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邂逅壺嶠:譜寫華家源序曲


邂逅壺嶠:譜寫華家源序曲
 
作者:海藍藍
 
時光是一支臨摹自然的畫筆,用斑斕的水彩繪出江南繽紛的四季;時光是一本墨載歲月的書籍,從神奇的遠古傳說,到清晰的史志記憶;帝王的文攻武略,騷客的詩詞歌賦;禪茶水韻,陶瓷泥土,無不浸染著明清的濛濛細雨。聽!低吟淺唱,再也沒有往日春花秋月的哀婉;看!雨雪交融,有的只是大自然優美的和弦。是誰在不同時段演繹命運的交響?是誰讓劇情一個接一個上演?
 
 
華家源荷塘:吳少發拍攝
 
這是九下江南的一個插曲。沒有在意的一個村子,偶爾略過耳畔,還以為只是美術家的樂園。殊不知,偶然的時間,偶然的地點,才曉得“華家源”不是“畫家園”,但又與我何干?一份信任,一份真誠,讓我心甘情愿,跟著陌生人到了廣豐。
 
雨后的早晨,陽光并不明媚,沒有期待,也沒有負擔,隨行向前。新認識的朋友叫朱國發,要去的村子是他的家。車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突然一個熟悉的情景闖入視線,我大喊:“停!停!停!”車向前沖出十幾米,我拎著相機,跳出車外。
 
路邊,一個破舊木架延伸出多少根麻線,我不知道,但長長的,足有二三十米,纏繞的石頭就是它的盡頭。與我去年在路邊偶遇不同的是,眼前這個是身著紅黑格圍裙的中年婦女,正忙著在麻線交叉處對敲,為的是避免每根麻線互相黏在一起。
 
去年也是春季,我在沙溪住過一個星期,發掘古鎮老村即將消失的歷史、民風民俗和手工匠人的故事,親眼目睹老街打篾、打鐵、剃頭等手工技藝,卻發現有著“江南麻埠”的沙溪竟沒找到一個夏布手工制作人,受邀到秦峰尋訪,在下湖村路邊發現麻線上漿的一幕。此人原是村里的老支書,為我講解,給我演示牽線,上漿的整個過程。他說這道工序很辛苦,不會讓妻子來做。他老伴也很熱情,教我挽麻團,帶我到另一家觀看60多歲老姐姐正在“腰機”上織夏布。看她將織好的夏布從織機上取下來,拿到外面,和她一起晾曬。而晾曬借用的工具就是那個牽線、打漿的木架。為此我寫了《江南麻埠,夏布之鄉》和《留住編織夏布的最后風景》兩篇文章。
 
我知道:夏布是一種以苧麻為原料手工紡織而成的傳統布料。苧麻譽為“中國草”,而制成的衣服稱作“富貴衣”。正因為對夏布有了深入了解,我還為一家上海苧麻服裝店做試衣模特,穿著苧麻裙,柔軟舒適,天冷保暖,炎熱清涼,高貴典雅,大有古韻之風。
 
所以,在這里看到傳統手工織布的一種場景,的確令我興致倍增。然而,驚奇的事情一件連著一件,讓我感到這次意外之請怎么會如此巧然?一個路牌,清晰地跳入眼簾:壺嶠 夏布小鎮。壺嶠?不就是我步行到信江對面采訪“浮橋”歷史,挖出一段與“皖南事變”有關的故事,找到葉挺將軍被軟禁的那座老宅所屬的小鎮?原來壺嶠早就在我的作品中出現!有一種相識便不再陌生的感覺,內心多了一份親切。
 
車過壺嶠鎮,很快看到路邊矗立的兩座高低不等,形似瀑布的白色建筑,飛揚的行書,昭示著路人,此處就是“華美家源夏布之鄉”——“華家源”。這就是地標設計的絕妙之處:兩塊掛起的夏布。
 
路口就像張開的雙臂,喜迎八方友人;又像敞開的胸懷,坦誠以待。我還想把它譽為盛開的牽牛花,一支發音豪放嘹亮,柔中有剛的嗩吶。視覺里,灰色路面,兩側白標與中間的雙道黃線猶如飄動的五線譜,有一種悅動的美感,向前,向前……
 
花花草草襯托的綠水,浮動的“白毛”凸顯色彩的明艷,動靜和諧,激起人們對自然風物的愛戀。不過,這點初始的畫幅,只是一個小小的點綴,真正的主角還未發現,目前所見,僅僅都是“配角”。我真不知“五線譜”延伸的前方,能帶給我怎樣的“遇見”?
 
又是一座揭秘地標:高聳低矮對比,房屋狀的暗示:“華家源故事”是否可以開始?“丁”字路形成的線條,將舞動的“五線譜”向兩邊伸展,將相連的村落串在一條飛揚的彩帶之上,而正對的“江西華家源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仿佛就是譜線上的第一個音符。
 
這是到達華家源之旅的第一站。第一眼吸引我的,竟是迎賓室遮擋內部,用夏布制作的“門簾”;兩條懸在門梁的套編木魚;粗麻制作的窗簾;樺樹原木的墻畫;干枯的稻秸;褐色的蓮蓬。我豁然明白了,自己到華家源可以聚焦兩點:一是與夏布有關;二是原生態的環境。人是要活著,活著就要生存,生存就要具備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
 
從這里出發,最好的方式就是步行,雖說辛苦兩條腿,卻可以控制腳下的速度,讓視覺充分得以發揮。瞧!每一座別墅的小院都有一個詩意的名字。這是一種較為高級的美感,因為需要豐富的想象才能夠品味出詩歌與繪畫結合的虛幻境界,一般人是無法體會臆造出的世界。
 
流線型的路面,鮮明的白線,粉墻黛瓦,搭配出無色系列,屬于美學上的色彩范疇,而支撐路基的那些高高矮矮的石頭、突兀路邊的石槽、磨盤、碌碡,以及 “教堂式”的樓頂,共同組合成一幅幅幾何圖案。那是形狀上的美,都是從視覺上帶給游人的一種美感享受。
 
延伸的公路就是畫面中跳躍的五線譜,走在上邊的游人,就是譜寫華家源之歌的一個個動感十足的音符。其實,灰白形成的旋律才是百姓人生的本色。所有的“樂業”都是為了達到安居之所。綠色彰顯的生機,多姿多彩的花朵,都是為了點綴“煙火”的襯托。
 
我喜歡華家源的那片竹林,以及由竹子架構起的造型:盎然向上的嫩竹,代表著生命的活力;低調謙卑的籬笆,華美的金色象征著成熟和奉獻。竹的誘惑在蜿蜒流淌,我也不斷向前,又有新的發現:路牌的夏布小鎮,令我駐足片刻,了解華家源簡介,方知原來它叫“夏家源”,因夏家最早建村而名。乾隆年間,東陽村朱姓遷入,由于口音之故,誤訛今名。不知現在村里的人口,究竟是哪一個姓氏的人更多?我問朱國發:“這里是你的家鄉?”他說:“是啊!往前就是朱熹像,還有一個朱子廣場。”“朱子”,“竹子”,我都很感興趣,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夏布的那些元素。
 
建在池塘上的棧道滿足了兒時與水的親切,大水車的裝飾,也只是讓人回味著曾經的鄉愁。朱國發告訴我:那塘原是“漚麻池”,就是將收割的麻株或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里發酵,以獲取麻纖維。先秦《國風•陳鳳•東門之池》詩云:“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纻。彼美淑姬,可與晤語。”用現在的話大意是:東門外面護城池,可以用作漚麻塘。美麗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對唱。東門外面護城池,可以用作漚纻塘。美麗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話家常。東門外面護城池,可以用作浸纻塘。美麗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訴衷腸。
 
竹林對面樓房的山墻上,畫著我熟悉的一幕:一個婦女正站在木架旁牽麻上漿。另一堵墻上,繪出的是兩個正在剝麻晾曬的女人,像一對婆媳。畫上的人物原型是誰?我沒追問,跟在朱國發后面穿過月亮門,走進竹蔭:綠與黃相襯,高與低呼應,密集細小的籬笆,將藍天與陽光讓給了蓬勃的竹林,向前,向前,曲徑通幽,定會有“禪房花木”!
 
內心充滿期待,驚喜總在不經意間。我發現小山坡下的小洞邊立的牌子:“洞織夏布”。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洞里怎么織布?原來每到夏季,由于氣溫高麻纖維發干易斷,人就在洞里織布,可以避暑,可以為麻線保濕,一舉兩得。
 
路邊低洼處,又一個砌磚洞口,壇壇罐罐遮擋的不知什么東西?我探頭一瞧,居然隱藏著一架織機,是我親眼見到的那種手工腰機。一塊橫梁上纏著厚厚的布條,就像坐墊似的。如果去年就來華家源采訪,對手工編織夏布就會有更多了解。我在采訪后寫了《散落在老街舊宅里的故事》《圓門口埠頭》《湮沒在手工作坊里的火車站》《老街剃頭匠》等十三篇文章。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素有“江南麻布之鄉”,信江航運埠頭的沙溪古鎮,在我尋訪過程中,竟沒見到一個手工編織夏布的工匠。夏布的編織技藝真的就這樣遺失在歲月長河里嗎?不知在這里,能否出現我期盼的那一幕呢?還能不能再現《留住編織夏布最后的風景》呢?
 
一道渡槽橫跨兩山,仿佛再一次敲開時光之門——“引水灌溉”曾是北方一項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祖父老宅就因興修水庫,架設渡槽而搬遷。難道這里也有水庫引水澆灌其他地方?我追過去本想想問問朱國發此物的建造年代,卻發現前面居然有座大大的竹亭!北方能見到的竹制品有:竹笛、竹筷、竹席。沙溪篾匠編的器具:竹篾、籮筐、斗笠、藤椅、雞籠、竹簍、簸箕等等,都與南方生活有關。到云南去傣族竹樓小憩,聽導游介紹民族風情。沒想到在這里,居然臨水而建翹檐仿古四角竹亭,與“東塘聽戲”的主題格局十分相吻!
 
想起一檔電視節目:《發現之旅》,恰似我與華家源的偶遇,一個又一個新奇。旅途的意外發現總會讓人有一種滿足感,而對事物的認識,莫過于觸動內心的體驗。
 
不知接下來的華家源又會給我帶來怎樣的沖擊?關于夏布會不會還有充滿期待的展示?“絲路麻藝”是塊掛在門口的牌匾,遺憾的是沒有看到與夏布有關的實質內容。假山水瀑并不稀奇,倒是麻繩護欄拾階而上,與夏布有關的壁畫更引人矚目:野外生長的苧麻,石桌上擺放的麻線;身著白衣,擼著袖子,準備給麻線刮漿的男子,三七分的發型,透出一股英俊之氣,讓人駐足觀賞。
 
半坡上,“三清廟堂”里傳出悠揚的梵音,不知是什么節,圍桌而坐的百姓嬉笑談天。后面那座堂前,除了三四桌圍坐的村民,還有不少站著的、來回走動的鄉親。民眾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種簡簡單單的信仰。
 
繼續前行,眼前卻是一座三層八個角的觀賞亭,名曰“八卦亭”。那是華家源的制高點!圍欄的門可以打開,由亭中的臺階上到三層,里面供奉的不知何方神圣,但并不影響居高臨下,四處觀望,視野之開闊,漫過了小小的村落:上饒、玉山,就連浙江地界,也都一目了然。
 
粉墻黛瓦的顏色,與突兀如塔的屋頂,讓華家源民居于綠野平疇的輝映中,鮮明亮麗,到處蓬蓬勃勃、生機盎然,令人渾然間以為自己正置身于歐美異邦。相機鏡頭里,黃牛在草地上悠然的漫步,靜中有動,是一幅多么和諧的畫面!人們善待山山水水,善待動物、植物,就是善待自己。青山綠水,不就是人類一直追求的“金山銀山”嗎?
 
一個地方如果有山,就可以感受到仁慈和穩重。如果有水,就能感覺生命的靈動。我感嘆華家源有個“定神針”,若再有條河流,那該是一個多么富有詩情的村落!朱國發說:“藍姐,走!我帶你去看看華家源的整個面貌!”“難道這還不是華家源的全部?”“不是!你只看到了‘冰山一角’!”“那好,走吧!我倒要看看華家源會給我留下什么印象?”
 
我從出生就一直生活在北方的重工業城市,空氣污染,環境惡劣,從小十分向往山水相依,靜謐安逸的鄉村生活。每到暑假,由最小的哥哥陪伴回老家小住幾日。那里有山,有水,有沙漠,可近在咫尺,卻只能臨河觀賞山上蓊郁的風光。因為那里是中國最神秘的“7010”雷達基地。我對家鄉的眷戀,輻射到對中國秀美鄉村的熱愛。
 
從八卦亭下來,我邊走邊看,南方的民宅與北方不同:大都依著地勢錯落有致,不論徽派風格,還是贛派特點,西歐也罷,北歐也罷,人們追求外觀上的美麗,然而,地域之間的差異,更多人喜歡的還是有著本民族,本地風格的建筑,所以在這里,白墻灰藍樓頂,灰色門窗的民居,在綠樹掩映之中,顯得落落大方,一點也不違和。在我這個北方人看來,南方百姓家家住的是別墅,這該是多么富裕的生活啊!
 
最讓我羨慕的,還是鄉村里的家禽家畜:你瞧!三五成群的母雞圍繞著一只色彩斑斕、威風凜凜的公雞,在綠色的草地上,悠閑地“談天說地”;蹣跚的鴨子也會到白鵝面前舒展一下豐羽;有趣的是黑狗,懶散地躺在石板下乘涼。那句古老的俗語:狗攆鴨子呱呱叫,怕是早就過時了。
 
沿著坡上的水泥路,拐到民宅后面,便是一條林蔭道,清涼愜意,稀疏之處顯出地貌,有洼地,有水塘。我總說上饒的自然環境好,山山水水,只要足夠勤奮,隨處安居都可以養活一家人。歷朝歷代每次發生戰亂,都會有中原人逃到南方,找一片有山有水的地方隱居起來,繁衍生息。所以,這里也一定會隱藏著一條什么河。依水而居是人類生存之本,我期待著新的發現。
 
我們穿行在狹窄的小路上,土肥水好,山花野草競相生長。朱國發在前面停下來,指著一種植物告訴我:“藍姐,這就是能織夏布的植物——苧麻!”我走近仔細觀察:葉片成圓卵形,互生,齒狀葉邊,莖葉上都有毛刺。朱國發折了一根給我演示如何剝麻皮。說來奇怪,這種最早被中國人發現并利用織布制衣,俗稱“中國草”“富貴衣”的植物,如今卻很少有人再采摘使用了。
 
這一片平整開闊的土地,像是河流的灘涂,土質松軟,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耕種?我正納悶,就見不遠處,一個卷著褲腿,打著赤腳的農民舉著鋤頭刨地。老人彎著腰,一下接一下掘地。朱國發說那是他父親,七十多歲還在田間勞作。我沒見過自己祖輩耕種的情景,但我能理解農民對土地的感情。
 
走到田間盡頭,穿過樹林,眼前竟是一條流淌的江水。朱國發告訴我:“這就是信江!”“信江?”我真的又大吃一驚。因為信江在我九下江南的三年時間里,出現的頻率最多。為了解浮橋歷史,在江邊采訪洗衣的沙溪人,還到對岸渡頭采訪,寫出《失去的浮橋掩埋在新橋的記憶里》《沙溪對岸藏著的大秘密》,原來渡頭就是壺嶠的一個行政村。
 
信江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源于玉山水和豐溪,在上饒匯合后始稱信江。干流自東向西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干等地,都是我采訪過的地方。到余干縣黃金埠采訪,才知道,信江由此分為兩支注入鄱陽湖。信江流域林木繁茂,風光旖旎,名勝古跡眾多,如聞名遐邇的三清山、龍虎山都是道教圣地,而信江盆地更有“贛東北糧倉”之稱。
 
這里沒有風,水流舒緩,一絲漣漪也沒有,江面仿佛是一塊鏡子,遠處的橋梁與兩岸的森林倒影在水里,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如駕一葉扁舟行駛其上,定會感到:風光無限好,人在畫中游。朱國發說:“這里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龍舟賽。華家源代表隊總能拿到第一名。”
 
離開信江,穿林而過,發現一種叫不上名的小花組成粉色的帶子,在蔥郁的綠色中飄去。遠處山坡上,拉近的鏡頭里又出現了一頭水牛。它在草叢中靜靜地佇立,一動不動,不知是不是回憶起農耕時代的盛況?朱國發說:那條唯一保留下來的水牛已經懷孕!
 
我總認為:鄉村最具誘惑的,恰恰是城市沒有的自然環境,和貼近生活中最原始的部分,可以激發人不斷認識和體驗未知事物。比如我特別想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田地,切身感受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經歷,尋找那種久遠的農耕樂趣。如果將河流之水充分利用起來,不僅可以作為觀賞景物的一部分,還可以讓人體會什么叫生命之源。
 
從阡陌泥土步入人間煙火,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看見一座石鑄巨龜背馱的六柱亭,頂似茅草,實為細竹條密鋪而成的建筑。據說有一段“靈龜渡河”的民間傳說,但我更喜歡具有史料價值的內容。龜是一種可以在陸地生活,在水中覓食的長壽動物。上古時代就把龜當作財神,在中華民族每向文明邁進關鍵一步,無不取助于龜,歸功于龜。古人還認為:龜能救人于危難,引人出迷途,驅妖鎮邪,起死回生,何況龜本身“背陰而負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靜態養生學家認為,人生下來其能量是個常數,消耗得越快,壽命越短;消耗的越慢,壽命越長。烏龜多靜少動,睡得多、行得慢、吃得少、心態好,所以長壽。如今提倡慢生活,并不是支持懶惰,也不是拖延時間,而是放慢生活節奏,尋找一種平衡。
 
 
朱國發在華家源
 
靈龜昂頭向上,眼睛望著對面山上的“八卦亭”,兩只前腳伸到池塘,后腿也浸在水里。亭子兩側的棧道將池塘環繞成半圓。從右邊繞到左側出口,踩著間隔的石片,跨到上面棧道,欄桿外卻是形似葫蘆的紅色花圃。環視華家源,就像綠野懷中的“寶寶”,層層疊疊,從哪里看,都能給人帶來美感。
 
石磨、碌碡曾是最司空見慣的物件,而今卻滿載著濃濃鄉愁,勾起多少人對童年的回憶,對親情的懷戀!那塊記錄“夏布歷史傳奇”的巨石,那座高聳馬頭墻的“夏布堂”,絕對是華家源復活“靈魂”的標志。隔著門縫,我看到里面盛滿了夏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原以為夏布會漸漸消失的,沒成想,將又重現在大眾的視野,且將更加鮮活,富有生機。我相信:它的多姿多彩,必將是煥發“青春之源”。
 
鵲橋邊的情侶香樟,小池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都無法與朱子廣場沉重的大筆,揭示朱子理學內涵的書卷,及門邊展示的家訓,更能激起游人的好奇!我發現,在朱熹像一側的墻上,醒目地告誡人們: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這是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的講話題目:
 
家訓是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家規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風是家族子孫代代恪守家訓、家規而長期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自豪感的源泉,是每個家庭成員“三觀”的基石。家風是融化在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淀在骨髓里的品格,是立世做人的風范,是工作生活的格調;家風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朱子家訓》曰:“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 ……”這對以朱姓為主的華家源來說,有著相同血脈的朱熹旁系后裔,借助的不僅僅是他流傳下來的名氣、聲望,更應該繼承的,恰恰是家傳之本。
 
短短的華家源之行,讓我還有一個疑問?底蘊深厚的壺嶠鎮所轄七個行政村,125個村民小組,共有65個自然村,總戶數10000多戶、33000多人。為何會在僅有261戶1100人口,黨員10名,耕地265畝,林地2000多畝的華家源創建秀美鄉村的典范?
 
在壺嶠鎮,我見到了年輕干練的鎮長夏洪欣,了解到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壺嶠這個與沙溪隔江相望的古鎮,在我記憶里以為熟知的“夏布夏小鎮”,卻原來有那么多未解的秘密。如果不是意外被“劫”,我還真不知道采訪和寫過的壺嶠,還有這么一個江西“4A鄉村旅游景區”。倘若有機會,我期待著與壺嶠再次“偶遇”,不斷續寫一個又一個“電視連續劇”……
 
 
本文作者海藍藍在華家源夏布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黄色录像大片毛片aa| 特黄a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年轻人免费看电影网站|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yy9099| 亚洲欧美自拍明星换脸| 9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色戒7分27秒大尺度在线| 日本a∨在线播放高清|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美妇乱人伦交换小说|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再深点灬好舒服灬太大了添| аⅴ天堂中文在线网| 色吊丝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全彩里番acg里番本子h|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 金8国欧美系列在线| 欧美一级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园田美樱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车上做好紧我太爽了再快点|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日产国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性夜夜夜春夜夜爽| 亚洲成人第一页|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 欧美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午夜大片| 免费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特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你懂的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