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過大年
2019-02-05 23:23:21
作者:杜華
過大年
作者:杜華
大年即春節(jié),又稱“舊歷年”。大年,為何稱“大”?可以找出許多原因。一者,百節(jié)年為首,是一年的開頭。除夕后,過去的一年已然過去,新的一年從今開始,它是一個新的起點,飽含著新的希望,新的夢想,新的祝愿。故稱“大”。二者,在一年眾多的節(jié)日中,年是最隆重最熱烈的節(jié)日。張燈結(jié)彩,鳴鞭放火,載歌載舞,敬神祭祖,集盡一切可以想到或做到的內(nèi)容和形式。有對過去一年豐收的歡慶,有對一年勞碌的放松,有在新的一年大干的決心,有求神靈和自然對來年護(hù)佑的祝禱。故稱“大”。三者,所過的時間最長。漢族人過年應(yīng)該從臘八就開始了,一直要到二月二,才算把大年過完。故稱“大”。四者,大年之節(jié)是非常特別的節(jié)日,大節(jié)套小節(jié),節(jié)中有節(jié),節(jié)節(jié)相連,幾乎天天過節(jié)。每個節(jié)都有不同的講究和說道,都有不同的內(nèi)容和形式,無限的神秘,無盡的喜悅。故稱“大”。
當(dāng)?shù)貪h族人過年基本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整個臘月,或更早,直到年三十,為準(zhǔn)備階段。對于大人們來說,可以說是“忙年”,即忙忙乎乎地備辦過年所需之物;對于兒童來說,可以稱做“盼年”,孩子們“盼年”的那種急切心情,比過年更有樂趣。這一段可說是“迎年”。第二個階段即過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六,是正式過年,大家穿新衣,吃美食,拜大年,看紅火,盡情享受,好像要把一年的好吃的東西在這些天全部吃完,又好像要把一年的勞碌和憂愁在這些天全部驅(qū)除和釋放。這一段可說是“過年”。第三個階段是從正月十六到二月初二,為過年的掃尾階段,這時年味兒越來越淡,大人們也忙開了,孩子們也上學(xué)了,不過仍有年的余韻,大人們有一種總算把年過完了的如釋重負(fù)的釋重感,孩子們則有一種興猶未盡的失落感。這一段可說是“辭年”。民諺說得好:“忙臘月,鬧正月,趿哩趿拉到二月。”
迎年
備年衣 “過大年,響大炮,穿新衣,戴新帽。”這是當(dāng)?shù)匾痪溆嘘P(guān)過年的諺語。過新年,必須穿新衣。舊時,有錢人家不必說,即使貧困可憐人家,也要在新年整備新衣穿。過年吃得好不好,沒有人知道,穿得不好,卻要被人笑話,因為衣裳是要穿在人頭前的。
一到臘月,家家戶戶的女人們就忙開了。過大年第一新的是鞋新。再苦再窮的人家,也必須給大人娃娃過年時穿上新鞋。于是女人們就要忙著搓麻繩,納大底,捻線線,納鞋幫。鞋做好后,就開始做新衣了。過年的新衣主要有三件:䙅子、棉襖和棉褲。䙅子為貼身穿的無袖上衣,有單、夾、棉三種,過年時一般穿棉䙅子或夾䙅子,且大多為紅色,特別是遇逢九年,是必穿紅䙅子的。舊時,有錢人家過年都要做新棉襖棉褲,新里新面新棉花,稱作“三新”。窮苦人家則要拆舊補爛。將舊棉衣拆下,洗干凈,染成新色,用棰敲棒在棰布石上棰展,或用火烙鐵烙展了。棉花也是舊衣拆下的,撕絨后再用。經(jīng)拆洗縫補后的舊衣服,仍像新衣一般。過年時穿在身上,也是美滋滋的。鄰里人看了,會夸贊這家的女人“心強(qiáng),是好的,窮歸窮,大人娃娃都穿得體體通通的。”否則,就會讓人看不起,說“那家人家,過年也沒個過年樣,緹綹緹繚的,多會兒也走不在人前頭。”
做年貨 當(dāng)?shù)厝怂^年貨主要是指過大年時吃的東西,主要是指做糕、蒸饃饃、攤𥽥兒、炸油貨、蒸隔年包子等。另外還要焯(ca)白菜、焐蘿卜、丸肉蛋蛋等等。人們玩笑說:“一臘月剌剌兒忙一個月,一正月閑閑兒吃一個月。”
當(dāng)?shù)刈龈獾脑鲜屈S米面,黃米用黍子碾制去皮而成。首先要淘黃米,淘黃米的目的一是要去除不潔的糠皮和砂礫,二是讓黃米浸水再粉干后,可提高粘度。接著是軋黃米,有“粗籮𥽥兒,細(xì)籮糕”的說法,因此籮糕面時一般用細(xì)籮。蒸糕前,要先浸豆子,就是把紅豇豆浸泡后煮熟,搋成豆沙餡,以備包糕時用。蒸糕時,糕面里要拌入適量水,用手擦搓開,呈疏散的粗末,稱做“拌糕”。撒糕時,先在籠中撒一層底,坐在鍋內(nèi)蒸,等底子蒸過來后,看看軟硬是否適當(dāng),如果太軟,和些干糕面,如果硬,則需在擦搓好的糕面中加些水。爾后,將糕面慢慢撒入籠中。這樣蒸一層撒一層,直到認(rèn)為差不多時作罷。好的蒸糕手,一次能蒸1斗黃米的糕。糕蒸熟后,要立即乘熱搋糕。搋好的糕又軟又精,當(dāng)然要有上好的黃米。接下來就要捏糕,包入紅豆餡。最后就是放入油鍋中炸糕了。經(jīng)油炸的糕叫炸糕,不炸的叫素糕。蒸糕不宜用急火,以防“托水”,托水糕蒸不熟,發(fā)粘,不利口,不好吃。炸糕時,講究不開門,怕風(fēng)吃油。油溢起后不許喊“溢了”,要用勺子將油撇出,據(jù)說炸糕溢油是興旺的吉兆。炸出來的第一碗糕要放到屋頂上,敬天敬地。
𥽥,當(dāng)?shù)亟小?#155493;兒”,是用米面或玉米面烙制的食品。烙𥽥兒的工具叫𥽥鏊子。將𥽥兒面發(fā)酵糖化(燍)后,兌入適量堿,加水和(hài)成糊。鏊子里放少量油,將𥽥兒面糊用勺舀入攤平,蓋上蓋,炆火烙制。出鏊后對折,并乘熱氣未散速凍。速凍的𥽥兒水分不散失,非常好吃。
蒸饃饃又叫蒸點心。“點心”是專指過年或辦喜事時,經(jīng)揉制蒸的、上面中心有紅點的圓頂饃。上面不點紅點的不叫點心,叫饃饃,一般在辦白肆筵時才蒸不點紅點的饃。平時蒸的饅頭則用刀切成面包狀。舊時一般忌諱不點紅點的圓頂饃。“點心”一詞起源甚早。據(jù)說是東晉時一位將軍犒賞打了勝仗的士兵的糕點。而當(dāng)?shù)啬欠N點了紅點的圓圓的白面饃叫點心,真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饃蒸熟后,趁熱將早已兌好的食紅點在面鏌中心,白泠泠的饃上立刻出現(xiàn)一個紅色的小圓點或花瓣點,既好看,又喜慶,看著也香。過年蒸點心時,還要捏花饃,有喜兔兔、歡魚魚、吉羊羊、蓮花、牡丹、石榴、毛籃籃等,上面嵌上紅棗,稱為“花花”。同時,還要蒸一個大棗山,是神龕前的供物。棗山2—3斤面制作,先捏成3個如意云頭,再將其拼合成三角形狀,上面再敷放面花、瓜果之類,在每個面眼處,安上紅棗,是神龕前最重要的供物。毛籃籃是把一個面饃上用剪子剪成刺猬身狀,過年時放置在門頭上,等二月二取下來當(dāng)干饃饃吃。其實往往等不到二月二,因為正月里高蹺隊進(jìn)院拜年時,那個小丑“二八小子”專門摸找各家門頭上的毛籃籃吃。蒸饃時,宜用急火,忌用慢火,慢火會“火悠”,“火悠”了的饃既不好吃也不好看。當(dāng)?shù)剡€講究,蒸出的饃裂開花,稱做“笑了”。
炸油貨指炸馓子、油餅、麻花、油圐圙等。丸肉蛋蛋是將肉脞成肉末,丸成直徑約10~12公分球形,以方便在春節(jié)時包餃子、包子或其他帶餡食物的制作。丸好后,冷凍儲存。
舊時,有錢人家還要在臘月包春節(jié)時吃的餃子。進(jìn)了臘月,長工們都閑下了,但不到二十三還不能打發(fā)。長工一天無事可做,便給他們尋些營生,于是,就叫他們包餃子。大戶人家要包數(shù)千餃子。大部分小戶人家,則不必包隔年餃子,都是現(xiàn)吃現(xiàn)包。
打紙雜 過年時是必須要打紙雜的。所謂打紙雜就是采買過年時必須用的各種紙類雜貨。首先要“請”一張“天地爺”,是一張印有各種神像,中央的牌位上寫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神位”的木版印畫。有的還用綿連紙雕刻的簾幔。還要“請”一張灶王爺,“請”兩張門神。如果為省錢,也可以用黃表紙,疊幾個牌位子,上面寫上“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神位”和“司命灶君神位”,也就算“請”過神了。
其他紙雜有紅紙、色紙、白麻紙、綿連紙、黃表紙,以及各種香燭、紙馬等。還要買窗畫、年畫、大字。窗畫是木版印底線的水色畫,大紅大綠,滴顏滴色,豐富多彩。年畫有舊式的軸畫、四扇屏、八扇屏,有楊柳青的肉娃娃畫,也有用像銅版紙印刷的新式年畫。內(nèi)容有戲曲故事、神話傳說、風(fēng)景花卉、人物鳥獸等等。大字即貼在屋檐下的聯(lián)幔,又叫“掛錢兒”,由黃、紅、綠、紫四色配成,上寫四個吉祥大字,下面有兩條斜圓牙形長條,稱做“大字腿子”。當(dāng)?shù)厝诉^年是必貼大字的,屋檐下,各種神龕上,都要貼。有的甚至用繩子掛滿小院,春風(fēng)一吹,嘩哩嘩啦,好看,也好聽,十分喜慶,但有一種進(jìn)了廟宇的感覺。
另外,就是鞭炮了。有錢的人家,不知道買多少炮。大麻雷、鐵桿炮、鞭桿炮、滿樹林、起火、燒蟲卜膦等等,難以盡數(shù)。沒錢的人家,也要買一二十個小麻雷,兩掛小鞭炮。臨了,還不誤買一兩束柏葉,以備初夕時旺火上用。
洗黑水 當(dāng)?shù)厝朔Q污漬為“黑水”,也叫“惡水”。洗黑水,洗惡水,即拆洗褿舊的衣被。當(dāng)?shù)厝擞袀€講究,不該把“黑水”留到明年,因此年前必須把舊衣服、被褥、枕頭等統(tǒng)統(tǒng)拆洗一遍。意謂滌除一年的污漬穢氣,干干凈凈過大年,接喜氣。
洗燈盞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是送灶王爺爺上天的日子。當(dāng)?shù)厝瞬唤行∧辏徒卸!岸礋舯K。”做為忙大年的人們,這一天還是洗涮,而且是專門洗涮燈盞,以及相類的供器、銅器。祭灶是在晚上進(jìn)行,所以白天就要把蠟扦、供器等擦洗干凈。過去沒有電燈,家中用麻油燈。麻油燈由燈盤、燈碗、燈瓜、燈樹幾部分構(gòu)成。燈盤和燈碗是相連的,用青銅制成,燈瓜多為黑瓷制成,內(nèi)裝麻油,有孔穿燈芯。燈樹(亦作“燈豎”)為木制,上面是一根桿,可插燈盤,下面為燈座,有的燈座還有個小抽屜,可放相關(guān)雜物。燈盤燈碗洗凈后,明光錚亮,十分好看。后來,點燈用煤油,不再用燈瓜,而用一個玻璃制的墨水瓶代替。煤油燈亮度超過麻油燈,但煙大。于是手巧的女人們用紙糊一個虎頭形罩罩在燈上面,使燈煤熏到罩殼內(nèi)。這天,煤油燈也戴上新虎頭帽要過年了。舊時大紅躺柜和柜門子上都有用以掛鎖的銅吊扣,有的呈圓形,有的呈如意形,柜蓋上還有銅裝飾,當(dāng)?shù)厝私小扳濈~(shìjie)”。也要在這天清擦干凈。
當(dāng)?shù)厝朔Q灶神為“灶馬爺爺”,到晚上,祭灶開始時,錚亮的供器,錚亮的蠟扦,新鮮的供品,紅亮的蠟燭,陳列在神龕前。男主人點亮紅蠟,點燃條香,將麻糖糊到神像的嘴上,祈禱道:“灶馬爺爺你姓李,一圪垯麻糖糊住你嘴,上了天上只說好的,嫑說賴的。”當(dāng)?shù)厝烁静恢涝钌竦膩須v,說灶君是梁山好漢李逵,其典故不知從何而來,所以就說“灶馬爺爺你姓李”。祈禱罷,將神像焚化,意為灶神上天了。而新“請”回的灶神像則要到年三十時才張貼供奉。所說大年初一凌晨,灶神才回來。
當(dāng)?shù)厝朔Q灶神為“灶馬爺爺”,到晚上,祭灶開始時,錚亮的供器,錚亮的蠟扦,新鮮的供品,紅亮的蠟燭,陳列在神龕前。男主人點亮紅蠟,點燃條香,將麻糖糊到神像的嘴上,祈禱道:“灶馬爺爺你姓李,一圪垯麻糖糊住你嘴,上了天上只說好的,嫑說賴的。”當(dāng)?shù)厝烁静恢涝钌竦膩須v,說灶君是梁山好漢李逵,其典故不知從何而來,所以就說“灶馬爺爺你姓李”。祈禱罷,將神像焚化,意為灶神上天了。而新“請”回的灶神像則要到年三十時才張貼供奉。所說大年初一凌晨,灶神才回來。
打掃家 打掃家即較徹底地搞一次室內(nèi)衛(wèi)生,包括大掃除、刷家、糊窗戶、掏炕、濄炕、套爐子等。這樣的打掃家一年要搞三次,一次是在四月,一次是在八月,第三次是在臘月,而臘月這一次是最徹底的。臘月打掃家一般在過了二十三小年之后。“二十三,洗燈盞;二十四,糊窗紙。”
打掃家這天一早,將被褥等搬到室外,將炕席卷起。先將爐坑內(nèi)的灰掏凈,如炕上有塌陷處,則要更換炕板,此謂“掏炕”。而后,將屋內(nèi)徹底清掃一次。掃墻和頂棚要用軟掃帚先掃,再用毛撣子撣一遍。掃完后就要刷家。刷家的原料為堊土,當(dāng)?shù)厝朔Q為白泥。白泥浸泡加工后,澄去渣滓,丸成球形,稱為“粉土子”或“白土子”。先將白泥或粉土子浸泡,待化開后,不斷攪動,使砂質(zhì)等澄下,盛入容器內(nèi),用特制的白泥刷子往墻上涂刷。如墻不太臟,則直接用白泥粉刷兩遍。先橫刷一遍,再豎刷一遍。如果墻較臟,在粉刷前須先用清水洗一遍,然后先橫刷一遍,再豎刷一遍,這樣刷出來的墻壁,隱現(xiàn)著一個個豆腐塊,產(chǎn)生了一種藝術(shù)效果。
在刷家的同時,女主人一般都要濄炕、套爐子。濄炕是用稀膠泥糊和上榆樹皮毛子,將土炕用手抹一遍,經(jīng)過這樣濄了的炕,瓷實,光溜,不起塵。套爐子也叫套灶火。是用膠泥和砂子(或用砂泥),摻入鹽和頭發(fā)或牲畜毛,用手挖泥,將灶膛內(nèi)破裂的部分修補好,在火爐內(nèi)給鐵壁貼一層砂泥,并用勺頭等物將灶膛爐膛砑瓷砑實。“套”過的灶膛爐膛,經(jīng)火一燒,煉成一塊,成為耐火爐膛,既可保護(hù)爐灶,又省煤省柴,且可使灶膛內(nèi)的火焰直接燒向鍋底,充分利用了火力。
刷完家以后,就要糊窗子了。糊窗子一般要在中午時進(jìn)行。因為冬天天冷,如果不在中午進(jìn)行,窗欞上一刷漿糊便會凍成冰,窗戶糊不好。當(dāng)?shù)睾皯粢话愣加冒茁榧垺0茁榧埥Y(jié)實,不易被風(fēng)撕裂。首先要根據(jù)自家窗子的窗欞造形貼窗花兒。當(dāng)?shù)氐拇盎▋河袃煞N,一種是用印板印刷草圖,再繪以各種顏色的水印畫,當(dāng)?shù)厝朔Q窗花,實為窗畫。另一種當(dāng)?shù)胤Q“云子”,即剪紙。糊窗也是很有講究很有學(xué)問的一件事。糊窗花時,要將有顏色的一面朝外,糊紙時也要光面朝外。一來,有顏色的一面朝外,外面看著色彩鮮艷,里面經(jīng)光線透射,也有色彩。如果反糊,則外面為白色,不好看。二來,光面朝外不掛土,不怕風(fēng)塵。糊窗戶時,先糊窗花和紅綠色紙,再在上面覆蓋一層白麻紙。窗戶糊好后,家就算打掃下來了。然后,將席子、氈子、毯子、被褥打去塵土,搬回屋內(nèi)鋪設(shè)好。打掃過家,糊過窗戶以后,室內(nèi)就有了令人愉悅的感覺,第二天把年畫一貼,年味兒更顯得濃烈了。
糊燈籠 到臘月二十七、八日,該備辦的基本都備辦好了,大忙已經(jīng)下去,于是家家都開始糊燈籠。二人臺《拜大年》、《觀燈》都有對春節(jié)燈籠的描述。燈籠種類繁多,數(shù)不勝數(shù)。有各種蔬菜燈、動物燈、瓜類燈,也有宮燈、紗燈、玻璃燈、走馬燈(當(dāng)?shù)胤Q“魚龍變化燈”)。舊時,燈籠內(nèi)多插蠟燭,或用麻油。麻油燈里面置一個小燈碗,有的則用土豆現(xiàn)做一個燈碗,搓上紙捻做為燈芯。到20世紀(jì)70年代后期,多用鉛絲焊紗燈架或?qū)m燈架,然后用紅縐紋紙糊裱,里面點電燈。燈的質(zhì)量雖然提高了,但種類卻少了,家家都是大紅燈籠,未免顯得單調(diào)。到80年代后,都買現(xiàn)成的紗燈,糊燈籠只在年后進(jìn)行,為得是在正月十五燈展時掛。
年三十兒 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小盡為二十九,也稱“年三十兒”。年三十兒還算是迎年,又算是年節(jié)的第一天。
臘月三十一早,街上、村里便放起炮來。孩子們這天起得最早,穿上了新衣新鞋新帽,帶著小鞭炮,東家跑,西家串,看年畫、看對聯(lián)、看燈籠,比炮多、比炮好、比炮響,稱為“跑大年”。大人們還繼續(xù)忙碌。男人們貼門神、貼對聯(lián)、貼大字、貼年畫,還要給神位前擺上供品、供器和香爐。有的人家沒有香爐,就用木升盛上黃米或小米當(dāng)香爐。同時將“天地爺”、“灶王爺”等神像“請”入神龕。神龕兩邊也貼上對聯(lián),如灶王爺龕上貼“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披“一家之主”等。春節(jié)的對聯(lián)有窗聯(lián)、門聯(lián)、大門聯(lián)、棚圈聯(lián)、倉庫聯(lián)等之分。橫披稱為“樘子”。另有“抬頭見喜”、“出門見喜”、“炭積如山”等小豎聯(lián)和大大小小的斗方。“抬頭見喜”多貼在房梁上或門窗高處,“出門見喜”則貼在家門或院門外對面的墻上,“炭積如山”貼在煤炭倉上。此外,還有井上、樹上、車上、棚圈上等等,都貼上相應(yīng)內(nèi)容的吉慶對聯(lián)。斗方有單字的,如“福”字等,也有四字的,主要貼在房檐下的柁頭上和門扇上、庫房上、糧囤上等。貼罷對聯(lián)后,再在房檐下貼上黃、紅、綠、紫四色大字。神龕上也要貼大字,不過,規(guī)格要小得多,是寬約3寸許的細(xì)長聯(lián)幔。如果是守孝之戶,一般是第一年貼黃紙對聯(lián),第二年貼藍(lán)紙對聯(lián),第三年恢復(fù)貼紅紙對聯(lián)。有的只貼一年藍(lán)色對聯(lián)。最后,將燈籠掛起來,將青翠的柏葉插在門頭上。于是,人們真正感覺到,年來到了。
這一切都辦好后,就要去墳地祭祖了。當(dāng)?shù)丶雷嬗兴拇危謩e是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大年三十。且大年三十是很重要的。不僅要到墳地祭掃敬供,有容譜(家族祖宗畫譜)的還要在堂屋內(nèi)張掛容譜,并要設(shè)供品,如棗山、干果等,每頓飯前都要燃燭焚香,磕頭祭拜。
女人們則忙于做年飯。首先要燜一鍋隔年撈飯,舊時一般燜糜米飯,現(xiàn)在多燜大米飯。燜好后,除中午吃外,上面按上紅棗,年后吃,表示“連年有余”。其次要燉肉燉魚,魚是必須要燉的,也是連年有余之意。
商家們絕不放過這天的商機(jī),各店鋪繼續(xù)開門。沒有置辦齊全年貨的,趕著在中午店鋪關(guān)門前置辦。熟人們見面后,笑喜喜地打著招呼:“齊備啦沒?”笑喜喜回答:“齊備啦?您(niān)們也齊備啦哇?”“就等籠旺火響炮了!哈哈哈……”
午飯是十分豐盛的。米飯燉肉,燒雞燒魚,還要小炒幾道菜,當(dāng)然,糕也是絕對不可少的。
吃過飯后,家家劈柴打炭,準(zhǔn)備垛旺火了。之前,要將整個院徹底打掃一遍,灑上水,再放一陣炮,便開始垛旺火。先用彩色紙將旺火架四面糊好,貼上“旺氣沖天”的豎聯(lián)。旺火架上放一個干鍋或鐵盤,干鍋內(nèi)盛滿沙土或爐灰,做旺火的底盤。有的人家在夏天就用專用模具脫一種煤磚,稱“煤煰(gāo)子”,專門用來壘旺火。而大多數(shù)人家是選用優(yōu)質(zhì)易結(jié)焦的塊炭疊壘。壘旺火時,先在底盤上垛五六墩磚,每墩兩層,里面塞以易燃的穰柴,穰柴上立一小捆劈柴。將較大的塊炭像架橋一樣,架放在磚墩與磚墩的空間上。如此一層壘垛起來,狀如一座黑寶塔。壘旺火是很有講究的,既要壘得圓,又要壘得尖,還要牢固,因此壘旺火時須格外小心。如果壘不好,燃燒時容易累(坍塌)。過年時旺火累是大不吉的。所以有的人家寧可不籠旺火,主要是怕累。旺火壘好后,用彩色紙剪一個拉幔花,搭在旺火上,將柏葉插在旺火眼上,再往炭上面燒一些麻油或柴油,把地上的柴炭打掃干凈,放三聲炮,壘旺火的工程就算圓滿了。
從年三十這天,有許多忌諱。特別是在言語上,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破”、“敗”、“灰”、“賴”、“完”、“不夠”、“不行”、“沒有”等等。相互打招呼詢問對方的準(zhǔn)備情況只能問“齊備”,不能問“便宜(biànyí)”,因為“便宜”是指安葬死人時問的話。
到傍晚時,首先要把水甕打滿,把燈籠點著,把所有房間的燈點著,終夜不熄。這時候,大人們才洗臉,換新衣,穿新鞋新襪。然后恭恭敬敬地給各神位和祖宗牌位重新擺一遍供品供物。供品取“五”字,意為“五福臨門”。即供桌上放五個小盤,分別供涼菜、干果、鮮果、油食、花供(即花饃),特別是要擺上棗山。之后便點燭、焚香、奠酒、放炮,最后是作揖磕頭,三叩九拜,叫“安神”。意思是給各路神仙和列祖列宗發(fā)出請?zhí)耍屍涑跻灰辉鐏砑摇K自捳f:“安神不響炮,爺爺不知道”。所以“安神”炮要放很多,持續(xù)很長時間,安神炮放過以后,則要求寂靜,不僅不再響炮,也不許大聲喧嘩,不準(zhǔn)到處走串。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包開了餃子。于是,熬年開始了。
過年
熬年 除夕,當(dāng)?shù)厝朔Q“大年夜”、“三十兒黑夜”。大年夜,家家戶戶不睡覺,稱為“熬年”。“熬”當(dāng)?shù)赜袆诶邸⑷淌堋淹猿帧⒍冗^之意。熬年,即以神圣、恭敬和歡樂、企盼的心情、姿態(tài),忍受通宵不眠之勞,堅持度過除夕團(tuán)圓之夜,迎接自己新的一歲第一個清晨的到來。
點亮燈燭、壘起旺火、安過神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說笑邊包餃子。餃子里,多包入硬幣,據(jù)說吃餃子時,誰吃到硬幣誰有福氣,這一年里一定會交好運。包完餃子后,全家人開始玩,或打撲克,或打麻將,或講故事,或說繞口令。這一夜,不許大聲吵嚷,不許在地面或院內(nèi)灑水、倒水,不許掃地。
在包餃子的同時,多數(shù)人家還要煮一個紅蕃瓜,吃蕃瓜取翻身之意。有的地方講究年夜飯吃面條,面條搟得很長,吃一半,留一半,稱做連年面。當(dāng)然,美酒大肉是不可少的。
當(dāng)電視普及后,大年夜看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成為千家萬戶的通俗。玩耍中,說笑中,吃喝中,大家都期盼著一個在神圣的時刻舉行的神圣的活動:接神和祭祖。
接神祭祖 舊俗認(rèn)為,在大年夜,天上各路神仙都要來到人間,與人間同享太平歡樂之年。為迎接眾神光臨,故有“接神”之俗。據(jù)說,各路神仙光臨后,又都回到天庭,只有灶王爺留下來,繼續(xù)堅守崗位。舊時接神一般是在寅時,即凌晨3—4點鐘進(jìn)行。以后越來越早,一直提早到子時,即12點左右。因為據(jù)說誰家發(fā)得旺火早,神仙就會先到誰家。現(xiàn)在雖然已不講迷信,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就開始發(fā)旺火接神了。
時辰一到,首先要“發(fā)旺火”。將火炷放入火爐中,燒紅后,插在旺火底部的穰柴中,然后幾個人分別從不同的方向向里面扇風(fēng),于是烈火呼地一下著了起來,燃著木柴,燃著大炭。剎那間,院內(nèi)家家門前青煙直上,七八堆旺火紅光映天,爆竹之聲如爆豆一般響徹夜空,整個世界仿佛沸騰了一般,延續(xù)時間長達(dá)2~3小時。此時此刻,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院中是通紅的烈焰,上空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旺火發(fā)著后,就要接神了。接神由家庭男主人操持,女人們是不許操持這種圣事的,只許在一邊恭恭敬敬地觀望。男主人先凈了手,再放三聲接神炮,給各處神龕內(nèi)的神圣重新添上新香,擺上新供品,匍匐于地上的拜氈,虔誠叩拜,此舉即謂之接神。建國后,過年接神中的一些迷信活動漸簡,“文革”期間,接神活動被作為“四舊”而破除。上世紀(jì)80年代后,接神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在民間逐漸恢復(fù),但其內(nèi)容和形式都發(fā)生了變化,雖有接神稱謂和供品但無跪拜之禮。
接回神后,家族內(nèi)要舉行隆重嚴(yán)肅的祭祖活動。這時,同族各戶男女一齊來到供奉祖宗神位、容譜的祠堂或堂屋內(nèi)。重新燃紅燭、焚條香、上供品、燼黃表、響鞭炮。人們嚴(yán)肅誠敬,叩拜祖先。叩拜時,由長輩帶領(lǐng),按男左女右站立在兩旁,依長幼輩分一一向祖宗神位焚香、跪拜。
接神、祭祖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重新回到各家院內(nèi),大家圍在自家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放爆竹、放焰火、轉(zhuǎn)旺火。轉(zhuǎn)旺火也是當(dāng)?shù)匕灸甑囊环N傳統(tǒng)民俗活動。當(dāng)旺火大煙冒過后,全家老幼圍著旺火正轉(zhuǎn)三圈,倒轉(zhuǎn)三圈,為的是驅(qū)邪求吉,一年通順。不能出院的老人、嬰兒、病人也都把貼身穿的䙅子、襯衣拿出來,圍 著旺火烤一烤,轉(zhuǎn)一轉(zhuǎn)。據(jù)說,轉(zhuǎn)旺火可以怯病除邪。還有將白面“點心”(過年時蒸的點紅點的饃饃)扎在筷子上,置于旺火上烤,據(jù)說食之也可去百病。孩子們更是走街串院,把街坊鄰里的旺火都轉(zhuǎn)遍。
在接神時,當(dāng)?shù)赜姓埞慕车牧?xí)俗。接神前,鼓匠沿街吹打,挨門拜年,有錢人家請回院內(nèi),吹打一通,以增添喜慶氣氛。
除夕夜,出嫁的女兒忌在娘家。如必須在娘家呆,接神時,女兒必須躲到廁所回避,等接完神再出來,否則對娘家不利。現(xiàn)在,此陋俗已完全改變。
揣元寶 過去,接完神后,全家老少開始包餃子。“餃子”的稱謂從“角子”而來。至今當(dāng)?shù)剡€有人稱餃子為“角角”(jia入聲)。舊時,二人臺《拜大年》、《五哥放羊》中,有一段相同的道白:“白面捏下缽缽,羊肉脞下末末,你給哥哥圪扭圪扭捏上兩個角角”。舊時,包餃子不是用搟杖搟皮,而是用手捏,后來才發(fā)明了搟杖搟皮子的技術(shù)。“角子”是元寶的一角,是元寶的一部分。而“角角”的形狀酷似“角子”,故名其曰“角子”,后演變?yōu)椤帮溩印保瑢⒋竽瓿浴帮溩印狈Q為“揣元寶”,意為“進(jìn)寶”。為使餃子真有元寶之意,過去在餃子中包一枚銅錢(制錢),謂之元寶,誰吃到元寶,誰在這一年就會發(fā)財,萬事如意。
舊時,煮餃子大約在卯時至辰時之交,并調(diào)一盤綠豆芽,另加一些豆瓣兒等腌制的小菜。
煮餃子之前,同家族的人要相互拜年。拜完年后,即開始煮餃子。煮餃子如遇餃子破裂,忌諱說“破”,而說“掙了”。餃子煮熟后,要放炮,且將第一碗餃子敬祖宗神位,接著,讓孩子給長輩送,再給鄰居送。鄰居也會送來餃子。這樣,大年初一的餃子就有各家各戶的。
現(xiàn)在,水餃在春節(jié)前或年三十就包好了,也有一些家庭買市場速凍水餃。吃的時間也因人而異,三十晚或初一早晨隨時煮食。水餃里的銅錢也由人民幣硬幣代替。
吃餃子前,孩子要給爹娘磕頭,行三叩九拜之禮。爹娘受頭后,也要給孩子壓歲錢。上世紀(jì)70年代后,已不時行磕頭,只行鞠躬禮,并道一聲“過年好”。受禮者也要給壓歲錢。有的人家,除夕夜就給了壓歲錢,這是不懂禮俗,對孩子的禮儀教育也沒有好處。
吃罷早飯,把屋子收拾干凈,預(yù)備茶點小吃,有的還置備酒菜,接待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
信仰佛教的人家,在年初一吃素。一者,初一、十五信佛教的人本來就把齋吃素;二者,正月初一是彌勒佛主的誕日。早上吃素餃子,中午吃素燴菜。
從這天起,女人忌針,男人忌勞,直到過了破五以后。
拜 年 拜年是中國人的重要禮俗。當(dāng)?shù)匕菽陱恼鲁跻涣璩块_始,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后基本截止。俗話說:“有心拜年過了寒食也不遲。”雖為玩笑話,但也說明拜年時間之長。
舊時,拜年活動按遠(yuǎn)近親疏的社會關(guān)系,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同宗族內(nèi)晚輩給未出五服的長輩拜年。如在同院或鄰近居住,則于正月初一凌晨接過神祭過祖后進(jìn)行。這次拜年十分講究。家族內(nèi),從叔伯親屬依輩分大小,成雙成對地排著,先拜容譜(祖宗),而后拜爺爺奶奶輩,再拜父母輩,拜完長輩后,在同輩中小的拜大的,即兄弟弟媳給兄嫂拜。子輩拜完后,孫輩也以同樣的方式拜。未婚的,則只有男子拜,女子不拜。屆時,各家各戶屋內(nèi)地下鋪一塊拜氈,以備拜年者跪拜。拜年的進(jìn)門后說:“給爺爺拜年磕頭啦。”受頭者說:“磕下哇。”或“甭磕啦。”或“一了兒了哇。”于是,磕頭者作三次揖,每次作揖后,伏在地上磕一個頭。此謂三叩九拜。給爺爺磕完頭后,再給奶奶磕。不能同時給爺爺奶奶磕。給其他長輩(父輩)亦同。同輩拜年則不磕頭,只作揖一次,或行鞠躬禮作罷。凡未成年的子孫拜年磕頭后,長輩要給壓歲錢,成年后則作罷。如果新媳婦給長輩拜年,則都要給壓歲錢,且錢數(shù)要比其他人多許多。給外面拜完年后,最后回家給父母磕頭拜年。二是給近親中長輩(包括同地域居住的同宗族長輩)拜年,一般是正月初一上午進(jìn)行。三是閨女女婿到娘家拜年,一般是初二上午進(jìn)行。屆時,女兒女婿帶上豐盛的禮品禮物,給娘家拜年。四是給居住在同一地區(qū)的其他親戚長輩拜年,可在初一、初二和初四的任意上午進(jìn)行,初三忌拜年,初四大拜年。五是給居住在不同地區(qū)的親戚拜年,要在初五后的任意上午進(jìn)行。六是給其他人拜年。如同事、同學(xué)、朋友等,則互祝“恭禧發(fā)財”、“過年好”等。七是團(tuán)拜。現(xiàn)在,有些機(jī)關(guān)團(tuán)體、企業(yè)、學(xué)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tuán)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xí)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現(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另外,當(dāng)?shù)赜行氯税菽甑牧?xí)俗。即頭年結(jié)婚的新人,第二年春節(jié)要到雙方親戚家拜年,且各家都要給新人壓歲錢。初一時,在男方同宗親戚家拜年。初二如娘家在當(dāng)?shù)兀瑒t到娘家同宗親戚家拜年。初三至初七不出門。初八后,到雙方非同宗親戚家拜年,直到拜完為止。
年初一中午的飯?zhí)貏e講究,最少也要四、五個盤,多則十多個盤。有涼拌豆芽、紅燒豬肉、燒雞或燜雞、燉魚、丸子、煨牛肉、燉羊肉、炒干豆角等,還有精雜燴菜。主食是熇糕、熇點心。全家人團(tuán)團(tuán)圓圓坐在一起,飲美酒,吃年飯,稱為吃“團(tuán)圓飯”。
接財神 正月初二是財神節(jié),當(dāng)?shù)赜薪迂斏裰住=迂斏褚惨\旺火。初一傍晚,壘好旺火,初二凌晨發(fā)旺火、放爆竹、接財神。接神儀式如初一接全神。村民、市民初二接財神的不很多,主要是商人、店鋪老板等,氣氛較初一為遜。
初二早上也大都吃餃子。有的家庭早早預(yù)備豐盛午宴,準(zhǔn)備接待親朋好友上門拜年,特別是這天要接待前來拜年的閨女女婿的人家,午宴之豐盛大大超過初一的年午飯。
迎喜神 初三為迎喜神日。這天清晨,農(nóng)戶把牛角涂彩,披紅掛綠,牽到農(nóng)田,然后對著牛頭焚香、燼表、燃柴燒火,牽牛轉(zhuǎn)三圈后返回。也有的騎上自家的牲畜到曠野奔跑,返回時每人揀一小塊土坷垃供于神龕并燒香磕頭拜之。初三這天,忌拜年,忌打掃。
從初三開始,村里舉辦的秧歌隊、高蹺隊等開始活動,先在本村本社表演,慰問軍烈屬、五保戶和村中上年歲的老人,而后逐門逐戶拜年賀喜。主人家要熱情招待,臨走時贈以煙酒作為酬報。過去踩高蹺者轉(zhuǎn)到誰家院中表演完畢后,臨走時,扮小丑的“二八猴”從主人住家門內(nèi)上檻上摸取“毛籃籃”,大伙分食。本村表演完后,又要到鄰村表演,鄰村的文藝隊也要來村表演。
過破五•送窮 正月初五民間習(xí)俗為“破五”,常言“大破五”。傳說姜子牙封妻為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大概人們?yōu)榱吮芨F神才稱這天為“破五”吧。“破五”日,在當(dāng)?shù)貋碚f有許多講究,就是在初五的前4天里,家家不動掃帚、不動針業(yè)、不洗衣服、不農(nóng)事勞作、不遠(yuǎn)行、忌用生米面做飯吃等。過了初五,這一切守制就破除了。在初四晚上或初五一早,家家戶戶灑掃庭院,把旺火灰渣、塵土、香灰、爆竹紙屑掃置簸箕中,并剪黃表紙人于其上,送焚十字路口,并燃放爆竹,謂之“送窮”或“送窮媳婦”。當(dāng)?shù)赜小皰吒F送窮,一年順通”的說法。
廣泛流行的“送窮”習(xí)俗,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的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愿望。
春節(jié)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三十午時起關(guān)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rèn)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jìn)寶。
正月初五早上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nèi)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初五忌出門,不拜年。
人七日 初七謂之“人七日”,或急讀為“人七兒”。《東方朔傳歲時書》記載:“天地初開,一曰雞,二曰狗,三曰豬,四曰羊,五曰牛,六曰馬,七曰人……”。據(jù)上世紀(jì)70年代湖北考古出土的秦簡《日書》記載,人日之俗起于先秦時。傳說女媧造世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了人,因此,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因為是人類的生日,所以要慶祝紀(jì)念,過人七日(人七兒)節(jié)。這一禮俗,與基督教《舊約•創(chuàng)世紀(jì)》中上帝七日創(chuàng)世的神話太相似了,也與我們今天的星期周歷暗合。
人七日古代又名“靈辰節(jié)”。 為何叫“靈辰”?明代張存紳在《雅俗稽言》中解釋說:“人日,一曰靈辰,以人為萬物之靈也。”而當(dāng)?shù)仃P(guān)于“人日”的傳說則從另一個角度做了注解。傳說人的魂靈于除夕夜出走,于初七日夜歸。原來是人的靈魂回家附體之日,故曰“靈辰”。于是,當(dāng)?shù)仫L(fēng)俗于初七這天夜里點燈置于門上,喻自己的靈魂望燈而歸。初七日忌出門遠(yuǎn)行,即使外出也必須要趕回家,否則回了家的魂靈難以附體,當(dāng)年多災(zāi)多難,病魔纏身。
八仙日 初八日謂之“八仙日”,或稱“游八仙”。游八仙以祭祀李鐵拐、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lán)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位神仙和出游相結(jié)合成俗而來。是日,提倡出游或走親戚,謂初八這日是出門辦事的好日子。新女婿新媳婦出外地親戚家拜年。請客活動自此日開始。過年時,當(dāng)?shù)厥⑿姓埧椭Y。主要是親戚之間互請。請客也極有講究。頭一天要安人,即發(fā)出邀請通知。其時沒有信息工具,只能去人傳達(dá)。第二天,還要親往被請人家中邀請。俗語云:“安人不請人,頂如誵憱人(欺負(fù)人)”。初八出行昭示著春節(jié)的第一個高潮結(jié)束,人們可以各行其是為自己的事業(yè)奔忙了。
初八還是祭星之日,祭星又稱“順星”,與“順心”諧音。舊時,正月初八晚上,家家都要舉行名曰“遙祭北斗,順禳星辰”的祭祀儀式。《薩拉齊縣志》載:“及夕,燃糕燈如子孫數(shù),跪院心前,遙祭北斗星神,愿子孫恭順勿逆。”俗稱祭“順心”,現(xiàn)已多不舉行。
初八又是火神誕日,民間戶家有設(shè)祭焚香之俗。
十子日 初十日為鼠日,謂之“十子”,也稱“實籽”。老鼠俗稱“子神”,即生命繁衍之神,傳說老鼠在這天娶媳婦。晚上,要在甕旮旯、墻角點燈焚香助興。祭鼠實際是人的生殖崇拜的俗傳,希望自家多子多孫,人丁興旺。十二屬相中子鼠為首,象征時序和事物之開端。
當(dāng)?shù)剡@天有吃莜面之俗。蒸莜面時,制作莜面小臼十二個,分為十二個月,與其他魚魚、窩窩一起上籠蒸制,出籠時看其小臼內(nèi)積水多少,以主卜某月雨旱。此日還要祭拜五谷。將糜、麻、谷、豆、麥五種糧食放在五個碗內(nèi),作為祭祀對象,焚香鳴炮,對天祈禱,以求當(dāng)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俗稱“接籽頭”,故此日也寫作“實籽日”。
此日,婦女忌針。
楊公忌日 正月十三為“楊公忌日”,是民俗中的大忌之日。
舊時,當(dāng)?shù)亓鱾髦@樣一句有民諺:“
“初三、十三、二十三,搓麻捻線賊相(音“習(xí)”)攀。”意思是這一天忌勞作,即使“搓麻捻線”,也要遭受賊人的攀咬而被牽連。過去,人們逢三必有所忌,正月十三是一大忌之日,叫“楊公忌日”。俗語還說:“犯了楊公忌,百事不如意”。此日不僅忌出門、忌勞作、忌動土、忌婚嫁……,總之,一切重大舉動都在禁忌之列。
那么何謂“楊公忌”?這位楊公指的是誰?至少有三種說法。
一說,楊公是很久以前一位姓楊的老翁。這位“楊公”有十三個兒子。有一次在與鄰居發(fā)生爭執(zhí)時詛咒道:“我有十三個兒子,即使一個月死一個,到了年終還有一個可以留下來陪我過年。”沒多久他的兒子就開始一個一個地死去,而且是每隔二十八天就死一個。到了過年前,最后一個兒子也死掉了。從此以后,每個月楊公的兒子死的那一天就被稱作忌日,又叫“楊公忌”。這些日期為農(nóng)歷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在這些忌日里,尤忌出行。
二說,楊公是指唐朝風(fēng)水術(shù)宗師楊救貧。此公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因他一生用堪輿術(shù)為無數(shù)窮人造葬作福,深得民心,世人尊稱他為楊救貧。楊筠松根據(jù)“二十八星宿”順數(shù),定了“楊公十三忌”。這十三個“忌日”也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三說,楊公為宋朝名將楊業(yè)。相傳正月十三為宋代楊家將金沙灘敗績,楊業(yè)兩狼山頭撞李陵碑殉難之日。人們?yōu)榱思o(jì)念保國忠良的楊家將,就把這天定為“楊公祭日”。
“楊公十三忌”自古以來即受到玄空家的重視,在玄空家的眼里,這十三個日子決不能被選來做為開張、動工、嫁娶、簽訂合同等等。還編出了《百事忌》歌訣:
神仙留下十三日,舉動須防多損失。
一切起造與興工,不遭火盜定遭兇。
婚姻嫁娶亦非宜,不得到頭終不吉。
人生出世遇此日,勞勞碌碌得還失。
安葬若還逢此日,后代兒孫必乞食。
上官赴任用此日,破賊多愁主革職。
得知廣普傳與人,子孫昌盛皆陰騭。
其實,這些全是迷信之說。早在清初,一位叫熊伯龍的無神論學(xué)者編著的《無何集》中就指出:“世俗多畏楊公忌,謂不宜出行,皆未悉其原委,故為所惑耳。今按其說,乃是‘室火豬日'(注:二十八宿官星值日,該星屬火,為豬)。其術(shù)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順數(shù),值室即為楊公忌。”按這樣排列下來,正是上述的十三個“楊公忌日”。據(jù)《四庫全書•欽定協(xié)紀(jì)辯方書》卷三十六《辯偽》一章,也對《楊公忌》有這樣的記載:“世俗多畏楊公忌,通書亦多載之。謂其日不宜出行,舉事犯之不利,皆因未悉其原委,故為所惑耳。今按其說乃是室火豬日,其術(shù)元旦起角宿依次二十八宿,次序順數(shù)值室宿之日,即楊公忌。”
鬧元宵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與天官、地官、水官三官活動有關(guān)。三官又稱三元大帝,其誕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故稱三節(jié)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元宵節(jié)即上元節(jié)。因此,把元宵節(jié)期間的各項活動綜合起來叫“鬧元宵”,又稱“鬧三官”。
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的第二個高潮,有焰火、燈會、秧歌、高蹺、旱船、舞龍、耍獅、打腰鼓、轉(zhuǎn)九曲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元宵節(jié)從準(zhǔn)備到結(jié)束要大慶5天,即從正月十二開始,至十六日結(jié)束,每日社火不斷,鑼鼓喧天,熱鬧紅火。
正月十二,搭彩棚,也叫搭燈棚,搭三官棚。彩棚搭好后,要將“三官”塑像“請入”,擺設(shè)香爐、供品等,百姓無遠(yuǎn)駕近,前來上供,祈愿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好收成。
正月十三,掛花燈,所以這日又稱試燈節(jié)。三官廟開始唱戲。開始栽“九曲”、秋千架、旋床架等。各種紅火如高蹺、彩車、龍船、龍燈、獅子、抬閣、腦閣、皇杠、秧歌一齊出動,沿街表演,稱為“踩街”。實為預(yù)演、彩排。
正月十四,上午和下午,文藝隊到機(jī)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表演,各單位給予煙酒或錢幣贊助。鄉(xiāng)村文藝隊在本村表演。夜間,沿街各單位、店鋪點燃旺火。花燈展區(qū)的花燈全面開放,迎接參觀。各式各樣的花燈,五光十色,美輪美奐。村民、市民相擁如潮,前往花燈展區(qū)觀燈,各文藝隊也要到花燈區(qū)表演一番。舊時,花燈皆為彩紙或紗絹手工糊制,質(zhì)樸而生動。二人臺《打連成》以唱詞的形式,描述了元宵燈會的盛景:“正月十五鬧花燈,我和連成哥去觀燈。西瓜燈,紅騰騰;白菜燈,綠茵茵;芫荽燈,碎紛紛;韭菜燈,寬錚錚;茄子燈,紫盈盈;老虎燈,抖威風(fēng);搖頭擺尾獅子燈;老漢燈,拄拐棍;娃娃燈,打能能;三打金彈炮打燈,還有那起火帶炮兩盞燈。”現(xiàn)在制的燈科技含量高,造型宏大氣派,霓虹燈和彩燈條成為主流,聲光電等現(xiàn)代技術(shù)一起運用。但給人的感覺民俗味道不足。這天,九曲、秋千、旋床等活動全面展開。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正日,社火活動達(dá)到高潮。上午,各鄉(xiāng)鎮(zhèn)選出優(yōu)秀節(jié)目代表本鄉(xiāng)鎮(zhèn)到市縣參加調(diào)演或匯演。各代表隊以彩車和彩旗儀仗隊打頭,輪流上場,都使出各自的絕活,令人賞心悅目。整個表演區(qū),鼓樂齊鳴,鞭炮震天,氣氛喧囂熱烈。
入夜,月掛中天,花燈齊放,旺火齊燃,焰火凌空。舊時,當(dāng)?shù)氐难婊馂楫?dāng)?shù)亟橙酥谱鞯牡孛婊穑Q“土火”。這種“土火”雖土氣十足,但創(chuàng)意特別,構(gòu)思巧妙,制作精細(xì),主要有“天鵝下蛋”、“猴尿尿”、“炮打紫禁城”、“三打金彈”、“起火帶炮滿樹林”等。現(xiàn)在都是從煙花產(chǎn)地訂購的高空火,多為禮花。同時,各種社火活動也融入其中,鑼鼓齊鳴,炮仗連天。街道上,表演場,觀眾萬人涌動,歡呼聲叫好聲一浪高過一浪,元宵活動達(dá)到高潮。
隨后,各種紅火即轉(zhuǎn)入沿街各戶,謂之轉(zhuǎn)旺火。轉(zhuǎn)旺火轉(zhuǎn)到誰家,誰家都有一番接待。現(xiàn)今均由家戶備煙酒接待或賞以錢物。
元宵節(jié)的飲食,以吃餃子為多。頭天晚上包好,第二天一早吃。中午炒菜肉食,因下午基本沒有紅火活動,人們以酒食為樂。晚上則吃元宵。當(dāng)?shù)卦嘤媒诐L制,內(nèi)包各種餡。有蒸食、煮食、炸食,以煮食為多。
十六日:繼續(xù)熱鬧一天,至下午收燈。其他娛樂活動照常進(jìn)行,有的直到十七八日。特別是轉(zhuǎn)九曲,深受人們喜愛。舊時,十六日下午各行各業(yè)社團(tuán)敲鑼打鼓,持香柱、牌位,到村外或五道廟送瘟神,謂之除百病。
辭年
老小添倉 添倉,本為“天倉”,為星官名。屬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婁宿星。共六顆,位于婁宿之南,相傳是天宮掌管糧倉的神。星相家觀天象,如見天倉星現(xiàn)黃色,則預(yù)示豐收年景。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祭祀天倉星官之神的節(jié)日。二十日為小天倉;二十五日為老天倉。據(jù)說,正月二十五是倉官爺?shù)纳铡<纻}官,為的是祝福風(fēng)調(diào)雨順,糧食盈倉。小天倉祝福夏糧豐收,老天倉祝福秋糧豐收。因“天倉”與“添倉”諧音,且祭祀活動中有“添倉”儀式,故稱“添倉”。添倉,是春節(jié)的余韻,是正月里最后的節(jié)日。
添倉日清晨,用爐灰在院中圍畫倉窖形狀,在倉窖內(nèi)放一些糜麻五谷。同時,主婦、孩童則用高粱桿編成牲畜車輛,裝五谷、干草等,擺設(shè)于倉窖前。接著,焚香放炮,焚化高粱桿車輛牲畜。晚上,將水缸內(nèi)挑滿水,里面放置用糕捏成的燈碗,內(nèi)點燈燭,并燒香磕頭,燃放煙花爆竹。據(jù)說,倉官爺爺要來飲馬。《薩拉齊縣志》亦載:添倉之日,“晨起,焚香祭神畢,以灰亙窖于院中,儲雜糧,晚浮燈水缸,祭祀倉官,并于米面器中添置米面,祈豐收焉。”
添倉節(jié),當(dāng)?shù)赜卸暂妗⒍宄岳佑惋灥牧?xí)慣。
龍?zhí)ь^日 農(nóng)歷二月初二,稱為龍?zhí)ь^日,又為中和節(jié),也稱“春龍節(jié)”、“龍頭節(jié)”。民間信奉的是傳說中主管云雨的龍就要從大海升天了,開始興云布雨。所以,大家要祈求龍王保佑民眾,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當(dāng)?shù)亓鱾髦岸露執(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薩拉齊縣志》載:“晨起,汲井水,投制錢(乾隆錢)于桶,傾入缸,意為引龍錢。”
當(dāng)?shù)仫L(fēng)俗,二月二要剃頭,謂“剃龍頭”。
二月二早上要吃棗山,稱做“搬棗山”。搬棗山即標(biāo)志著大年過去了。中午吃水餃,稱為安龍眼。
二月二還有紅火。一些鄉(xiāng)村街鎮(zhèn)還要辦社火,還有高蹺、龍燈、旱船等。有的地方要在二月二放焰火、栽九曲,如同元宵節(jié)。
二月二最流行的是打秋千。有的地方秋千架從正月十五立起,一直到二月二才拆。當(dāng)?shù)厝朔Q打秋千為“打悠起”,更形象,更貼切。