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聚,因緣而行
——京津冀晉湘30名作家上饒采風記
海藍藍/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流傳最廣的詩句,想必生活在北方內地的人,都有這樣美好的心愿:漫長而寒冷的冬季,企盼和煦微風吹開冰冷的世界。
張炳吉:河北采風學會會長,著名散文家;毛素珍:三清媚女子文學研究會創始人,著名上饒文學活動家。這兩位原本跨越幾千里的匠人,因文學之緣,將兩個超越各自領域的民間組織聚在一起。我很幸運,成為此次大型采風活動的牽線者,兩位匠人的引薦人。
文學,是我們共同的愛好,自然也就成為我們相聚的媒介。因文而聚,因緣而行的采風活動就這樣在計劃中,一步步變為現實。
京津冀晉湘的30位作家,在同一時間齊聚上饒。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相約,帶著對春天的熱愛,帶著對上饒的好感,帶著一顆赤誠的心,一雙閃亮的眼睛,踏上采風之旅。
上饒,這座我由衷愛著的城市,盡管曾多次欣賞,依舊如我首次一樣,以全新的感覺,吸引著我的目光,吸引著我的靈魂,不僅是走近去,欣賞它迷人的風光,更是走進去,了解它厚重的歷史。曾因一段血腥歷史而聞名于世的上饒,如今,卻因文學之故,重塑新的城市名片。
一部大巴,一群來自五省市的作家,及受毛會長之托,前來陪伴的三清媚女子文學會成員,一路歡聲笑語,一路激情勃發,直奔方志敏烈士的家鄉——弋陽。
據載:“縣治在弋水之陽,曰弋者,以水形橫斜似弋也?!边枺锶A天寶,山川錦繡,一方山石一方奇,一道江河一道景。
我們游歷著山巒峻峭的丹霞地貌龜峰,欣賞了京劇鼻祖“弋陽腔”,拜謁了烈士方志敏,用江西首任省委書記邵士平的詩句概括來講:“革命一故鄉,江西弋陽,山城如畫世無雙,南屏武夷北懷玉,遍地文章?!?br />
當我們告別“紅古綠”的弋陽,來到 “以縣治于萬年峰之陽而得名”的萬年縣,竟驚喜的發現,這里居然是“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在“仙人洞”里,我看到人類的祖先是如何發現野生稻谷;在“吊桶環”下,聽聞他們又是怎樣進行公平交易。在這里,我們享用了古時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品味到的萬年貢米。瞧一瞧,顆粒飽滿,大而細長;聞一聞,濃香撲鼻,沁人心脾;嘗一嘗,質軟潤滑,口感不膩。端著小碗細品,米粒如梭,色澤似玉,誰能不贊嘆,此乃堪為“米中珍品”。鄧榮軍部長說:萬年貢米,吸取四季清泉,根植水土特異,營養豐富,譽蓋“五谷之首”。
有人說;萬年還是“淡水珍珠之鄉”,誰能帶著我們去買些飾品?王樹平副部長答應做向導,還要為大家兼做導購,負責砍價。我也好奇,珍珠飾品雖多,卻未見過“淡水珍珠”有何不同,便跟隨前往,想一堵鄱陽湖水孕育出的珍品。
對于來自北方的作家們來說,上饒的每一個地方都極具吸引??吹贸?,他們發現新鮮、新奇事物時,興奮、欣喜的表情;聽得到,他們走到哪兒,都會有一番發自肺腑的贊美。所有采風團的作家對毛會長與當地領導極盡所能,把采風行程安排得如此妥帖而感動。張會長不止一次對我說:受此禮遇,讓人心有愧疚。誰的心里都明白:毛會長與各縣市領導對京津冀晉湘五省市作家采風團此次的活動給予極大的重視。我比誰都更清楚,此次采風不僅要用心去品讀各處風景后面的故事,還要認真發掘各地的風土人情。上饒浸潤于民間的歷史文化,需要用作家獨特的視覺去審視。上饒,遍布“紅古綠”色的厚重感,需要所有采風作家,質樸的文字去描寫。上饒獨有的,恰是其他地域缺乏的,純美的精神所在。
大巴在蜿蜒的山路疾馳,下一站是鉛山縣葛仙山鄉的陳家塢。鉛(yán)山的“鉛”不讀“qiān”。學到熟字的“陌生音”,是到這里的第一個收獲,足夠誘發作家們在途中的談資。
我對葛仙山鄉并不生疏,是因去年底已有接觸,寫過一篇《小山鄉里的大歷史》,還上了樂途網首頁。我欣賞江文書記干練的口才,敬佩他的睿智與魄力。在短短時間里,竟能將一個風氣亂,基礎差的鄉鎮建成秀美山村。
從會議室《入黨誓言》便知,作為黨員干部,時刻清楚自己曾舉起拳頭,面對黨旗進行過莊嚴的宣誓?;鶎痈刹咳绾我陨碜鲃t,如何用瘦弱的身軀挑起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
僅僅四個月,葛仙山鄉的小山村變了。懸掛的紅燈籠渲染著綠色環境,潔白的小樓掩映在綠樹叢中,陳家塢的秀美與眾不同,吸引著采風團的俊男靚女拍照不停。沿著熟悉的柏油路,我獨自向前,就為尋找新的景色,新的面貌。哪里新增加了內容?哪里發生了巨變?最引人矚目的“歐陽宗祠”匯聚了所有人的目光。他們沒有對比,而我卻發現,內外進行了多大修整:原來雜亂的小市場沒有了,特別是祠堂里,喧鬧的場面,雜陳的餐桌,聽戲的人群都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整潔的祠堂,全新的“六一居士”歷史文化墻。
晚餐后的小操場,基層的小伙子正放松自己一天的疲勞;旁邊的木質小拱橋下,幾只紅鯉魚悠閑地穿梭在狹長的水池里。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小,卻美到了精致細膩。我想最合適的一個詞便是“小巧玲瓏”了。
小會議最醒目的變化就是那面展板做成的黨旗,上面幾個大字寫著:我是黨員我光榮,我是黨員我帶頭。上方LED燈箱打出的字幕:《三清媚》組織京津冀湘晉知名作家葛仙山鄉采風座談。
再次見到江文書記有種更親切的感覺。會上,他如數家珍般介紹葛仙山鄉的情況,新的規劃,與參會作家交流,多角度提出肯定與建議。我也就陳家塢葛仙山鄉發生的巨變談了個人的一點點體會。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子,我探頭去觀察外景,卻發現招待所緊鄰“葛仙山鄉中心小學”。對面墻上粘貼的字吸引著我,拿出手機拍下來:會生活 會做人 會做事 會學習 ;能寫一手好字;能寫一篇好文章;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能掌握一項健身技能;能展示一項藝術才能。
作為職業教師,我為學校的這種提法點贊。這句話不僅說給孩子,也是說個家長,說給過往的每一個能讀懂文字的人。
是的,人要活著先學會生活,會做人做事,這是最基本的為人之道。后面針對學習方面,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目標,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具備上述能力,都會給自己與他人帶來便利。比起那些遙不可及的“好高騖遠”,我認為這樣的提法更符合實際,也更容易實現??谔柶鋵嵅煌夂蹙褪亲屓烁杏X聽得懂,可實現。學生也好,家長也罷,疑惑是校門口往來的人們,都可以從這幾句顯而易見的語言中,悟出自己的體會,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心中的愿望。
街上,結伴上學的孩子,送孩子上學的車子,到小賣店購物的小朋友,吃早餐的人們,忙而有序,鬧而祥和,這種生活,是他們都已經習慣了的。
因山而名的鄉村,有因道而名的仙山。據載,晉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山煉丹傳教,遂被后人稱為葛仙山,名聞贛閩浙的道教圣地。葛仙山下有塊巨石,斜面上書一個“佛”字,正面寫著一個“道”字。佛為外來教,道是我國本土教,同為一石,足見本土文化之包容性。
“道”是本土教義的最高信仰,也是化生萬物之本?!耙晕抑赂谢耍晕抑茌o助他人,以我之學教導他人,以我之修為眾服務。”柔弱不爭,淡泊名利,這或許正是葛仙山鄉淳樸的民俗民風。
遙望云霧縹緲的葛仙山,清凈優雅,如同一幅沒有重彩的水墨丹青,讓人心生敬畏。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德興是取自“山川之寶,惟德乃興”之意,素有“江南金山”“千古銀城”“中國銅都”之稱。境內的大茅山是懷玉山脈僅次于三清山的第二高峰,有詩云:“千峰倚空碧,萬嶂礙于云”。
大茅山豐沛的負氧離子,讓本已乘車勞頓的作家們精神煥發,面對碧水淙淙,滿眼綠意,舒爽怡人的風景,美食美味也不能喚回他們對大茅山一見鐘情的陶醉。你看這里,林蔭道上的美女,童心未泯,竭盡全力,是想脫離地面,像鳥兒一樣齊飛?再瞧那邊,端著相機拍攝美景的帥哥,“秀色可餐”,恐怕他們早已淡忘了這是正午時分?幾位年邁的長者,尋訪著當地百姓,是在了解大茅山的歷史,還是在尋查植物枝葉上懸掛的稱謂?
德興市常委、宣傳部王建華部長,市文聯程志主席及當地作家陪同用餐后,又作為向導一同游覽了這座天然植物王國。蜿蜒的游步道,澄碧的溪流,讓人忘乎所以,誰也不愿走馬觀花似的放過大茅山美麗的風光。濃陰之下,暢然呼吸,飛瀑流泉,讓人流連忘返。他們或嬉戲池邊,或逗留樹下,或穿行石灘,或直奔向前,去尋找更迷人的景色。
文學之緣,文字為媒介,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作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茅山的故事講不完,德興的歷史挖不全,時間太短,情意綿綿。
在銀鹿賓館,惜別德興的朋友,采風團的最后一站就是“夢里老家”——婺源。車上,作家們就婺源的解釋爭論不休,有的說以“婺水繞城三面”;有的說“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還有的說:“以縣東大鏞水流入婺州”。
隨行的戴戴就是婺源人,她說:從古至解放前,婺源都屬安徽管轄。這里歷史文化及建筑都屬徽州,也就是徽派文化。如今已是上饒市的下轄縣之一。
三清媚副會長黃秋蓮說:婺源東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鎮,北枕“國家級旅游勝地”黃山,“古徽州首府”“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還有“銅都”德興。它的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書鄉”與“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游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鄉村”。
婺源是唯一一個以縣命名的國家3A景區。我認為:婺源才是真正讓人感受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好地方。一路行程,一路觀景:清淡素雅,澄凈混濁。綠樹掩映下的徽派建筑,是獨特的人文環境與優美自然風光完美融合的藝術結晶。它簡潔、精致、典雅,富有藝術之美,行在山水間,如在畫中游。
再次見到賦春原黨委書記李洪峰是在源頭古村景區。他和毛會長在門口等待著采風團。一走進源頭古村,便看到掛滿吉祥布條的紅豆杉。人們環繞祈福,聆聽導游講述關于一樹兩分枝,就連專家也無法解釋,故此,民間傳聞的夫妻樹便顯得更為真實,受到百姓膜拜。
在源頭還有一道亮麗的風景不容錯過,那就是古村落所處的水口。說到水口,大家可能比較陌生。水口有石拱橋橫跨于溪水之上,兩邊各有一座山頭拱衛。水口位于整個村落下游,既是出口又是入口,古時被認為是村落地之門戶,關系著人丁財富興衰聚散,更是村民命運前程的精神象征,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理想追求。
源頭古村水口,是當地在恒久的時空里創作的美麗畫卷。它將人文色彩與自然山水巧妙融合在一起,精致地展現在時光長河中,以它亙古未變的內涵,山高水長地散發出靜遠與幽香。當你走進龍泉溪谷地,一排一排的白花檵木,整片整片的幽幽綠竹,無不展示著山水的婀娜與妖嬈。溪邊茶亭,一方茶肆,幾盞茶碗,秀美的茶妹淺斟慢酌,聽風撫竹林的細語,聞溪流漫過卵石的問候,文人墨客的雅趣,便是臨溪而書,或一幅墨寶,或一幅山水圖,清唱幾句小曲,和著鳥兒的啼鳴,清幽淡雅的江南風景,心醉于這曼妙銷魂的世外桃源。
李洪峰介紹他熱愛的賦春:佳木蔥蘢,清溪潺繞,橋拱高架,水車悠悠,石亭矗立,曲徑通幽;又有紙傘坊、豆腐坊、油榨坊、魚塘人家,民俗風情與宗教遺址并存,更有被尊之為“樹神”的巨樟,距今已1500年滄桑,堪稱“天下第一樟”。
婺源的美與眾不同:山與水,花與樹,色彩與造型,游客與村民,總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休閑與散淡。走在鄉間小路,才真正體會出什么叫“世外桃源”,什么叫優雅的慢生活。原來這里才是人最不想離開的地方。多少人奮斗一生就為想過的那種:一塊地,一處房,一條溪流,一片竹林,一座不高卻可看到云霧繚繞的山,一個相伴的愛人,過著平靜而安逸的生活。
一周采風活動在激動與欣喜中很快過去了,30位來自京津冀晉湘的作家,30顆懷揣感恩的心,用自己質樸的文字,盡情書寫著對上饒的一片赤誠,表達著對上饒各級領導,對三清媚毛會長及所有服務的朋友的感激。我讀著一篇篇發自肺腑的文章,明白了他們從上饒帶走的寶貴財富,那就是弋陽方志敏留在《清貧》與《可愛的中國》里,永恒不朽的精神,龜峰迷人的弋陽腔;帶走了萬年“民以食為天”的稻谷歷史;帶走了葛仙山鄉:“我是黨員我光榮,我是黨員我帶頭”的真誠;帶走大茅山“墾殖精神”,帶走了清清爽爽的負氧離子印象;更帶走了徽州文化特色的婺源人文底蘊,與留在腦海深處的秀美風光。
“上乘富饒”的 “山郁珍奇”是奇美雋永的山林,是真誠淳樸的民風,是物產豐沛的魚米之鄉,是上善若水的的人杰地靈。讓我代采風團所有作家由衷地說一句:上饒,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