗節日立法,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曾一度被淡忘的民族節日成法定假日,不都說明過去鄙視自己出身不夠高貴,不夠洋氣的國人,猛然蘇醒,原來其他國家和民族正羨慕唯有中國延續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世界還有哪個如此豐富而燦爛的歷史和文化依舊完好遺存?看看這些璀璨的星辰,不都是如蔚州人堅守古堡一樣,忍受外來誘惑,守住祖輩基業,守住家族根脈,守住民族之本的嗎?
蔚縣經濟較之發達地區是很落后,可他們并不窮。他們過去吃帶皮的糕面,維持生存,依舊可以扭著秧歌歡快的享受生活;他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剪下一張張窗花,貼在古堡一座座四合院各個方位屋子的窗戶上,給節日平添許多喜慶;他們想方設法將粗糧細作,形成獨有的風味小吃;他們平日里的節儉,可以等到過年節時候的放縱:打樹花、拜燈山,豐富的娛樂活動和業余生活,使他們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過著富足的日子。他們的精神財富永遠都是其他地域物質財富無法比擬的。
如果百度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蔚縣是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仁用杏之鄉,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僅僅一個蔚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7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
我總在想:蓮之所以為蓮,是因它不羨慕牡丹之華貴雍容,不羨慕百合之馨香馥郁,不羨慕蘭花之美麗優雅,更不羨慕秀竹之挺拔修長,蓮只安靜地做著自己,內心不燥不浮。
如果不是苦守蓮心,那些延續民族文明的古跡怎么會流傳至今?那些先民遺留下的古建筑物、傳統聚落、古街市,考古遺址、歷史文化遺跡,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戰爭防御、宗教祭祀、居住勞動、生活娛樂等多方面領域。它是保留彌補了文字歷史等紀錄上的不足,讓子孫后世可以清楚的了解祖先繁衍生息的演變歷程。
回首世界消失的文明,戰爭頻發的區域,怎樣的觀念斷絕了歷史延續的根?一個地域也好,一個民族也罷, 如果不像蔚州人寧可過苦日子,也絕不丟棄祖宗基業,堅守地域文明,才能看到祖先遺存。難道這樣的堅持、堅守不正是中華民族值得自豪的本性?
一切事理通達,參透,凡事看開,不再貪婪焦慮,不再癡心嗔怒,精神上擺脫困惑,自然輕松愉快,所以用蓮代表蔚州人的一種智慧境界是再合適不過。人有蓮的心境,佛性就出現了。聰明智慧、心意柔軟、稟性忠厚耿直,所有的情感也就都如行云一般,舒暢自由。
寫下尋根之旅系列散文,讓我的心亦如蓮花般不受任何外界影響,保持純粹的那份心愿,對蔚縣的情感亦如行云變幻,流水起伏,自自然然,與公與私 ,終可以放下這段糾纏。我愿做水塘里的一片荷葉烘托著朵朵青蓮。
出差回來的兒子看到我寫的文章,說:媽,我抽時間會老家看看,也去尋根溯源。孝親節,我告慰公公,終于在他離開整整八年之后,我讀懂他所說的正根子的真正涵義。無論是怎樣的傳承,我都有責任去完成前輩與晚輩間的銜接,這是民俗傳統賦予的使命。亦是家族夢,民族夢,中國夢的傳承。我想:只要我們去堅守并不斷去追尋,任何夢想都一定能夠實現。
后記:
這篇尋根之旅系列散文寫于2014年7——8月,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我都在用心寫這篇文章,非常感謝墨寫的憂傷為我提供了學習機會,更感謝亦雄、艾芒、立三先生、石嶺秋云、農夫山泉等朋友的幫助,讓我完成了一個幾十年固有的夙愿。
世事難料,2015年3月底,在我應邀去江西婺源采風期間,八十七歲的婆婆突然辭世,而我遠江灣鎮篁嶺山上,無法及時回來與婆婆做最后的告別。家人體諒我的工作,讓我完成采風任務再回來。等我再看婆婆時,已是清明時節,她離開我們已經一周時間。我告慰公公婆婆,一定要代他們回到真正的老家,還我對他們許下的諾言。
2015年6月21日也就是父親節這天我再次回到蔚縣,仍然是亦雄、艾芒、若愚、石嶺秋云、立三先生幾位好友接待。在老家族人的幫助下,我回到南留莊,代表飄零在外的門家后人走進著名的門家大院。第二天,幾位好友帶我游覽已成景區的婆婆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