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魯院表達
李櫻桃/文
一
初到魯院時,正是春風撫柳的三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院郁郁蔥蔥的綠。綠樹婆娑的倒影鑲嵌在湖水的微波上,風兒輕輕地吹來,微波蕩呀蕩,蕩出一個似有似無的笑影。我把這看作是魯院的表情,清清的淺淺地微笑著,歡迎一個個來自四面八的學子。
湖水快樂的波紋里,是魚兒自由自在游來游去的身影。在我默默的注目中,紅的、黃的、黑的、花的一尾尾魚兒,也是那樣快樂得歡欣鼓舞。一個接著一個的魚躍,像是精心編排的舞蹈,我把這也看作是魯院獨特的歡迎儀式。
歡迎儀式過后,我便開啟了魯院四個月的學習生活。每天于教室上課、食堂吃飯,之后便于校園里漫步,每當路過湖邊,總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望一望湖上的垂柳,看一看湖里的游魚,看它們或三五成群的追逐嬉戲,或形單影只地獨自徘徊。某一天,我便望到了湖里亭亭玉立的荷花。雖然還是含苞待放,卻更讓人滿懷期待。每天對著將開未開的荷花一遍遍地行注目禮,直到荷花褪去羞澀的衣衫,開成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風景。
有時坐在湖邊,想著那一首《采蓮曲》,似乎看到遠古的舞者,衣紅羅,系暈裙,乘蓮船,執蓮花,載歌載舞的樣子,內心便生出許多的羨慕來,這大概也和“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一樣的心境吧!
來魯院的路上,眼見林立的高樓、奔馳的車輛,身被疲累占據,心被嘈雜裝滿,一腳踏入這個純凈自然的清悠之地,享受著“水光瀲滟晴方好,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致,身瞬間卸掉疲累,心即刻蕩凈嘈雜,每日里面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之花,這樣美好的心境,也是該被他人羨慕了的。
二
回首之間,看到了那一尊矗立的魯迅雕像,我仿佛一個自遠方趕來的朝圣者,久久地站立于前,心里默想著先生的那些經典篇章。從《故鄉》到《祥林嫂》,再到《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文學之路上的跋涉,總是漫長而又充滿艱辛,不能缺少心靈的滋養與精神的鼓勵,而這一部部傳世經典仿佛一個個指路的燈塔,讓我在雖艱難的行進中依然選擇了義無返顧。
漫步綠樹掩映的園中小徑,抬頭之間,我又看到了老舍、巴金、矛盾、冰心……曾幾何時,這些閃光的名字,像高遠天空上的星辰,現在看著大師們近在咫尺的雕像,我仿佛穿越了時光遂道,滑入到過往生命涌動的河流里,而逝去歲月里的那些精彩瞬間也被完美定格。我似乎看到,他剛為小說完成一個精彩的結尾,他放下正在冥思苦想的小說開頭……他們陸陸續續地匯聚在這園子里,伸展著疲累的腰身,然后或坐或站,圍聚在一起,開始了激昂而熱烈的討論。一番討論之后,他放棄了那一個自認為精彩的結尾,他找到了那一個完滿而漂亮的開頭。抬頭仰望之間,一時頓悟,原來大師也有苦思冥想而不得的煩悶,也有自認為精彩而遭人貶斥的尷尬。一時頓悟,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承認失敗的勇氣和推倒從來的決心。
三
與魯院邂逅是北京最美麗的季節,蓊蓊郁郁的綠依舊傲然枝頭,將開未開的花便開始吐露芳芬。只幾天時間,校園里便是粉白一片、嫩紅一片。穿行在校園小徑上,像是于花海里倘佯。“新詩已舊不堪聞,江南荒館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贈君。”這是贊美玉蘭花的詩句。玉蘭花無愧于這樣的贊美,那綻放枝頭的花瓣,白得像雪、粉得像霞,白里透紅的樣子,像極了學員們青春而朝氣篷勃的臉龐。
梅花層層疊疊開成一片云霞時,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十四名同學差不多都能叫上了名字。為了不辜負這一場盛大的梅花之約,許多同學都來到樓下的院子里。這一個聞著梅花的香,那一個看著梅花的美,那綻放的笑臉和綻放的梅花都是一樣的燦若云霞。
梅花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這說的是梅花也是我的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十四名同學,以文學的名義聚會在這里,他們在探究文學要義的同時,也在追求著梅一樣高潔、堅強和謙虛的品格。
最喜歡玉蘭花的花語,因為她代表著報恩。我覺得,報恩是人最可貴的品質。望著粉著、白的玉蘭花瓣,像是望著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的臉龐,面對他們,我內心里感激的話語,就像滿街滿樹開得繁盛的玉蘭花。感恩的玉蘭花,你能捎去我對親人、老師、朋友、同學的惦記與思念嗎?人生有著許多的聚散離合,不久之后,這開得繁盛的玉蘭花便會隨風飄落,而我也會告別魯院,告別相聚了四個月的老師與同學。
四
當然,來魯院不只是賞花看魚,魯院的景色故然美麗,也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開學典禮之后,緊接著就迎來了魯二十九的首次聯歡會,就像我在聯歡會上朗誦的散文《寫作的幸福》里描述的那樣,“人到中年,坐在教室里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面對這一份奢侈,除了幸福的陶醉,更多的則是內心的一種壓力。”
魯院有著讓人傾慕的湖水、游魚和花樹,可更讓人傾慕的是她所達到的文學高度。從《我的魯院》一本書中,我看到了鄧友梅、蔣子龍、王安憶、莫言、張抗抗、劉震云、余華、談歌、關仁山、徐坤、紅柯等著名作家的名字,而他們都是魯院的學員,就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也位列其中,我不能不感到來到魯迅學習的榮幸。
我想象著,若干年前,這些文學大家也像我一樣,懷著朝圣的心情來到魯院,然后像一個個小學生一樣安靜地坐在教室里,期待著走進通往文學圣殿的大門。若干年后,他們真的找到了各自打開文學奧秘的鑰匙,書寫出一部又一部偉大的宏篇巨著。如今,站在文學圣殿的大門前,我也期待著找到那一把開啟圣殿的鑰匙,讓我抒寫的作品能夠走進讀者的心靈。
視野決定作家的格局,對文學的理解與認知,則決定了作家可能到達的高度。來到魯院,我更多的是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四個月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頂級專家都先后走進魯院,聆聽著專家們的講座,靜坐于魯院一隅的我,仿佛穿越了上下五千年,縱橫了十萬八千里。
“中法文學論壇”“陳忠實作品研討會”“枊青作品研討會”等文學活動中,我聆聽了鐵疑主席的講話,并和中法著名作家進行了交流互動。這些高規格的文學活動更像是一扇扇打開的窗戶,透過這一扇扇窗戶,我得以瞭望到了文學更廣闊的世界,文學更豐富的內涵。李敬澤、邱華棟、胡平、劉慶邦、郭燕、李洱、梁鴻等著名作家、評論家也先后走進魯院,為學員們破解著一個個文學創作的謎題。在老師和同學那里,我獲得了啟示,那就是,一名成熟的作家,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新穎而恰如其分的寫作手法,更要有關照現實的情懷;他不但要具備圓熟的文本能力,還要有對歷史與現實審辨的人文認知和價值判斷;他要根置于傳統文學與文化的沃土,觀照現實,洞察人情,并有著鮮明的寫作個性與批判色彩。魯院的學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文學,并反思自己的創作。對照以上的文學理念,我認識到了自己以往創作上的一些誤區,而要成為一名成熟作家,我還要在未來的文學之路上不斷地跋涉。但不管前方的路多么遙遠,多么難行,我都將一無返顧。
李敬澤老師說,寫作者要深刻認識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要認識到,我們可以做什么?這個世界期待我們做什么?
我出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這里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創作的根,我的寫作必須從這里出發。幸運的是,在文學之路上,我與魯院不期而遇,她鼓勵我向著文學更廣闊的世界進發。

李櫻桃
作者簡介:
李櫻桃,筆名易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九屆高研班和內蒙古文學創作研究班畢業;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作協副秘書長;小說獲第十一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首屆延安文學短篇小說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