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古城“鐘聲”


古城“鐘聲”

海藍藍/文
 

自古享有“京西第一府”美譽的宣化城,北靠泰頂山,南臨洋河水,是鑲嵌在陰山山脈東段山間盆地中的一顆璀璨明珠,1992年被河北省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

翻歷史,早在夏商時,宣化先后歸屬冀州、幽州,春秋時為燕國北境。由于地處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居溝通南北要沖,故宣化歷來是漢族與東胡等少數民族聚集地。

戰國時,燕國大將秦開率兵擊破東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宣化屬上谷郡。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將天下分為36郡,宣化仍為上谷郡。最早使用“宣化”名稱的是金代,后行政建制和名稱又有多次變化,再次使用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直隸巡撫郭世隆為
改革地方稅政,上疏朝廷,廢除宣府鎮衛、所,設置宣化府,統領三州八縣,為表“宣揚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之意,奏請定名“宣化”,遂沿用至今。

據明代編撰的《宣府鎮制·制置考》中稱,宣化城是唐代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以加強邊防為名,招兵買馬準備叛亂所建,當時叫“雄武軍城”,距今應有1260年。作為重要軍事和交通樞紐,宣化逐漸成為古代塞北地區重要的軍事、政治、商貿、文化活動中心。

宋、遼、金、元時期,宣化是遼國和蒙古國的王公貴族們經常往來的地方,城內建有大批王族行宮和別墅。宣化城最初均為土城,得以大規模展筑是在明朝。

1368年,明朝南京建都,即派兵北伐,大將湯和率兵來到宣德府,在城內屯兵屯田,使宣德城成為一座軍城。 明洪武四年(1371),隨著明軍事機構的改變,宣府被立為萬全都指揮使司治所,這是一個相當于省軍區的機構,下轄15個衛和2個州。衛是相當于現在的軍分區師級單位的機構,僅宣府城內就設有宣府前衛和萬全左衛、右衛。眾多的機構和駐軍使得宣府小城擁擠不堪,很多機構只能設在城外。

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被封宣化,也以封地為名叫做谷王。朱橞受封來到宣府,開始在原城外西北角建王府。為維持王府中心位置,洪武二十七年又把宣府城向西、北各擴展一倍成為現在規模的大城。因城池擴大而人口發展緩慢,使得新建宣府大城十分空曠,所以從明初開始修建大量廟宇和官宅,逐漸形成從南門“昌平門”到北門“廣靈門”的一條街,城市中心點也轉移到鐘樓一帶,從而形成總長12120米的雄偉壯觀的宣化城。

清道光年間,宣化府在天泰寺街東口建一座木制單孔布瓦歇山頂的“古上谷郡”牌坊,以昭示宣化歷史源遠流長。                                                        

我常聽母親說:宣化是座方城,從南到北六里十三步,從東到西也是六里十三步。明朝時為邊關九鎮之首。抗戰時,二十九路守軍每天在城墻跑操,逢年過節習武表演,尚武之風一直延續至今。

宣化共有七個城門,還有甕城,角樓。剛解放時城墻基本完好,南門到西門,北門到西門都能貫通。我記憶中的城墻已殘破不全,常尾隨三哥身后,鉆城墻洞捉迷藏,到北門外摘葡萄,西門口萬柳公園捕蜻蜓。城墻、城樓幾乎是那時孩子們成長中密不可分的活動場所。只是沒見過鐘樓里的鐘,鼓樓內的鼓。因三座古樓的門洞都被封堵,不見石碑,也看不到匾額,更不知三座樓都建于哪個朝代。民間只說“鐘樓、鼓樓、南門樓”,沒聽說過“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三座樓中,除鼓樓不在十字路口,鐘樓和南門樓就是百姓口中的方位詞,似乎古建包涵的文化歷史與百姓的生活沒啥關系。
                       
1980年9月,當我帶著高考錄取通知書走進位于鐘樓東北角小巷深處的校門,竟被松柏掩映的“U”字廊式老房吸引了。門洞與兩側房子相連,辦公室前的廊式通道,彰顯著學校古樸典雅。

這所始建于1917年的直隸第五師范學校,史稱河北宣化師范,成為我人生轉折的起點,而學校富有古風式的中國建筑群,讓我第一次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

廊式辦公室對面有座門窗破舊,卻造型精美的儲物室。空曠的小操場北也有座帶廊柱的建筑,是堆放體育器材的活動室。閑暇時,小操場東南的六角亭成為同學們研究學校歷史的小課堂,因為里面立的石碑,清楚地寫著建校情況。

亭子東的“五龍壁”,浮雕、縷雕,圖案凸顯。上方祥云朵朵,下方波濤滾滾。三條龍翻騰于云海,兩條龍從波濤中騰空而起,濺起的浪花十分逼真。這堵有祥云、波濤、巨龍烘托的墻是緊貼校醫室西側的影壁墻。這幅壯觀無比、活靈活現的磚雕建筑是同學們閑暇觀賞的美景。“五龍壁”除巨龍外,獨立成畫的小型圖案很多,靜觀其畫,仿佛身臨世外桃源。鳥語悅耳,花香沁人,好似回歸自然。這些圖案與五龍圖相互輝映,彰顯中國古建的藝術美,從此,對古代遺跡的關注深入我心。

從“五龍壁”右側臺階上去,粗壯高大的古槐旁邊有座被當做圖書館的破舊老屋,濃濃的書香吸引著我進進出出。兩年間,我從中借閱過大量詩歌,幾乎將所能看到的東西方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抄寫下來積累成冊,尤其對西方文學藝術與哲學的關系,建筑與雕刻的美學含義極為入迷,同時也理解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進而更關注中國民族風格的美學概念,特別是從古典詩歌與古建筑的美中所體現出的內涵。

從那以后,只要一有時間,我就去欣賞校內外的古建美。東方磚木結合的風格與西方雕刻油畫為主的哥特式建筑形成了鮮明對比,比如宣化教堂所反映出的恰恰就是西方的文化與

歷史。從建筑傳遞出的宗教故事與油畫、雕刻藝術的結合,在差異中,我更懂得本民族的優勢與自豪感。然而,一向以“半城葡萄,半城鋼”而聞名的古城環境卻處處顯出它的蒼老。污濁的空氣,不斷建設的工廠,讓我萌生了“背井離鄉”的躲避思想。畢業分配成為我離家的借口,“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異地他鄉的環境帶來清新之感,更有了自我成長的空間,然而,年齡的增長似乎越來越有種說不清的傷感,總覺自己無法融入到異鄉的文化中去,沒有歸屬感。每次回家,都喜歡從南門樓向北穿過鼓樓,步行到鐘樓再折返,似乎走個來回,心里就踏實一些。究竟為什么,說不清,只要能時常陪父母在古城內走走,精神好像就有了寄托。

父母相繼仙逝,家沒了,心里突然有種強烈的被遺棄感,與兄長、同學、發小也越來越覺得隔著一堵厚厚的城墻,無論怎么努力,總覺得自己走不進城里去。

在《尋找一座城市的記憶》和《我的心丟了》中,我寫了這種靈魂無所寄托的痛;那份誰也不解的精神失落;那個靈魂無處安放的惶恐;那種語言無法表述的凄楚唯有自己心里最明白。每當想要回家鄉時,心在糾結,想與怕的情緒壓抑著,沒人能體會。我也似乎有意回絕所有邀請,不愿走進陌生的連我成長的回憶都找不到的家鄉,但我又怎能忍住不去接近家鄉,不去走進古城呢?
 
一次,同學邀家小住,我欣然同意。因她家離鐘樓和母校都很近。我不僅欣賞了燈光璀璨的鐘樓,還參觀了母校,可印象中的古建都變成高樓大廈,所幸六角亭還在,五龍壁也修復保護起來。
五龍壁是明皇帝朱瞻基初登大寶,知府與彌陀寺住持為表忠心修建的。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省稱,意譯為無量壽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化之主,與釋迦、藥師并稱三尊。彌陀寺現僅存東跨院的正房和南房,作為該寺的一個附屬裝飾建筑,五龍壁的具體位置就在南房的山墻上。

相傳彌陀寺是祖籍宣化府靈智大師在云游回歸故里后主持修建于元太祖五年。修建時發生了諸多奇異現象。寺廟雖選址為風水寶地,卻驚擾到地下千年五太歲。靈智大師率眾弟子圍太歲誦經數日時,眾僧中心處的五個太歲突然發出耀眼金光,幻化成五條金光閃閃的五爪金龍。這五條金龍騰空而起,繞著已建成的主殿盤旋幾周,便投身到主殿西側墻上。眾人去看,墻上的圖案正是那五條金龍,之后便有了靈智大師點化太歲成龍的故事。只可惜太歲幻化成的五龍壁已毀于元末,后由明代在原址重修建設。至今民間還有“先有彌陀寺,后有宣化城”的傳說,可見歷史久遠。

有位發小打電話說她在公園晨練完到南門樓下等我,讓我從步行街過去找她。我從鐘樓邊過去,走到鼓樓右側時,發現有座修繕一新的寺院,近瞧才知“時恩寺”。小時這里被遮擋著,從未發現有座寺院。

寺內是座四合院,詢問得知,時恩寺大殿是宣化現存年代最早木結構建筑,為“土木堡之變”(1449年)后,明朝整頓邊防,在宣化興建的重要寺院之一,也是唯一僧住寺院。現在住寺普聞法師,系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人。自幼少言多思,舉止穩重。十二歲親近佛法,皈依佛門,廣閱佛典;十六歲在保山市慈云閣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并前往重慶佛學院就讀,擔任寺院維那并兼任知客之職。2011年7月,應宣化區文化局之邀,赴時恩寺常住,給信徒們提供修行道場,帶領居士開展法務活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促進社會和諧。
 
從寺院出來,一直行至南門樓下,發小早已等候多時,略有不悅。南門樓是我最熟悉的古樓,雖然它不及另外兩座樓聞名。我特別想登樓參觀,可發小卻說:“一座破樓有什么可看?”看看樓下售票處開著,我買票,獨自上樓,居高臨下,望樓下公園、體育場,哪一處都能引發對昔日的回憶。
 
發小可能永遠不會理解我對家鄉的情感。不僅是她,就是任何沒有久別故土的人都無法理解一個身處異地他鄉的人,對家與鄉的那份牽掛。有時乘車經過鐘樓,每次都會搶拍幾張照片,哪怕拍的模糊成一個虛晃的影子,對我都是一種安慰。

這是一種沒有靈魂的悲哀!這是一份心無安放之處的凄涼!我知道了自己苦在哪兒?痛在何處?身居異鄉不相識,故鄉依舊是陌生的苦悶,就這樣折磨我幾十年,伴隨年齡增長,這種痛愈來愈明顯,盡管無數次來回,卻總沒機會了解家鄉,了解故土歷史,了解她幾十年變化與變遷。我不斷地努力用心去丈量與家鄉的距離,企盼能讓靈魂有所依托。
 
這一天,我從侄女家出來,左拐大北街,南望那座被譽為 “第二黃鶴樓”的清遠樓,似乎有根絲線牽著我,近些,再近些。飛檐陡峭的鐘樓有種神奇的魔力,引我往前。我知道這座樓承載了多少年的情感?
 
鐘樓如刻在心中的雕像。想到它,就想到古城宣化,想到家,想到爹媽和兄長,想到附近的母校,想到成長的那段重要而快樂的時光。
 
西側有間木屋售票,票價五元,登樓拾階而上。樓體像“亞”字形,三層飛檐翹角,氣宇軒昂,廊柱斗拱,披紅掛翠,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我環繞四周游廊,發現南北通透,皆有抱廈。樓內兩塊石碑用半截玻璃圍住:西為原始碑刻,歷經六百多年歷史滄桑,碑文一目了然,字跡仍清晰可見;旁側立一小牌,上書“清遠樓”及樓的歷史簡介;與之相對的是乾隆年間修此樓所立,碑文模糊,背面“文革”墨跡已滲入石碑。緊貼東墻有一木梯,僅容一人上下,進入二樓。

樓中間一長方形木柵欄,地面空著,正上方為古鐘。樓下延伸的四根通天柱支撐四根橫梁呈長方形,四角三分之二處,斜放四根橫檁。頂部三根東西向平行木椽。南北木梁正中,懸掛一口銅鐘。左側橫梁上用紅綢布捆綁一紅漆圓木。紅綢系在下立的鐵質臺階橫欄上。

小時候,聽母親講:清遠樓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 (1482年),高25米,有8米是十字券洞四門通衢的高臺。樓內懸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鐘”,因此,民間又稱鐘樓。

古樓建好,掛鐘時正好來個道士,與官員約定,等他走到北京點燃狼煙,官兵看到狼煙再行敲鐘,如他在京城都能聽到,說明宣府人有福,以后突發戰事鳴鐘,皇城都能知道,定會發兵救助。

天漸漸暗下來,守城士兵發現東南方炊煙裊裊,急忙通報。府城官員登樓仔細觀瞧,遠處一股狼煙直升空中,急忙下令撞鐘。鐘聲悠遠,洪亮清脆。

第二天,道士折返,說,剛到下花園就聽鐘聲,怎么不等等?有人說見狼煙才敲的!道士說,那里有座雞鳴山,俗稱奶奶山,山下有個古驛站,本想歇一宿再進京,恰遇驛卒為官爺母親祈福,城上焚桑煙。正擔心:如宣府錯把桑煙做狼煙,那不麻煩?正想著,就聽鐘聲傳來,悠揚悅耳,驛站往來的商賈駐足聆聽。宣府官員無話可說,從此,宣化鐘聲,只能傳40里開外。 
                
雞鳴山下有座奶娘廟。古代有個皇帝,一出生就由奶娘常氏喂養。長大后當了皇帝,封奶娘為皇太后,可常氏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皇太后,早早留下遺言:死后送回東北老家。那年,常氏病故,皇帝想:一不能與先皇合葬;二不能送東北安葬,地域遙遠,不便祭奠。于是就想了個折中辦法,將常氏安葬在雞鳴山。建廟、塑像,安排二百守陵人,除立碑刻文頌揚奶娘功德外,每年四月忌日,請和尚擺水陸道場,大做頌功佛事紀念,由此形成四月初八雞鳴山趕廟會習俗。常氏祠供奉一慈祥婦人,懷抱男嬰喂奶。民間便將“奶娘廟”叫作“奶奶廟”。又因廟把山叫做“奶奶山”。母親說:宣化人看不到“奶奶山”就要想家,故土難離。母親說的沒錯,離開古城的人沒有不想家的。

我發現有一婦人一直站在樓里,不像游客,過去一問,果然是鐘樓工作人員。她說:在這兒工作六年。我說自己是本宣化人,離故土已三十多年,從小就關注古樓,但從沒仔細了解歷史。父母離世后,幾乎很少回來,偶爾路過也只拍幾張照片存念。今兒探望做月子的侄女早出來會兒,看到鐘樓可以參觀了,才買票上來看看。

她一聽更加熱情,問什么,講什么。她說:這座樓已有五六百年歷史,先后修復三次。看這口大鐘,說有一萬斤,其實還差一斤。我問為什么不夠萬斤呢?她說:古代有講究,皇帝是萬歲爺,其他物件不能超過皇帝。我覺得她說的有道理。

她又興致勃勃指著樓頂說:你瞧,整個樓上沒一根釘子,全榫卯結構,外觀三層內實兩層,通高25米,下面是高8米、東西長28米、南北長 26米的磚砌高臺。高臺有十字形拱券門洞,分別為 “昌平”、“廣靈”、“安定”、“泰新”,四門通衢。一會兒,你下去可以仔細觀察。樓閣高17米,為3開間6塔椽,前后明間出抱廈,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為綠色琉璃瓦頂,腰搪、下搪為布瓦頂,梁架斗拱精巧秀麗,循角飛翹,生氣盎然。樓上層的搪下懸掛著4塊愿額,南曰“清遠樓”, 北曰“聲通天籟”,東曰“聳峙嚴疆”,西曰“震靖邊氛”。

她一氣兒給我介紹了很多內容,我忙說:“您慢點兒,慢點兒,我用手機錄下來,回去寫篇文章,好參考一下。”她笑了笑,說:你看樓頂,采用歇山式屋檐構造,整樓都是青瓦、木材建成。樓上有開間房五間,三間進深房,四周是環形走廊。說著,讓我先轉一圈看看。

我站在抱廈向南望去,不足200米處就是更為著名,年代更久遠的“鎮朔樓”。 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而得名,是宣府軍事沖要之地的標志。那塊乾隆皇帝巡幸口外木蘭,自多倫諾爾回鑾駐蹕宣化府并御筆親書“神京屏翰”的四個大字,是由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于鎮朔樓上,成為對宣化府重要地位最貼切的評價。樓內原有一面大鼓,俗稱“鼓樓”。如站在那座樓上,就可同時看到南門樓和這座鐘樓。

這時,一個光頭青年正擺弄三腳架上的錄像機。我便輕輕走到他身邊問:您是做節目嗎?他點點頭。我又問是不是宣化區電視臺?他說是張家口市“考古欄目組”拍攝古城文物。
給我介紹情況的胖姐也過來了,指著正對的鼓樓說:那塊“神京屏翰”的匾額就是乾隆皇帝御筆親書。我一愣:真的嗎?會不會掛件仿品,將真的收藏了?

她搖著頭,非常肯定地說:“不!不!這是真品!”

我說:“這么珍貴的文物掛在外面,風吹日曬,字跡依舊那么清晰,是不是重新描過?”她仍搖著頭,笑著對我說:“文物就是文物,不會鬧個假的。字跡還是原來樣子!你看,這不人家市里電視臺錄制節目嗎?”我想也倒是,與北京聯合申冬奧成功,張家口需要將各區縣歷史文化遺跡、優美自然風光介紹給世人。
                    
環繞游廊,每個窗口都是一幅市井風俗畫,如果宋代張擇端活著的話,大筆一揮,那傳世的名作可就成了《古城宣府鐘樓下的民生百態圖》。我用相機和手機仔細拍攝,哪怕只是個側面,都想把樓上的每個細節拍下來看清楚,將鐘樓的每個廊檐了解的明明白白。

胖姐又過來了,也許覺得遇到個真正喜歡鐘樓的宣化人,故對我格外用心,給我講解重檐和卯榫結構。我順她手指的方向看,廊檐上一塊壓著一塊的木頭,一根與另一根相連的椽柱,飛檐如翼,翹立傲然,梁柱圍抱,通天一體,歇山樓頂,縱橫交錯;朱彩綠繪,對稱勾勒。我無法表達對先人的景仰,無法記錄自己對故鄉的愛戀。
走上銅鐘下的鐵架,撫摸那根被紅布纏繞固定的木槌,如真的可以用它撞擊大鐘,我定會使聲音穿透時空,讓天堂的父母聆聽女兒回來的聲音。

“走,到一樓我再給你講講下面的內容!”胖姐走到臺階轉彎處喊著。我定定神,跟她慢慢從陡峭的樓梯下去。         

胖姐讓我分辨一樓兩塊石碑有什么區別?我說,原始碑字跡清晰,乾隆時期修復碑字跡模糊。她問:知道為什么嗎?我搖搖頭。她說:因為這兩塊碑石使用的材料不同。原始碑文使用墨玉,石材好,刻上去的字五百多年仍很清楚;另一塊用普通石料,涂上去的“文革”墨跡滲透到石碑的結構里面無法清除。

她又指了指四根通天柱,問我看看是什么材料?我說:像水泥柱子,但應該不是,古代都用紅松、或楠木做棟梁之材。這些梁木怎么會幾百年不腐?她說:這是將很多原料混在一起,把麻浸泡很久,用這種泡好的麻把梁柱從下至上一圈圈纏繞,樹木下粗上細,采用粗的少纏,細的地多纏幾圈,使上下梁柱看上去一樣粗細,再用摻好的朱紅漆刷在外面,從此不生蛀蟲,不會腐朽,經年累月,依舊不倒。這座樓共二十個重檐,二十四根廊柱,可只有這四根通天柱是一體的,一直到掛鐘的地方。

由衷地感謝胖姐免費為我做導游,介紹了這么多關于鐘樓的情況。當我走出大門時,她還不忘考考我,指著門口東側一個花型小孔問:知道墻上這種孔是干什么的嗎?我傻眼了,因為從沒見過,也沒留心其他地方有這樣裝飾。她笑了笑,說,這是墻體通風口,有這的地方就會有木頭,要不墻里的木頭生蟲怎么辦,不把木頭捂壞了?我真佩服她將鐘樓的情況了解的那么全面,可惜,很多前來觀光者都是走馬觀花,沒從實質上認識鐘樓建筑,亦或如曾經的我一樣,匆匆一瞥,無法深入故鄉歷史,時時處處都覺陌生,自然無法走進“家庭”內部,沒有歸屬感,沒有深扎下去的根,也就不會有牢固的意識與情感,四處飄零的精神無所依附。

離開時,胖姐與我揮揮手。她身著紅褐相配的半袖衫,黑白花褲,站在朱紅門柱旁與整個鐘樓建筑沒有一絲違和感,令人難忘,讓人溫暖。

這次故鄉之行,古城“鐘聲”將我的靈魂與家鄉緊緊聯在一起,讓我不再有漂泊感,走到哪里,都會循著家的方向,找到真正的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大了阿受不了好爽小说|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 男人都懂的网址在线看片|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帅男男gay网站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ww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bd|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麻豆va在线精品免费播放| 杨幂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白丝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本护士xxxx黑人巨大| 国产久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制服诱惑| 狠狠干中文字幕| 国产视频精品免费|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欧美日韩你懂的|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高清片| 欧美香蕉爽爽人人爽|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图片|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 91麻豆国产极品在线观看洋子| 永久免费无内鬼放心开车|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乱之荡艳岳目录|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年轻的嫂子在线线观免费观看|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全播放|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日本三人交xxx69| 免费看黄色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