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另一條黃河
楊克/文
還有幾天,就是小浪底水庫一年一度泄洪的日子。當泄洪洞和排沙洞次第打開,那巨浪排空,淘盡黃沙的氣勢,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以每秒1500立方米水量下泄的洪流,將沖刷下游淤積的河床,伴隨滔滔大水奔騰入海的黃沙,直抵山東墾利縣入??凇_@十來年“懸河”河床下降了一米多,黃河三角洲東營那片共和國新增的濕地由每年2萬畝減少到萬多畝,千百年來在宇宙中騰挪的這條黃龍自有其不可知的奧秘,但也無須諱言,近年人為的調水調沙功不可沒。
從黃河入海口溯源而上,行到甘肅定西,黃土丘陵那一望無際的溝溝壑壑,就像老農滄桑的臉,五千年的皺紋縱橫交錯。這天下極貧處,國人需多多施以援手。中國奔小康,最根本的是要改善貧困地區的民生。千百年來,這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百姓,窮而開心,他們的民歌特好聽,還有很好看的民間剪紙,婆姨們用它裝飾窯洞,表達對家的愛。她們過年捏很多面花兒,隔老遠歌喊“苦情”:拉手手,親口口……可見,文藝不盡然是現實的反映,它表達的是人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定西再往上100公里就是蘭州,黃河流至此城,還是清水河。全河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自蘭州至壺口這一區間,還有5.5億噸來自禹門至三門峽河段。皆因黃土臺塬水土嚴重流失,造成黃河下游河道淤積,連年改道,光是近2000年間就決堤1500次以上。
滄海桑田自古皆然,很難說黃土地植被的破壞全是人力所為。唐朝人口在3700多萬到5200多萬之間,還不如現在廣東的一半人口,但從李白和王之渙等詩人的名篇里,我們讀到的大河早已姓黃。由此我聯想到青海湖,在尚無人類的數百萬年前,就曾干涸多次。然而人類對環境的有意保護,確也有成效。在天水市麥積山開鑿于峭壁上的龕窟外,放眼望去,周邊數十里山巒,綠色蔥蘢,受惠于佛教圣地,一代代人不砍伐開墾所致。說明至少在黃土高原邊緣地帶,人為使黃土變綠是可能的。
這條綿延在歷史圖騰上的河流,承載了中華民族不滅的魂魄。黃河是中國人的生命之河,即使在直觀上,它的黃膚色也跟我們的血緣是如此親近。在中國的古文中,“河”字僅指黃河。只有黃河才配稱得上是“大水”“活水”,千川萬水、又有哪一條流水能與黃河相提并論?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臍帶,它承載了一個民族深邃綿長的情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也是世代子孫眼中的國脈。如果說有誰不知道黃河,那簡直無法想象。
然而許多人不知道還有一條數字黃河,行走黃河之前我也孤陋寡聞。在河南省鄭州市金水路11號黃河水利委員會大樓內,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水量調度處的調度室,整面墻上就是一條從源頭至河尾的數字黃河,在一臺臺電腦的控制下,它監督、統籌、協調整個黃河流域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哪一個地方正從黃河引走多少噸水,每分鐘都會一清二楚顯示相關數據。這里的電腦不給信號,萬里黃河任何一個閘門都無法啟開。過去一個副縣長就能下令當地開閘放水,或者農民送只燒雞管水員就私自供水的情形,再也不可能發生。
自古黃河從未斷流,第一次干涸是1972年,之后的25年間,有19年出現由下而上的河床干枯,上世紀70年代斷流9天,80年代斷流11天,最嚴重的是1997年,利津水文站竟然226天無水經過。這不僅給經濟、生態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當外國報紙刊載黃河齜牙咧嘴露底的大幅照片,似乎象征中國的國運不昌??梢婞S河從來就不僅是一條原型河流,它絕對還是政治黃河和文化黃河。 1998年1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163位院士聯名呼吁:“行動起來,拯救黃河”,當時各類傳媒的報道鋪天蓋地,某些科學家言之鑿鑿,預言21世紀黃河將變成季節河。
可2000年以來黃河再也沒有斷流。據說這跟太陽黑子11年周期有點關系,這幾年雨水又豐沛了。就像懸河下降,不能完全歸功于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一樣,黃水若干年挾帶河沙多,若干年略少,自古皆然。就像嶺南種荔枝,收獲大年后,會遇到小年,并非是人力不勤。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這十年水缺口更大,比起上世紀,下游到水量減少了40億立方米,黃河能重現奔流到海不復回,全賴黃委會科學調節。這一切先在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試驗廳的“模型黃河”進行模擬分析。打個比方,之前上游好幾處同時用桶打水,造成下游滴水未至,如今受限制只能用盆裝杯盛,下游當然有水。
有的人不理解,覺得這是黃委會耍手段欺瞞國人,制造河水盈盈假象。其實這對黃河生態十分有利,而今入海口芳草萋萋,百鳥翔集,棲息著1520種野生動物,河道刀魚洄游,灘涂每根電線桿上都有白鸛的大巢,再現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動人景象
作者:楊克
來源:楊克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30cd80102y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