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記
2016-09-26 11:55:25
作者:安琪
讀書記
安琪/文
1,《民國國文課》,王國維等著。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年。沒有編者,雖冠以“民國國文課”的名目,據(jù)我猜測,實為借“民國國文課”熱潮行書籍銷售之策略。讀此書用了三天,覺得有價值。全書收入52位民國作家計66篇文章,涉及家國情懷、寫人記事等方方面面,文體以散文隨筆為主兼及小說、詩歌、議論文,很是豐富。于我而言,此書收入的許多作家平時只知其名,輕易也不會特意去找他們的作品來讀,因此對他們其實不甚了了。此番借此書恰好一窺毛皮——一兩篇文章自然不敢說窺見堂奧。譬如陸小曼《泰戈爾在我家》一文,樸素的敘事,清麗的語調(diào),并有一點點嬌態(tài),很有意思。朱自清入選此書多篇,篇篇用筆不同,顯見功夫扎實。張愛玲在隨筆《中國的日夜》里穿插的兩首小詩頗有口語寫作之風,倘她致力于詩作,當也不差。同時收入的張愛玲小說《霸王別姬》據(jù)說是她的小說處女作,確實語言老辣,情節(jié)想象合情合理,結尾的“收稍”令人難忘。林語堂《紀元旦》讓我學到了康有為一句話“吾腕有鬼歟”。全書我唯一沒讀完的就是梅貽琦的《大學一解》一文,枯燥的文言文,我讀了一半先且放下。
2016-9-7
2,《當代詩經(jīng)》,伊沙編選。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我用了兩天時間讀完。在當下眾多詩歌選本中,伊沙編選的選本的最大特色是,可讀性極強。本書是伊沙從五年五本《新世紀詩典》中精選而出的精華版,伊沙在前言中給出的標準有四: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漢語的成熟度,風格的多樣化。在我看來,本書最大特色在于它的“中國現(xiàn)場”。也就是,讀完本書,你能了解到很多發(fā)生在中國當下的諸多現(xiàn)實。以開篇沈浩波《瑪麗的愛情》為例,殘酷的職場生活,狡詐的利用女性渴慕愛情心理的老板,高學歷卻低情商的甘心為老板獻身賣命的瑪麗,哪一個不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現(xiàn)實?天狼的《拍攝礦難》,選取拍攝片場一景,寫出了大眾對礦難的麻木。侯馬《有一個人他自己還記不記得他是誰》,又是一代人的集體無意識,活了一生以假名存在。劉川的《馬二》,農(nóng)民工路過富豪別墅區(qū)自豪地說,自己的一條腿就是建此區(qū)時摔斷在里面的,讓人感嘆生活的殘酷。總而言之,讀此書,可以讀到很多中國社會怪現(xiàn)狀。當然,此書也不是僅收入現(xiàn)實題材的詩作,還有涉及情感、內(nèi)心哲思、個人日常生活的,題材很廣泛,但共同點還是:可讀性強。這與伊沙的選稿眼光有關,我曾聽伊沙說過,他的選本是不會選那些寫不順溜的詩作,也不會選他讀不懂的詩作。這幾年,我的美學趣味也漸漸伊沙化,其實福建時期的我走的是“寫不順溜”的路并美其名曰“造句”。那種不順溜自己知道是順著語言慣性在瞎寫,集中起來也會有一種迷幻的因不可解而形成的莫名的氣場。但如果要從對生活現(xiàn)場的切入,這種寫作是做不到的。近幾年我的興趣轉(zhuǎn)向既能寫明白又是你讀了才會感嘆“怎么我就沒想到去寫呢”的口語寫作之路,寫到此我又想起收入《當代詩經(jīng)》的一首詩,宋壯壯的《中國秘密》,說的是中國孩子的童年經(jīng)驗,按照老師的吩咐,拿著鮮花站在路旁喊著“歡迎歡迎”,車隊過去后再回學校,其實至今不知道歡迎的是誰。真的你說這種詩讀到時怎能不心里一顫,既為中國現(xiàn)實、也為自己欠缺抓住這樣的中國現(xiàn)實而感嘆并懊惱呢。
2016-9-7
3,《裴多》柏拉圖對話錄,[古希臘]柏拉圖著,楊絳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6年。書不厚,一天可讀完。楊絳譯筆行文流暢,語句清新,沒有西方譯文通常所見的句子纏繞、語病一堆。全書以對話體構成,蘇格拉底授課方式即為對話式。內(nèi)容為蘇格拉底臨刑前與弟子們的對話。雖然每個句子都懂,但合在一起就懵了,大都不懂。很慚愧,21世紀的人思維趕不上公元前399年的人,所謂的進化論看來靠不住。蘇格拉底慣用設問和反問讓學生露出破綻,自己在解答中層層推進,我跟不上蘇格拉底的邏輯。哲人的語言警言妙句自是不少,我也隨機劃了一些,諸如一加一等于二,一分又為二,到底一是增多了才為二還是減少了才為二,以前沒想過這個問題,蘇格拉底一說,我才若有所思。諸如此類的還很多。本書事關生死、事關靈魂,是楊絳在錢瑗錢鍾書先后離世后的譯筆,時先生已過百歲,各種資料說,先生借譯此書獲得心靈的一種平衡和超然。我比較困惑的是,作者柏拉圖并未參與老師蘇格拉底臨刑前的這場交流,書名“裴多”按書中解釋是參與者“裴多”將整個過程告訴一個叫“伊奇”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作者會是柏拉圖?
2016-9-8
4,《詩人往事》,張后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5年。2015年已讀,當時寫了一篇完整的讀后感,今天補做一個簡評。這是一本訪談錄,張后用了三四年時間完成的。他這個訪談做得很細,先是題目細,每個題目幾乎都是張后對被訪者的個人見地的表述,再是回答細,張后要求被訪者盡己所能答得越多越好,他甚至要求被訪者把這個訪談做到兩萬字。當年我情緒一直處于低谷,這個訪談拖了一年,期間我跟張后說過,能不能不做了,張后很堅持地說不行,也很有耐心地說等我。我于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很艱難地回答了。其實我挺怕做訪談的,訪談這東西大都涉及往事,回憶往事總是傷筋動腦有時還得翻箱倒柜去過去年代里尋找舊貨,如果往事又不開心,豈不自尋煩惱。但今天,當我回憶張后逼迫我做這個訪談時我是愉快的,這個訪談讓我得到六篇文章,它們總題《女性主義者筆記》,話說張后要求我們長篇大論回答問題,這就為每個問題的單獨成篇打下基礎,后來我就是這樣把回答張后的訪談逐題拎出放上一個標題,就是一篇文章了。感謝張后。《詩人往事》這本書我認認真真一篇一篇讀完,全書訪談的侯馬、沈浩波、周瑟瑟、蘇歷銘、臥夫、秦巴子、何三坡、伊沙、小海、潘洗塵、李小洛、馬莉、洪燭、車前子、李輕松、安琪、徐江、郭力家、楊黎總計19個詩人我都很喜歡,喜歡了,也就有了解他們的熱情。也確實的,這個了解對我而言很重要,許多詩人被張后掏出了家底,本書幾乎相當于每個人的小自傳。約翰堂恩有言,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一座島。每個詩人肯定也不是獨立的一個人,每個詩人的成長必定伴隨著許多師友的成長,因此,這19篇訪談涉及的詩人非常之多,從這個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小小的詩歌史。現(xiàn)在搜索我腦中對這部書印象最深的部分,當是郭力家東北話寫的幾首詩作,和與王小妮、徐敬亞、呂貴品有關的故事,當時是邊看邊笑,萌生對郭力家其人很大的好奇。第二是李小洛,原先只覺得李小洛命好,在詩歌之路上真的好順利,讀了訪談,知道李小洛也不是尋常女子,人家有家學的,其外婆出生大戶人家,外婆的父親是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李小洛的整個家族演變與時代的命運息息相關,也是曲折復雜的。其他我就不一一回味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拙文《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讀張后〈詩人往事〉札記》一文,當有更詳盡的介紹。一句話,張后做了一件好事,一件大事。謝謝他!
2016-9-8
5,《清白傳家圖》(湯文凱的藝術冒險之旅),童慶炳著,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6年。本書是童慶炳先生創(chuàng)作的長篇兒童文學小說遺稿,童先生辭世后子林拿回來打印稿,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童先生真正做到寓教于文,既有可讀性,又有思想性。在一次海淀文聯(lián)組織的文學活動中我談到了童先生此部遺稿及其價值,說到正在尋求出版,詩人王久辛馬上說他愿意相助,王久辛聽過童先生的課,也讀過童先生此前出版的長篇小說《代價》等,說童先生的小說絕對信得過。很快,王久辛就聯(lián)系上出版人,經(jīng)童先生兒子童小溪老師的授權,不到半年時間,本書就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出版后,我曾撰寫一讀后感《愛與善與美的情懷》,大家可百度。本部小說題目《清白傳家圖》為齊白石先生的一幅畫作名。書的封面用的正是齊白石先生此畫,此外,內(nèi)文插畫也用的齊先生畫作,人文氣息十分濃郁。本部小說的亮點:1,主題溫暖,令人感受到1950年中國大地上欣欣向榮的氣象,更感動的是當時人與人之間的單純、樸質(zhì)。2,1950年老北京的胡同、風土人情。3,想象極為大膽,齊白石、郭沫若、老舍、羅瑞卿都出現(xiàn)在本書,且齊白石還是主人公。4,對藝術的思考巧妙地借助孩子表達出來,不刻板、不晦澀。5,涉及到齊白石先生的許多畫作。6,敘述語言非常具有童真童趣,一口氣讀下來,多次為作者內(nèi)心極大的愛與美與善的情懷而感動。
2016-9-9
6,《我是你的莫扎特——莫扎特書信集》,[奧]沃爾夫?qū)?middot;莫扎特著,錢仁康 譯,陽軍 編選。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16出版。在讀《我是你的莫扎特——莫扎特書信集》前,坦白說,我腦中的莫扎特是這樣一個形象,絕對天才,在生活上等同于白癡,在人際交往上也是懵懂無知到極點。看得出,我把莫扎特和顧城劃了等號,把莫扎特和一切藝術史上的弱智天才劃了等號。究其實這是一種偏見,是被諸多似是而非的各類信息灌輸?shù)侥X中的偏見,也是被現(xiàn)實生活中形形色色假冒偽劣天才虛張聲勢的表演蒙騙而在腦中形成的偏見。現(xiàn)在,有這么一本破除天才偏見的書擺在你面前,讓你了解,真正的天才也有他來自生活的兒女情,也有他必須面對的柴米油。僅從這本《書信集》的文字能力,莫扎特欠缺梵高那種抓人的撞擊心靈的不規(guī)則語言。幸好,莫扎特是以音樂名世的,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出了數(shù)量驚人且異常杰出的音樂作品,這是人類的幸事。
2016-9-9
7,《萬物生而有翼》《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波斯]魯米著,萬源一中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我對魯米的注意源自2014年5月17日在北京東城區(qū)圖書館舉辦的一個題為“詩意的標準”的詩歌活動,該活動唐曉渡主持,邀請了于堅、西川和歐陽江河作為主談嘉賓,期間歐陽江河談到了魯米。主談之后的朗誦環(huán)節(jié),歐陽江河朗誦的詩作即為《致魯米》,起首第一句“托缽僧行囊里的窮鄉(xiāng)僻囊”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因為我極少在詩中讀到“托缽僧”這個詞。當天的會場是開放式的,來了很多文學愛好者,許多讀者又開始以懂和不懂來指責詩人們,歐陽江河辯解說,我們讀《老子》讀《離騷》不懂,只會反省自己水平不夠,因為我們已經(jīng)承認它們?yōu)榧榷ǖ慕?jīng)典,但對當代詩,只要不懂,每個人都覺得有權利進行指者,可見當代詩的經(jīng)典化程度還不夠。歐陽江河此話迅速引來一位讀者不依不饒的追問,會場氣氛有點凝固。后來朗誦詩歐陽江河說,這首《致魯米》是我相對容易懂的詩了,如果讀者再不懂,我就沒有辦法了。讀完后我明顯感覺,大家還是不懂。在我開始讀魯米前,坦白說我也不懂。今天,當我讀完魯米兩本詩作,我約略懂了歐陽江河此詩。一,魯米詩作確實經(jīng)常出現(xiàn)“托缽僧”這個詞匯;二,魯米詩作是對宗教(伊斯蘭教)的詩歌闡述,歐陽江河詩作也在宗教的意義上對魯米表達了敬意,詩中出現(xiàn)的“神”“神跡”,還有一些玄幻的東西,也因此可以落到實處。魯米這兩部詩集,涵納紀事、寓言、哲理、想象等諸多功能,許多句子堪稱格言警句,禪悟一樣的妙句也不少。萬源一是不錯的譯者,譯得頗有靈性,譯筆不俗。總體上魯米兩書,偏向勵志類,我最佩服的是魯米創(chuàng)作的能力,你感覺他一直處于冥想狀態(tài),但他詩的指向卻又五花八門。
2016-9-9
8,《中國新詩百年大典》,洪子誠、程光煒主編。總30卷。1-30卷主編:李怡、方長安、江弱水、張潔宇、王毅、吳曉東、孫曉婭、易彬、唐捐、段從學、李潤霞、何言宏、陳大偉、鐘怡雯、張清華、姜濤、敬文東、西渡、冷霜、張?zhí)抑蕖①噺汀㈠X文亮、李建周、臧棣、陳均、楊小濱、霍俊明、周瓚、張偉棟、楊慶祥。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這套書是我家迄今卷數(shù)最多的一套,一欄書柜都放不下。個人以為熱愛詩歌的、研究詩歌的都應備一套。這套書對我?guī)椭畲蟮氖鞘杖肱_灣詩人的那三卷,2012年12月應《海峽瞭望》編輯魯亢之約開始在該刊開設“臺灣詩人推介”專欄,迄今已撰寫47位,大部分詩歌資料來源于這三卷。“大典”依照時間順序從百年新詩發(fā)端期胡適前輩開始,到最年輕的生于1987年的茱萸,時間跨度近百年。每卷收入詩人十幾位,每位詩人收入20余首詩作,相對能呈現(xiàn)一個詩人的寫作水準。我的計劃是一本一本讀下來,雖然尚未完成計劃,但也已讀了幾本,前10卷收入的詩人許多已故去,他們的詩作若非專事詩歌研究之人輕易也讀不到,因此更顯珍貴。記憶比較深的是第二卷冰心前輩有一首一看就是針對林徽因,詩題《我勸你》,苦口婆心既勸且諷,煞是有趣,要研究冰心與林徽因的關系此詩也不容忽視。每次因?qū)懽餍枰揖蜁苌戏摇按蟮洹保_實已成為我的工具書了。
2016-9-10
9,《金瓶梅》,蘭陵笑笑生著,張道深評。齊魯書社2002年。再次翻開《金瓶梅》是在微信上讀了格非關于《金瓶梅》的講座后,其時格非剛出版了一部新書《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格非在講座中談到,《金瓶梅》是他隔一段時間必重讀的書。這又一次激起了我閱讀《金瓶梅》的斗志——對我而言,只有《紅樓夢》才享有隔幾年重讀一次的待遇——我再次翻開《金瓶梅》,說起來翻開蓋上再翻開再蓋上《金瓶梅》已有多次。這次我狠著心讀了上卷,到下卷時終于決定,還是先不讀了,不知為什么,讀《金瓶梅》總讓我心煩躁,里面的人物沒一個讓人喜歡,人物牽不住我的掛念,我也就不關心他/她的死活。如果非要說出一個《金瓶梅》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那當是潘金蓮了,每次她出場,我就替其他女性揪著心,不知她又想出什么壞點子害她們。全書吸引我的應該是敘述語言中的山東味,跟《水滸傳》是一地兒的口音。山東應該是大男子主義氣息濃郁的地方,這是《金瓶梅》和《水滸傳》給我的印象。聯(lián)想到這次山東詩人王有尾(化名唐白度)排出的“新詩典108將”對大部分女詩人也是貶多褒少,真是地氣使然。我也不管此論是否打擊一大片,權當一家之言吧。總之《金瓶梅》下卷終于還是沒有足夠說服力讓我讀完,暫且放回書架,以后再說。人到中年,還是依自己的心性讀書為宜。對那些持《金瓶梅》超過《紅樓夢》的觀點,我是決不贊同的。但我在《金瓶梅》里確實讀到了《紅樓夢》有學習它的一些些影子。
2016-9-10
10,《論人類認識之盲點》,[美]威廉·詹姆斯著,郝瑞麗、謝芹、孫曉磊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2016年9月11-17日,我在上海大學參加第二屆中國網(wǎng)絡詩人高級研修班期間把這本32開,97頁的書讀完,用的是每晚臨睡前的一兩個小時,期間穿插著翻翻微信。讀這種純理論的書一般讀個10頁就頭昏腦脹,文字再也進不了心,此時微信就是最好的調(diào)劑,因此,這么一本薄薄的書我竟然用了6個夜晚,效率實在太低。不僅時間的效率低,吸收的效率也低,坦白說,除了書中的題目,內(nèi)文我是一點都記不住。全書由六篇文章組成,我就是被題目吸引才在家中數(shù)千藏書中選中此書:1,論人類認識之盲點;2,印度的老虎;3,人生值得過嗎;4,實用主義的含義;5,一些從實用主義考量的形而上學的問題。閱讀過程中也劃了一些重點。讀這類書我的想法是,打開腦洞,讓腦子受受閱讀難度的刺激,知道有這么一個作者涉及這些方面的論題,今后如果自己也寫到與此論題有關的文章時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以顯得自己有學問些。其實說起威廉·詹姆斯我倒真不陌生,經(jīng)常在國內(nèi)著名學者的言談或行文中被灌進此名(記憶無誤的話至少有陳曉明、張清華、歐陽江河等提及,但不知他們口中筆下的詹姆斯是否這個詹姆斯),今天我百度了一下,原來是心理學之父,此外還是哲學家、教育家,等等。好吧,無論如何,也算讀了一本詹姆斯的書了。
2016-9-19
11,《彼岸之觀:跨語際詩歌交流》,孫曉婭編撰,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這是一本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贊嘆并認為必須推薦給詩人和詩歌研究者的書,在我拿到此書的當月(2016年3月),我就不讓其他書插進來、乘坐地鐵也讀睡前也讀馬不停蹄地讀完。這是孫曉婭讓利給大家的一本涉及詩歌翻譯、詩歌交流的可讀性極強學理性豐富的詩歌讀本,何以說“讓利”,且聽我道來。詩歌中人都知道北京大學出版社近幾年有一套題為“新詩研究叢書”的出版物,叢書主編洪子誠,迄今已出版20本論著,所涉作者計有:廢名、朱英誕、洪子誠、劉登翰、孫玉石、姜濤、張?zhí)抑蕖⒐⒄即骸⑼跫倚隆⒕次臇|、李怡、劉繼業(yè)、張松建、謝冕、吳曉東、西川、唐曉渡、陳超、江錫銓、肖學周,共20本。孫曉婭此著為第21本。孫曉婭令人敬佩之處在于,她沒有把這本書做成她個人的理論專著(就像其他作者那樣),而是慷慨地把這個難得的機會讓給了其他作者,怎么說呢?且看本書體例——
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是16位詩人、學者在首都師范大學的詩歌講座,計有:[法]賽爾日·佩,[法]克洛德·讓克拉斯,[瑞士]弗郎索瓦·德布律,[法]徐爽,[英]賀麥曉,[法]克里斯蒂昂·杜麥,孫曉婭,林于弘,[法]克洛德·穆沙,[斯洛文尼亞]阿萊什·希德戈,陳黎,寒煙,安琪,藍藍,王家新,樹才。中編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組織的9場國際詩歌交流內(nèi)容實錄,其中有阿多尼斯、藍色東歐書系發(fā)布等等。下編是8位詩人的詩歌隨筆,計有:[德]顧彬,[美]喬治·歐康奈爾,[克羅地亞]米諾斯拉夫·柯瑞恩,[美]詹妮弗·克諾羅弗特,李金佳,高興,于慈江,孫曉婭。上中下三編的共同點是,這些詩人、學者都來自世界各地,因此呈現(xiàn)給讀者的信息量和知識量非常豐富,每個詩人、學者都把自己思考許久的關于詩歌的探索分享出來。同時,每一位外國詩人、學者相應地都有一位充當交流的翻譯,他們在翻譯過程中對演講者觀點的補充或詮釋(譬如樹才等),每一位演講者演講完后特邀嘉賓的聽后感(譬如姜濤等),尤其每一場活動的主持人孫曉婭教授最后深入透徹的歸納及引申,不僅極大還原了當時的講座現(xiàn)場,也從文字上安撫了我們饑渴的心。
我一直記得2014年11月5日我的那場題為《外國詩歌之于我》的講座,講座題目是孫曉婭教授給的,等于提供了我一個思考的方向。要是沒有這個講座,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去認真想想這個問題,雖然我確實受外國詩歌影響很深。孫曉婭教授并且要我形成文字,因為“將來要出書”,可見,有通盤考慮的孫曉婭早就知道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這一個系列國際交流是有它極具詩學意義的價值所在,這是作為中心副主任的孫曉婭的戰(zhàn)略眼光。孫曉婭教授還提醒我,如果你每次的講座都能形成文字,等10場下來就是一本書了。可惜,我在其他地方的講座都沒有孫曉婭教授這樣的要求,我也就講完一場丟一場,雖然在講座的當時自我感覺良好,但時過境遷,因無文字留存,也就把當時現(xiàn)場激發(fā)出的靈感丟得精光。《外國詩歌之于我》還幸運地被高興主編刊登在《世界文學》2015年第3期,也是這次講座的另一收獲。這些,都是拜孫曉婭教授所賜。
我想,收入本書的其他作者一定和我有著同樣的感想。
2016年9月在上海大學參加第二屆中國網(wǎng)絡詩人高級研修班的課外研討中,我向同學們推介了孫曉婭編撰的《彼岸之光:跨語際詩歌交流》一書,一本用講座和交流方式形成的書,它在閱讀上一定比純粹案頭書寫出來的書來得更生動、更發(fā)自內(nèi)心,也更有學理見地,因為它是脫口而出它一定在作者心里沉積良久。
2016-9-19
12,《私有制》,周瑟瑟著,不是出版基金出版2011年。瑟瑟在贈送題簽上寫“安琪笑罵”,我果然讀得會心一笑二笑三笑。罵是不會,倒想夸。我曾說過,瑟瑟的詩歌寫作是什么類型都會且什么類型都寫得好。本書收入瑟瑟詩作79首,70首寫于2009年,這一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讓瑟瑟詩情勃發(fā)?用了兩天的時間逐首讀完我認為這一年是瑟瑟的愛情年,他先春情勃發(fā)了,再詩情勃發(fā)。我所有的會心一笑也都源于書中的愛情部分。凡詩中涉及“小”的詞匯譬如小天才、小野獸、小老虎、小美女等等,均為對方的昵稱。此外還有若干涉及“性”的隱喻的性愛詩,看看這首《杯子》,起始句“你來時給我?guī)Я藘芍槐印保Y句“我還以為是你的乳房”,中間當然有經(jīng)過視覺和情態(tài)的推演。最妙的是本詩書名“私有制”一詩,此詩我在別處讀過多次,基本不得其門而入,此番放在這一本有相當性愛的詩集里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這里的“私有制”并非政治話語約定俗成的那個“私有制”,它還原了該詞的本來面目,直接指認“你”——我的愛人——就是我的“私有制”,當然,“我”也同樣是“你”的“私有制”,讀到最后兩句“此刻私有制蓋著一床厚被子/把它尖尖的三角頭枕在我的大腿上。”你能不微笑嗎?邊笑邊說,這周瑟瑟真被愛情激發(fā)出了情趣,用他自己的詩“老夫捉住小蠻腰”了。
2016-9-22
13,《無線的清單》《美的歷史》《丑的歷史》,翁貝托·艾柯編著,彭懷棟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小16開,精裝銅版紙。極沉極厚,無法捧讀,更無法躺讀,只能放在書桌上正襟危坐讀。忘記前后費時多久把這三本全部讀完。只記得吸引我的有如下幾點:1,全書引用的古今世界各地各種文學作品的部分最為精彩,其精彩度已超過艾柯本人的文字,這應該是艾柯本人的圖書館庫存。倘記憶無誤,艾柯沒有引用中國文學作品。2,全書所附古今世界各地各種繪畫作品的部分也非常精彩,似乎也沒有中國國畫。基此可知,艾柯對中國文化十分陌生。本世紀初曾聽過葉延濱老師講過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入侵,葉老師舉例“中國書店都是歐美譯著、基本沒有越南老撾的文字引進”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此番讀艾柯,仿佛是在印證葉老師的論斷。2016年9月11-17日在上海大學參加中國詩歌網(wǎng)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網(wǎng)絡詩人高級研修班,趙麗宏老師講課中說,中國翻譯家非常了不起,中國非常注重翻譯出版,有許多家專業(yè)出版社專門出版譯著,中國幾乎翻譯了世界上所能出現(xiàn)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他說他到印度,說起泰戈爾他如數(shù)家珍,讓印度文學界朋友嚇了一跳。趙老師說到國外對中國的翻譯完全和中國對他們的翻譯不對等。他們翻譯中國都是古典文學那一塊,最多停留在唐朝。當然,趙老師也說到中國翻譯外國也主要是翻譯歐美,對一些弱小國家就譯得少了。這里面自然也是一種強勢文明思維。我個人的理解是,中國當代社會要有能向別國輸入自己價值觀的東西人家才會關注你翻譯你,如果你的思想比古人還保守還腐朽還反動,人家翻譯你干嗎呢?從《文藝報》或微信偶爾獲悉,近幾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有許多翻譯舉動,但享受的也只是廟堂之上那部分人,并未惠及眾生。倒是來自民間力量的《新世紀詩典》只要伊沙選出來的作品,就能免費獲得翻譯家洪君植譯成韓語,運氣好的話被維馬丁看中還能譯成英語和德語,伊沙確有他獲得擁戴的理由。3,回到艾柯這三本書,我覺得譯者彭懷棟筆力也堪可稱贊,彭來自海峽對岸,譯筆中偶露臺灣文縐縐的文藝腔,但總體語言前衛(wèi),思緒躍動,讀之令人興奮。尤其那些比艾柯文字還多無數(shù)倍的引文都是彭翻譯的,真是好功夫。
2016-9-23
14,《海子評傳:撲向太陽之豹》,燎原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這是《海子評傳》的第一個版本,封面由滿屏豹毛構成。我查了我的購書題簽,寫著:安琪,2001.5。也就是,本書上市才一個月我就購買此書。我翻出當年閱讀《海子評傳》之后寫的讀后感從中節(jié)選如下(該文寫于2001年5月25日,時我在福建漳州)——
我長久地沉默著,我必須以這樣的姿勢保持自己不被世俗生活迅速擊毀并融化的愿望。從昨天到今天,身邊的世界在漸漸退去,代之以海子的世界。我眼含熱淚,一直在燎原的筆端中觸及另一個燎烈天堂的神話。十二年了,當我們在塵埃紛擾的現(xiàn)實中遺忘關于詩歌的本質(zhì),甚至以詩歌的名義進行大地上螞蟻們的鉆營和械斗而自為得意時,是燎原讓他的精神兄弟海子復活,使我們在不可逼視的光焰中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并以此獲得短暫的提升。燎原以極端貼近海子詩歌氣象的“血親般的理解……呼應了海子的精神”(西川語)。是的,無論燎原怎樣謙恭地認為自己不是“書寫海子評傳最合適的人選”,事實上,他高韜的價值取向,和對海子詩歌“直入生命”的心心相通,都使燎原無可辯駁地成為繼駱一禾、西川之后,與海子血脈貫徹的留在塵世的詩歌兄弟:盡管在海子生前,燎原只是他曾經(jīng)遇見過一次的“陌生人”。燎原的書寫坐標是開闊宏大的,他一以貫之地堅持著精神第一的準則使他在遇到海子這一天才詩人的情狀下即能牢牢地把握住海子詩歌的核心。燎原閱讀的寬泛飽滿又使他在書寫評傳的過程中不僅不會斷章取義地猜測海子詩歌背后巨大的歷史質(zhì)素,而且更是一步到位地把纏繞于海子身上的“一直向西,開始了途徑古巴比倫、阿拉伯、耶路撒冷……最后直至古埃及的飛行”的詩寫狀態(tài)一語中的地指出。在兩天的閱讀中我不斷地掩卷長嘆,為燎原與海子之間的相逢感到造化精美絕倫的安排。知遇一個值得為之傾注心血的傳主是多么的艱難,燎原遇上了。兩者之間的精神契合終于成就了這樣一部永遠不會在光陰的流逝中失重的書!這是中國詩歌的幸運,也是身為讀者的我們的幸運!
《海子評傳》之后又在時代文藝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了增訂版,使之成為涉及海子越來越多資料的一本書,一本暢銷書和常銷書。我基本可以斷定,中國詩人的書架上都會有燎原所撰著的不同版本的《海子評傳》,它甚至衍生出了各類五花八門的與海子有關的傳奇或瞎編爛造——為數(shù)不少的后來者寫海子,就是在燎原此書中尋找素材,畢竟,一個25歲天才所遺留給這個世界的故事是有限的。偶爾我會看見燎原先生發(fā)出申明,對某些大段摘抄他的文字而不作注的作者提出抗議,由此可證,燎原的《海子評傳》早已完成它的經(jīng)典化。
2016-9-23
15,《闡釋之雪》,胡亮著,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年。不知哪年開始,胡亮設置了博客訪問權限,也極少在微博微信露面。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在攢時間做他的系列工程:一個選題一個選題地寫書,編書,出書。目前我能說出的有:《出梅入夏:陸憶敏詩集1981-2010》《力的前奏:四川詩歌99年99家99首》《永生的詩人:從海子到馬雁》,還有一期又一期的《元寫作》。胡亮很清醒自己的寫作計劃,他不揮霍自己的才華于世俗雜務和人際應酬,他潛心于自己的遂寧,在一方小天地里建立他廣大的世界于書案前,當這世界被形成文字聚集成書一部又一部走出遂寧時,讀者的心里就沉甸甸地放上四個字:遂寧,胡亮。遂寧這地方前有陳子昂,現(xiàn)有胡亮,我最早反而是因為胡亮才知道陳子昂也是遂寧人,因為胡亮多次在文中述及這位先賢。從才氣、從抱負、從俊朗之外貌,從處世之從容,從對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繼承,我隱隱認為,遂寧也就胡亮當?shù)闷痍愖影恨D(zhuǎn)世靈童。《闡釋之雪》為胡亮的文集,來自上述所編各種選本的前言后記以及他刊登于各大刊物的評論雜記,2016年4月,遂寧詩歌獎在京召開發(fā)布會時作為媒體代表我有幸得到一套“遂寧文庫”,率先閱讀的就是胡亮這本且也是一連幾天放下其他書一口氣把《闡釋之雪》讀完。胡亮的文字從不讓人失望。通常讀理論我們大都感到的是,拗口、生澀、不知所云,胡亮文章恰好是這些詞的反義。以前我讀《紅樓夢》讀到寶黛讀《西廂記》“滿口噙香”時并不很明白,這次讀《闡釋之雪》就算對上號了,真正是且讀且感嘆且贊賞且回味。胡亮文字的魅力來源于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浸潤所發(fā)散出的典雅和同樣深厚的西學功力相結合所形成的恰到好處的胡亮式的表述,中國當代詩歌批評隊伍里,老一輩燎原,新一代胡亮,都有著獨屬于自己的用詞和語言表達系統(tǒng),他們甚至會生造出自己的評論詞匯,一當他們生造出來,這詞匯便也獲得了生命力。我翻閱了一下《闡釋之雪》,里面已有許多鉛筆劃痕,目錄中我?guī)缀鯙槿?1篇打滿了勾。看得出胡亮每寫一個題材必大量閱讀與此題材有關的各色資料,這已經(jīng)是完全學院派做法了,胡亮自覺地用學者的標準要求自己,他讓自己的文字有出處,有來源。一篇《回到帕米爾高原》既有論文的嚴謹推理,又有散文的華彩筆力,真是令人驚艷。胡亮區(qū)別于學院派的地方在于他的語言表達,大凡研究生博士生一路讀下來的學者總有一種相對統(tǒng)一的語言范式,就像詩歌寫作的“同質(zhì)化”,受過完整學院理論體系訓練的學者行文也難免有相對的“同質(zhì)化”,這是學院派之所以是學院派的標志和氣味,要抹去很困難。胡亮幸而未被完全學院化,因此才能既堅持學院的注重論據(jù)和邏輯,又在行文上如此灑脫而委婉。記得當時我讀到胡亮收入本書的《“且去填詞”——讀〈紀弦回憶錄〉》時受到啟發(fā)馬上寫了一篇紀弦給《海峽瞭望》我所開設的“臺灣詩人推介專欄”,胡亮文字的感染力可以見一斑。據(jù)胡亮自編年譜可知,胡亮畢業(yè)于蓬溪中等師范學校,想來從學校所得十分有限。同樣也據(jù)胡亮自編年譜,其母“頗具語言之潛賦”,8歲時胡亮“便嗜讀書”,可見,胡亮今日的成就更多依賴于天賦才情和自身修為。讀胡亮文,有時會讓人絕望,在如此迷人的文字面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拙劣。就此打住。
2016-9-25
16,《T·S·艾略特詩選》,紫芹選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家里艾略特詩選很多,各種版本、各家譯者都有,此書是我購買的第一本艾略特詩選,扉頁題簽:1990.3.9,江。當時我還未用“安琪”作筆名,也還不得現(xiàn)代詩之門而入,估計也不太懂艾略特是誰。我對艾略特有比較明確的記憶源自1992年,詩人道輝北漂兩年回鄉(xiāng)與漳州市文聯(lián)《芝山》雜志楊西北主編合作主編《中國當代愛情詩鑒賞》一書,我應楊西北主編之邀加盟該書編選工作,認識詩人道輝,才開始從他口中聽到艾略特,道輝經(jīng)常用艾略特“黃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術臺上”來說明語言的重要性,他用濃厚的漳浦普通話說,太可怕了,看看人家怎么寫黃昏,我當時一讀到這句就驚呆了。因此時至今日,一說到艾略特我腦中浮現(xiàn)出的他的詩句除了“四月是最殘酷的季節(jié)”外,就是“黃昏”這句了。我發(fā)現(xiàn)許多書許多詩作我們也讀過,但總要等到別人引用了以后我們才驚覺它的妙,也才牢牢記住,我不知道這在心理上屬于什么反應。艾略特詩選譯本很多,大家通常知道更多的趙蘿蕤譯本我也有,我沒去比較不同譯本的優(yōu)劣,就我分頭讀過的感受,好像無論誰譯艾略特都很出彩。就好比阿赫瑪托娃,誰譯她也都很出彩。我由此又得一結論,無論誰譯都出彩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我要介紹的這本艾略特詩選,選編者紫芹不知是誰,全書收入艾略特三首詩:《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首四重奏》,譯者分別為查良錚、趙毅衡、張子清,真是個個不凡。我零零星星讀艾略特也有好多回了,每回都像新讀的,印證了老話“經(jīng)典就是常讀常新”。“注解”是艾略特寫作手法中突出的一個,但實話說,我都把這些“注”跳過去,它們跟中國也沒啥關系,讀起來也不親切。但艾略特的“注解”法委實影響了中國許多詩人,特別是第三代詩人,第三代詩人應是最早從艾略特受益的一撥人,以我嗅覺,我覺得“玻璃工廠”時期的歐陽江河應受過艾略特的影響——那種哲理的思辨的不容置疑的肯定句式頗具艾略特風,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未經(jīng)證實。近年興起的“注解”風,前有柏樺的《水繪仙侶》,后有歐陽江河的《鳳凰》和翟永明的《隨黃公望游富春山》,是否也來自艾略特的啟發(fā)?存疑。我樂意讀中國詩人的“注解”,因為它貼近我們的現(xiàn)實,無論這注解注的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終歸是中國的。近年來我和許多詩人交流,都說到現(xiàn)在的我們更喜歡讀中國當代詩人詩作(年輕時我們幾乎唯翻譯詩馬首是瞻),讀當代詩人詩作我們可以第一時間比較自己的寫作得失,面對同一個中國現(xiàn)場,我們身邊的詩人是怎么寫的,這種啟發(fā)比國外詩人來得更直接。此番重讀艾略特詩選,感觸更多的還是艾式語言的現(xiàn)代性,但這現(xiàn)代性歸根到底還是拜譯者所賜,這個版本的三個譯者真的很棒!
2016-9-25
17,《事物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日]石川啄木著,周作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石川啄木是截句教父蔣一談推薦給我的,推薦理由是石川啄木有自己的氣息。2016年7月23日網(wǎng)購回來的當天,我拍了張照片發(fā)給蔣一談:木啄川石到了。蔣一談回:石川啄木。這一方面表明我對石川啄木確實一無所知,另一方面,本書封面設計可說莫名其妙,大標題放在右上角,豎排,字體字號都不顯眼,狀如廣告語,作者的名字卻大大的排在中間偏下部位,像正規(guī)書名,且橫排,作者和譯者放在最下面,字體字號極小,也橫排。問題就來了,作者譯者依據(jù)從左到右的現(xiàn)今中國人閱讀習慣,但“石川啄木”四字卻按照從右到左的古代中國人習慣,這讓人怎不混亂糊涂?兩個月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的讀,中間經(jīng)常被其他書插進來,凡是能被其他書插進來的,至少表明,此書對我的吸引力還不足以大到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地步。怎么說呢,就是太瑣碎,拉拉雜雜都是生活中的長長短短和自己面對生活的零思碎想,這樣的文字如果不是石川啄木來寫,如果石川啄木不是已經(jīng)被認可了,那會有誰把它當作文學作品呢?每個人都可以寫的我是這么認為的。當然,這也是我認可“截句”概念提出的意義之所在,截句如果普及開來,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寫的。從寫到被認可,應該類似從卡拉OK到登臺演唱,這里面除了自身的實力,還應該有運氣和平臺和推手的作用。蔣一談目前擔任的是截句的推手角色。石川啄木是如何獲得認可的我并不知道,從百度上獲悉,他屬于自學成才,19歲就出版了第一部詩集,資料說他“對日本和西方文學均有驚人的造詣”,被譽為“少年詩人”,這就是了,先有“少年詩人”,才有這本三行短歌體的詩被認可。2016年9月20日下午,臺灣詩人陳黎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講座中展示了諸多創(chuàng)意性極強的詩作并一一做了講解,其中甚至有純標點符號構成的“詩”,我在提問中以杜尚在便壺上簽名遂成名作來比擬陳黎先生的詩歌創(chuàng)新,倘若不是杜尚而是一個非藝術中人在便壺上簽字,那絕對構不成名作。陳黎先生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說,杜尚因為簽名便壺才成為杜尚。我還是認為杜尚必須在簽名前就是藝術中人他的簽名便壺方才構成一個事件也方才成為一件名作。繞了半天回到石川啄木,他必須先是一個已被知曉的詩人他的三行生活口語詩才能引人注目。是的,從后記中可以清楚看到石川啄木對詩歌寫作的態(tài)度,“詩不可作得像所謂詩的樣子”(這句話西川近幾年也多次表達過并獲得眾多詩人的認可,可見詩寫到一定程度詩人都會有反詩的沖動,這沖動其實指向的就是創(chuàng)新),他說,“詩必須是人類感情生活的變化的嚴密的報告,老實的日記。因此,不能不是斷片的”,證實了我前面的閱讀感想和作者本人在后記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后記中的石川啄木也傳遞出了他的語言觀,“總而言之,明治四十年代以后的詩非用明治四十年代以后的語言來寫不可,這已經(jīng)不是把口語當作詩的語言合適不合適,容易不容易表達的問題,而是新詩的精神,也就是時代的精神,要求我們必須這么做”,看看這段話像不像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的語言觀——人類的靈感在某個時候是會重疊的,優(yōu)秀與優(yōu)秀之間更是如此。曾游學日本的閩省作家魯亢告訴我,石川啄木所處時代日本尚有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永井荷風,更有稍后獲諾獎的川端康成,可謂一代才人興盛。石川本人26歲即因病早夭,才華尚未充分展露,僅以我讀到的這本短歌集我覺得石川啄木確實稍顯單薄,這單薄還有一層原因來自譯者周作人,周作人沒有譯出石川啄木自己崇尚的口語的一面,但凡口語總會生猛些、原生些,周作人筆下的石川啄木,典型五四青年又文又酸的味道,透出一股娘娘腔。這也是本書不能一口氣抓住我讀完的理由。伊沙就直接在微信上說“譯得差”,我覺得口語大師伊沙應該譯一下石川啄木,讓石川啄木回到他所追求的口語詩人的位置。今天是魯迅誕辰135周年紀念日,我讀完了先生弟弟周作人的譯著,也是一個巧合。是為記。
2016-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