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青春期的孩子像一把刀

麥家(資料圖)
最近,《環球時報》記者在杭州專訪麥家,和他聊起了剛走出青春期的兒子,還有那個曾經同樣叛逆過的自己。
在《朗讀者》節目,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給兒子的一封信成了《朗讀者》開播來最重磅的一枚催淚彈,擊中了無數父母與孩子的心....這封被網友稱為“最美家書”的信,當時曾刷爆朋友圈,引發熱議。
麥家和他兒子的故事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從高中起,麥家的兒子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去上學,3年全部待在家。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打游戲、上網、惡作劇。麥家只好把老師請到家,但被兒子氣走了一個又一個。麥家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家培訓機構,就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仍以失敗告終。
終于,兒子到了該高考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看到曾經的小伙伴都開始努力讀書,紛紛準備出國讀大學,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努力了半年,靠著童子功過了英語關,拿到美國6所大學的offer。他最終選擇的費城藝術大學還給了他每年1.2萬美元,4年共計4.8萬美元的獎學金。
有一天兒子告訴麥家,自己被一所美國大學錄取了,麥家一度完全不信。 當兒子終于重新對這個世界敞開大門時,麥家有太多話要說,太多情感要釋放。
兒子出國前,麥家給兒子寫了一封信,連同2000美元生活費一起,偷偷放進行李箱。他覺得,兒子在相隔幾萬里看這封信,也許會更加珍惜。
后來,麥家等著、估算著。估計兒子應該落地、安頓好了,他才忐忑地發了一條微信問:有沒有找到錢?兒子說:有。隔了許久,他又小心翼翼地問:還看到別的嗎?麥家盯著手機,一直沒有等到兒子的回話。過了許久,兒子給他發了兩個流淚的表情。這兩個表情把麥家的眼淚逼了下來。后來,兒子終于發過來三個字的評價:好肉麻。麥家一本正經地回復:什么時候你會覺得不肉麻,我大概已經七老八十了。
以下對話為《環球時報》采訪內容:
《環球時報》:您的兒子對文學感興趣嗎?
麥家:開始是感興趣的,他11歲就出了一本書,是科幻類的。青春期以后他就跟文學決裂了。
《環球時報》:為什么?
麥家:他跟我說,他最瞧不起作家。
《環球時報》:什么理由呢?
麥家: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我是作家,我每天跟他朝夕相處。人在什么情況下最美?就是若即若離,距離產生美。我跟他整天攪在一起,還經常吵架,尤其是他青春期來的時候,對我恨之入骨。他覺得我身上任何一切都是缺點,他怎么可能當作家?如果父親是木匠、泥瓦匠,孩子很容易成為工匠,甚至父親是畫家,孩子也容易成為畫家。但如果父親是作家,他的后代很難成為作家。
《環球時報》:泥瓦匠、木匠也可能跟兒子有矛盾,為什么兒子還可能繼承他的事業,不會跟他決裂呢?
麥家:我覺得有一個原因,就是泥瓦匠、木匠甚至畫家,這些職業里有一個技術的東西,它是可以傳承的一種技藝。而文學確實沒有這種可以傳承的技術層面的東西。一個作家能寫出什么樣的作品,主要是來自他的內心,技術層面是次要的。你要能想到別人想不出來的奇特故事,你能對人生、人性有一種奇特的感受,這是你成為作家的先驅條件。因此,作家很難傳承。
《環球時報》:您和青春期的兒子感情不是特別融洽,據說您小時候跟父親的關系也不太好,17年沒跟父親說過話,是這樣嗎?
麥家:很慚愧。
《環球時報》:當時是什么原因呢?
麥家:因為當時我父親打了我一頓,狠狠地打了我一頓。
《環球時報》:就因為這個?
麥家:他之前也打過我很多次,我小時候確實比較淘氣,經常挨打。每一次挨打,我媽就勸我。她有一整套語言,都是土話,比如說,“若要會,頭長塊”,就是說,一個東西要學會它,頭上要長包。還有,“如果你父親今天在家里打你一頓,你將來到社會上就會被人少打一頓。”再比如,“如果沒有父親打你,你就是一個可憐的人”。意思是說,你父親死掉了,父親打你是你的榮幸。類似這樣的話,我母親經常教育我,我也得到了安慰。但有時候量變會引起質變。道理經常說了后,安慰的效果也越來越差。 青春期是什么?后來自己面臨兒子青春期的時候,我突然深有體會,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一只老虎,就是一把刀。那個時候他生理成熟,心理上不成熟。你要小心翼翼,不能去惹他,惹了他以后他是不要命的。
《環球時報》:父母打孩子也挺常見,但像您這樣十幾年不跟父親說話比較少見,這和您的性格有關系嗎?
麥家:我覺得跟我性格有關系。有的人天性就比較平和,我覺得父親、我和我的孩子,有一種遺傳基因,就是天性里有比較極端的一面。這種人的青春期是比較難過的,很容易受到傷害,自我封閉,跟別人產生沖突。另外,也跟我童年經歷有關。我是1964年出生的,兩年以后,文化大革命就爆發了。我們家真是太奇特了:我外公是地主,我爺爺是基督徒,我父親是反革命。出生在這個家庭里,我本身對家庭是充滿怨言的。因為你一出生就是錯的,就是受罪,感覺是這個家庭剝奪了你做一個正常人的資格。尤其是我上學以后,那種被人歧視、被人排擠的感覺已經植入我的靈魂深處了。所以,我對家庭天生有一種叛逆,覺得是他們害了我。人在童年時,大人說什么就認什么,你也沒有反抗力,當青春到來時,你有反抗力了,它會爆發出來,加上特殊的打擊,就會變本加厲。
《環球時報》:您覺得對青春期的孩子怎樣教育才是比較好的方法?
麥家:通過帶自己的孩子,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不要放棄。你就小心翼翼地陪著他,你說的話肯定不管用,你做的任何一件事他不會欣賞,但你照樣要去說,要去做。他不想跟你在一起,但你一定要堅持陪伴他,不要放棄。你沒有理由放棄,因為任何一次放棄他可能就跌落懸崖了,你放棄很可能會傷害他一輩子,也傷害你一輩子。也不要跟他發生沖突,你就是陪著他,看著他就可以。 過去的整整3年,我真是度日如年。兒子就是不想上學,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只有上廁所、吃飯才出來。在這期間,我感到很慶幸、很欣慰的一件事是,我們一直陪著他,家里始終有人。大部分時間是他媽在,其中有半年他媽回成都了,我就守了他半年,所有出差全部取消掉,就是不讓他流入社會。
《環球時報》:現在兒子去國外讀書了,你們的陪伴算是收到一些效果了吧。
麥家: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會“一夜天亮”,他有一天會突然懂事。這就是年齡的魅力,時間的魅力。
《環球時報》:您后來是怎么一夜天亮的?
麥家:我后來也不是一夜天亮,是因為孩子出生了,自己當了父親,才慢慢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艱難。另外,眼看著父親慢慢變老,覺得他不值得你恨,值得你同情了。這種血脈的東西說不清楚,恨真的有時候會一夜之間消失掉。
《環球時報》:對于父親,您有沒有覺得愧疚?
麥家:當然很愧疚。我經常回家,勤的話一個星期回一次,忙的話就兩個星期,至少一個月肯定是要回去的。我基本上每次回去都會去我父親墳前,和他聊天。這就是一種愧疚,以前沒說的話他去世后再說。每一種災難,對普通人來說是災難,對作家來說,可能就是他寫作的一種財富。
《環球時報》:您正在創作的新書中,會寫到您和父親的故事嗎?
麥家:會有。這本書的主題其實就是探究親情,主要是寫我和父親感情的決裂,導致互相傷害和最后的愧疚,這是非常大的一塊內容。這種東西就是我命定要寫的。因為這種情結那么深刻,已經刻到你的骨髓里,你不寫會不舒服的。只要我活著,我不可能不寫。
附:
給兒子的信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于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我沒有到過費城,但可以想象,那邊的月亮不會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邊的房樓一定也是鋼筋水泥的;那邊的街弄照樣是人來車往的;那邊的人雖然膚色貌相跟我們有別,但心照樣是要疼痛的,情照樣是要圓缺的,生活照樣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的。
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最不同的是你,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采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
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淚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
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樣,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長輩。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長大了。
但這,只是仿佛,不是真實。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這條路必定是漫漫長長的,坎坎坷坷的,風風雨雨的。
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對不起,兒子,我也不會這么做。
為什么?因為我愛你,因為那樣的話,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蒼白的、弱小的,至多不過是一條缸里的魚,盆里的花,掛著鈴鐺叮當響的寵物。這樣的話我會感到羞愧的,因為你真正失敗了。
你可以失敗,但決不能這樣失敗,竟然是被太陽曬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風凍死的。作為男人,這也許是莫大的恥和辱!
好了,就讓風雨與你同舟吧,就讓荊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風雨,有荊棘,風雨中不免夾著雷電,荊棘中不免埋著陷阱,作為父親,我愛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護好自己哦。
說到守護,你首先要守護好你的生命,要愛惜身體,要冷暖自知,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沖突,言語的,肢體的,個別的,群體的。
青春是尖銳的,莽撞的,任何沖突都可能發生裂變,而生命是嬌嫩的……這一點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放下任何一切,別無選擇。
其次,你要盡量守護好你的心。這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心靈的心。它應該是善良的,寬敞的,亮堂的,干凈的,充實的,博愛的,審美的。
善是良之本,寬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魎。心若黑了,臟了,人間就是地獄,天堂也是地獄;心若空了,陷阱無處不在,黃金也是陷阱。
關于愛,你必須做它的主人,你要愛自己,更要愛他人,愛你不喜歡的人,愛你的對手。愛親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愛你不喜歡的人,甚至仇人敵人,才是道德,才是修養,才是不凡的。
兒子,請一定記住,愛是翻越任何關隘的通行證,愛他人是最大的愛自己。然后我們來說說美吧,如果說愛是陽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虛的,沒用的,沒有月光,萬物照樣漫生漫長,開花結果。
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沒有月光,我們人類會丟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詩歌,多少音樂。美是虛的,又是實的,它實在你心田,它讓你的生命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飽滿生動的。
呵呵,兒子,你的父親真饒舌是不?好吧,到此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
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書這一張紙比鈔票更值錢!請容我最后饒舌一句,剛才我說的似乎都是戰略性的東西,讓書帶你回家,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這也許就是戰術吧。
愛你的父親
2016.8.21
附:
麥家簡介:
麥家,當代著名小說家、編劇。1964年生于浙江富陽,1981年考入軍校,畢業于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線電系和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創作系。現任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是首位被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收錄作品的中國當代作家。
作品有長篇小說《解密》、《暗算》、《風聲》、《風語》、《刀尖》,電視劇《解密》、《暗算》、《風語》、《刀尖上行走》(編劇),電影《風聲》、《聽風者》等。
小說《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作品被譯成30多種語言,《解密》被翻譯成33種語言,是世界圖書館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被《經濟學人》評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說”,英文版被收進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是繼魯迅、錢鐘書、張愛玲后唯一入選該文庫中國當代作家 。
麥家的小說具有奇異的想象力和獨創性,人物內心幽暗神秘,故事傳奇曲折,充滿懸念,多被改為影視作品。由他編劇的電視劇《暗算》和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是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狂潮的開山之作,影響巨大。
來源:麥家新浪博客
作者:麥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5b48c0102xv0k.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