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園記》
作者:蘇斌

江南名郡,古邑宣城。世之桃源,夢里水鄉。南宣北合,通都大邑。人文薈萃,魚米之都。文化經六朝積淀,盛名以九世傳承。兩晉開昌盛之風,文化底蘊深厚。隋唐多文雅之士,文脈源遠流長。自古賢達輩出,多治世能臣。由來人杰紛沓,皆安邦良將。梅堯臣詩中才俊,胡適之文化旗手。梅文鼎開數學之基,吳如玉為書法之長。胡雪巖乃一代徽商,吳作人集書畫大成。賢達燦若繁星,人杰俊彩星馳。今逢盛世,國運正昌。是以匡世之材,累出不窮。賢士名賈,綿延不輟。可謂人才濟濟,聲名赫赫。
歲次丁酉,孟夏之初。青年才俊,雅名國武。慷慨解囊,一擲千金。建文化園,鑄千秋業。承東坡文化以留園中,匯四海書畫以傳后世。余之聞訊,欣喜若狂,遂驅車千里,不以旅途疲憊,無忌才疏學淺。即興游園,并以拙文以記之。
天色將晚,月上柳梢。乘借月色,漫步園中。但見群山環繞,綠竹疊翠。徽式建筑,星羅棋布。上下相依,錯落有致。雕梁畫棟,橫于眼前。園內清幽,沉寂而無靡聲。花木肅立,靜默而無蜚語。偶清風來襲,枝動葉搖,心曠而神怡。若綠柳浮動,千枝婀娜,氣定而神閑。又有碧水掩映,盡攬古郡靈氣。恰逢月移星動,竟也對影成三人。或以思緒神游,遙想黃山秀麗如詩如畫,或以江村晚眺,遠望黯然別墅綠地飛花,或以閉目養神,細聽朱旺九井流水潺潺。忘情園中,頓覺塵世喧囂,歸于腦后。漫步階上,方覺人間疾苦,皆付云煙。
來日開園,進者多是文人,把酒臨風,起舞皆是墨客。巨賈齊聚,參拜何以銅臭?賢達云集,皆仰吾祖盛名。
偉哉東坡!詩文八家齊名。壯哉東坡!書畫四家同輝。悲哉東坡!半世顛沛流離。幸哉東坡!一生詩情畫意!
武功郡眉山派聚星堂東坡后:蘇斌(蘇循堂)拜撰于丁酉孟夏之初開園前夜
丁酉清明連云港墟溝尋祖記
清明前日,云淡風輕。余應族內宗親相約,自駕尋根之旅。
祭祖心切,一路絕塵。上長深高速,轉242省路,疾馳臨洪閘大橋,再穿北固山隧道。抵連島,登北固山,尋二祖避難處。盤級而上,沿路相詢,游人搖頭,地主擺手,未果。此愿未了,心情悵然。
遂登高遠望,山之盡頭是海,于眼前茫茫無際。轉身鳥瞰,海之盡頭是山,于腳下巍然聳立。抬頭仰望藍天,蒼天浩瀚而無言,低頭俯視大海,碧海蒼茫而無語。山水相依,海天一色,真可謂浩浩然蒼天似大海,茫茫然,大海似蒼天。一時頓覺心曠神怡,萬事悠然。
臨外海,再看海面。無風,海如處子,雖煙波浩渺,只見嬌羞,不見狂瀾。肆意的陽光投射海面,波光粼粼,萬斛明珠。不禁想起隔岸海上碑京祖之題字:星河影動,撼雪噴云!今臨海遠眺,嵐山依舊。前朝往事,依稀夢里。追憶二祖當年,倉皇辭廟,避難海島。北固盼明師,良臣多無奈。他日仕清庭,只為遂了民心。歷史評判任由說,保境安民茲事大。一時感嘆歷史之浩瀚,我輩之渺小,不勝唏噓。
神游畢,過金蘇村,抵云龍澗。一路多奇石聳立,如刀劈,如天降,如飛來……或澗底聳立,或一石擎天,或雙石相擁……最險天官石,一石天棺,五百壯士,英靈所系。拾級而上,過半山,仰望山頂,山泉疾奔而下,如蟠龍出澗,幾度飛流終入海,自成奇景一線天。其水清澈無比,繞過山澗,蝕去泥土,東流入海,不舍晝夜。
下山再回金蘇村,聚父男子侄數十人之眾,骨肉相認,兄友弟恭,追思慎遠,共憶祖德,相宴甚歡。午餐畢,驅車蘇氏祠堂之舊址,院內一銀杏古樹,族人相傳為京袞二祖當年手植,其樹母子相依,雙樹成林。母樹三人不能合抱,高十數丈,枝繁葉茂,根深蒂固。象征我支人丁興旺,家業昌盛。遂留念玉成,繼北行,至樂壽山莊,坐向若亭,觀瑞石窩,登望海樓,再覓二祖避難處,遍尋數峰,多見各處石刻遺跡,終有驚喜。遺座位于向若亭北30米,獨巖佇立,靜臥園中,巖背開凹槽,曾載京袞手跡。
據張百川《云臺導游詩鈔》記載:碑文“明二蘇避難處”。碑上款小字“歲乙丑中秋之吉”,下款小字“兄御史弟貢生蘇京蘇袞”。可惜今已不存。明由崧(即福王)弘光元年是乙酉,其時山東為清所有,群寇如毛,二祖為躲清庭追殺,避難海上,牧馬連島,今之蘇馬灣亦因京袞二祖而得名。京祖隱居墟溝期間,悠游山水,到過宿城并有詩傳世:“別有尋幽徑,重來另一天。峰回山勢迥,路轉地形偏。窈窕荒蹊窄,嶫峨峭壁懸。聞(字誤?)觀山鳥美,淇澳臥龍眠。摩石敲新句,拂苔讀舊篇。沉沉禪境寂,泠泠梵聲喧。羹煮云根蔌,茶烹澗底泉。青菁塵外飯,白云坐中聯。山下耕桑侶,逃秦不計年。”詩中不難看出,京祖當年對明師的期盼無望后,作為一朝重臣,唯有寄情山水的苦悶,一句逃秦不計年,飽含了多少無奈,多少心酸在里面。
時光荏苒,轉瞬數百年,今我輩登山尋祖之足跡,祖才吾不能得之,祖望吾不能比之,唯慶幸吾輩生逢盛世,政通人和,四海安定,國泰民安,方才能玉成此行,偶得此篇。再登望海樓,以一闕《長相思-----登望海樓憑吊京袞二祖》結束今天的尋根之旅,愿二祖于九泉之下,伏惟尚饗。
望海樓,望海流,幾度回望幾度愁?二祖曾倚樓。今記否?明記否?京袞碑座依舊在,無言寫春秋。
武功郡眉山派聚星堂東坡后:蘇斌(蘇循堂)拜撰于丁酉年清明
日照安東衛六修族譜暨蘇氏眉山系聚星堂合修總譜記
吾祖蘇軾東坡者,字子瞻,號東坡。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四川眉山,唐初大臣蘇味道之后。祖父蘇序,字仲先,祖母史氏。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唐宋八大家,蘇氏占其三,若無三蘇,則宋史黯淡矣。縱覽東坡祖一生,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后經高宗追封。可謂五朝元老,六帝加封,遍查中國歷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矣。
今日修譜,蹱其舊而接其新,蓋因世派之遙,人口之殷,繁久或骨肉相見而陌路也,更兼有敦宗睦族之心,孝弟尊兄之意。六修以東坡公為一世祖,上溯七代,下修至今。上承蒼天庇佑,下賴祖上光澤,自一世祖東坡公以來,傳承至今,已有九百八十一載。近千年來,族內英才輩出,群星璀璨。唐宋八大家,吾祖占其三。元明四大衛,吾祖居其一。圣旨敕命,汗牛充棟,累世之功,不勝枚舉。清朝268載,此方共出貢生300多人。安東衛吾族獨攬100余眾。一時詩書科第,霞萃云連,朝野為之震動,莫不拍手稱贊,名噪一時。蘇氏以忠義宣力國家,以孝廉樹型鄉里。其根之茂,其源之遠,千古流澤,聲名顯赫。翻閱諸子百家,如此文武雙修,德才兼備,千古唯此一脈。實為天佑蘇氏,賦我芳華,世代英才,燦若繁星,乃至星河燦爛,俊采星馳。故而堂號聚星,是為聚星堂。
予秉燭夜讀,每每沉思。縱觀巍巍中華,五千年浩浩蕩蕩,無論太平盛世,無論戰禍連年,無論是妖人存心禍國,無論是賢者力挽狂瀾。無不以史以記之,賢者美名流于世,妖者千古共唾之。想我中華神州,縱然偶有外族欺凌,但不能斷其志,哪怕半國被占,仍不能亡其根,何也?蓋因有華夏文明在,則中華在。國魂在,則國不亡。自盤古開天以來,華夏文明連綿不絕,夏而商,商而周,周而漢,分時曾五代十國,和時則中華一脈。分時只為爭正統,合時何須管出處?無論分合,中華一脈相承。天下熙熙,歷史攘攘,其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和。無論和分,有中華文明在,有千秋歷史在,中華同出一脈,其勢不可違矣。故曰:國不可一日無史。遍覽名門望族,三皇五帝,六朝興亡,滾滾紅塵,哪一家無譜?昔吾始祖東坡公,遠眺赤壁,愴然發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時光飛逝,轉瞬千年,始祖之后裔,散落各地,雖群星璀璨,但多數譜系不全,唯有世系之大概,細考之,仍存先祖端倪。遙想當年,始祖東坡公,奉旨回調北還,途中不幸,歿于常州。經查聚星堂《毗陵蘇氏族譜》,東坡祖三十二世孫蘇慎先生確認,吾支乃東坡祖三子過公之后,七世祖耀宗遷居蘇州太湖西山,八世祖止華遷居蘇州太湖慈里。至九世祖蘇良,遷居維揚泰州,傳四世,生二子,因戰移防安東衛。后世分別尊為安一公,安二公(安二公即今江蘇贛榆仰泉堂始祖)后因安一公和胞弟安二公軍功卓著,分別駐防于安東衛和海州營,世襲百戶候。而后子承父,孫承子,子子孫孫,孫孫子子,一傳再傳,至吾身已是二十世矣。
明崇禎十五年,清軍強勢入關,吾祖七世祖襄公,七世祖彥公,八世祖敦生公為首,奮勇抵抗,血戰而頹,不敵而兵敗,不降而城破,滿城追殺,三人赴難,與國同殤,如之奈何?時局驟然艱難,蘇氏族人,為保血脈,四散逃難。猶如斷線明珠,隱入市儈,散落民間。或躬耕于草廬,或商販于鬧市,或苦讀于鄉里,血脈流失,已成祖宗之憾!吾八世祖袍生遇難外出,遷居蘇坊前,卒后葬于今臨沭縣玉山鎮蘇坊前村西石嶺前。其后人分別居住今臨沂臨沭縣玉山鎮,贛榆蘇青墩和河東區八湖鎮一帶。今逢太平盛世,四方安定,國運正昌。上至常州祖脈,下至散落各支,數譜集合,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反復考究,溯本追源,已明證身世,焉有不入族譜之理?
紅塵三千,不問花開幾許。此生過半,難料來世來生。生命屬于我們,最長不過百年。莫道人生苦短,休說春夢無痕,意氣風發時,我們有借口恃才傲物。蕩氣回腸時,我們沒理由不珍愛名節。人過想要留名,燕過期待留聲。百年過后,當吾等血肉歸于塵土,靈魂歸于宗祠,唯有名諱,可以永存家譜,生生不息!代代不忘! 有譜而不拜,不入,不續,不但愧于先人,而且羞于后世。自己空活一生也罷,焉能殃及子孫?到時有祖不得跪拜,有宗不得祭祀。兄弟相逢,難以相認,卻形同路人也。此雖為族之殤,實則為己之愚也。況且譜系不清,則淵源不明,淵源不明,則根基不穩。根基不穩,則祖業凋零,祖業凋零,則家族難昌,家族難昌,則子孫無依……到此兩難之地,豈不令后人唏噓,記恨我輩乎?故而一修再修,三修四修,五修六修,乃至萬涓成流,終于匯聚成河,聚星堂一脈,千支一冊!此功成于我輩,能不欣喜若狂乎?
當今之我族,如紅日之初生,族人和睦,各支團結,外族敬仰,昂首闊步,業績非凡,功德正滿。無論各行各業,均有建樹之人。無論哪年哪載,都有捷報頻傳。如此可歌可泣,可歡可呼,可喜可賀之事,豈能不以記記之?
武功郡眉山派聚星堂東坡后:蘇斌(蘇循堂)拜記于丁酉年春月
蘆山堂賦
——賀2017國際蘇頌文化節
盤古開天兮,萬古洪荒。
中華民族兮,大國泱泱。
華夏文明兮,五千年之遠。
炎黃二帝兮,子孫共仰。
黃帝之苗裔兮,吾祖顓頊。
顓頊玄孫兮,名曰吳回。
吳回之子兮,是為陸終。
陸終有六子兮,長子樊居昆吾。
史稱昆吾氏兮,是為己姓。
武王分封兮,恩澤忿生。
受封蘇國兮,遷于溫邑
河北趙郡發祥兮,河南立國。
得姓始祖兮,忿生第一。
蘇建公封于平陵兮,戰功卓著。
蘇武公牧羊于北海兮,氣節不辱。
蘆山眉山兮,同出武功。
情同手足兮,自古一家。
魯閩聯手兮,傳承文化。
詩禮傳家兮,興賢育人。
古郡同安兮,蘆山之南麓。
吾祖光誨公兮,依山建府。
五代后晉兮,傳承至今。
香火綿澤兮,子孫世居。
始于開運兮,揚我家威。
天禧四年兮,頌公誕生。
十歲入都兮,一代賢相。
經史九流兮,無所不通。
諸子百家兮,無所不知。
曾以地志見長兮,以山經顯赫。
曾以本草著稱兮,以訓詁律呂稱師。
醫藥天文兮,吾祖知之。
詩詞歌賦兮,吾祖通之。
科技鐘表兮,開山鼻祖。
教子育人兮,堪稱典范。
偉哉吾祖兮,前人稱頌。
壯哉吾祖兮,后世稱奇。
感其功兮,歐陽修公為之稱贊,
贊曰:才可適時,識能遠慮。
贊曰:圭璋粹美,為異邦之珍。
贊曰:文學純深,當為朝廷之用。
頌其德兮,朱熹君為之景仰。
仰曰:趙郡蘇公,道德博聞。
仰曰:號稱賢相,立朝第一,始終不虧。
揚名中外兮,享譽五洲。
名垂青史兮,永享宗祠。
其才至高兮,生前無人逾越。
其德至偉兮,卒后夫復何人?
其子攜公兮,歸居于靖康。
南宋至元兮,改為祠堂。
后多廢興兮,清末重建。
新華初立兮,曾為學堂。
同安政府兮,禮遇蘇氏。
選其原址兮,重修祠堂。
敦親睦族兮,文化興邦。
宗親齊聚兮,克己復禮。
大國有夢兮,中華一統。
文藝復興兮,千古傳承。
武功郡眉山派聚星堂東坡后:蘇斌(蘇循堂)
2017.11.17日蘆山堂祭祖現場


作者簡介:
蘇斌,字文武,號一謖,小字江南。東坡32世孫,譜名蘇循堂,曾用筆名姬斌、凸人、自新、夢欣、瑯琊居士。生于1977年農歷三月二十七,漢族,自由撰稿人,文學求索者。1997年師從著名作家張賢亮,次年加入張賢亮任所長的北方文學藝術研究所。2000年自編散文集《無話可說》,詩歌集《青春如歌》。現為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召公文化研究會顧問,山東蘇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東坡詩社創始人、社長。詩刊《東坡風》、《華東詩人》《華東作家》主編,《圣地詩刊》編委。1991年開始發表各種題材文學作品,20余年來,筆耕不輟,詩詞歌賦均有涉獵。詩詞散文婉約凄美,意境纏綿憂傷,文風清新犀利,用詞遣字親民。先后在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文學作品十余萬字,詩歌《紫藤園春話》、《夜已深》、《月夜抒情》、散文《登山》、《黑夜與蠟燭》、《乞兒之夜》、《山村的夏夜》、《東坡園記》等,多次在全國文學征文比賽中獲獎,并收錄《灑向新世紀的花語》、《俊采星馳》、《美麗百字文》、《祖國頌》等各類文集,個人詩集《呦呦鹿鳴》即將結集出版。
來源:中外藝術家
作者:蘇斌
http://www.jingyingrenwu.com/gen2/jingyingrenwuwang/?mod=info&col_key=news&cate_id=103&info_id=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