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接新豐,東臨龍門。
一條斑駁的古驛道,穿越千年的光陰,與河流一路向北并肩奔走,可那不是你的最初的模樣。
你的姓氏,你的名字,你的夢想,擋不住一棵蓮麻樹的深情生長,這一長,便長了三百年多年,長成一座村莊的記憶,一片悠揚的笛聲,一段時光的流逝。
大地的眼睛,注視著從清朝遷居南下的客家人,也注視著氤氳在時光隧道里的云煙。
黃沙坑、車步社、河洞社、三水社就像四個站崗放哨的士兵,在從化描繪了一曲又一曲忠誠的悠悠歌謠,一幕幕安寧的昔日往事。
春意盎然的光暈,照射著村口那一座泛黃殘舊、滿目滄桑的圍龍屋,仿佛像一位歷經風霜、風燭殘年的老人,訴說著一段溫情脈脈的客家土屋情懷。
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黃氏祖先,穿過明朝的懷抱,最早將一生的燦若星輝“入洞”蓮麻,在廣州版圖的“北大門”書寫了一本世外桃源的詞典。
粵北會戰的那一沖鋒號聲,牽掛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在呂田、蓮麻、老客家圍屋土墻上回味著紅色的歲月,也回蕩著歷史的氣息。
東江縱隊遺址的呼喚,直抵黃沙坑的心臟。我只能在半個世紀后,探尋那一縷從石頭縫里沉淀出來的悲欣交集。
沿著秋天的足跡,探尋蒼翠欲滴的竹林埋藏在大地深處的筋骨,而漫山遍野的李花,又驚醒了一只蝴蝶的夢。
被歲月切割的圍龍屋,讓土地的眼睛逐漸睜大。
三
青山綠水,鳥語花香。
石頭、鵝卵石、奔流不息的溪水,讓流溪河“北源頭”有了生命。四面環山,讓你成為天熱的大氧吧。
白米石、萬壽果、三水、金龜把水口……那些藏在傳說里的翅膀,穿過明清的雨,將鄉音深埋地下,與月亮對話,與藍天白云對話。
休閑茶吧、露臺、無線網絡……田園牧歌的民宿,撐長大學生藝術旅館的靈感。
一群活潑跳躍的年輕生命,用村莊、用民宿、用文化、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元素,拔高了小鎮的心路詩語。
豆腐坊、頭酒、酒鋪、酒館……一陣風吹過,從遠處深巷里飄出一股濃濃的酒香,那是具有兩百五十個大窟窿的蓮麻釀酒作坊在唱歌,釀出酒鬼街的模樣,也釀出小鎮與城市的距離。
綠蔭蔽日的十里畫廊瓜田,七彩虹的阡陌花海,此刻,我腦海里浮現著一幅宛如人間仙境的世外桃源,田間地頭、山坳竹林叫不出名的花兒,讓腳下的足印,再次抵達鄉愁的屋檐。
四
幽幽古村,宛若仙境。
再次踏上千年古驛道,涼亭和小橋又像久別重逢的戀人,在打量、在觀望、在注視著徒步行走的驢友。當年從龍門、英德趕集而來的商賈和過客,如今何在?一條官道,到底藏了多少繁華和荒蕪?
一壺月光,爬上歲月的額頭,照在路氏圍屋的墻壁上,陳氏圍屋、光裕第客家圍的深情對望,對望了三百多年。一種用文字燃燒的柔情,悄悄投入溪水的環抱,流淌靈動婉約的四季輪回。
黛瓦白墻的民居外立面,彰顯古樸的嶺南文化氣息。風雨橋,在混凝土里裹滿澳門同胞的拳拳之心。遠眺那一排黛瓦白墻的圍龍屋頂,我仿佛看到一輛幸福的童話火車穿梭在廣州最北的村莊,也穿梭出蓮麻的高度。
遇見蓮麻,小鎮向世人釋放了一段溫暖的情愫……
【作者簡介】林延軍,廣東湛江麻章區人,1984年出生,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管理碩士研究生畢業,助理研究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詩世界》《散文詩》《羊城晚報》《散文詩人》《湛江日報》等。在全國、省、市征文比賽中多次獲獎,作品入選《當代作家代表作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