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施然:中國人的端午民俗與詩歌傳統
又逢一年仲夏五月,端午佳節。提起端午節,我們立刻想到的是龍舟競渡,棕子飄香,以及抱石自投汨羅江的詩人屈原。雖然東漢時期蔡邕在《琴操》中記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先賢介子推。我們甚至還會想到明代馮夢龍的《白蛇傳》,許仙經不住法海誘騙,在端午節這一天給白素貞喝了雄黃酒,致使一位美麗的娘子,瞬時變回白蛇。可以說,是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構成了我們今天的端午佳節。
小時候,自我記事起就知道,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臨近端午,母親都會提前備好糯米、金絲小棗、紅小豆,提前一天包好棱角周正的棕子。在端午這一天,母親取出事先煮好的涼棕,剝開纏裹的線繩和碧綠的葦葉,將雪白糯米包裹著紅棗、紅豆沙的香甜的棕子,盛放在我面前的白瓷小碗里,再在上面撒上一層細細的白砂糖,配上瓷碟里涼拌的青翠蔬菜,還未開吃,口水已經溢了出來。這構成了我成年后無數次關于家關于端午的回味。我記得小時候端午節這天,家里是不開火的,從這一細節來看,似乎母親的紀念傳統,與有關介子推的寒食節更接近一些。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與考證,雖然說法不一,但都寄托了中國人對于傳統習俗的喜愛,和內心深處對古人的高尚情操的追崇與良好祝愿。人們在這一天吃棕子,賽龍舟,燃艾草,吟詩作賦。尤其是詩人圈子里,更是直接把端午節稱為詩人節,表達的,其實都是對詩意慢生活的呼喚與回歸。而自古關于端午的詩詞就有很多,可見端午與詩歌的淵源。比如北宋張耒的《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再比如宋代文天祥的《端午感興》: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近些年,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四個節日主題不同,但召喚的都是與親人的團圓,對逝者的祭奠,以及對心目中那份美好情愫的回味與凝神,為繁忙紛亂的日常生活撥出了一瞬詩意的寧靜。就像我小時候在端午節這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洗干凈手,接過母親遞過來的艾葉,放在鼻子下輕嗅(母親說,五月初五嗅艾草,可以祛除穢氣病疾),耐心等候著母親剝開棕葉,將雪白糯米包裹紅色小棗的亮晶晶的棕子,盛進我面前的白瓷小碗,再在上面細細地撒上一層白砂糖,等候母親說一聲:吃吧。
這一切,在如今想來,充盈著一種鄭重其事的儀式感。而傳統節日中的儀式感,正是我們精神深處想要追尋的詩意存在。陳世襄在《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一書中說,中國詩歌以超軼于尋常人生的深層意義與崇高時刻的體認,代替了中國人的宗教生活,它將人們從狹隘的自我中解封,并在更高的存在層面上將他們聚合在一起。古羅馬著名的語言大師西塞羅則認為,“宗教”一詞的原意,即通過反復努力以達成謹言慎行。這便不難理解,人們更多地將端午節與詩人屈原聯系起來,通過強調端午節日的儀式感,來表達對詩人屈原的敬重和對詩歌的敬意,從而更深層地表達出中國人對于超出日常生活層面的、更為深邃的精神信仰。
2017.5.20日

作者簡介:
施施然,本名袁詩萍,詩人,畫家,中國作協會員,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詩畫集《走在民國的街道上》(臺灣)、詩集《青衣記》、《唯有黑暗使靈魂溢出》、《杮子樹》等,作品發表于《詩刊》、《人民文學》等報刊,曾獲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等文學獎勵,部分詩作曾被翻譯為英語、瑞典語、韓語、羅馬尼亞、哈薩克等語言推介到海外,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國際國內畫展并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