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玉滿功成
——訪四香書畫院院長著名書畫家甄玉滿先生
作者:水凝碧

甄玉滿先生書畫作品
仲夏,北京難得的好天氣,我如約拜訪了海淀四香書畫院院長著名書畫家甄玉滿先生。到去時已是午后,雖是初次見面,可甄先生的率直大方,自在灑脫,讓人沒有一絲陌生感。不用介紹,沒有寒暄,坐在桌前享用甄先生親手張羅的一桌好飯,聽他侃侃而談。
原來甄先生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苦澀童年,三歲喪父,由于生活艱難,兩個姐姐小小年紀相繼出嫁。就在大哥剛剛成家,甄玉滿尚在少年,操勞一生的母親承受不住生活的磨難大病一場,帶著對幼子的眷念離開了這個苦難的人間,留下甄玉滿孤身求學,靠著兄長和姐姐的接濟延續著苦讀的生涯。無數個凄清的夜晚孤獨無依的玉滿獨自傷感。所幸的是兒時的甄玉滿受到赫長安老師書法的啟蒙,研習小楷。那時,這筆尖的藝術深深吸引著他。唯有研習書法時他忘記了饑餓、困苦和悲傷。那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帶給他滿心的快樂,長大做一名書畫家在這個少年心底生根發芽。兒時的苦難如今古稀之年說起早已是風輕云淡。那種不哀不嘆,不悔不怨的豁然,讓人敬佩之余也從前輩身上獲取了一種內在的力量。
甄玉滿經歷了生活的磨煉,更加懂得勤奮。 196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第三師范學校。在師范學校接受了書法美術的正規訓練,得丁爾凱、汪天介二位先生的親傳。飽嘗風雨的人更懂得去珍惜這來之不易。生活有了保障,他完成學業之余,全身心投入到書畫藝術的追求當中。假期,別的同學都回家了,他選擇留在學校日夜不停的畫。書畫使他不再覺得孤寂,當技藝不斷提升,他獨享著滿心的歡喜。只有經過刻骨銘心的磨難,才能真正感到人生的寶貴。三年的執著追求勤奮耕耘,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基礎,鋪就了他日后成為出色畫家的道路。
追求藝術的道路上總是會遇到瓶頸,每一位藝術家都曾有過彷徨和苦悶,甄先生也一樣。開始,學畫山水他臨摹白雪石先生的《漓江山水》《桂林云起》,以相似而自慰。可是幾年過去,依然徘徊在這個層面上,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彼時,名家的點撥讓他獲益,“臨摹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變通,繼承的目的在于創新!”他擺正了探索的方向,然而創作出的一幅幅山水畫依然有白畫的影子。他只得暫時擱下畫筆,迷惘惆悵過后,他靜心思索,終于悟出一個道理:藝術是沒有捷徑的,必須走出去,到祖國的萬水千山中去汲取營養。從此,他的足跡踏遍了香山、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桂林漓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了他靈感,一張張攝影,一篇篇寫生,大大豐富了他的創作內容和技巧,壯美的山川開闊了他的胸襟,他終于畫出了《漓江攬勝圖》《處處青山換新顏》《峽江風光》等一批獨具風格大氣磅礴的山水畫。如一個暗夜獨行的旅人,經過長途跋涉,終于看到了光明,攀登上了一個藝術的高峰。
1985年在北京市海淀區稻香湖舉辦個人畫展的成功,是甄先生從1965年師范畢業后二十年業余創作的重要里程碑。這讓他更深的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也為推動當地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他名聲鵲起。然而,甄先生深深地知道,藝術是永無止境的,從此他對書畫藝術的追求更加如饑似渴。為了深造,1991年他進入了藝師美術系。能在這樣的藝術殿堂學習,甄先生倍加珍惜,汲取知識幾近癡迷。多少個夜晚一盞孤燈到天明,他秉心研讀繪畫理論;多少個白天從晨曦到黃昏,他筆走丹青,用心琢磨繪畫的靈魂。此間,甄玉滿精心研習關山月、董壽平等藝術大師的藝術風格,又得花鳥畫家婁師白、山水畫家白雪石先生的指導。他的書畫藝術理論日臻完善,繪畫風格逐漸開闊。內容、形式與思想完美的在他的畫面里呈現。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眾多收藏家珍視,被中國檔案館收藏。2001年赴香港、澳門講學,同年赴馬來西亞進行文化交流。
甄玉滿先生不僅追求個人的藝術造詣,更立志服務家鄉人民。1965年畢業之后甄玉滿回到山后農村任教,立志把知識傳給故鄉的人民。甄先生教學有方成績顯著,更利用書法、美術推動了蘇家坨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1990年作為校長的甄玉滿先生大膽革新辦書畫藝術教育窗口校,成立了“海燕藝術培訓中心”,聘任著名畫家婁師白任名譽院長。1997年任四香書畫協會常務副會長。1999年成立了“四香書畫院兒童藝苑”為培養繪畫藝術的少兒愛好者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7年甄玉滿先生出任四香書畫院長,主張充分利用書畫院平臺交流提升本部書畫藝木水平,擴展藝術發展空間,吸收中青年具有一定藝術水準人充實隊伍中充實到院部領導層使工作充滿活力。起初,畫院面臨的困難是經費問題。甄先生廣開思路辦書畫培訓班、開筆會用以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他還多方與當地政府及文聯溝通,爭取一定經費。說起這些先生呷了一口酒也會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
后來,我們又談到藝術界之怪現象,有些人通過人情走捷徑,也不乏沽名釣譽之人。先生說那樣永遠不會長久,在藝術的道路上只有老老實實,勤勤懇懇。我知道先生已把對書畫藝術的追求當成了自己的信仰。
面對這位一位很有藝術天賦,通過勤奮達到一定造詣,又不乏經營智慧,能很好融入社會的大師級人物,我油然生出些許崇敬。從古至今,有些藝術家道風仙骨,不染塵煙;有些儒雅莊重,不落凡俗。而甄先生不同,他廣交朋友,遍及三教九流,談笑有鴻儒,往來有白丁。隨性生活,自在灑脫。這樣的人生正如王陽明所說: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塵境不流俗。是啊,"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自有其清高自傲,但很多時候常常只能換來屈原式的含恨離世或是文人式的抑郁不得志。與之相比,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塵境不流俗或許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方圓結合才是處事之道。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從心所欲不逾矩,甄先生這樣才叫活出了真正的自我。心清凈,便悠然自得,這樣的境界也讓他的畫作不拘一格。
不覺中時近黃昏,先生的工作室“燕柳居”里,借了微微的酒力,甄先生在書案上鋪開宣紙,濃濃淡淡的筆墨暈染出舒展重疊的荷葉,筆尖簡單的勾勒,立刻現出三兩朵娉婷清雅的荷,色調溫潤,簡潔流暢,讓人仿佛看到那片月下的荷塘,輕嗅到歲月的花香。“出污泥而不染”那種高潔不正是先生的寫照嗎?早聽說先生的花鳥畫形神兼備不落俗套,特別是這《荷花圖》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先生的山水畫更是別具風采的,他的山水分兩種風格:一種是北方山水,雄渾開闊,大氣磅礴;一種是江南水鄉,溫婉流暢,且不失陽剛,尤以漓江圖為勝。甄先生說要為我畫一幅漓江圖,真是讓人喜不自禁。第二天早早到了“燕柳居”那日恰逢先生50周年金婚喜慶,先生的精神非常好。依然是沒有寒暄,一切那么自然,看著先生鋪好宣紙,擺好筆墨。
先生立于案前在畫紙上凝神片刻,那么多年遍訪名山大川,山體結構早已了然在胸,他是在斟酌畫面布局。只見,先生蘸了水墨,以筆的側鋒迅速在畫面上輕擦游走,畫出山石的文理,以墨色的輕重顯示出石頭的凹凸峻峭,再用中鋒筆尖垂直落下,以有力的線條勾勒出山石的陽剛與凝重。近處的山體結構成型,幾筆淡墨現出一帶朦朧的遠山,似籠罩著一層輕煙,影影綽綽,若有若無。如果說它有,它隨著浮動著的輕紗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經化作霧氣蒸騰;如果說它無,它在云霧開合之間露出容顏,透著嬌羞。
先生燃上一支煙,用筆尖輕輕勾線。似斷非斷,似連非連,漓江的水便呈現在眼前。水岸的線條下長長短短順下的淡墨現出山的倒影,那水便真的在那里流動了,水里生長著高矮相間的水杉。伏案,用筆尖細細勾勒出幾座小屋、幾只小船。
俯身看久了,我轉頭看了蘇適為甄先生的畫室提的“燕柳居” 三個字。只短短幾分鐘,再轉身,原本只是水墨的山體和江面上,出現了赭石加墨色,藤黃加花青,三綠配以淡墨。那畫面頓時生動起來,讓人心里不由一驚。山浪峰濤,層層疊疊,或疏或密,或濃或淡,水似在流動,生成淋漓酣暢、自然灑脫的意趣。這樣的一幅案上山水,已將人的神思牽得很遠,很遠。
我與甄先生輕輕提起畫附在墻上,先生遠觀后又在略顯空白處添上幾筆,遠山便綿延一體。遠遠近近,各具神態的山,山腳下,水岸邊,幾座小屋,近邊畫面的三分之一處幾只小船,船上無人,靜謐安然。當先生飽蘸筆墨,瀟灑的寫下《歸舟》然后落了款,這幅漓江圖便青山含翠,詩花點點,怎不讓人驚嘆!
先生說,畫這幅畫時感覺很好。是啊,繪畫是筆墨色彩與自身心境的交織,每一幅山水都充斥著畫家純粹的情緒和精神。先生臨摹漓江百余幅,又親赴漓江,以藝術家的氣質,敏銳的觀察,加上個人的修養,轉化現實景物為新形式,從而獲得繪畫本身的表現力。畫里我們看到了畫者的坦蕩胸襟。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麗的景色,更交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甄玉滿先生一生與書畫結緣,和育人為伴,認認真真作畫,坦坦蕩蕩做人。如今,歲已古稀,現在的他仍充滿著創作的欲望,雖已到藝術創作的成熟階段,可他依舊廣交朋友,博采眾長。同時作為四香書畫院院長,他打破地域觀念,吸納外省市來京打拼的書畫藝術家投身“四香”,為他們營造創作的空間,提供物質上的方便。四香書畫院隊伍日益壯大,豐富的活動,相互切磋,藝術水平不斷提升,成了海淀藝術界的一支生力軍。
行文至此,一種崇敬油然而生。夜將深,抬頭仰望,一輪圓月當空。風雨過后,夜空如洗,月滿中天,碧玉一般。仿佛一種昭示,忽然有了此文的名字“不忘初心,玉滿功成”。我相信,憑借甄玉滿先生對書畫的熱愛和他孜孜以求的精神,一定能把四香書畫院辦得更好,更加相信,他用畫筆繪就的藝術人生定將達到新的巔峰。
2016年7月19日農歷六月十六初稿
農歷六月二十六日成稿于北京燕柳居

北京四香書畫院院長著名書畫家甄玉滿先生
甄玉滿簡介:甄玉滿,職業畫家。現任北京四香書畫院院長、北京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畫師、北京燕柳居工作室總顧問。1945年生于北京,自幼酷愛書法及國畫藝術。1962年考入北京第三師范學院,師承丁爾楷、汪天介先生,接受系統的書法國畫理論教育及技法研究。1991年北京師院美術系研修結業,幾十年來潛心研習白雪石、關山月、董壽平等大師的山水藝術,兼習王雪濤、劉繼卣大師的花鳥藝術,其后又得益于白雪石、婁師白老先生的傳授指導。1985年在北京稻香湖舉辦個人畫展;1990年在農工黨中央辦公廳協助下,聘婁師白老先生為顧問,創辦海燕藝術培訓中心。1998年聘馬季先生、蘇適先生為顧問,創辦四香書畫協會兒童藝苑。市文聯黨組書記呂浩才率各區縣文聯主席視察工作,給予高度評價。2004年在深圳觀瀾舉辦個人畫展,作品被多家館、院、國內外友人以及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