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萬木飄零的季節。
和上次的漫步迥然不同。這個星期天的早上,我又一次來到了城邊的公園里。清冷的晨光中游人稀少,秋高氣爽。在夏日里,這里還夾雜著各種野味的芳香,甚至也伴著一絲絲腥臭。此時此刻,全變成了清爽異常的秋氣。
我駐足在一層層高低不同的刺槐、白楊和各種已經衰敗的花草之間,看片片落葉泛著黃綠,有些已經全黃了。在萬木蕭然的季節里,它們悄無聲息地、不間斷地飄墜著,飄墜著;不一會兒,地上已經落了厚厚的一層,踏上去颯颯有聲。前面不遠處的涼亭上,草坪里,還落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霜;比樹林間,道路旁更顯眼,更獨特,秋意更濃了。古人說“一葉落知天下秋”,這是多么簡練真實而富有哲理的寫照啊!
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故鄉的落葉;想起了那個充滿饑荒、困惑,也充滿希望的令人難忘的童年時代。我小時候正是在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度過的。那時的農村,十分貧困,實行的是公社、大隊和生產隊三級結合的核算體制。隊里沒有其他產業,社員們起早貪黑奔忙在田地里,一年辛苦到頭分不到多少糧食,一半以上做了上交。每年的十到十一月,大家都聚在農業社麥場上等待決算,凍得實在不行了才到場房炕上暖一暖。到半夜,他們各家才伴著星星,伴著月亮,忍饑挨餓分到一半口袋糧食;零零總總幾次決算下來,人均不到100斤。這就是一年的口糧。常常吃不到開春,就青黃不接鬧饑荒。這時候,就每年由政府定期每人每天救濟有名的“八兩糧”來“吊命”度日,直至夏糧下來。所救濟的多是新疆、東北調來的“大馬牙”包谷和河南等省調來的紅薯片。包谷多磨成面熬稀湯喝,紅薯片有一部分磨成面,一部分煮著吃;或趕上苜蓿花開偷著掐些伴上炒著吃,很香。
我對那個年代是記憶猶新的。回想偷苜蓿(當時是農業社喂牲口的草飼料)的情景,大伙兒群起,趁著夜色,每人背一空簍,互不說話,以家族為單位快速進入苜蓿地田埂、溝渠地帶,甚至是很遠的鄰社地里,很是充滿樂趣。特別是像我們一些參與的兒童,不時哭笑著鬧出一些聲音,常常受到大人們的指責。大家現在可以細想一下,那是怎樣的一個年代?雖說是偷,但在那個饑不擇食的慌亂年份,況且沒什么具體的民法,即就是有,焉能責眾呢?所以常常是看苜蓿的人一經發現,只是在后面追趕一下,一頓喝罵而已,這時大家紛紛四處逃竄。常常是到地里沒拔幾把,回到家里已抖落得差不多了,但由于是一家去幾個人,總還是掐一次,可以吃幾頓的。第二天翻撿一下柴草,中午的飯食就有了著落。
由于生活條件差,那時不僅缺吃少穿,而且也缺少柴禾做飯。農婦們每日午休或歇工時,也要急急忙忙每人身背一簍,漫山遍野鏟一些柴禾背回家。記得在小時候每逢寒暑假和星期,我便常常伴隨父母親上山拾柴挖刺。遇到刺根挖來退掉皮,曬干攢多,還可變賣點錢。我家的麥場上沒有糧食堆,但是拾到的柴禾堆積如山;我每天上下午放學歸來堆曬柴禾。遇到暴雨來臨,趕快往草柵子里面搭。寒冬臘月,還要幫家里掃填炕土。更難忘的是,每年深秋來臨,大樹紛紛落葉之際,為了多貯些過冬柴,我的母親常常在黎明前叫醒我跟隨她掃樹葉。為了多掃到一些,她起得很早。我常常疲于應付,迫于母親的威嚴,無奈一背簍一背簍往回背。直到天大亮,人人爭搶無處可掃時,我和母親才汗流滿面地回家。緊接著,她顧不上休息,喝了幾口水,空著肚子又上工去了。我則拿了母親唯一留給我的一點雜面饃,邊吃邊跑著往學校趕。這個習慣從小學一直保持到上完初中。
1979年末,農村公社化體制開始解體,生產隊一分為二,到第二年又進一步細化為組,再到1981年完全實行了一家一戶的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人民公社制,恢復鄉村級建制。這以后,我們家的生活同其他老百姓一樣,有了逐步改善。然而,我的父母親更忙、更累了,每天沒明沒黑地勞碌在田間地頭??上?,我由于上了高中,后來又接上中專,以至參加工作,再沒有多少時間呆在家里,也幾乎沒有回去幫過他們幾次忙。2001年5月,我可親可敬的未過花甲的母親,突然離開人世。噩耗傳來,我悲痛不已!我痛悔再也沒有機會回去陪伴一下母親,或者給她幫幫什么忙,甚至說上幾句家常話!聽說她老人家臨終前就想吃一顆蘋果,這么一點小小的愿望,我竟然沒有來得及滿足她!我枉做了母親一場兒子;枉受了母親辛辛苦苦供我一場;枉念了一場書??!我的負罪感是多么深重??!
如今,每當想起落葉,就想起了我的母親;想起了我的少年時代;想起了“文革”后期那段貧窮而又令人心酸的歷史歲月。它仍將激勵著我更進一步地向新生活邁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故鄉的面貌同全國各地一樣,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整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絕大多數農戶存有余糧,家用電器、摩托車等一應俱全,城里人有的,咱鄉下也有,有許多人家搞起了農副加工、特色種、養殖等產業,創收過萬元。他們現正在從溫飽型向小康生活邁進。個別由于農業社時期因土地、勞力等因素造成困難的缺糧戶也逐漸通過外出打工、搞小生意等各種方式擺脫困境,過上了好日子。
現在,我每回家一次就看到故鄉有一次新變化。不僅家家青堂瓦舍,而且隆冬時節戶戶燒起了煤爐子,徹底告別了以前燒柴短缺,吃喝不足的饑荒年代。村里外出歸來的孩子,穿著時髦,個個拿著手機走著打著,而且不時有誰家的小車三三兩兩飛出飛進。人們的生活不僅發生巨變,而且出人才也迅速?;謴透呖家詠恚疑缫延腥麑W生被省內外大專院校錄取。目前,多數畢業生已奮斗在省內外各行各業;有的初有成就,成了單位中層或骨干力量。
我家也是如此?,F在我弟兄三人,一個跑短途運輸,一個在某礦當工人,我在平川某機關供職。生活均比較安定,收入也都還可以,住宿環境也好。兄弟團結,家庭和睦,村上人有的我們家都有,而且有些比他們還更先進。我想這些是足可以告慰于母親的在天之靈的。母親也當含笑九泉了吧?
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