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組織領導平江起義
他曾任彭德懷的參謀長
還曾任紅軍東方軍參謀長
他參加過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
他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1935年2月27日
在遵義
他倒在張愛萍的懷中
他是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高軍事將領
一
我是先知道遵義會議,然后才知道遵義這座城市,因為遵義市,才了解貴州這個西部省份的。
2016年6月24日,清晨,我乘廣州飛遵義唯一的班機,趕去這個城市的紅軍山,與作家協會的“大部隊”會合。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作家協會組織了部分作家重走長征路,之前,他們已經乘機到了貴陽。
我因為會議耽擱,直飛遵義——這是我第一次到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
登機后,我正為到了遵義機場,如何趕去紅軍山與“大部隊” 會合而發愁。我與鄰座的女生聊天,她叫“周周”,是遵義市本地人。當她得知我第一次來遵義,就主動跟我說:“我家就住在紅軍山附近,我送你。鄧萍墓也在紅軍山上呢。”
我的神經一下子就被剌了一下——什么?鄧萍墓?
二
讀小學時,有個男同學叫鄧萍,長得文靜、秀氣。每次老師點名“鄧萍”,他怯怯的答“到”,同學們立即笑翻了天……
一個男生取個女人的名字,當然容易讓人覺得新奇。山村小學的男同學取名叫“剛、強、華”,而女同學則是取“英、萍、蘭”,另外,就是“某招娣”,“ 召弟”,甚至還有“再招(弟)”的。
除了嗤笑之外,大家當然想知道他為什么會取女人的名字。
平時,鄧萍很少與我們一起野。后來,一個偶然事件,我們成了好朋友。某天,我終于忍不住好奇的問他: “你為什么取個女人的名字呢?”
他告訴我,爺爺出生時,得了怪病,差一點就死了。爺爺的爸爸為他尋醫問藥,找了許多郎中,也沒有治好。后來,一個叫鄧萍的紅軍帶了醫生幫他爺爺治好了病。
紅軍離開贛南后,爺爺多方打聽,但是,卻再沒有那個紅軍的消息。解放后,爺爺還到縣政府去打聽過,聽說,那個叫“鄧萍”的紅軍死了。
怎么死的?在哪兒死的?
他不知道,他爸爸也不知道,當然,他爺爺也不知道。于是,爺爺就取名紀念那個叫鄧萍的紅軍。
我們想象不到,他的名字里還真有故事,并且與紅軍有關的故事。
三
遵義機場很小,到機場后提了行李很容易出站。
“周周”帶我坐上了接她的一輛臟兮兮的吉普車。司機也許是她的男友,她沒介紹,我也就不好問。那小伙子有些羞澀的對我解釋:昨天去釣魚回來,沒來得及洗車呢。
事實上,對此我并不在意,現在我在意的是,如何抓緊趕到那個紅軍山,如何看看那個鄧萍墓。
他開車速度很快,從機場到紅軍山40分鐘左右就到了。而作協“大部隊”當時還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逗留呢。
于是,我先登上了紅軍山……
四
1935年2月26日,天剛蒙蒙亮,遵義城頭守軍的槍尖,在朝霞的映射下,閃著寒光。
為確保攻占遵義取得順利,鄧萍跟隨擔任前衛任務的紅十一團行動。紅軍攻占婁山關后,中央決定趁敵人喘息未定,跟蹤追擊再攻占遵義。27日,黃昏,鄧萍與紅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團參謀長蘭國清,趁太陽落山時黃昏的余光,率領部隊前進到遵義老城北門外的前沿陣地潛伏。
天越來越暗,把部隊安置好后,他們三人慢慢地、小心翼翼的挪動到距城墻10余米的小河邊,隱蔽在草叢中,用望遠鏡觀察遵義城頭附近的地形和敵人的布防,研究部署夜間的攻城戰斗。
三人距護城河50米遠一個小土坡的草叢里隱蔽,他們要尋找一條便于部隊向前運動的路線,以便夜幕降臨時發起總攻。參謀長蘭國清曾建議距離太近,安全得不到保障,需要轉移。但是,鄧萍沒有同意,說這里就近便于觀察。
忽然,鄧萍從望遠鏡中,發現三營潛伏地有一部分戰士正在爬城墻,他覺得莫名其妙。沒有命令,他們為什么要爬城墻?為什么三營在總攻之前單獨行動?
因為按原計劃,部隊只要接近城墻隱蔽起來就可以,待發起總攻才爬也不遲。
他正想辦法命令三營停止行動時,又發現三營的官兵一個個又爬了回來,鄧萍更想不通他們在干什么?
不久,三營的通信員跑了過來,報告說:發現遵義的圍墻是兩堵,三營爬進去一連多人后又撤回來了。
鄧萍清楚了情況后,命令通信員馬上返回,通知營長:部隊不要撤回,準備在主力部隊到來后,發起總攻之時爬城墻。
通信員飛快地向三營隱蔽的地方跑去了。
也許是通信員慌亂中的奔跑,弄出了太大的動靜,也許,是守軍本身早就已經注意到了潛伏著這邊草叢的可疑。于是,守軍的機槍、步槍向鄧萍他們隱蔽的地方胡亂射擊。
突然,一發流彈擊中了鄧萍的頭部,他歪倒在了張愛萍的懷中……
五
鄧萍,原名鄧少章,1908年出生,四川省富順縣(今自貢市)涼高山人。
剛滿19歲的鄧萍,獨自前往武漢,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七一五”事變后,鄧萍受中央委派前往湖南第五師第一團搞兵運工作,先后在營部、團部擔任書記官和副官。鄧萍與彭德懷、張榮生、李光組建一團黨支部,鄧萍任支部書記。
1928年7月18日,因南華特委被破壞,黃公略、黃純一、賀國中等一批地下黨員暴露被捕。情勢危急下,彭德懷與鄧萍等召開會議,提前發動起義。7月22日,他們率領一團一營在平江天岳書院大操場誓師動員,向平江縣政府、民團、清鄉隊、清鄉委員會發起進攻,歷時不足100分鐘,解除全部武裝,俘虜千人。24日,平江縣委在月池塘廣場召開萬人大會,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正式成立,并成立了平江縣蘇維埃政府。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平江起義、
起義后,湖南當局調集大量軍隊圍攻平江,彭德懷、鄧萍領導的紅五團被迫撤出平江。8月,國民黨實行三省會剿,紅五團多次反攻未果。9月遵照湖南省委指示,部隊向南突圍,與紅四軍在武岡新城會師,共同進行井岡山保衛戰和創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
1930年6月,中央指示紅五軍與紅八軍合編為紅三軍,由彭德懷任軍團長,滕代遠任政委,鄧萍為軍團參謀長兼五軍軍長。7月率軍反攻平江,夾擊國民黨3個旅,大勝國軍,追擊并占領長沙。
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后,紅三團轉入江西。同年秋,鄧萍與何長工受中央委派,合并隨營學校、閩西彭楊學校建成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確定在瑞金九堡建彭楊學校,在于都建公略步兵學校,在村下建紅軍大學。
1932年,紅三軍團與紅七軍團的十九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政委,鄧萍為參謀長,東出福建,連克清流、歸化、將樂、順昌4城,不久又攻下連城,擴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7月至12月,東方軍兩次入閩期間,共殲國民黨8個團,俘獲6000余人。
六
在攻打遵義的戰斗中犧牲的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是長征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紅軍將領。
張愛萍回來后,把參謀長不幸犧牲的事情跟彭德懷打電話報告,剛說了一句“鄧參謀長”,就聽見彭總怒罵:你們這些狗娘養的,豬娘養的,統統給我到前面死光算了。
鄧萍黃埔軍校畢業后,就到了彭德懷的團里工作。鄧萍還參加了彭德懷的入黨儀式。平江起義之后,鄧萍就一直給彭德懷當參謀長。所以,彭總和鄧萍感情非常深厚。無疑,鄧萍的死,對彭總的精神打擊非常大,因而,他感情沖動控制不住情緒、發脾氣。
由于當年戰事緊張,只對鄧萍的遺體作了匆匆掩埋,未留下任何標記。新中國成立后,在彭德懷的親自關注和老戰友的共同努力下,遵義當地政府經過多方反復追尋,終于找到了鄧萍烈士的遺骸。
1953年,遵義市政府確定在小龍山上修建紅軍烈士公墓,并將在當年戰場遺址上找到的77位紅軍烈士的墳墓及遺骸陸續集中遷至小龍山上。同時,把遠近聞名的紅軍墳也從桑木椏移到小龍山。
從此,遵義人民習慣把小龍山稱為紅軍山。
走進陵園大門。沿石階而上,在陵園頂端的平臺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氣勢雄偉磅礴、造型設計新穎別致的紅軍烈士紀念碑。
碑的正面,是鄧小平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碑的外圍是一個直徑20米、高2.7米,離地面2米的大圓環,圓環外壁上鑲嵌著28顆閃光的星星。
碑的后面,就是鄧萍將軍墓。
我們現在看到的墓,上面刻著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的墓名“鄧萍同志之墓”。墓地坐北向南,由正墓室、左右側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組成。墓身均以長50、寬40厘米的紅砂石扣砌,棱面規整,通寬約32.55米。正墓室高于側室,呈“凸”字形,墓頂正中豎一紅色五角星。墓身正面嵌有墓碑,用的仍舊是張愛萍將軍手跡“鄧平同志之墓”六個黑底白字,每字約30厘米見方。左右側室上壁刻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個字。
鄧萍墓的右后側,在2004年新建了紅軍長征在貴州犧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由28塊碑連成一體組成的紅軍英烈墻。
事實上,鄧萍烈士墓,曾經多次遷移且改名。
1959年初,國防部寄給遵義地委經過彭德懷親筆修改的《鄧平同志的簡歷》(這里的“萍”字寫為“平”字)。同時,國防部還寄來了彭德懷親筆題寫的墓名題字“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參謀長鄧平同志之墓”。還曾電告遵義地委,說彭德懷元帥要親來遵義為鄧萍同志掃墓。
但是,后來卻說氣候原因,飛機不宜飛行。不久,那個著名的“廬山會議”之后,他再也無法來遵義了卻這個心愿。
于是,墓名也只好改用時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一書記周林的題字“鄧萍同志之墓”。
文革期間,周林也被打倒了,周林題寫的墓名,自然也被抹去。
之后,誰也不敢輕易再題寫墓名了。于是,鄧萍的墓碑直接就被改為毛體字“紅軍烈士之墓”——連墓名也改了!
在某些人看來,歷史,隨時都可以修改的——連烈士的墓名也輕易修改。
1979年10月,張愛萍將軍從北京寄來手書的《鄧萍同志墓志銘》。此前,張愛萍就曾為鄧萍親筆撰寫過墓志銘。兩篇墓志銘相比較,第二次改定的墓志銘除個別地方有時間變化和字句斟酌的修改外,另有兩處十分重要的修改:一是在“該軍第一團”后面,增加了“在彭德懷同志領導下”的字句;二是對鄧萍同志的評價,增加了“深謀遠慮,風華正興”的詞語。
忠于歷史,同時也恰如其分地評價了彭德懷元帥和鄧萍烈士的歷史功勛。在1984年的遷建中,鄧萍墓被再次移至現在紅軍烈士陵園內的位置。大理石鑲嵌的張愛萍親筆手書的《鄧萍同志墓志銘》取代了花圈。
2009年9月14日,鄧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七
紅軍攻下遵義城后,張愛萍寫下一首挽詩:
長夜沉沉何時旦?
黃埔習武求經典。
北伐討賊冒彈雨,
平江起義助烽焰。
‘圍剿’粉碎苦運籌,
長征轉戰肩重擔。
遵義城下灑熱血,
三軍征途哭奇男。
八
從紅軍山上下來,我迎面就碰上了作家協會“大部隊”。此時的心情,似乎有些沉重。
我在想:這個鄧萍是否就是救過我同學爺爺的那個鄧萍呢?
注:此文獲得中中共中央《紫光閣》雜志社、中國知網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全國征文一等獎
作者簡介:鐘興,男,1966年12月生,江西贛州人,廣州市花都區文化館專業創作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副秘書長。其散文《國家記憶》獲得第三屆廣東散文獎;小說《局長住樓上》獲得中國小說學會、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的“馮夢龍杯短篇小說獎”;小說《疑惑》獲得廣東省作家協會、南方日報社、廣東省紀委聯合主辦的“廉潔廣東行微小說全國征文大獎賽三等獎”;散文《懺悔》獲得2015年度“雨花閱讀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