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佇立如皋市烈士陵園,我們肅穆地瞻望巍巍的紅十四軍紀念碑,我們回首打量那一段硝煙彌漫的往事,有一種精神,穿越歷史的時空,薪火傳承。有一種緬懷,歷經時代的風雨,越發沉重。
憶往昔崢嶸歲月,想當年血雨腥風。紅色的記憶,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界面上定幀。
共產主義學說的光焰,率先照徹長江下游北岸東翼的如皋大地。1922年,中共黨員吳亞魯創建平民社,出版進步讀物《平民聲》,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將革命的火種在江海大地高高擎起。
1926年10月,在如皋縣江安鎮鄂埭村,中共江浙區委如皋獨立支部秘密成立。三顆緊握的右拳,三付瘦削的肩膀,將為苦難的民眾掮起一方晴朗的天空。這一年的冬天,并不寒冷,中共江浙區委特派員張連生受命渡江北上,擔任如皋縣農民協會會長,傳遞毛澤東同志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鏗鏘聲音。
1927年3月,共產黨領導西鄉農協會員,驅趕北洋軍閥孫傳芳五省聯軍的殘部。7月,在如城鎮福成庵,蘇中地區最早的縣委——如皋縣委成立。黨組織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使得土地革命時期的如皋風生水起。
1928年5月1日,西鄉農民打響了暴動的第一槍。第二年,在鎮濤區建立紅軍游擊隊。隨后,如泰工農紅軍拉起了100多人的整齊隊伍。
一提到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色武裝,人們不禁聯想到馳騁于井岡山、大別山的威武之師。殊不知在一馬平川的江海平原,也活躍著江蘇境內共產黨領導的唯一紅色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通海如泰地區,成為土地革命時期全國15塊紅軍游擊區之一。
在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的臥榻之側,在相距不過百余公里外的長江岸邊,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獵獵大旗迎風飄揚!打土豪,分田地,風起云涌,熱火朝天。圍打老戶莊,激戰顧高莊,強攻石莊鎮,伏擊六甲橋,發起“黃橋總暴動”。焚燒田契的濃焰,反壓迫、反剝削的戰火,使漫漫長夜肥厚的肚皮深度灼傷。
大刀、梭鏢、紅纓槍,還有水桶粗的土炮,緊緊跟隨著何坤軍長的加拿大手提機槍。英勇的紅十四軍縱橫通海如泰等七縣,歷經大小戰斗近百場。人們將驚詫的目光聚焦這塊如皋、泰興、靖江三縣交界處的彈丸之地!
當年10月,國民黨以優勢兵力清剿。這支紅色的軍隊被打散,但是,并沒有被打垮,余部加入中央蘇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紅十四軍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雖然僅存續了短暫的7個月,而革命的種子在這方土地上已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940年,陳毅率領新四軍健兒渡江北上抗日,組建了中共如皋中心縣委。接著,在西鄉,葉飛司令率新四軍三縱隊殲擊日偽軍300多人,成為當時蘇中地區規模抗日的典范。當地軍民在反偽化斗爭、反“清鄉”斗爭中同仇敵愾,火燒竹籬笆,如皋第一次解放。《解放日報》《蘇中報》《江潮報》多次作了報道。日寇無條件投降后,蘇皖一專署在如城成立,管轄如皋及其周圍的12個縣。
1946年1月4日,國民黨軍隊侵占如皋縣白蒲鎮,打響了破壞停戰協定第一槍,震驚全國。民主人士徐浩泉仗義執言,直面揭露國民黨的罪行,遭到特務兇殘殺害。同年7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蘇中野戰軍奮起反擊,屢戰屢勝。蘇中七戰七捷,有三戰在如皋境內打響。我軍以3萬余人抗擊國民黨軍12萬之眾。以少勝多,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這些經典戰例,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評價。
紅色的土地,血染的風采。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皋市烈士陵園建成后,在一個軍人幾乎不再流血的和平年代,在革命先烈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色沃土上,如何銘記“折戟沉沙鐵未銷”的紅十四軍歷史,如何繼續傳唱當年響徹云霄的英雄之歌?紅十四軍老戰士以及他們的后代熱切期盼,人大代表提出建議,政協委員遞交提案,黨史工作者進言獻策,烈士陵園管理處提早謀劃,這恰與如皋市委、市政府的思路不謀而合。
2005年春暖花開時節,紅十四軍紀念館籌建工作全面啟動,史料征集、展館設計、工程建設同步啟動。一次次前期籌建工作的專題會議,一份份相關部門各司其責的文件,一場場翻山越嶺的紅十四軍實物資料的征集活動,一切工作有序實施,穩步推進。
實物資料的征集活動歷時三年,如皋市委黨史辦、紅十四軍研究會和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足跡遍布京、滬、蘇、浙、湘、鄂等地,走進黃埔軍校、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等100多個單位,來到大山深處的李維漢、何坤、黃火青、秦超的故鄉,走訪烈士后代家庭,查閱檔案資料,征集實物、圖片。終于在2011年3月,紅十四軍紀念館建成開放。
紀念館基調為灰色,端莊、肅穆。立面造型猶如一面旗幟,由曾經在紅十四軍英勇戰斗過的張愛萍將軍題寫館名。分布在紀念館上下兩層的八個展廳,分別為:江海曙光、風生水起、大義興師、軍旗如畫、革故鼎新、金戈鐵馬、碧血丹心、野火春風。布展新穎獨特,雕塑栩栩如生,各個展廳里還模擬復原了重要的革命遺址20多處。紀念館序廳是一座大型的紅十四軍將士群雕。兩側,分別陳列著張愛萍、李維漢、劉瑞龍、黃火青等領導人紀念紅十四軍的題詞。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表現手法,再現了紅十四軍運籌帷幄于茅屋草舍之間,威名遠播大江南北的革命歷程。
總有一些時間節點,會被聚焦的目光鎖定。清明節、青年節、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期間,一些浴血奮戰的老戰士和他們的后代,黨史、軍史研究人員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們都會潮水般涌來,祭奠英烈,撫今思昔。開館至今,接待國內外游客近300萬人次。
總有一些汗水凝結成的榮譽,會讓人嘖嘖稱奇。紅十四軍紀念館先后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分別被民政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列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
總有一些關懷,讓人感動不已。無論是在火熱的施工建設現場,還是在開館之后的督查指導,顧秀蓮、李金華、蔣正華等國家領導人燦爛的笑容里滿是肯定;中央黨校、中央黨史辦、交通部、民政部、國家環保總局、全國老齡委等領導關切的話語中飽含期望;中國新四軍研究會、臺兒莊紀念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等派員前來相互切磋交流;陳毅、鄧子恢、粟裕、黃克誠、楊勇、何坤、李超時、劉瑞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后裔紛紛前來,憑吊先輩,深情回顧老一輩革命家鮮為人知的點滴往事。
總有一些“亮點”,引起善于捕捉新聞的媒體廣為矚目。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江蘇紅色旅游行采訪團、《中華行》欄目、《新華日報》以及人民網、新浪網、中國網等先后對紅十四軍紀念館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了推介造勢。
“碧血遍染江淮間,丹心永照桑麻田。萬紫千紅春常在,英雄兒女笑九泉。”這是當年紅十四軍第二支隊大隊長張愛萍將軍含淚寫下的詩句,以追憶兄弟之情,緬懷戰友之誼。破腐的綁腿遺在這里,烈士的忠骨埋在這里,他們的青春熱血就灑在這方殷紅的土地上!
那些曾經鮮活、鮮亮生命的長度戛然而止,但是,他們生命的寬度,佇立起一座座豐碑。偉岸的身軀倒下了,精神依舊萬古長青。他們的肩膀和脊梁,鋪就了共和國巍然大廈的基石。光耀日月,氣貫長虹。豐碑,時代的豐碑,鼎立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
金戈鐵馬聲猶在,浩氣長存勵后人。歷史在這里定格,生命在這里閃光。撫今追昔,我們走近烈士陵園,走近紅十四軍紀念館;緩步走近,我們祭奠英雄;祭奠英雄,我們觸摸歷史;觸摸歷史,我們對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信心倍增。
【作者簡介】
江東瘦月,本名謝愛平,新聞記者。系中外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日報》《北京晚報》《西安晚報》、香港《文匯報》《臺灣新聞報》以及《世界散文詩作家》《星星•散文詩》《散文詩世界》《中國散文詩》《散文詩》等報刊發表散文、散文詩300余篇(章)。曾獲首屆玉龍藝術獎、第四屆中國報人散文獎等30多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