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故鄉延安,元宵節可算是正月里最熱鬧的一天,也是最有年味的一天。
白天長達幾個小時的萬人秧歌過街表演,晚上的元宵燈展、轉九曲等民間文化活動,男女老少一個也不想缺席,再忙也都想去湊個熱鬧。參加完這些活動回到家,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元宵、放煙花、跳火堆,還是跟過年一樣鬧通宵。
正月天,陜北人會在自家的門前屋檐下、陽臺上或是院子的大門上,掛上五顏六色或是形狀各異的燈籠,有的是女主人花心思自己親手制作的,大多數的人家會上街去買別人做好的燈籠,各色各樣的燈籠,掛滿家家戶戶的大門陽臺和庭院,為的是給全家人來年求個平安吉祥的好兆頭。
說起正月十五的萬人秧歌過街表演來,那可是最有看頭的。每年元宵節,由各縣區、各單位精心準備的秧歌隊整裝上陣,城區主街道排成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龍,歡快的鑼鼓敲的歡,喜慶的旋律響徹天,熱烈的舞步扭不停,匯集了眾多的陜北民間表演形式,陣容宏大,著裝獨具陜北民俗特色。來自延安南北不同縣區,獨具藝術特色的秧歌隊,把十里長街匯成了一條彩色的河流。
著名的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黃龍獵鼓、志丹扇鼓,堪稱“延安五鼓”,加上近年來開發的黃河戰鼓、黃陵抬鼓、寶塔木蘭鼓,還有傳統的飛鑼、梆子、劃旱船、趕毛驢、丑角迎親隊等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使延安的元宵節成為陜北民俗風情展演的最佳節令,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鼓點節奏分明,鼓聲明亮,表演豪放熱情,歡快有力,虎虎生威。既有“柔”的魅力,又有“剛”的氣魄。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吸引著海內外各地的攝影家、文化名人及藝術家前來采風。
秧歌過街表演從上午持續到下午,一時間鑼鼓聲聲,鞭炮齊鳴,彩綢飄飛,獅舞龍盤,紅火熱鬧要持續三四個小時。秧歌隊所經之處的街道兩旁,人山人海,樓頂上、房前窗外,甚至樹杈上,到處都是觀看演出的人,“十里長街,萬人空巷”成為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真實寫照。
夜幕降臨,山城燈火通明,繁“星”點點。元宵節燈展成為市民的又一個好去處。孩子們手持各種形狀的動物、花鳥小花燈,高興得蹦呀跳呀,一家人出門去看燈展、轉九曲,好不熱鬧。
記得十多年前我還在延安工作的時候,各單位在初七八收了假后,都要找人做一些有特色的大紅燈籠送去參加元宵節燈展,供市民們欣賞觀看。
看燈展轉九曲,也是陜北人特有的一種民間活動,寓意著消災除病、祝福保平安。九曲也稱“黃河九曲連環陣”、轉燈,遠看人山人海,燈火輝煌,近看卻雜而不亂,動而有序。整個陣呈正方形,陣內共分為九個曲陣門,從入口一直延著燈陣走,穿過九個陣門,一直轉到九曲的陣中心,然后在中心的大燈塔下拋零錢祈福,討個平安吉祥或是財運滾滾來。九曲是個連環陣,一旦不注意走錯了,就會找不到出口,所以轉九曲不但有欣賞、有祈福,還有從入口到出口的緊張。能順利走進走出,算是為新一年的順順利利做好了鋪墊,老百姓圖的就是順利平安。轉九曲,也算是陜北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
看完燈展,轉完九曲回到家后,大約已是子夜時分了。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元宵,跳火堆。家中長者抱來一大捆稻草,在家門口或院子里點燃,在火勢最旺的時候,讓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員逐一從火堆上跳躍過去,男嬰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女人可跳可不跳,寓意來年家庭團圓、生活紅火、驅邪避災之意。
當子夜的鐘聲就要敲響的時候,家家戶戶鞭炮齊鳴,人們又跟年三十晚上一樣,開始放花炮。而與年三十晚上不同的是,正月十五以放煙花為主,看那夜空,明月高懸,煙花璀璨,一派絢爛的美麗。而在農村的社火場子,到了晚上,在院子里架起幾堆大大的柴火堆后,人們圍在一起,唱著陜北人特有的信天游和陜北民歌曲詞,現編歌詞現唱現跳,敲鑼打鼓扭秧歌,要鬧一個通宵。夜越深,燈火會越發明亮,孩子們會把鞭炮放得更響,大拜年、慶豐收之類的歌謠,讓憨厚老實的陜北人,傳唱了一代又一代……
延安的正月十五,就是這么流光溢彩,讓人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