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千古一帝”而謳歌
2016-10-12 12:24:49
作者: 海藍藍
為“千古一帝”而謳歌(上)
海藍藍/文
趙政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漢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是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后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基礎的歷史功臣。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都是倍受爭議的人物,但誰也不能否認:他的的確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無論尊崇法家思想,還是儒家之道,誰都不能改變這個歷史事實!
當然,中國幾千來的完整和統一,不能僅僅歸功于秦始皇個人。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多次出現多個分裂小國,但最終能夠統一,也有多個朝代的帝王做出貢獻,如隋文帝等。
歷史是人寫的,只要在一定社會背景下,都會有許多因素不能客觀全面反映歷史真相。對于這個歷史人物,我們已無法完全還原過去真實的一面。但1974年3月,當西楊村抗旱打井時,在秦始皇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發掘,揭開了埋葬于地下兩千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檔在過洞中。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壯、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1980年,于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考古人員發現一木槨內一前一后縱置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這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后恢復原狀。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于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完全仿實物精心制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工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一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美的軟墊。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臥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臥車”的舒服感。即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 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于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
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
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采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制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制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非常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
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
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后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馬俑。
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 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制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
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聯系。
秦俑二號首次為我們展示了兩千二百年前的古代騎兵。 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
三號俑坑位于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
俑坑里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不過,這并不影響三號俑坑對于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之前,指揮將領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隨著戰爭規模增大,作戰方式變化,指揮者位置移至中軍。秦代戰爭指揮部從中軍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既可以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又可以進一步的保證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
秦兵馬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
這是秦俑設計者,為了再現兩千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追求單個陶俑形體高大,而且精心設計由8000余件俑群構成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
工匠們更是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這些陶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活躍、真實,富有生,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
縱觀這些深埋在底下的秦俑, 無論是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盡管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惟有這種靜態,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
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后,無與倫比。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兩千多年前,帝王非凡的氣度與膽識,還有他稱雄一時的威武。秦始皇無愧于“千古一帝”的美譽。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城5.37公里,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么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崇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
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
現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這個被認為是“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已經成為中外了解古老中國最可信賴的史冊,而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承前啟后藝術,更是令世界矚目。
秦始皇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智慧,也體現了今天中國在許多再現古跡研究領域所呈現出的高超技藝,而世人眼前的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它讓外國人贊嘆不已,讓中國人倍感驕傲自豪!
為“千古一帝”而謳歌(下)
海藍藍/文
如果不是重新去讀那些歷史,重新去看待一個曾經名震千秋的帝王,我腦海里,恐怕依舊是烙印在記憶深處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焚書坑儒”。特別是讀《史記》中那些記述,更相信秦始皇不單單是個暴君,還是個私生子。那些充斥于影視劇中秦始皇的印象不符合歷史的真實,特別是親眼目睹秦兵馬俑的震撼,以及那些從掩埋在古都西安泥土中挖掘出的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不得不讓我對這個歷史人物充滿好奇。我要從遙遠歲月走來的文物,做一次飄渺的時空穿越,去了解那個令人敬畏的 “千古一帝”。
看著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我相信,即使沒親眼目睹這種場景,也會被兩千多年前遺留下來的文化歷史而震驚。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
他建立了中國封建歷史的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眾所周知,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在從未屠城的戰爭中,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在所有歷史書中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其祖輩在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中,都曾作出貢獻。也就是說,有這樣的歷史功績不是他獨自一個人的,而是秦國上下七代皇帝不間斷努力完成的歷史使命,當然,也包括秦始皇本人。他們都完成了時代賦予自己的那部分使命,如秦昭襄王:削弱趙國等諸侯國的勢力……
當然,秦始皇在祖輩努力的基礎上,將一個四分五裂的華夏族統一在一起,這的確是他文治武功的結果。不可否認,他的的確確堪稱真正意義上的“始皇帝”,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建立者。如若不信,可以隨我的筆去看看他書寫的豐功偉績:
一、確立中央集權體制。在此前,中國地域內有許多分封國家,各國有自己的國君或王,而作為中央的商或周對各諸侯國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各諸侯國之間常發生戰爭,極大的影響著經濟的發展;秦始皇廢除分封制,設立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縣、鄉、亭、里等多級管理基層結構;這樣的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二、統一文字、貨幣。在此前,各諸侯國使用的文字不同,來往文書彼此不懂,不利于文化交流。秦始皇強制統一文字,而這套文字作為中國唯一規范的文化一直用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使用。各地區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有圓形的、刀形的、鏟形的,還有貝殼、龜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將貨幣統一為外圓內方的銅幣。這種銅錢也一直沿用到兩千多年后的清代。
三、統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單位五花八門,比如說,你想買一尺布,到其他地方連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這邊的一斤米,到那邊稱不叫一斤,叫另一種單位了。秦始皇時規定統一長度單位,叫分、寸、尺、丈。這些名稱至今還在使用;量具容積的單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單位叫銖、兩、斤、石。這些單位也到現在還在使用。銖是由于銅錢的重量是以銖計的,如半兩重的銅錢叫5銖錢,后來把“1銖”叫做“1錢”了。現在還是10錢=1兩。
四、修建馳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連接全國各郡縣的道路(相當于現在的國道和省道),大大加強各地間的聯系。
五、修建長城。原來各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后,他下令把原來國與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南侵,給后世留下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六、開拓邊疆。在中原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時,匈奴乘機南侵,攻掠秦、趙、燕三國的北方邊地;秦始皇兼并六國后,派數十萬大軍北伐,擊敗匈奴,穩定北方邊疆;南攻嶺南百越,把兩廣并入到中國版圖中。
這些事情在秦始皇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開創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兩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國管理無一不是在他這個機構框架下對國家進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們創造的偉業,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于秦始皇為他們奠定的基礎;在前人沒有的前提下,完成這么多體制變革和文化變革,以及眾多建設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從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國,到他去世,僅有11年時間。這短短的11年,秦始皇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為中國幾千年的帝制社會奠定了基礎。秦始皇不僅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個辦事效率最高的領導人。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名副其實的,不過不是他一家的皇帝,而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的真正締造者。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還采取了一系列“尊君”措施:謚法起于周初,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跡,給予評價性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后代臣子評價自己。準提及皇帝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只限皇帝使用、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天子自稱“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這些規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后世朝代皇帝沿用這些做法和稱呼,說明他的做法是得到兩千多年封建皇帝認同。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和賢人都不可能做到。再看看歷史上其他被稱為賢明的帝王: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們創造的“偉績”有哪一個能和秦始皇相比?他們為中華民族留下多少實質性東西能沿用數千年?毫無疑問,從這方面講,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偉大君王。
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兩千多年來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是其他帝王都難以匹敵的。世界史上,開創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秦始皇常被當做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為什么這樣一位千古功臣,卻被歷史遺棄了幾千年?
秦始皇統治所推崇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后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這是本質的差異和區別。特別是從漢武帝時期,極力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徹底改變了中國封建歷史的理論思想的走向。故此,在這種背景下,由受過嚴酷宮刑的司馬遷記載《史記》自然會從儒家思想學說的影響下評價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其實,秦始皇并不像司馬遷《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真正的秦始皇,就要從各種版本的書中去解讀,要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觀。這樣,才能夠客觀還原歷史上一個帝國皇帝的真實面目。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叱咤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創立者。
秦始皇所用丞相李斯是法家學術創始人荀子的學生。秦始皇尊崇的是法家思想,要“以法治國”,然而,由于他主張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沒有制定出一套集道德規范、法律章程和學術研究于一體的哲學體系。在剛剛結束戰亂的大環境下,強制暴力執法,自然會引起很多人不滿,加上不久秦始皇離世,趙高又要挾李斯假傳圣旨,除掉扶蘇和蒙恬等大批忠誠而有治國才能的人,亂了朝綱,天下大亂在所難免。
漢朝的建立正是秦亡之后第一個能從秦政歷史中得到經驗和教訓。漢初劉邦所奉行休養生息的“清靜政策”和漢文帝所尊崇的道家學說“無為而治”相結合,使的秦亡之后,漢朝得以平穩過渡,并且逐漸出現繁榮景象,而“文景之治”也使得漢代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
到了漢武帝,自然不能再采用父輩及祖輩的治國方略。于是,他采用了當時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觀點,并把它作為治國綱領性理論。然而,此時所說的儒術,已非春秋戰國時儒家思想的原貌。以孔丘為創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主張“禮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于:圣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儒家在禮與法的關系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系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系中強調“人治”。
董仲舒所說的儒術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獨霸中國二千余年,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個層面。
最講究實事求是,用生命來捍衛一個史官職責的司馬遷,為什么不能客觀評價這位經天緯地的始皇帝呢?讓我們掀開歷史帷幔,看看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是哪個皇帝當政,他又是用什么方法治理國家,我們自然就清楚了原因了。司馬遷生于漢武帝時期,因為直書秦始皇必然冒犯漢高祖。
秦始皇統一中國,沒有殺六國王室嬰;而漢高祖劉邦亡秦之后,與項羽一起殺秦王子,夷滅秦王室。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臣,都高官厚祿,善始善終;而漢高祖幾乎殺光了開國功臣,夷滅了他們的宗族。
秦始皇對待戰敗的李信,不但沒有處罰,反而在平定齊國的戰役中讓其帶兵立功,重樹威名;而司馬遷的當朝皇帝漢武帝對將軍王恢,只因其隨機應變,沒有冒險出擊而將其下獄處死。
秦始皇從未誅殺過將軍和大臣;而漢武帝當朝宰相就殺過數位,還有將軍、王子、公主。
秦始皇從未對直言的大臣加以處罰;而漢武帝因司馬遷替戰敗的將軍李陵諫言就將其處以宮刑。
試想,如果司馬遷將秦始皇的客觀功績不加修飾的寫進《史記》,漢武帝讀罷,或由忠心的臣子讀到后稟報上去,會是什么結果?毫無疑問,不僅司馬遷會遭滅門之禍,其一生的心血《史記》也將化為灰燼。這或許正是司馬遷泣血苦心。
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一直都沿用漢武帝時期的儒家思想治國,雖期間也有一些變法事件(如王安石變法),但最終都夭折了。那么,被歷朝歷代統治者冷落的原因,也有秦朝只統治二世,就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覆滅。自然沒人再去試用秦始皇的“治國之道”,被史學家涂黑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當然,被說成私生子,也就在所難免。
在西方,人們常把秦始皇與拿破侖相提并論。事實上,秦始皇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更是世界史上的“千古一帝”。就他取得的成就而言,很難找出能出其右的君主。大體說來,羅馬帝國與秦統治時期的人口、面積差不太多。但羅馬帝國統治時間更短,愷撒死后,帝國分崩離析。秦王朝則不然,這是秦始皇獨具影響的原因。
歷史上有過許多有作為的皇帝,但沒有哪一個能與秦始皇相比。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我們確實應該為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始皇帝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