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祭最后的匈奴王致謝作家高建群贈書《統萬城》
【引】《統萬城》寫的是匈奴民族最后的一段歷史,在高建群筆下,最后的匈奴王赫連勃勃不光生性狡猾、兇狠、自大、野蠻,同時亦志向遠大、堅韌不拔,向往漢民族文明,這個高明的軍事家把運動戰和游擊戰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他是匈奴歷史上的悲情民族英雄。高建群用“我們應該以寬容之心來看待所有民族為自己的生存而進行的斗爭”而定語他筆下的匈奴民族。拋卻了世俗社會的道德唯一的評判,不僅寫出了他們各自不同的人格光輝,而且肯定了他們對中華歷史文化、民族文明的杰出貢獻,特別是肯定了他們作為“人”的精神價值。表現出的是作者尊重所有人的生命和價值的博大的人道情懷。這就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敬畏。這確是能給人以心靈震撼的堪稱史詩的作品,無論從文學角度還是歷史角度都值得一讀。小說《統萬城》于2013新年伊始在兩岸三地發行,有幸收到作家高建群先生的簽名贈書,反復閱讀,有感成文。希望這些文字,能讓各位朋友對此書有一些了解,看到那段斷了章的歷史,向蒼茫大地上所有的生命致敬!
此文以水凝碧為筆名首發在新浪網,被推薦至新浪首頁"大講壇"欄目。陜西軍旅作家韋克家先生留評:
震撼心靈《統萬城》,
燕趙才女敬英雄。
碧水凝結一碗酒,
濃濃烈烈鑄丹青!
(韋克家)

文字//劉繼英 攝影//劉繼英
把酒高歌的男兒是北方的狼族
人說北方的狼族
會在寒風起站在城門外
穿著腐銹的鐵衣——
《統萬城》寫的是匈奴民族的最后一段歷史。自稱為“長安匈奴”的作者高建群說,曾經影響過世界歷史的匈奴民族已經消失,但這個偉大的游牧民族建造了一座城,影響了農耕文明。從這個基礎上講,匈奴民族值得記憶,赫連勃勃就是英雄。
本書的主線,是寫大惡之花匈奴末代大單于,赫連勃勃的傳奇一生,是寫匈奴民族的唯一都城——統萬城的筑城史,可視為一部赫連勃勃大傳。通過這個人物,本書描寫了匈奴這個曾深刻地動搖了東方農耕文明根基和西方基督教文明根基,差點兒重寫世界進程的古老游牧民族,如何為了生存而征戰,創造北方狼族的歷史,又是如何退出人類歷史舞臺的————
赫連勃勃出生在一輛高車上。他出生的那一刻,這輛高車的兩只大輪子正在轔轔滾動。出生在路途上,這是宿命——匈奴人的宿命。這個游牧民族從我們知道它的那個年代起,就是這樣風一樣地往來無定,云一樣地漂泊為生。
迢遙的道路,無目的地的遷徙。騎在馬上的士兵。乘著大轱轆車的婦孺。健碩的、長著一對彎曲犄角的馱牛。那牛背上馱著的帳篷支架......這是最后一支匈奴部落。他們走了多少里的路,翻越了多少座高山和多少條河流,不知道!只知道這孩子已經在高車上,咂著一只母羊的奶頭,走了三年了!見了三遭這草原的草枯草綠了!
朔方王劉衛辰抱起孩子,來到鐵匠爐前。他俯身從靴子里拔出一把彎刀,在那爐火上燒紅,然后向孩子的臉上劃去。他在這孩子的臉蛋上劃了三道刀痕。第一道劃下去時,他說,這一道是讓你勇敢!接著又劃第二道,他說,這一道是讓你俊美!當第三道劃下去以后,他說,這一道是叫你兇惡,兇惡得讓任何敵人看見你的容貌都害怕!從此,這個孩子懂得了什么叫做仇恨。這個在帶著仇恨的孩子生長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大時代背景下。
秦末漢初,強大的匈奴部落聯盟曾經雄踞蒙古草原以及中亞細亞廣袤的戈壁大漠,他們強悍的騎兵經常南下侵擾,給中央政權以重大的威脅。到了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朝廷趁機扶植南匈奴,共同對付北匈奴。戰敗的北匈奴一路向西遷移,從而引發了當時亞歐大陸上長達幾個世紀的游牧民族遷徙浪潮。
在北匈奴西遷的同時,南匈奴被中原王朝接納為正式的臣民,許多人開始進入長城以內定居。匈奴鐵弗部就是十六國北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公元391年的一次戰爭中,鐵弗匈奴在與北魏的戰爭中遭到慘敗,許多人被殺。年僅10歲的劉勃勃僥幸逃脫。在好友叱干阿利的幫助下,劉勃勃投奔前秦將領末弈于帳下,并娶末弈于之女鮮卑莫愁為妻。不久之后,前秦政權瓦解,劉勃勃又隨末弈于一起歸降代之而起的后秦皇帝姚興。
公元407年,姚興派遣使者與北魏講和,這一舉動令與北魏有殺父之仇的劉勃勃極為不滿。26歲的他開始謀劃脫離后秦,重建鐵弗部自己的勢力。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第一個襲擊目標竟然是自己的岳父——后秦大將末弈于。該年5月,劉勃勃糾集3萬兵馬,偽裝成田獵的樣子,在今天寧夏的固原一帶,對末弈于發動突然襲擊。末弈于戰敗被殺,其部眾全被劉勃勃吞并。
是年6月,劉勃勃宣稱自己是大禹的苗裔,建國號“大夏”,建年號“龍升”,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并仿照漢制設立朝廷、百官,正式脫離后秦獨立。稱王以后,劉勃勃對于自己原來的劉姓并不滿意。當初,南匈奴的單于曾娶漢朝公主為妻,許多貴族被漢朝皇帝賜姓為劉,劉衛辰就是這些匈奴貴族的后代。劉勃勃認為這個姓氏是來自于女方的,大大不妥,也彰顯不出他將要成就大業的獨特身份。于是,他改姓赫連氏,取“帝王系天為子,其徽赫與天連也”之意。從此,一個匈奴鐵弗部統治下的新興王國——大夏國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這最后的匈奴王赫連勃勃,終于將報家族的仇恨,復興部族曾有的輝煌當做自己的終身事業。 他是以愛的名義,以招贅的方式進入后秦北方重鎮將領的家中的,然而又以復興部落的名義,暗殺了自己所愛的女人的父親和母親,奪得城池。騙取了后秦皇帝的信任,積累了此后更大擴張的資本,建立了匈奴人自己的都城——統萬城。
赫連勃勃將骷髏頭酒具掛在馬鞍上,這酒具就是王的標志。赫連大夏,威夷四方,大夏龍雀百煉鋼刀所向無敵。高擎著獨耳狼旗,在未來的日子里,鼓行秦隴,縱橫燕趙,也差點重新改寫東方世界的文明進程。可是卻因他的暴烈、兇殘的行為,在北魏襲城時,因中毒死于愛他恨他的女人鮮卑女莫愁的懷中。有時歷史是多么戲劇化。
“男人的事業在馬背上,在酒杯里,在女人的臥榻前!”
最后的匈奴王赫連勃勃,在整整一千六百年前的那個悲慘的早晨,在統萬城即將被攻破,在顯赫一時的匈奴大夏國的大廈將傾倒時躺在草原上一個簡陋的羊圈里,躺在美人鮮卑莫愁的臂腕上,這樣說。
“讓我最后一眼看看我的草原,看看我的馬吧!”赫連勃勃說。
“我殺死了一位英雄,我結束了一個時代!”鮮卑莫愁說。
赫連勃勃與被歐洲人恐懼地稱作“上帝之鞭”的同時代北匈奴人阿提拉大帝一樣,在歷史上被稱為殘暴之君。但在高建群筆下,一代梟雄赫連勃勃不光生性狡猾、兇狠、自大、野蠻,同時亦志向遠大、堅韌不拔,向往漢民族文明,這個高明的軍事家把運動戰和游擊戰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他是匈奴歷史上的悲情民族英雄。
這是一部深刻的作品,這稱得上是一部具備史詩氣質的小說。《統萬城》是歷史的傳奇,是人性的史詩,既包含著對歷史、歷史人物及更廣闊多面的人性的歷史的眷顧,更有著對歷史的崇高贊美和詩意的敘述。高建群用“我們應該以寬容之心來看待所有民族為自己的生存而進行的斗爭”而定語他筆下的匈奴民族。拋卻了世俗社會的道德唯一的評判,不僅寫出了他們各自不同的人格光輝,而且肯定了他們對中華歷史文化、民族文明的杰出貢獻,特別是肯定了他們作為“人”的精神價值。表現出的是作者尊重所有人的生命和價值的博大的人道情懷。這就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敬畏。
“我向大地上遇到的每座墳墓致敬”表現出的是作者尊重所有人的生命和價值的博大的人道情懷。因為無論是功業顯赫的“成功者”,還是老死一隅的“失敗者”,都是曾經為妻兒溫飽、家族延續的奮斗者。在生命和人的意義上,他們都是平等的。即使那些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而給他人造成痛苦、傷害的人,他們或已經懺悔罪孽,或已經受到懲罰。“我們致敬的是曾經鮮活的生命,是已經無害的逝去的靈魂。”赫連勃勃死于他的妻子鮮卑莫愁的報復,已以生命償還了自己的罪孽,留下的卻是屬于一個民族的奮斗者曾經創造的輝煌。
讀罷《統萬城》,仰望蒼穹,胸中一種豪氣陡然升騰。統萬城是匈奴民族留在大地上的一聲絕唱,而匈奴民族在亞歐大草原上的幾百年飄蕩,也許是世界史上最悲壯的史詩。想來,任誰也會被這個1600年前那最后的匈奴王鼓行秦隴,馳騁燕趙的驍勇身姿喟嘆。更重要的是他對于生命從容的交付,先驚,后嘆,再唏噓,而后陡生敬意。如今,一位燕趙之女,踏著這方曾是煙塵滾滾的熱土,穿越千年的歷史長河,看英雄美人走過,我只想說,給我一碗酒吧,烈烈的,敬這位最后的狼族英雄!

【匈奴人沒有疆界,匈奴人的牛羊吃草到哪里,哪里就是匈奴人的疆界】

【人類最高貴的征服,乃是對馬的征服,是圈養馬的那一刻,是以一種優雅的姿勢躍上馬背的那偉大一刻!

【云遠天高古道長,沙漠駝鈴震四方。晶瑩最是天山月,為爾遍照菩提光。】

【重又看見了那條路:一端在迢遙的荒古隱沒,另一端伸向曠茫無涯的未來。】
附:
《統萬城》作者高建群簡介:
高建群:當代重要的小說家,國家一級作家,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76年以《邊防線上》踏入文壇,1987年以《遙遠的白房子》引起文壇強烈轟動,1993年以《最后一個匈奴》奠定其實力派作家位置,并引發中國文壇“陜軍東征”現象,2003年以《胡馬北風大漠傳》再次引起轟動,并應邀在風凰世紀大講堂以“胡羯之血”為題演講。迄今,這位寫作者已出版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最后的民間》、《最后的遠行》、《愁容騎士》、《白房子》等五部,中篇小說《遙遠的白房子》、《伊犁馬》、《雕像》、《大順店》、《刺客行》、《菩提樹》等二十四部,散文集《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羅布泊大涅磐》、《胡馬北風大漠傳》、《狼之獨步》等十部。計一千五百萬字。2004年他被中國散文學會評為當年度中國散文十佳,2005年被《中國作家》評為當代最具影響的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