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發光
2016-09-10 16:37:46
作者:阿毛
阿毛:以詩發光
對我來說,被詩歌簇擁的人生,才是充實的人生。
我是被詩歌庇護的人,所以也希望他人也能被詩歌庇護。我也堅信有許多被詩歌所庇護的人。他們深深知道,詩歌對他們的撫慰,所以也深深地愛著詩歌。這樣的人并不少,至少一些寫詩的人是這樣,都堅信詩歌是無用之用。也就是說,詩歌或許對他人是無用的,但是對詩歌寫作者自己是有用的;對他類是無用的,但是對同類卻是有用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我想,寫詩寫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有如此的認識。
詩歌雖然不能改變我們的物質生活,但它可以影響我們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詩歌不關物質,但它關乎心靈。”一個愛詩的人,他(她)的精神生活肯定是豐富的,他(她)看待生活與世界的眼光和方式都會是不同的。我非常贊同這樣一種說法:“不愛詩的一代,是荒涼的一代?!比绻ㄋ墼?,懂得詩歌的美——音韻之美、節奏之美、力量之美……還有它對我們心靈的充實與溫暖,他(她)怎么會內心荒涼呢?
另外,詩歌是一種教人慢下來的藝術?,F代生活節奏太快,生存壓力太大,人們急功近利,浮躁不安。我認為與他(她)們不愛詩有關。因為,如果一個人愛詩,那他(她)就會從更深的層面上了解世界,關注生命,體驗驚喜和愉悅,苦難與疼痛。而這些關注與體驗,是需要在思考的情況下進行的。詩歌語言的多義性及理解上的多維性,決定了詩歌是一種讓人費力思考的藝術,而思考無疑會使我們慢下來。因為只有慢下來,我們才會有思考的空間和余地,才能理解和懂得詩歌之美。如果一個人養成了欣賞詩歌的習慣,他(她)的生活節奏自然會慢下來,生存壓力會在精神上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梢哉f,詩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心理安慰術。詩歌對人的心理功效只有愛詩歌的人才會有深深的體會。但這對不愛詩的人來說,可能是不可理解的。
不必聽見鳥來鳴叫,早晨會以窗簾上的光現身。所以,我不唱歌,只用眼睛來發亮、發光。詩歌是我的眼睛。即使在合上的書卷里,也自有一種光。這是我現在的生活與精神狀態。
我想,寫作要有這樣的氣勢與想象力,就像這樣的句子:像高的樹,長得很高,但感受的不僅是地下的、地面的,還有空中的。就像首師大駐校詩人公寓前的那兩棵高大的白楊樹一樣。
它的反應是:一點小風,它都揮動手臂制造風暴,大風就更不用說了,它簡直要掀起海洋的底座。
敏銳的感受、觀察,去生發語言,由語言出發,然后由語言去安慰生活中、身體中、心靈中……各種各樣的痛。
我的詩歌的語言不高于生活,也不低于生活,而是要與生活水乳相融。語言在生活中就像是尋求光的一種形式,使暗處閃亮或者使刺目的光變成柔光。詩在我這里,它對生活是一種矯正、一種修補、一種撫慰;同時,生活對詩歌,不僅是裝著詩歌原材料的一種器物、一些媒質,也是一種引導、一種啟示。我所說的生活既是生活的,又是詩歌的;而詩歌,既是詩歌的,又是生活的。我把這些都視作生活本身。形式上似乎是一種生活啟發另一種生活,一種生活去安慰另一種生活,實際上是兩種生活融為一種生活。這就是我追求的詩生活。
我希望我的詩歌能感染人、給人信任,能讓人產生贊嘆與感激之情。所以,我在詩歌中的自傳性的細節與自白,在減少,而漸漸成為一種類別,甚或一個性別的傳記,而最終要成為生活、時代的傳記。這是我的詩歌在走的路。
面對我們的時代、面對我們置身的場景、面對我們的生活,我想寫的詩歌要表達我的感受、體驗、思想……并把這些變成一種光、一種能量,傳達給他人。我希望我的詩歌能讓人理解、具有可讀性,不僅是理解與可讀性,而是完善的理解與完美的可讀性。
我更多的詩看起來是簡單的。其實簡單的未必是膚淺的,簡單的表象下往往藏著深刻的思想,但我的詩從來不是哲理詩。雖然,詩歌它不僅是對生活、對世界……的一種翻譯,它更需要詩人敞開心扉去融入生活的種種和“謎”。我所追求的是在看似簡單的句子中呈現生活的深度,世界的深度,甚至是生命的深度。
在看似簡單的句子中“蘊含深刻、精辟的思想和強大的(一定的)批判力量”。
我天生愛動人句子以及跳躍感性,僅此而已。學哲學的經歷,對我不過是一種反向的規勸與提醒——那就是我不善理性與哲學,而善于感性與詩歌。
我不會寫太空歌劇,但要寫地上詩歌。我要我的詩歌有地氣、有體溫、有芳香、有血液;有我的、你的、我們大家的生活,夢想,愛與疼痛……
世界有沙子,愛里有針。我心中有悲憫,字里有刀子和麻藥,有無盡的感恩和慰藉……
更重要的是,要有光。以詩發光!
來源:中國南方藝術
選編: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