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最遠的那個人
作者:徐南鵬
明朝那陣子誰走得最遠?答案無疑是肯定的,鄭和。他帶著一只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總計航程三十萬公里,堪稱是那個時代的偉大創舉,無人能出其左右。
走得最遠的人,當然要有一個起算點。那么,去鄭和故里看看,實在是必要的。鄭和是云南昆陽人,這倒出乎不少人意料。一個出生在高原的人,見到一方小池塘都要稱之為“海”,卻把自己的生命與波瀾壯闊的大海聯系在一起,這樣的人生就更加神奇了。
金秋十月,昆明的氣候實在好,陽光的柔和度,空氣的清新度,都似是配合人體的需要來的,或以舒適二字可代之。這個地方、這個時候,最好是邀二三知己,找一處向陽坡,曬曬太陽、飲飲茶。云南是茶鄉,一杯好茶能喝出人生的境界來。但因早先已應承別人,我得放下這份奢想,與幾位詩人朋友一道,來到距昆明六十公里的晉寧縣。昆陽就在晉寧,傍月山而建,現山上建有鄭和公園。公園說不上雄偉,但在一個小縣城,有這樣規模的公園也夠奢侈了。公園內有鄭和塑像、紀念館和重新修建的立有“鄭和故里”牌坊的鄭和故居。紀念館所藏無非是鄭和下西洋的碑文拓片、石刻以及航海用具等物,倘若遇到一個挑剔一點的人,這里所藏有文物價值的東西實在是少了一點,與鄭和開辟偉大航線的壯舉實在不般配。還好,在中國甚至海外,還有不少為紀念鄭和而建的公園、寺廟等,內藏與鄭和有關的文物就算是浩瀚了。在管理人員引導下,我們沿林木蓊郁的小路尋到了馬哈只墓園,據傳這里埋葬著鄭和的父親。鄭和之父曾到達麥加朝圣,歸來后,依習俗被尊稱為“哈只”。突出地表的石棺上,看那粗糙的雕花,便知非明代實物。問管理人員,確是近人所建。而石棺前立著一塊紅沙石碑,用玻璃門鎖住,一看便知是重要物件,管理人員肯定地說那是原物。碑陽的正文以楷書陰刻,一部分文字已經在歲月中風化不可辨認,但尚可見立碑時間為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由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志剛撰文;碑陰則刻有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鄭和回鄉掃墓題記44字。對于這塊碑石能夠免遭文革劫難,讓我們今天還能見到相對完整的真跡,不免又生出許多感慨。
誠如碑文所言,永樂九年即公元1411年的冬天,鄭和回過生育他的故土。這在明史里也有記載。那年,鄭和40歲,據他離開昆陽已經整整三十個年頭,他也已經完成了三次下西洋的任務。鄭和原姓馬,名三寶,之所以叫三寶,說法不一,但他在家中排行老三的說法誠然可信。對十歲那年為明軍所擄,受宮成太監的經歷,隔著這么浩渺的時空,我們是無法猜想鄭和自己是如何看待的,甚至連鄭和在宮中的行為歷史上亦無一字記載。歷史從來都是偉人的歷史,是皇帝的歷史,即使像鄭和這般在歷史上算是有影響的人物,在史書的卷冊上也只能尋得些許蛛跡。這不能不令人嘆歷史之無情,從而倍加珍惜人生。作了一名太監,鄭和被送進朱棣燕王府,成為朱棣的陪讀。靖難之變中,鄭和跟隨朱棣立下戰功,成為燕王的重要親信。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寶鄭姓,并改名為和。鄭和官至四品,任內官監太監。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朱瞻基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鄭和的航海生涯,始于永樂元年。那一年,鄭和奉旨出使暹羅國。暹羅即泰國,要途經中國南海,航程已是不近。一路上,鄭和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以中國山水筆法描畫海島水勢山形,這成了最早的航海圖本。后一年,鄭和又奉命出使日本,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朝貢。明朝賜日本實際統治者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這兩次遠行,對于鄭和來說,僅僅是小試牛刀,真正意義的遠航是在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7月11日,一支由兩百四十多艘船只、二萬七千多名船員組成的船隊浩浩蕩蕩地出海了。一向以內陸國自居的中華帝國,第一次向更加遼闊、更加不可知、更加難以控制的海洋進發了。這一次遠行,歷時兩年多時間,至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鄭和才率領船隊回國。《明史》對此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鄭)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域,以次遍歷諸國。” 第一次遠洋回國稍事休整,同年10月鄭和二下西洋,抵達了文萊、泰國、柬埔寨和印度等地。永樂七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永樂十一年,鄭和開始第四次遠航。永樂十五年,鄭和完成了第五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鄭和已經50歲了,再次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宣德六年,即1431年,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并于歸國途中病逝。七下西洋,鄭和到過五十多個國家,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也可能到過澳大利亞。2002年,英國海軍退休軍官加文·孟席斯出版《1421:中國發現世界》,宣稱鄭和早于哥倫布七十年發現美洲大陸,并繪制了世界海圖;在麥哲倫的一百年前,完成了環游地球的壯舉。這種說法當然有點新意,但也只是一說,其實并不實際意義。
一支在大海中航行的龐大船隊,要不迷失方向,不葬身海底,需要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經濟實力,二是造船技術,三是航海技術。經濟實力自不必說,從宋朝以來,一直到明朝末年,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當時中國大致占世界生產總值的70-80%。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寶船”,船高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幾千斤,要二百多人才能啟航。《明史·兵志》記載:“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早些年,我在泉州海交館也見識過明朝的沉船,其造船工藝著實令人嘆服。另外,航海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鄭和那時已經熟識“牽星術”,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星宿進行航船定位,確定航向的一種技術,同時還有羅盤、探測水深的議器設備和詳細的航海圖等。一次遠航,確實展示了王朝的實力,展示了皇帝的威儀。
但是,我還是不禁要問,當年鄭和為什么要下西洋?學界對此大抵有相似的口徑,有外交說、貿易說等等。但民間還有一種說法,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失蹤的建文帝。當年,朱棣攻破金陵,建文帝一把火把宮殿點燃了,燒死皇后和他兒子。但是他自己到哪里去了,一直以來是個謎。有說他出海去了,有說他跑到山上當和尚了。按照傳統,建文帝是明朝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朱棣當皇帝,有竊位之嫌。朱棣也是一個講道統的人,雖然他對外宣稱建文帝自盡了,但心底下還是十分不安。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怕世人懷疑他執政的合法性。所以,他命鄭和到海上去尋找建文帝,這是合情理的。可以想象,這是一項絕密的任務,非親信不可為。朱棣選了自己身邊的鄭和擔此重任,也是選對了人。鄭和下西洋,雖然沒有帶回建文帝的消息,但是有一個意外收獲,他帶回了許多小國的建交文書,有的還懾服于明朝的威儀,主動朝貢。
這對朱棣彌補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無疑是有幫助的,四海來朝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朱棣心中的不安。這用來解釋為什么鄭和要一次又一次,不惜耗費巨資下西洋,是說得通的。朱棣去世以后,他兒子朱高熾繼位,在位不過十個月就暴病身亡了,明宣宗朱瞻基登上帝位,改年號為宣德。對朱瞻基來說,他不可能有他爺爺那種對執政合法性的焦慮感,加之遠洋行動開支巨大,其工程浩大實不遜于我們現在搞的登月計劃,其時鄭和已逝,朱棣到底交付給他什么任務也顯得無關緊要,朱瞻基完全有理由叫停對他來說這項吃力不討好的遠洋行動了。鄭和七下西洋回來后,朱瞻基頒發一道圣旨,開始實行海禁,明令一舟一楫不許下海。一個輝煌的時代至此終結,幾百年后從中國海上駛來的卻是西方的堅船利炮。
月山鄭和公園的山頂,建有一座船形建筑,飛檐畫棟,像是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登高而望,可見靜伏于山腳下的昆明湖。千年以來,昆明湖不驚不乍,只以清凈波心映照穿梭日月。而我在想,因為鄭和的存在,明永樂不愧為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一峰突起,不可能造就大地的海拔;只有群峰聳峙,才可能抬起高原的厚重。鄭和七下西洋,前后歷時近三十年,竟沒能培養出一批能為當時朝廷所用航海人才、商貿人才,更沒人能超越鄭和走得更遠,真是歷史的無奈和無情!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受刑之地也在昆明。若只論明朝皇帝,他應該算是走得最遠的那一個了。逃難他時出過國,到了緬旬,而后被投清舊將吳三桂追回并在昆明被絞死。自此,明朝滅亡。這是1662年的事,距鄭和一下西洋已經過去257年,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已經過去294年。也是這一年,還有一位姓鄭的明朝將領,名成功,收復了臺灣。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正是西方文明開始萌芽的時代。如果可以假設,鄭和的時代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開端,是不是就沒有跑得最遠的朱由榔的事?之后的中國歷史是不是該有另外一個篇章?
這種問題,當然十分可笑,就權當一個癡人在問風、在問雨。但經常這么問問,有時也會使夢中人突然驚醒。
2012-11-11于北京萬壽莊賓館
作者:徐南鵬
來源:徐南鵬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2d6130102e1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